2012年1月23日星期一

全球变暖,猫头鹰变色儿

灰林鸮( Strix aluco )是在欧洲和北非常见的一种猫头鹰,顾名思义,身披灰色的羽毛是它们的主流外型。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渐渐发生变化:通过一项在芬兰进行了30多年的调查研究,科学家发现,随着冬天日渐变暖,这种猫头鹰里棕色的个体不断增多,灰色毛色的比例正在不断减少。科学家们甚至猜测,灰色的猫头鹰可能会彻底消失在越来越暖和的冬天里——也许灰林鸮从此要更名为“棕林鸮”?

在这项新近发表于《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研究中,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帕特里克•凯瑞(Patrik Karell)博士首先综合了所有调查数据,根据羽毛颜色的不同,将灰林鸮分为棕色和灰色两种色型。(见题图。)

灰林鸮的羽毛颜色终生不会改变,因此凯瑞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可以为每一对猫头鹰夫妇及它们的后代建立“毛色图谱”。从图谱上可以看出,毛色是遗传的,因此如果从父母双方遗传到的都是“灰色基因”,那么小猫头鹰的羽毛就是灰色;而如果遗传到的一方是“灰色基因”,另一方是“棕色基因”,由于“灰色基因” 是显性的,小猫头鹰大多数情况还是灰色。

接着,研究团队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冬季的气候越恶劣,棕色型的死亡率就越高。因为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相对显眼的棕色型猫头鹰更容易被捕食。此前一些有关基因与遗传的研究也指出,和灰色同类比起来,棕色型猫头鹰还具有其他一些不利条件,比如免疫系统较弱以及代谢速率偏高,后者使它们需要更多的食物才能维持生存。

但是,由于近年来冬季的积雪愈发稀薄,棕色型灰林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由30年前的30%增加到了现在的50%。凯瑞博士说:“随着暖冬的到来,棕色型猫头鹰的存活率提高了不少。可以说,气候变化致使种群结构发生了具有演化意义的改变。”

这个研究让我们看到,气候变化的确可以通过改变自然选择的压力,来影响一些物种的基因库。试想,如果气候变暖继续加剧,灰色型猫头鹰是不是真将彻底消失?灰林鸮的基因库中会不会从此只剩下一种色彩?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3/evxg5w.png.jpg"><img class="alignleft size-full wp-image-51476" title="evxg5w.pn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3/evxg5w.png.jpg" alt="" width="260" height="196" /></a>灰林鸮(<em> Strix aluco</em> )是在欧洲和北非常见的一种猫头鹰,顾名思义,身披灰色的羽毛是它们的主流外型。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渐渐发生变化:通过一项在芬兰进行了30多年的调查研究,科学家发现,随着冬天日渐变暖,这种猫头鹰里棕色的个体不断增多,灰色毛色的比例正在不断减少。科学家们甚至猜测,灰色的猫头鹰可能会彻底消失在越来越暖和的冬天里——也许灰林鸮从此要更名为“棕林鸮”?</p> <p>在这项新近发表于《自然通讯》( <em>Nature Communications</em> )的研究中,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帕特里克•凯瑞(<em>Patrik Karell</em>)博士首先综合了所有调查数据,根据羽毛颜色的不同,将灰林鸮分为棕色和灰色两种色型。(见题图。)</p> <p>灰林鸮的羽毛颜色终生不会改变,因此凯瑞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可以为每一对猫头鹰夫妇及它们的后代建立“毛色图谱”。从图谱上可以看出,毛色是遗传的,因此如果从父母双方遗传到的都是“灰色基因”,那么小猫头鹰的羽毛就是灰色;而如果遗传到的一方是“灰色基因”,另一方是“棕色基因”,由于“灰色基因” 是显性的,小猫头鹰大多数情况还是灰色。</p> <p>接着,研究团队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冬季的气候越恶劣,棕色型的死亡率就越高。因为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相对显眼的棕色型猫头鹰更容易被捕食。此前一些有关基因与遗传的研究也指出,和灰色同类比起来,棕色型猫头鹰还具有其他一些不利条件,比如免疫系统较弱以及代谢速率偏高,后者使它们需要更多的食物才能维持生存。</p> <p>但是,由于近年来冬季的积雪愈发稀薄,棕色型灰林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由30年前的30%增加到了现在的50%。凯瑞博士说:“随着暖冬的到来,棕色型猫头鹰的存活率提高了不少。可以说,气候变化致使种群结构发生了具有演化意义的改变。”</p> <p>这个研究让我们看到,气候变化的确可以通过改变自然选择的压力,来影响一些物种的基因库。试想,如果气候变暖继续加剧,灰色型猫头鹰是不是真将彻底消失?灰林鸮的基因库中会不会从此只剩下一种色彩?</p> <p><div class="editornote"><p><br /> </p></div></p> <p><div class="editorsource"></p> <p>来源:<a href="http://www.guokr.com/site/natural/" target="_blank">果壳网“自然控”主题站</a>、<a href="http://www.nature.com/ncomms/journal/v2/n2/abs/ncomms1213.html" target="_blank">《自然通讯》2月22日论文摘要</a></p> <p>审稿:<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tag/%E7%B4%AB%E9%B9%AC" target="_blank">紫鹬</a><br /> <div><a href="http://www.science360.gov" target="_blank" style="margin-right:15px"><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themes/isongshu/images/sci360.jpg"></a><a href="http://pansci.tw/" target="_blank" style="margin-right:15px"><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pansci-logo-150_75.png"></a></div></div><div style="margin: 10px 0pt; font-size: 13px; padding: 8px; border: 1px solid rgb(255, 174, 79); background: none repeat scroll 0pt 0pt rgb(255, 246, 207); color: rgb(120, 120, 120);"><a href="http://songshuhui.net/contribute">想分享科技新鲜事,跟大伙儿谈论热点话题背后的科学?却懒得写长文章,或不知怎么参与?现在可以编译短文或写原创小文章,投稿给资讯频道,与大家共享信息。  详情 >></a></div></p>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