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9日星期三

对地震预报的一点看法

[编辑霍森布鲁斯按] 8.8,这个普通的数字用在描述地震级别的时候,意味着灾难已经到来。因为全球平均8级或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每年才1-2次,属于巨大的地震,而且这次智利地震发生在城市的周边,因此特别受重视。灾难的发生是我们迄今也无力阻止的一个事实,在内心里,我们希望能够退而求其次预测它何时发生,以最大程度地得以规避它毁灭性的后果。但实际是,我们一次次遭受地震突如其来的洗礼,毫无预兆。年初的海地地震,刚刚发生的智利大地震,夺去了太多鲜活的生命。为什么人类一次次被自然玩弄于鼓掌,我们能做什么?空错的这篇旧闻提供的讯息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客观的看待地震预测问题。

看到吾无五物写的“从天气预报到地震预报”的文章,想起周秀骥院士5月20日在中科院地学部举行的汶川地震院士座谈会上关于天气预报的精彩分析,这段时间又恰好聆听了陈颙院士对地震预报的见解,觉得比较这两种预报非常有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地震预报所处的阶段,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气象预报走过的路程。(文章根据陈颙院士的分析整理和扩展而成)

天气预报

17世纪以前,天气预报(这里指短期的气象预报)主要也是停留在观察天象(例如华北地区的“旱刮东风不雨,涝刮东风不晴”这个谚语)、物象(例如蚂蚁搬家,燕子低飞)的经验性预报阶段。

17 世纪以后,温度表和气压表等气象观测仪器相继出现,气象台陆续建立(一开始是单台,后来发展为气象台网),人们开始根据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的变化来预报天气。今天,天气预报已经走上了物理预报的道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一些先进国家,24小时的降雨预报,可以给出某一地点降雨的时间和强度,除偶尔失误外,基本准确。这种进步,主要归功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天气图。自从100多年前欧洲出现第一个气象观测台网,编制了第一张天气图开始,人类对于大气的观测就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利用天气云图,以及高压区不会下雨,低压区可能下雨等科学认识,天气预报进入了物理预报的时代。至今,全世界成千上万个气象台,每个台都可以得到实时的全球观测资料,对天气演变的分析也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

二,数值天气预报。20世纪50年代以来,动力气象学原理、数学物理方法、统计学方法等广泛地应用于天气预报。大气运动的规律(湍流除外)已基本清楚,大型计算机可以快速求解大气运动方程,进行数值预报。

天气预报的进展就建立在这些坚实的科学基础上面,尽管如此,目前的天气预报也难做到完全准确,好的预报也只能达到70%-80%的准确率。

地震的短期预报

地震的短期预报比天气预报困难要多得多,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现阶段还无法实时得到 “地下云图”。

虽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率先建立了世界标准地震台网WWSSN,将单独的台站发展为台网,可以让全世界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地震的发震信息。但是地震台网主要得到的是震后(而非震前)的资料,没有大的天然地震,人们很难研究清楚地震的机制和原理,这可能也是地震研究的无奈;不巧的是天然地震发生的频率低,发生的时间和震源位置不精确(定位精度存在较大误差),因此台网对地震的监测目前还属于“被动”阶段,利用天然地震很难得到精确的关于地下结构及其演化的“地下云图”。虽然石油勘探界可以利用4D地震获取地下油气的运移状态,但是探测区域及其有限,成本相当高,无法用于监测深达几十公里、上万平方公里区域的地下结构及其变化(天然地震震源深度通常为几十公里,而且和地震密切相关的活断层通常也有几百公里长)。

利用GPS或遥感得到的也只是地面(而非地下)的信息,很难据此准确推断地下结构。这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上天容易入地难”。经过长期的构造变迁,地下岩石中充满了各种尺度的断层、节理和褶皱,它的运动规律远比大气更为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也就是说地震预报的经验很难从这个地区“拷贝”到另一个地区。

地震的发生具有“成串性”。在一串地震中,震级最大的地震为主震,紧随主震且震级小于主震的地震都称作余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对于有前震的大地震(如1975年海城地震),有一定的预报能力。而对于没有前震的大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以及这次汶川地震),预报则变得十分困难。全世界的统计资料表明,有前震的大地震占大地震总数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

所以,目前还不能不用经验性的预报方法。经验性预报主要也是通过分析过去已发生的地震,寻找其中的统计规律,并用于预报以后的地震。但是用经验性方法预报地震比经验性预报天气还要难,主要是因为对于一个地区(特别是对于震中区域)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或者上千年都有可能,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地震的统计样本要比天气预报少得多。

正因为地震预报尚处在经验性预报这个阶段,就会伴随着两种特定的现象:

一、动物的异常行为、奇特天象等所谓地震的宏观前兆异常问题。从1966年邢台地震至今的40多年里,国内外许多人对此进行了生物学机理、生物特出感知功能、地磁场触发原理等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宏观异常都缺乏十分确凿的科学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即便这些异常迹象可以作为预报地震的参数,地震监测人员也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单独的异常事件做出地震预报,因为这种异常可能只对应极小的发震几率。一旦误报地震,损失往往同样惨重。

二、出现了一批基于经验性预报的业余预报员。他们的探索精神值得钦佩,他们的研究值得鼓励和支持,但是他们应该认识到经验性预报的局限性,应该认识到预报结果的社会性,肩负科学探索和社会责任,谦虚谨慎,积极加强与专业预报员的合作。

但是可以相信如果地震预报像天气预报一样,从经验性过渡到物理性预报,以上两种现象就会慢慢消失。

地震的长期预报

和短期地震预报不同,地震的长期预测是可以实现的,这主要基于地震学家对断层和地质构造的研究。地震的长期预报比气候预报(气象的长期预报)要强,这是因为大地震发生的地点一定与大的地质构造有关,一次8级大地震不会发生在像鄂尔多斯地台这样的稳定的地质单元。人类对于断层等地质构造的研究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这些知识提供了地震长期预报的基础信息。而对于气候预报来说,明年多雨少雨,洪涝发生在何处,判断则很困难。

如果我们把地震预报分成:以预测未来大地震发生地点为目标的长期预报,和以预测未来大地震发生时间为目标的短期预报。从1956年第一个全国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开始,我们在长期预报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问世就是最好的例子”

最后,以美国地震学会通报(BSSA)对海城地震预报的评价作为结束:尽管海城地震的预报集合了迷惘困惑、经验分析、直觉判断和良好运气,它毕竟是第一次在实践上没有以失败而告终的大震预报的尝试。

<p>本文作者:kongcuo</p><p><strong>[编辑霍森布鲁斯按] 8.8,这个普通的数字用在描述地震级别的时候,意味着灾难已经到来。因为全球平均8级或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每年才1-2次,属于巨大的地震,而且这次智利地震发生在城市的周边,因此特别受重视。灾难的发生是我们迄今也无力阻止的一个事实,在内心里,我们希望能够退而求其次预测它何时发生,以最大程度地得以规避它毁灭性的后果。但实际是,我们一次次遭受地震突如其来的洗礼,毫无预兆。年初的海地地震,刚刚发生的智利大地震,夺去了太多鲜活的生命。为什么人类一次次被自然玩弄于鼓掌,我们能做什么?空错的这篇旧闻提供的讯息或许可以帮助我<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5/6774941102112917565.jpg"><img class="aligncenter size-full wp-image-36833" title="6774941102112917565"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5/6774941102112917565.jpg" alt="" width="500" height="369" /></a>们客观的看待地震预测问题。</strong></p> <p>看到吾无五物写的“<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236.html" target="_blank">从天气预报到地震预报</a>”的文章,想起周秀骥院士5月20日在中科院地学部举行的汶川地震院士座谈会上<a href="http://www.cas.cn/html/Dir/2008/05/21/15/80/18.htm" target="_blank">关于天气预报的精彩分析</a>,这段时间又恰好聆听了陈颙院士对地震预报的见解,觉得比较这两种预报非常有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地震预报所处的阶段,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气象预报走过的路程。(文章根据陈颙院士的分析整理和扩展而成)</p> <p><strong>天气预报</strong></p> <p>17世纪以前,天气预报(这里指短期的气象预报)主要也是停留在观察天象(例如华北地区的“旱刮东风不雨,涝刮东风不晴”这个谚语)、物象(例如蚂蚁搬家,燕子低飞)的经验性预报阶段。</p> <p>17 世纪以后,温度表和气压表等气象观测仪器相继出现,气象台陆续建立(一开始是单台,后来发展为气象台网),人们开始根据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的变化来预报天气。今天,天气预报已经走上了物理预报的道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一些先进国家,24小时的降雨预报,可以给出某一地点降雨的时间和强度,除偶尔失误外,基本准确。这种进步,主要归功于两个方面的因素:</p> <p>一,天气图。自从100多年前欧洲出现第一个气象观测台网,编制了第一张天气图开始,人类对于大气的观测就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利用天气云图,以及高压区不会下雨,低压区可能下雨等科学认识,天气预报进入了物理预报的时代。至今,全世界成千上万个气象台,每个台都可以得到实时的全球观测资料,对天气演变的分析也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p> <p>二,数值天气预报。20世纪50年代以来,动力气象学原理、数学物理方法、统计学方法等广泛地应用于天气预报。大气运动的规律(湍流除外)已基本清楚,大型计算机可以快速求解大气运动方程,进行数值预报。</p> <p>天气预报的进展就建立在这些坚实的科学基础上面,尽管如此,目前的天气预报也难做到完全准确,好的预报也只能达到70%-80%的准确率。</p> <p><strong>地震的短期预报</strong></p> <p>地震的短期预报比天气预报困难要多得多,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现阶段还无法实时得到 “地下云图”。</p> <p>虽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率先建立了世界标准地震台网WWSSN,将单独的台站发展为台网,可以让全世界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地震的发震信息。但是地震台网主要得到的是震后(而非震前)的资料,没有大的天然地震,人们很难研究清楚地震的机制和原理,这可能也是地震研究的无奈;不巧的是天然地震发生的频率低,发生的时间和震源位置不精确(定位精度存在较大误差),因此台网对地震的监测目前还属于“被动”阶段,利用天然地震很难得到精确的关于地下结构及其演化的“地下云图”。虽然石油勘探界可以利用4D地震获取地下油气的运移状态,但是探测区域及其有限,成本相当高,无法用于监测深达几十公里、上万平方公里区域的地下结构及其变化(天然地震震源深度通常为几十公里,而且和地震密切相关的活断层通常也有几百公里长)。</p> <p>利用GPS或遥感得到的也只是地面(而非地下)的信息,很难据此准确推断地下结构。这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上天容易入地难”。经过长期的构造变迁,地下岩石中充满了各种尺度的断层、节理和褶皱,它的运动规律远比大气更为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也就是说地震预报的经验很难从这个地区“拷贝”到另一个地区。</p> <p>地震的发生具有“成串性”。在一串地震中,震级最大的地震为主震,紧随主震且震级小于主震的地震都称作余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对于有前震的大地震(如1975年海城地震),有一定的预报能力。而对于没有前震的大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以及这次汶川地震),预报则变得十分困难。全世界的统计资料表明,有前震的大地震占大地震总数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p> <p>所以,目前还不能不用经验性的预报方法。经验性预报主要也是通过分析过去已发生的地震,寻找其中的统计规律,并用于预报以后的地震。但是用经验性方法预报地震比经验性预报天气还要难,主要是因为对于一个地区(特别是对于震中区域)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或者上千年都有可能,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地震的统计样本要比天气预报少得多。</p> <p>正因为地震预报尚处在经验性预报这个阶段,就会伴随着两种特定的现象:</p> <p>一、动物的异常行为、奇特天象等所谓地震的宏观前兆异常问题。从1966年邢台地震至今的40多年里,国内外许多人对此进行了生物学机理、生物特出感知功能、地磁场触发原理等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宏观异常都缺乏十分确凿的科学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即便这些异常迹象可以作为预报地震的参数,地震监测人员也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单独的异常事件做出地震预报,因为这种异常可能只对应极小的发震几率。一旦误报地震,损失往往同样惨重。</p> <p>二、出现了一批基于经验性预报的业余预报员。他们的探索精神值得钦佩,他们的研究值得鼓励和支持,但是他们应该认识到经验性预报的局限性,应该认识到预报结果的社会性,肩负科学探索和社会责任,谦虚谨慎,积极加强与专业预报员的合作。</p> <p>但是可以相信如果地震预报像天气预报一样,从经验性过渡到物理性预报,以上两种现象就会慢慢消失。</p> <p><strong>地震的长期预报</strong></p> <p>和短期地震预报不同,地震的长期预测是可以实现的,这主要基于地震学家对断层和地质构造的研究。地震的长期预报比气候预报(气象的长期预报)要强,这是因为大地震发生的地点一定与大的地质构造有关,一次8级大地震不会发生在像鄂尔多斯地台这样的稳定的地质单元。人类对于断层等地质构造的研究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这些知识提供了地震长期预报的基础信息。而对于气候预报来说,明年多雨少雨,洪涝发生在何处,判断则很困难。</p> <p>如果我们把地震预报分成:以预测未来大地震发生地点为目标的长期预报,和以预测未来大地震发生时间为目标的短期预报。从1956年第一个全国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开始,我们在长期预报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问世就是最好的例子”</p> <p>最后,以美国地震学会通报(BSSA)对海城地震预报的评价作为结束:尽管海城地震的预报集合了迷惘困惑、经验分析、直觉判断和良好运气,它毕竟是第一次在实践上没有以失败而告终的大震预报的尝试。</p>

2012年2月28日星期二

磁铁能提早预报地震吗?

编辑语:也许“磁铁预测地震”的发明者出发点是好的,但科学的规律只能是她本来的样子,磁铁悬针法靠谱吗?答案是完全靠不住。这篇文章在论坛上内部讨论时大家的发言已经基本道中要害。哈林:“这种地磁场异常的量级都在0.000,000,001特斯拉的量级上,说即便地球磁场因为地震有变化,用小磁铁这么粗糙的工具也测量不出来,就像拿皮尺去量原子半径。”拇姬:“电吹风、电风扇的磁力强度都要大于这个数量级,个么可以想见,如果这个方法有效,那么你开一开电风扇就预报出地震了。”欲知详情,请听一位准松鼠的讲解吧。

文 :沐右

磁铁悬物法

这两三年,汶川、海地、玉树地震等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公众脆弱的安全神经一次次被牵动,关于地震的种种讨论也因而变得很热门。一方面,大家突然发现,从事地震研究的科学家居然不仅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甚至连不准确地预报地震都做不到。另一方面,网络上除了各路大仙依据各种理论预测“马上要发生大地震”之外,也流传种种预报地震的偏方。然而它们并不怎么靠谱,最近我在论坛和QQ群上就看到了一个颇为“先进”的地震预测方法,是这样讲的:  

“据国际组织预报今年地球将进入地球地震年,所以,在这里给朋友们推荐一种地震预报的方法是:把一块磁铁用绳子挂在高处,下面正对地板砖或一个铁盆,磁铁上粘一块大铁块。地震前地球磁场发生剧烈变化,磁铁会失去磁性。铁块掉下来,落在地上或盆上,发出响声。此法在房屋没有晃动前就会提前预警。提前时间10分钟至几十秒。如果掉下来了,必发生大震。”

这段话看起来很像懂行的人的建议,尤其是有的版本前面还套用了一句话的“中新网4月14日电”关于玉树的新闻,看起来就更显得靠谱了。咱们姑且不论到底是什么“国际组织”这样的做好事不留名,试问一句,磁铁在地震之前真的会因为失去磁性而预报地震吗?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磁铁为什么会有磁性。磁铁内部含有很多金属离子(比如铁离子),由于这些离子内部独特的电子结构使得它们带有磁性,因此可以看成一个个强度不变的“小磁铁”(见附录)。在不同的温度下,“小磁铁”的方向分布不同,磁铁表现出来的磁性也不同。当磁铁的温度比较高的时候,磁铁内部的原子振动很厉害,这些“小磁铁”就会杂乱无章的指向各个方向,如下面左图所示。这种情况下,外加的磁场会使得“小磁铁”向外加磁场的方向略微偏转,对外表现为微弱的磁化强度(如下面第一张图所示),属于顺磁行为,通俗地解释,就是“小磁铁” (在很小的程度上)顺从外加磁场的方向。要知道,一般需要数百个特斯拉(地球磁场的数百万倍以上)才能够把“小磁铁”都约束到同一个方向上。


高温下“小磁铁”杂乱的分布示意图

高温下在外加一定的水平向右方向磁场的示意图,“小磁铁”略微倾向于水平向右的方向。

当磁铁的温度比较低的时候,“小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克服了热振动的扰动,基本上沿着同一个方向,对外则表现为很大的磁性(如上图所示)的磁铁,这种行为被称为铁磁。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高温和低温的界限被称为居里温度,是由居里夫人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在研究磁石的物理性质时发现的。然而,在没有外加磁场的情况下,所有的“小磁铁”都指向同一个方向的状态对应的能量比较高。实际上大块的磁铁会形成很多不同的被称为磁畴的部分,每一个磁畴内部的“小磁铁”都会指向同一个方向,但是不经过磁化过程的话,不同的磁畴指向的方向不同(如下面右图所示),平均起来看,磁铁对外并没有磁性。一种将磁铁消磁的手段就是将其加热到居里温度以上,然后在没有外加磁场的环境下冷却。我们日常见到的磁铁的居里温度都在数百摄氏度以上,除非发生大火,拴在空中的磁铁的周围的大气温度肯定达不到那么高。因而,磁铁绝对不会在地震中因为这个原因被消磁。

低温下“小磁铁”在相互作用下指向同一方向

没有外场作用下低温磁铁自发地分成不同取向的磁畴示意图。

那么,磁铁是怎么被磁化的呢?在外加强磁场的作用下,一个磁畴内部的“小磁铁”会一起转向磁场的方向,或者方向和磁场吻合的磁畴会慢慢变大,磁铁会被磁化,磁性随着磁场的增强慢慢变强,表现为下图中的A-B-C的样子(磁化曲线)。当磁场慢慢减弱的时候,磁化强度并不会落回到A-B那条线上去,而是会比A-B要大一些,这样到外磁场为零的时候,磁铁仍然有一定的磁化强度。不断的改变磁场的强度,可以得到图中B-D-E-F-E-G-B的曲线(磁滞回线),磁化强度不会回到零的位置。磁滞回线的存在,显示了磁性材料的磁化会由外磁场强度和磁化的历史共同决定。对于磁铁之类的永久磁化的磁体(永磁体),要改变它们的磁化状态,外加的磁场要接近图中的HCM的大小才行,这一般需要一个特斯拉或者更高的磁场才行[1],相当于地磁场的数千倍乃至数万倍。如果施加的外磁场比这个HCM小很多,磁铁的磁化状态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强磁材料的磁化曲线(A-C)和磁滞回线(B-D-E-F-E-G-B):磁化强度(M)随着外磁场(H)的变化。


在地震发生的前后,由于地层内快速的地质变化而导致地磁场产生一定程度的异常的变化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观测到的。观测到的地磁场异常的位置和地震震中的位置有的时候有一定的联系[2,3] 。但是,这种地磁场异常的量级都在0.000,000,001特斯拉的量级上[2-4],比地球磁场(0.00005特斯拉)小很多。作为比较,一百米之外的普通输电线产生的磁场一般在0.000,001特斯拉的量级,是地震有可能产生磁场变化的一千倍。地震产生的磁场变化在日常环境中几乎无法探测,也根本不可能对磁铁的磁化状态产生什么影响。 通过上面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到,这种简易的预测地震的“偏方”不具有任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铁块并不会因为地震的原因从磁铁上掉下来。


==================================
【附录】离子的磁性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电子的轨道磁矩,从经典的角度可以这么理解,电子围绕原子核作的圆周运动形成环形电流,环形电流会产生磁场;二是电子的自旋磁矩(如右图所示),电子本身带有一定的磁矩。电子遵循特定的规则排布在原子核周围,它们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组合的结果就是离子的磁矩。电子排布是很稳定的,除非在极端的高温环境,或者极强的外部的磁场或电场下,离子的磁矩总是恒定不变的。这样的话,一个磁性离子就可以看作一个强度不变的“小磁铁”。

电子的自旋磁矩示意图

[1]. 《凝聚态磁性物理》,姜受亭、李卫 编著,科学出版社。
[2]. Masashi Hayakawa et. al., Sensors 7, 1108 (2007).
[3]. 韩鹏,黄清华,修济刚,“地磁日变与地震活动关系的主成分分析”,《地球物理学报》第52卷第6期(2009)。
[4]. A. C. Fraser-Smith et. al.,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7, 1465 (1990).
文字编辑:草禾
 
感谢水龙吟、拟南芥 、拇姬、哈林、云无心、八爪对本文的帮助。
<p>本文作者:沐右</p><p><div class="editornote"><p>编辑语:也许“磁铁预测地震”的发明者出发点是好的,但科学的规律只能是她本来的样子,磁铁悬针法靠谱吗?答案是完全靠不住。这篇文章在论坛上内部讨论时大家的发言已经基本道中要害。哈林:“这种地磁场异常的量级都在0.000,000,001特斯拉的量级上,说即便地球磁场因为地震有变化,用小磁铁这么粗糙的工具也测量不出来,就像拿皮尺去量原子半径。”拇姬:“电吹风、电风扇的磁力强度都要大于这个数量级,个么可以想见,如果这个方法有效,那么你开一开电风扇就预报出地震了。”欲知详情,请听一位准松鼠的讲解吧。</p></div></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文 :沐右</span></p> <div id="attachment_36760" class="wp-caption alignleft" style="width: 307px"><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4/U18P1T1D51428F3DT20100420101810.jp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36760" title="U18P1T1D51428F3DT20100420101810"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4/U18P1T1D51428F3DT20100420101810.jpg" alt="" width="297" height="391" /></a><p class="wp-caption-text">磁铁悬物法 </p></div>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这两三年,汶川、海地、玉树地震等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公众脆弱的安全神经一次次被牵动,关于地震的种种讨论也因而变得很热门。一方面,大家突然发现,从事地震研究的科学家居然不仅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甚至连不准确地预报地震都做不到。另一方面,网络上除了各路大仙依据各种理论预测“马上要发生大地震”之外,也流传种种预报地震的偏方。然而它们并不怎么靠谱,最近我在论坛和</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QQ</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群上就看到了一个颇为“先进”的地震预测方法,是这样讲的:</span> <span style="color: black;"> </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据国际组织预报今年地球将进入地球地震年,所以,在这里给朋友们推荐一种地震预报的方法是:把一块磁铁用绳子挂在高处,下面正对地板砖或一个铁盆,磁铁上粘一块大铁块。地震前地球磁场发生剧烈变化,磁铁会失去磁性。铁块掉下来,落在地上或盆上,发出响声。此法在房屋没有晃动前就会提前预警。提前时间</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10</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分钟至几十秒。如果掉下来了,必发生大震。</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这段话看起来很像懂行的人的建议,尤其是有的版本前面还套用了一句话的“中新网</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4</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月</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14</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日</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电”关于玉树的新闻,看起来就更显得靠谱了。咱们姑且不论到底是什么“国际组织”这样的做好事不留名,试问一句,磁铁在地震之前真的会因为失去磁性而预报地震吗?</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磁铁为什么会有磁性。磁铁内部含有很多金属离子(比如铁离子),由于这些离子内部独特的电子结构使得它们带有磁性,因此可以看成一个个强度不变的“小磁铁”(见附录)。在不同的温度下,“小磁铁”的方向分布不同,磁铁表现出来的磁性也不同。当磁铁的温度比较高的时候,磁铁内部的原子振动很厉害,这些“小磁铁”就会杂乱无章的指向各个方向,如下面左图所示。这种情况下,外加的磁场会使得“小磁铁”向外加磁场的方向略微偏转,对外表现为微弱的磁化强度(如下面第一张图所示),属于顺磁行为,通俗地解释,就是“小磁铁”</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在很小的程度上)顺从外加磁场的方向。要知道,一般需要数百个特斯拉(地球磁场的数百万倍以上)才能够把“小磁铁”都约束到同一个方向上。</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br /> </span></p> <div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370px"><img src="http://songshuhui.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004/20100418_0635145c693c2b7f01d311DmWayzFZrS.jpg" alt="" width="360" height="360" /><p class="wp-caption-text">高温下“小磁铁”杂乱的分布示意图</p></div> <div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370px"><img src="http://songshuhui.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004/20100418_e91668a03ede0e7248f0hhRWQYAXKspo.jpg" alt="" width="360" height="360" /><p class="wp-caption-text">高温下在外加一定的水平向右方向磁场的示意图,“小磁铁”略微倾向于水平向右的方向。</p></div>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当磁铁的温度比较低的时候,“小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克服了热振动的扰动,基本上沿着同一个方向,对外则表现为很大的磁性(如上图所示)的磁铁,这种行为被称为铁磁。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高温和低温的界限被称为居里温度,是由居里夫人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在研究磁石的物理性质时发现的。然而,在没有外加磁场的情况下,所有的“小磁铁”都指向同一个方向的状态对应的能量比较高。实际上大块的磁铁会形成很多不同的被称为磁畴的部分,每一个磁畴内部的“小磁铁”都会指向同一个方向,但是不经过磁化过程的话,不同的磁畴指向的方向不同(如下面右图所示),平均起来看,磁铁对外并没有磁性。一种将磁铁消磁的手段就是将其加热到居里温度以上,然后在没有外加磁场的环境下冷却。我们日常见到的磁铁的居里温度都在数百摄氏度以上,除非发生大火,拴在空中的磁铁的周围的大气温度肯定达不到那么高。因而,磁铁绝对不会在地震中因为这个原因被消磁。</span></p> <div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370px"><img src="http://songshuhui.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004/20100418_9b22e70798a8e0350156eZtwLCmVCLaR.jpg" alt="" width="360" height="360" /><p class="wp-caption-text">低温下“小磁铁”在相互作用下指向同一方向</p></div> <div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370px"><img src="http://songshuhui.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004/20100418_79e7e5c25c9ea2a1219fQ7sombKjzGao.jpg" alt="" width="360" height="360" /><p class="wp-caption-text">没有外场作用下低温磁铁自发地分成不同取向的磁畴示意图。</p></div>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那么,磁铁是怎么被磁化的呢?在外加强磁场的作用下,一个磁畴内部的“小磁铁”会一起转向磁场的方向,或者方向和磁场吻合的磁畴会慢慢变大,磁铁会被磁化,磁性随着磁场的增强慢慢变强,表现为下图中的A-B-C的样子(磁化曲线)。当磁场慢慢减弱的时候,磁化强度并不会落回到A-B那条线上去,而是会比A-B要大一些,这样到外磁场为零的时候,磁铁仍然有一定的磁化强度。不断的改变磁场的强度,可以得到图中B-D-E-F-E-G-B的曲线(磁滞回线),磁化强度不会回到零的位置。磁滞回线的存在,显示了磁性材料的磁化会由外磁场强度和磁化的历史共同决定。对于磁铁之类的永久磁化的磁体(永磁体),要改变它们的磁化状态,外加的磁场要接近图中的HCM的大小才行,这一般需要一个特斯拉或者更高的磁场才行[1],相当于地磁场的数千倍乃至数万倍。如果施加的外磁场比这个HCM小很多,磁铁的磁化状态不会有任何的改变。</span></p> <p><img src="http://songshuhui.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004/20100418_020fcb7a8d64aea3e5b7ttab4BOX9dQI.jpg" alt="" /></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强磁材料的磁化曲线(A-C)和磁滞回线(B-D-E-F-E-G-B):磁化强度(M)随着外磁场(H)的变化。</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br /> </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在地震发生的前后,由于地层内快速的地质变化而导致地磁场产生一定程度的异常的变化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观测到的。观测到的地磁场异常的位置和地震震中的位置有的时候有一定的联系[2,3] 。但是,这种地磁场异常的量级都在0.000,000,001特斯拉的量级上[2-4],比地球磁场(0.00005特斯拉)小很多。作为比较,一百米之外的普通输电线产生的磁场一般在0.000,001特斯拉的量级,是地震有可能产生磁场变化的一千倍。地震产生的磁场变化在日常环境中几乎无法探测,也根本不可能对磁铁的磁化状态产生什么影响。</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通过上面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到,这种简易的预测地震的“偏方”不具有任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铁块并不会因为地震的原因从磁铁上掉下来。</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br /> </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br />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附录】离子的磁性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电子的轨道磁矩,从经典的角度可以这么理解,电子围绕原子核作的圆周运动形成环形电流,环形电流会产生磁场;二是电子的自旋磁矩(如右图所示),电子本身带有一定的磁矩。电子遵循特定的规则排布在原子核周围,它们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组合的结果就是离子的磁矩。电子排布是很稳定的,除非在极端的高温环境,或者极强的外部的磁场或电场下,离子的磁矩总是恒定不变的。这样的话,一个磁性离子就可以看作一个强度不变的“小磁铁”。</span></span></p> <div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242px"><img title="1" src="http://songshuhui.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004/20100420_c9feb674c34b3f49a5ae8k47RH1mWrb8.jpg" alt="" width="232" height="232" /><p class="wp-caption-text">电子的自旋磁矩示意图</p></div> <div><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1]. 《凝聚态磁性物理》,姜受亭、李卫 编著,科学出版社。<br /> [2]. Masashi Hayakawa et. al., Sensors 7, 1108 (2007).<br /> [3]. 韩鹏,黄清华,修济刚,“地磁日变与地震活动关系的主成分分析”,《地球物理学报》第52卷第6期(2009)。<br /> [4]. A. C. Fraser-Smith et. al.,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7, 1465 (1990).</span></div> <div><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文字编辑:草禾</span></div> <div><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pan></div> <div><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感谢水龙吟、</span>拟南芥<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拇姬、哈林、云无心、八爪对本文的帮助。</span></div>

3.15更新版为什么我不担心日本的核电站

编者按:MIT核动力委员会的成员,对Josef Oehmen的文章做了进一步的修正,并将其放到了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上。本站也对此篇文章,进行了追踪。

原作:Josef Oehmen MITNSE更新版
V2EX译者:Livid
更新版译者:Ent、果壳网

福岛核电站的构造

福岛核电站的反应堆属于“沸水反应堆”(Boiling Water Reactors),缩写 BWR。沸水反应堆靠沸水来发电。核燃料对水进行加热,水沸腾后汽化,然后蒸汽驱动汽轮机产生电流,蒸汽冷却后再次回到液态,之后再把这些水送回核燃料处进行加热。反应堆的温度大约是285摄氏度。

上文提到的核燃料就是氧化铀。氧化铀是一种熔点在2800℃的陶瓷体。燃料被制作成小圆球(直径1cm高1cm的小圆柱)。这些小圆柱被放入一个用失效温度1200℃(会被水自我催化氧化)的锆锡合金制成的长管,然后密封起来。这就是一个燃料棒(fuel rod)。然后这些燃料棒被放到一起组合为一个更大的单元,然后数百个燃料单元就组成了一个核反应堆堆芯(core)。

固体燃料小颗粒(一个氧化陶瓷基)是第一层屏障,用来限制放射性裂变反应中产生的放射性裂变产物。锆锡合金是第二层屏障,来隔绝放射性燃料与反应堆的其他部分。

之后反应核心被放到压力仓中。压力仓是个很厚的钢铁容器,工作压力大约是7MPa(约1000磅/平方英寸),设计时考虑了事故的可能,能够承受事故造成的高压。压力仓是防止核泄漏的第三道屏障。

核反应堆的整个主回路(包括压力仓、管道、泵、冷却水)装在安全壳中,它是防止核泄漏的第四道屏障。安全壳由钢铁和混凝土制成,极厚而且完全密封。它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当反应核心熔融时,无条件将其控制在安全壳内部。为了这个目的,安全壳四周也有巨大厚重的混凝土结构,它叫做外壳安全壳。

安全壳和外壳安全壳都位于反应堆厂房中。厂房是为反应堆遮风挡雨的外壳。(厂房是在爆炸中毁坏的部分,后面还会详细解释。)

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机确实是通用电气的Mark I型沸水堆。新闻里露出钢筋的部分是最外部的厂房,里面的安全壳应该没事。——@铁公鸡zq

核反应的基本原理

铀燃料被中子诱导发生核裂变,从而产生热量。铀原子裂变为两个轻原子(也就是裂变产物)。这个过程会产生热量和更多的中子(中子是构成原子的微粒之一)。当一个中子击中了另一个铀原子时,铀原子会分裂,产生更多的中子,这样无限进行下去,也就是链式核反应。在正常的全功率工作状态下,一个反应核心的中子总数是恒定的,反应堆处在一种临界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反应堆中的核燃料绝不会引起像原子弹那样的爆炸。切尔诺贝利爆炸的危害来自过大的压力累积以及氢气爆炸,破坏了所有保护结构,融化的核心物质被抛洒到环境中。注意切尔诺贝利根本没有安全壳一类的环境屏障。日本绝不会发生切尔诺贝利那样的事故,后面还会详细解释。

为了控制链式核反应,反应堆操作者会用到控制棒。控制棒由硼制成,能够吸收中子。在沸水反应堆的正常运转中,控制棒用于保持链式反应的临界状态。控制棒也会用在反应堆的关闭过程中,将其功率从100%降到7%。

余热是由裂变产物的放射性衰变产生的。放射性衰变是裂变产物以微粒形式(α、β、γ、中子等)释放能量从而使自身达到稳态的过程。反应堆中会产生多种裂变产物,包括铯和碘。余热在反应堆关闭后会逐渐消失,但仍需要冷却系统来消除余热,防止燃料棒过热造成屏障失效、核物质泄漏。保持足够的冷却能力来消除反应堆的余热,是目前日本反应堆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很重要的一点是,许多裂变产物衰变得非常快,还没等你说完“放射性核物质”这个词,它们就会变得全然无害。另外一些裂变产物衰变得相对较慢,例如铯、碘、锶、氩。

福岛到底发生了什么(截止3.12,此后的更新见文末)

接下来总结目前的主要事实。冲击核电站的地震的威力是核电站设计时所能承受的威力的数倍(震级之间的放大倍数是对数关系,所以同样条件下 8.9 级地震的威力是 8.2 级,即核电站的设计抗震威力的 5 倍,而不是 0.7 的差异)。

当地震冲击核电站时,所有的反应堆就自动关闭了。在地震开始后的数秒内,控制棒就插入到了核心内,链式反应即刻中止。而此时,冷却系统就开始带走余热。这些余热相当于反应堆正常运转时产生的 7% 的热量。

地震摧毁了核反应堆的外部电力供应。而这是核反应堆能够遇到的严重故障之一,称为“全厂断电”。设计反应堆和它的备用系统时考虑到了这种可能性,因此核电站有备用电力系统,以维持冷却泵的运转。另外,由于反应堆已关闭,核电站本身不能产生任何电力。

地震发生后的第一小时,多组紧急备用柴油发电机中的一组启动,为冷却泵提供了所需的电力。然后海啸来了,比核电站设计时所预料的规模要更巨大的海啸,淹没了所有的柴油发电机组,导致它们失灵了。

在设计核电站时,一个基本原则是“纵深防御”。这意味着工程师需要设计一座能够抵御严重灾害的厂房,就算好几个系统都失效了依然不能出问题。一场摧毁所有柴油发电机的海啸就是这样的场景,但3月11日的海啸的严重程度超过了所有的预料。为了应付这样的事件,工程师们设计了一道额外防线:把所有的结构放进一个安全壳(如前所述),这个壳的设计思路就是把一切牢固地关在里面。

当海啸袭来,柴油发电机组失灵后,反应堆操作员将反应堆切换到使用紧急电池。这些电池被设计为备用方案的备用方案,用于提供给冷却系统 8 个小时所需的电力,并且也确实完成了任务。

8小时后,电池用尽,残热无法再被带走。这时反应堆操作员开始按照“冷却失灵”的紧急预案进行处理。这是“纵深防御”中的更进一层。这一切,无论在我们看起来多么让人震惊,但却是反应堆操作员的培训的一部分。

于是在这个时候外界开始谈论可能发生的堆芯熔化。因为到了最后,如果冷却系统无法恢复,核心几天之后迟早会融化,可能会被包裹在安全壳中。注意,“熔化”这个词的定义很是模糊。如果要形容燃料棒外面的锆合金屏障出现问题的话,“燃料故障”是个更好的词。锆合金会先于核燃料而融化,这一现象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压力太大,氧化剂太多,温度太高,等等。

但是,熔化还要一段时间才会发生。现在当务之急是在堆芯持续升温时将之控制住,并确保燃料棒的锆锡合金外壳完整,尽可能起作用的时间更长一点。

既然让堆芯冷却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反应堆内实际上有多个独立的冷却系统(反应堆给水清洁系统,衰变降温系统,反应堆核心隔离冷却系统,备用液体冷系统,等等;这一切组成了紧急核心冷却系统)。而究竟哪一个失效了或是没有失效,在此时无法得知。

损失了能源,操作者就失去了大部分的冷却能力,只能有什么用什么,尽可能导走热量。但热的产生速度依然比散热速度快,因此越来越多的水沸腾成蒸气,内部压强也开始上升。目前优先要做的是保持温度低于1200℃以保证燃料棒合金外壳的完整,并维持系统压力不要太高。但要确保压力不太高,必须时不时把水蒸气和堆内的其它气体释放出来。一旦发生事故时,保证压力不超限是很重要的,所以反应堆压力室和安全壳都设计有好几个减压阀。

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蒸汽和其它气体会被排走。一些气体是放射性裂变产物,但量很小。因此,当反应堆操作者开始为系统排气时,一些放射性气体会在严密控制下被释放到环境中(气体量很小,会经过过滤和洗涤)。尽管一些气体有放射性,但它们不会对公众安全造成威胁,即便对反应堆的工作人员也是这样。这个操作程序是合理的,因为比起不排气可能造成的危险,它的造成的影响很轻。

与此同时,移动式发电机被运送到反应堆附近,恢复了一部分供电能力。然而,沸腾和排气所消耗水的速度大于向反应堆中加水的速度,因此冷却系统的冷却能力降低了。在某些排气过程中,水位会降低到燃料棒顶端以下。无论如何,一些燃料棒的覆层温度会上升到1200℃以上,从而在锆合金和水之间引发化学反应。这种氧化反应会产生氢气,它与蒸汽混合一同被排出。这个反应在人们预料之中,但产生的氢气总量是未知的,因为操作员不知道燃料棒的具体温度,也不知道水位到底多高。由于氢气高度易燃,当足够多的氢气与空气混合时,它会与氧气反应。如果氢气的量够多,反应会迅速进行,产生爆炸。有时候在排气的过程中,安全壳内部也会积聚足够的氢气(而安全壳内部没有空气),因此一旦开始排气,氢气接触到空气就会发生爆炸。这种爆炸发生在安全壳之外、厂房之内(而厂房没有保障功能)。注意3号机组也发生了类似的爆炸。这次爆炸毁坏了厂房的屋顶和一部分墙壁,但没有破坏到安全壳或压力仓。虽说这是个意料之外的状况,但它发生在安全壳之外,没有对核电站的安全结构造成威胁。

由于一些燃料棒覆层温度超过了1200℃,这种破坏已经发生了。核物质本身毫发无损,但包裹它的锆合金外壳开始失去保护功能。目前,一些放射性裂变产物(铯、碘之类)开始与水和蒸汽混合。有报道说在蒸汽中已经监测到了小部分铯和碘,它们被排放到了大气中。

由于反应堆的冷却能力有限,而反应堆中的总水量一直在下降,因此工程师决定注入海水(其中混合了中子吸收剂硼酸)以保证燃料棒仍浸没在水中。尽管反应堆已经关闭,但以防万一仍需加入硼酸,保持反应堆的关闭状态。硼酸也能困住一部分水中的碘,防止它逃逸,但这不是硼酸的本职工作。

冷却系统中所用的水是经过纯化和脱矿的水。使用纯水的目的是在反应堆正常运转时减小冷却系统的腐蚀。注入海水之后需要花更多时间清洗设备,但目前可以起到救急的作用。

这个过程会把燃料棒的温度降低到无害级别。由于反应堆早已关闭,余热已经减小,因此核电站内部压力已经保持稳定,无需继续排气。

更新 - 美国东部时间3月14日晚8:15

根据东京电力公司新闻稿,1号和3号机组目前处于稳定状态,但燃料损伤程度仍是未知。也就是说,在当地时间3月14日下午2:30,福岛核电站的辐射水平已经降到了231微西弗。

更新 - 美国东部时间3月14日晚10:55

2号机组的事故细节还不确定。文章中有关2号机组的部分增加了一些最新信息。辐射水平增加了,但增加到何种程度还是未知。

如果你希望持续了解事实,那么就忽略那些肤浅的媒体并关注以下网站:

http://www.world-nuclear-news.org/RS_Battle_to_stabilise_earthquake_reactors_1203111.html

http://www.world-nuclear-news.org/RS_Venting_at_Fukushima_Daiichi_3_1303111.html

http://bravenewclimate.com/2011/03/12/japan-nuclear-earthquake/

http://ansnuclearcafe.org/2011/03/11/media-updates-on-nuclear-power-stations-in-japan/

本文已发表于果壳网:【地震特辑】为什么不用担心日本的核电站

<p>本文作者:科学松鼠会</p><p><div class="editornote"><p>编者按:MIT核动力委员会的成员,对Josef Oehmen的文章做了进一步的修正,并将其放到了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上。本站也对此篇文章,进行了追踪。</p></div></p> <p><strong>原作:<a href="http://morgsatlarge.wordpress.com/2011/03/13/why-i-am-not-worried-about-japans-nuclear-reactors/">Josef Oehmen</a></strong> <a href="http://mitnse.com/2011/03/13/modified-version-of-original-post/">MITNSE更新版</a><br /> <strong>V2EX译者:<a href="http://www.v2ex.com/t/9714">Livid</a> </strong><br /> 更新版译者:Ent、果壳网</p> <h1>福岛核电站的构造</h1> <p>福岛核电站的反应堆属于“沸水反应堆”(Boiling Water Reactors),缩写 BWR。沸水反应堆靠沸水来发电。核燃料对水进行加热,水沸腾后汽化,然后蒸汽驱动汽轮机产生电流,蒸汽冷却后再次回到液态,之后再把这些水送回核燃料处进行加热。反应堆的温度大约是285摄氏度。</p> <p>上文提到的核燃料就是氧化铀。氧化铀是一种熔点在2800℃的陶瓷体。燃料被制作成小圆球(直径1cm高1cm的小圆柱)。这些小圆柱被放入一个用失效温度1200℃(会被水自我催化氧化)的锆锡合金制成的长管,然后密封起来。这就是一个燃料棒(fuel rod)。然后这些燃料棒被放到一起组合为一个更大的单元,然后数百个燃料单元就组成了一个核反应堆堆芯(core)。</p> <p>固体燃料小颗粒(一个氧化陶瓷基)是第一层屏障,用来限制放射性裂变反应中产生的放射性裂变产物。锆锡合金是第二层屏障,来隔绝放射性燃料与反应堆的其他部分。</p> <p>之后反应核心被放到压力仓中。压力仓是个很厚的钢铁容器,工作压力大约是7MPa(约1000磅/平方英寸),设计时考虑了事故的可能,能够承受事故造成的高压。压力仓是防止核泄漏的第三道屏障。</p> <p>核反应堆的整个主回路(包括压力仓、管道、泵、冷却水)装在安全壳中,它是防止核泄漏的第四道屏障。安全壳由钢铁和混凝土制成,极厚而且完全密封。它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当反应核心熔融时,无条件将其控制在安全壳内部。为了这个目的,安全壳四周也有巨大厚重的混凝土结构,它叫做外壳安全壳。</p> <p>安全壳和外壳安全壳都位于反应堆厂房中。厂房是为反应堆遮风挡雨的外壳。(厂房是在爆炸中毁坏的部分,后面还会详细解释。)</p> <div id="attachment_51586"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610px"><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3/GE福岛j.jp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51586" title="GE福岛j"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3/GE福岛j.jpg" alt="" width="600" height="587" /></a><p class="wp-caption-text">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机确实是通用电气的Mark I型沸水堆。新闻里露出钢筋的部分是最外部的厂房,里面的安全壳应该没事。——@铁公鸡zq</p></div> <h1>核反应的基本原理</h1> <p>铀燃料被中子诱导发生核裂变,从而产生热量。铀原子裂变为两个轻原子(也就是裂变产物)。这个过程会产生热量和更多的中子(中子是构成原子的微粒之一)。当一个中子击中了另一个铀原子时,铀原子会分裂,产生更多的中子,这样无限进行下去,也就是链式核反应。在正常的全功率工作状态下,一个反应核心的中子总数是恒定的,反应堆处在一种临界状态。</p> <p>值得一提的是,反应堆中的核燃料绝不会引起像原子弹那样的爆炸。切尔诺贝利爆炸的危害来自过大的压力累积以及氢气爆炸,破坏了所有保护结构,融化的核心物质被抛洒到环境中。注意切尔诺贝利根本没有安全壳一类的环境屏障。日本绝不会发生切尔诺贝利那样的事故,后面还会详细解释。</p> <p>为了控制链式核反应,反应堆操作者会用到控制棒。控制棒由硼制成,能够吸收中子。在沸水反应堆的正常运转中,控制棒用于保持链式反应的临界状态。控制棒也会用在反应堆的关闭过程中,将其功率从100%降到7%。</p> <p>余热是由裂变产物的放射性衰变产生的。放射性衰变是裂变产物以微粒形式(α、β、γ、中子等)释放能量从而使自身达到稳态的过程。反应堆中会产生多种裂变产物,包括铯和碘。余热在反应堆关闭后会逐渐消失,但仍需要冷却系统来消除余热,防止燃料棒过热造成屏障失效、核物质泄漏。保持足够的冷却能力来消除反应堆的余热,是目前日本反应堆所面临的最大挑战。</p> <p>很重要的一点是,许多裂变产物衰变得非常快,还没等你说完“放射性核物质”这个词,它们就会变得全然无害。另外一些裂变产物衰变得相对较慢,例如铯、碘、锶、氩。</p> <h1>福岛到底发生了什么(截止3.12,此后的更新见文末)</h1>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3/福岛-3号.png"><img class="alignleft size-large wp-image-51585" title="福岛 3号"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3/福岛-3号-600x245.png" alt="" width="600" height="245" /></a></p> <p>接下来总结目前的主要事实。冲击核电站的地震的威力是核电站设计时所能承受的威力的数倍(震级之间的放大倍数是对数关系,所以同样条件下 8.9 级地震的威力是 8.2 级,即核电站的设计抗震威力的 5 倍,而不是 0.7 的差异)。</p> <p>当地震冲击核电站时,所有的反应堆就自动关闭了。在地震开始后的数秒内,控制棒就插入到了核心内,链式反应即刻中止。而此时,冷却系统就开始带走余热。这些余热相当于反应堆正常运转时产生的 7% 的热量。</p> <p>地震摧毁了核反应堆的外部电力供应。而这是核反应堆能够遇到的严重故障之一,称为“全厂断电”。设计反应堆和它的备用系统时考虑到了这种可能性,因此核电站有备用电力系统,以维持冷却泵的运转。另外,由于反应堆已关闭,核电站本身不能产生任何电力。</p> <p>地震发生后的第一小时,多组紧急备用柴油发电机中的一组启动,为冷却泵提供了所需的电力。然后海啸来了,比核电站设计时所预料的规模要更巨大的海啸,淹没了所有的柴油发电机组,导致它们失灵了。</p> <p>在设计核电站时,一个基本原则是“纵深防御”。这意味着工程师需要设计一座能够抵御严重灾害的厂房,就算好几个系统都失效了依然不能出问题。一场摧毁所有柴油发电机的海啸就是这样的场景,但3月11日的海啸的严重程度超过了所有的预料。为了应付这样的事件,工程师们设计了一道额外防线:把所有的结构放进一个安全壳(如前所述),这个壳的设计思路就是把一切牢固地关在里面。</p> <p>当海啸袭来,柴油发电机组失灵后,反应堆操作员将反应堆切换到使用紧急电池。这些电池被设计为备用方案的备用方案,用于提供给冷却系统 8 个小时所需的电力,并且也确实完成了任务。</p> <p>8小时后,电池用尽,残热无法再被带走。这时反应堆操作员开始按照“冷却失灵”的紧急预案进行处理。这是“纵深防御”中的更进一层。这一切,无论在我们看起来多么让人震惊,但却是反应堆操作员的培训的一部分。</p> <p>于是在这个时候外界开始谈论可能发生的堆芯熔化。因为到了最后,如果冷却系统无法恢复,核心几天之后迟早会融化,可能会被包裹在安全壳中。注意,“熔化”这个词的定义很是模糊。如果要形容燃料棒外面的锆合金屏障出现问题的话,“燃料故障”是个更好的词。锆合金会先于核燃料而融化,这一现象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压力太大,氧化剂太多,温度太高,等等。</p> <p>但是,熔化还要一段时间才会发生。现在当务之急是在堆芯持续升温时将之控制住,并确保燃料棒的锆锡合金外壳完整,尽可能起作用的时间更长一点。</p> <p>既然让堆芯冷却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反应堆内实际上有多个独立的冷却系统(反应堆给水清洁系统,衰变降温系统,反应堆核心隔离冷却系统,备用液体冷系统,等等;这一切组成了紧急核心冷却系统)。而究竟哪一个失效了或是没有失效,在此时无法得知。</p> <p>损失了能源,操作者就失去了大部分的冷却能力,只能有什么用什么,尽可能导走热量。但热的产生速度依然比散热速度快,因此越来越多的水沸腾成蒸气,内部压强也开始上升。目前优先要做的是保持温度低于1200℃以保证燃料棒合金外壳的完整,并维持系统压力不要太高。但要确保压力不太高,必须时不时把水蒸气和堆内的其它气体释放出来。一旦发生事故时,保证压力不超限是很重要的,所以反应堆压力室和安全壳都设计有好几个减压阀。</p> <p>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蒸汽和其它气体会被排走。一些气体是放射性裂变产物,但量很小。因此,当反应堆操作者开始为系统排气时,一些放射性气体会在严密控制下被释放到环境中(气体量很小,会经过过滤和洗涤)。尽管一些气体有放射性,但它们不会对公众安全造成威胁,即便对反应堆的工作人员也是这样。这个操作程序是合理的,因为比起不排气可能造成的危险,它的造成的影响很轻。</p> <p>与此同时,移动式发电机被运送到反应堆附近,恢复了一部分供电能力。然而,沸腾和排气所消耗水的速度大于向反应堆中加水的速度,因此冷却系统的冷却能力降低了。在某些排气过程中,水位会降低到燃料棒顶端以下。无论如何,一些燃料棒的覆层温度会上升到1200℃以上,从而在锆合金和水之间引发化学反应。这种氧化反应会产生氢气,它与蒸汽混合一同被排出。这个反应在人们预料之中,但产生的氢气总量是未知的,因为操作员不知道燃料棒的具体温度,也不知道水位到底多高。由于氢气高度易燃,当足够多的氢气与空气混合时,它会与氧气反应。如果氢气的量够多,反应会迅速进行,产生爆炸。有时候在排气的过程中,安全壳内部也会积聚足够的氢气(而安全壳内部没有空气),因此一旦开始排气,氢气接触到空气就会发生爆炸。这种爆炸发生在安全壳之外、厂房之内(而厂房没有保障功能)。注意3号机组也发生了类似的爆炸。这次爆炸毁坏了厂房的屋顶和一部分墙壁,但没有破坏到安全壳或压力仓。虽说这是个意料之外的状况,但它发生在安全壳之外,没有对核电站的安全结构造成威胁。</p> <p>由于一些燃料棒覆层温度超过了1200℃,这种破坏已经发生了。核物质本身毫发无损,但包裹它的锆合金外壳开始失去保护功能。目前,一些放射性裂变产物(铯、碘之类)开始与水和蒸汽混合。有报道说在蒸汽中已经监测到了小部分铯和碘,它们被排放到了大气中。</p> <p>由于反应堆的冷却能力有限,而反应堆中的总水量一直在下降,因此工程师决定注入海水(其中混合了中子吸收剂硼酸)以保证燃料棒仍浸没在水中。尽管反应堆已经关闭,但以防万一仍需加入硼酸,保持反应堆的关闭状态。硼酸也能困住一部分水中的碘,防止它逃逸,但这不是硼酸的本职工作。</p> <p>冷却系统中所用的水是经过纯化和脱矿的水。使用纯水的目的是在反应堆正常运转时减小冷却系统的腐蚀。注入海水之后需要花更多时间清洗设备,但目前可以起到救急的作用。</p> <p>这个过程会把燃料棒的温度降低到无害级别。由于反应堆早已关闭,余热已经减小,因此核电站内部压力已经保持稳定,无需继续排气。</p> <p><strong>更新 - 美国东部时间3月14日晚8:15</strong></p> <p>根据东京电力公司新闻稿,1号和3号机组目前处于稳定状态,但燃料损伤程度仍是未知。也就是说,在当地时间3月14日下午2:30,福岛核电站的辐射水平已经降到了231微西弗。</p> <p><strong>更新 - 美国东部时间3月14日晚10:55</strong></p> <p>2号机组的事故细节还不确定。文章中有关2号机组的部分增加了一些最新信息。辐射水平增加了,但增加到何种程度还是未知。</p> <p><strong>如果你希望持续了解事实,那么就忽略那些肤浅的媒体并关注以下网站: </strong></p> <p>• <a rel="nofollow" href="http://www.world-nuclear-news.org/RS_Battle_to_stabilise_earthquake_reactors_1203111.html">http://www.world-nuclear-news.org/RS_Battle_to_stabilise_earthquake_reactors_1203111.html</a></p> <p>• <a rel="nofollow" href="http://www.world-nuclear-news.org/RS_Venting_at_Fukushima_Daiichi_3_1303111.html">http://www.world-nuclear-news.org/RS_Venting_at_Fukushima_Daiichi_3_1303111.html</a></p> <p>• <a rel="nofollow" href="http://bravenewclimate.com/2011/03/12/japan-nuclear-earthquake/">http://bravenewclimate.com/2011/03/12/japan-nuclear-earthquake/</a></p> <p>• <a rel="nofollow" href="http://ansnuclearcafe.org/2011/03/11/media-updates-on-nuclear-power-stations-in-japan/">http://ansnuclearcafe.org/2011/03/11/media-updates-on-nuclear-power-stations-in-japan/</a></p> <p>本文已发表于果壳网:<strong><a title="【地震特辑】为什么不用担心日本的核电站 " href="http://www.guokr.com/article/12857/" target="_blank">【地震特辑】为什么不用担心日本的核电站</a></strong></p>

[小红猪]卡路里骗局

image001-1译者, Sunny,她的其它译作请见这里这里,还有这里,勤劳的sunny啊。(原文在这里)

让比亚·崔伍迪带你去发现,食物的热量标签为什么不能全信。

站在咖啡店里排队等待时,你觉得有点饿,你会选择来点什么好让你挺到午餐时间呢?是看上去无比美味的巧克力核桃饼,还是一小条带坚果的谷米条。你看了看标签:巧克力饼含有大约250大卡的热量,而谷米条的热量超过300大卡。看上去更健康的选择反而含有更高的热量,这让你很惊讶,不过你还是选择了巧克力饼。

关注自己体重的人每天都会做出的这样的选择——甚至有时也许只是不经意间留意了一下。是不是只要保持每日的热量摄入在所推荐的范围之内,即女性2000大卡,男性2500大卡左右,而且营养搭配合理,那我们就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了呢?

大致上来说这是对的,毕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重与卡路里消耗和摄入的平衡有着很大的关系。不过根据一小群研究者的说法,使用食品标签上的信息来判断卡路里的摄入量可能是一个相当差劲的主意。他们声称食品标签上的卡路里估算是基于过时、有误的科学方法计算出来的,这对你的身体到底能从该食物中会摄取多少能量提供了误导信息。有些食品标签甚至可能围绕准确数值上下浮动25%,都够摧毁任何节食计划了,而且时间一长甚至会造成肥胖。这些研究者提出,西方世界的腰围尺寸正在以一个令人担忧的速率增长,现在该是告诉消费者们食物真相的时候了。

全世界食品标签上的卡路里估算方法都是以19世纪末期美国化学家韦尔博·欧林·艾瓦特发明的一套系统为基础的。艾瓦特通过在特定条件下燃烧一小块食品样本并测量出其中以热能形式释放出的能量值这种方法来计算不同食品中含有多少热量。然后,艾瓦特计算了粪便中未消化食物的能量损失,还有在尿液中发现的以尿素、氨和有机酸形式存在的化学能量,然后从总之中扣掉这部分数值,即得到食物能提供的总能量中被人体利用的部分。用这个方法,艾瓦特估算出:平均每克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会提供4大卡热量,而每克脂肪提供9大卡热量。几次修正之后,这些所谓的代谢能量测量值从此之后便成为了现行食品的标准。

我们知道,这些数值都是近似值。营养学家们非常清楚我们的身体只能消化食物,而不是焚化食物。而消化——从咀嚼食物到将它运送至肠道,并且一路以化学方法分解它——不同食物所需的能量是不同的。根据一位来自于英国诺福克的独立营养学家杰弗里·利夫西所说,根据所吃食物的不同,你的身体从一餐中所摄取的能量将会因为消化作用而减少5%到25%。“这部分能量消耗非常重要,”他说,然而却从没被反映在任何食品标签上。

膳食纤维就是一个例子。它们不但比任何形式的碳水化合物都更能抵御物理性和化学性的消化,还为肠道微生物提供能量,而且在我们吸收之前它们就自行缩减了。利夫西计算得出,所有的这些因素将把膳食纤维所能提供的能量减少25%——也就是说将现行估算的每克提供2大卡热量减少至每克1.5大卡。(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vol 51,p 617)

与之相似,蛋白质所提供的卡路里值应该由每克4大卡减少至每克3.2大卡,即减少20%,利夫西说。这是因为当蛋白质分解成它的构成元件氨基酸时,把氨转化成尿素需要消耗能量。(英国营养学期刊,vol 5,p 271)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相对较小的错误却可能造成明显不同的结果。在巧克力饼与谷米条的较量中,标签高估了谷米条中膳食纤维和蛋白质所提供的卡路里,而刨去这些差别,可能足够让它的热量低于巧克力饼了。

每天比你所需多摄取20大卡的热量,一年下来就会为你添上大约1公斤的脂肪。

艾瓦特氏热量计算法中蛋白质和纤维的错误只是巧克力饼可能会比标签提示含有更多热量的原因之一。巧克力饼在质感上比坚果条要软许多,这也是一个已知的减少消化所需能量的因素。在日本福冈市的九州大学,由恭子纲领导的一个小组在200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就研究了食物质地对体重增加的影响。他们给一组老鼠喂食它们通常所吃硬度的食物粒,而第二组老鼠吃软一些的食物粒。两种食物粒所含热量和味道都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是较软的食物粒更容易咀嚼一些而已。在22周后,喂食较软食物的老鼠更为肥胖而且拥有更多的腹部脂肪。“食物质地对于防止肥胖来说,可能是一个跟味道或是食物营养成分同样重要的因素。”纲和他的同事们总结道。(齿科研究期刊,vol 82,p 491)

在人类身上的一个类似研究得出了差不多的结论。同在日本东京大学的村上健太郎和佐佐木聪调查了450名女学生的饮食习惯,然后将她们所吃食物按照咀嚼的难易程度分类。他们发现吃的食物最硬的比那些吃的食物最软的女性明显拥有更为纤细的腰围。(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vol 86,p 206)

除此以外,巧克力饼是由精炼的白糖和面粉制成的,与谷物条所含燕麦中纯粹的碳水化合物相比,我们的身体更容易从中吸收可用的热量。同时,艾瓦特氏系统假设通过肠道的未消化食物的比例总是固定的——大约百分之十,但早在60多年前,我们便知道事实并非如此。糙制的小麦面粉可能会被排泄出30%或者更多,而现在精磨的面粉却几乎可能被完全吸收。因此,由这种好面粉制造出来的食物——就像巧克力饼——可能让我们的身体从碳水化合物中把几乎所有的能量都吸收进来。

烹饪方法同样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会从食物中吸收多少热量,这是艾瓦特氏系统所忽略的又一个因素,哈佛大学的生物人类学家理查德·洛汗姆说。他所研究的大方向是烹饪如何影响人类演化,作为这项工作的一部分,他开始将兴趣集中于食物处理方式如何影响人体卡路里利用。在他最近出版的《烧着了:烹饪如何把我们变成人类》一书中,洛汗姆提出烹饪的出现将我们的祖先推上了进化的快车道,因为烹饪提供了更多的能量用以形成更大的脑部。

“烹饪为食物提供了能量,”洛汗姆说道。它从分子层次上改变食物结构,让我们的身体更容易分解食物并从中吸收营养成分。

以蔬菜为例,淀粉中的大部分能量都以支链淀粉的形式储存,支链淀粉是半结晶体,不溶于水,不易被消化。但是,用水加热含淀粉的食物,结晶结构就会开始溶解。淀粉颗粒吸收水份、膨胀、慢慢分裂。支链淀粉被分解成叫做直链淀粉的小淀粉分子,它很容易被淀粉酶所分解。

烹饪也让肉类变得更易消化。蛋白质就像折纸工艺品——复杂、折叠、具有三维结构,不容易被胃酸和蛋白酶消化。加热过程却能展开蛋白质,将它暴露在能分解氨基酸的酶类之下,这样它们就能被回收重组成为身体需要的蛋白质了。

image003

要个三分熟的能为你减下不少热量

为了研究烹饪能够将食物的潜在热量提升多少,洛汗姆与史蒂芬·赛克尔展开了合作,赛克尔是塔斯卡卢撒阿拉巴马州立大学的一位消化生理学专家。赛克尔测试了烹饪食物和碾碎食物对于缅旬蟒消化和吸收营养成分能力的影响。蟒蛇听起来是一个怪异的实验对象,但是它们对于研究消化却非常合适,因为它们一次进食后一整天都会呆着不动,这样就很容易将蟒蛇所吃食物同它们自身新陈代谢的变化联系起来。

赛克尔用以下四种选择分别喂食蟒蛇:完整的生牛排,完整的熟牛排,碎的生牛排或是碎的熟牛排。他发现烹饪或碾碎可以把食物消化所需的能量分别减少12.7%和12.4%。当他给蟒蛇喂的是碾碎的熟牛肉时,消化这些肉所需的能量共将减少23.4%。

“对于消化所耗这是一个可观的减少量,”赛克尔说,“这意味着更多的热量能够分配给其它活动,比如葡萄糖或是脂肪的储存。”

在另一个实验中,赛克尔测试了给鬣狮蜥喂食生熟胡萝卜之间的能量区别。这些蜥蜴不像蟒蛇,它们是杂食的,这就可以测试出当喂食的食物结构是完全的肉食、草食或是杂食时消化系统的反应。通过计算蜥蜴咽下食物之前咀嚼的次数,他初步发现熟胡萝卜所需要的咀嚼次数仅为生胡萝卜的一半,这相当于花在咀嚼上的能量被减少了超过40%。

许多在人类身上进行的研究也印证了在动物身上所发现的结论。在上世纪90年代末,现就职于比利时洛文医学院的皮耶特·伊文诺普曾将鸡蛋中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上标记,用以追踪蛋白质通过志愿者消化道时的情况。其中一个实验是这样,五个志愿者将吃下25克熟鸡蛋,这五个志愿者接受过回肠造口术,这个手术中一段小肠被牵拉到皮肤表面,粪便将会被收集在一个袋子中。之后,他们又给病人们同样的食物,只不过这回鸡蛋是生的。在这餐之后,袋子中收集的粪便和病人们的呼吸都要经过检验,看是否含有标记过的氮和碳——蛋白质消化后的残余物。他们发现90%的熟鸡蛋被消化了,而生鸡蛋只有51%。(营养学期刊,vol 128,p 1716)

图1

然而,尽管身体在利用和储存能量时有这么多的变数,却没有任何一点被反映在食品标签系统中,有的人说这就像消费者在做出饮食抉择时被蒙上了双眼。“对食物处理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做出一个有意义且准确的估计是很困难的,因此人们索性将这个问题搁置一旁……搁得远到公众中的大部分人甚至对此毫无所知。”洛汗姆说。

那么,如果说食品标签在消费者们选择饮食时起到了潜在误导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办呢?

对许多营养学家们来说,答案是“什么都不做”。尽管他们承认现行系统并不完美,但是很多人认为忍受使用艾瓦特氏系统至少能简单地计算出一个大致正确的卡路里值。他们也说,重整这样一个广泛使用的系统将会需要进行相当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人类志愿者实验,除此之外,还要消费者们接受一个比他们已经习惯了的要复杂得多的标签系统,而这一切只能为公众健康赢得很少的好处。

重新计算卡路里

2002年,英国食品和农业组织(FAO)的确曾召集了一个国际营养学家小组,来研究为了反映消化的消耗而修改食品标签标准的可行性。利夫西也在这个小组之中。除利夫西之外,这个小组的其它人都倾向于在食品的营养成分标签中忽视掉新陈代谢所需的这部分能量,报告总结的原因是“这个改动带来的麻烦和负担将会远远超过它所带来的好处。”

“我们相信,考虑新陈代谢能量对于反应每个人所吃的食物中到底含有什么以及对于食品标签的目的来说都过于精确了。”支持FAO决定的珍妮丝·贝恩斯说道,她是位于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及新西兰食品标准管理局的一名营养学家。

然而,利夫西坚信艾瓦特氏系统需要修正,即把消化不同食物所消耗的能量考虑进去,为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提供一个反应了消化损耗的修正值。

洛汗姆同意他的观点,同时建议为了让不同食物的卡路里计算变得更加准确,应该有一套系统用于粗略描述不同的烹饪方式将使食物额外获得多少卡路里。比如一人份的牛排,全熟的将会比三分熟的或是生的含有更多热量。

不过,即使是利夫西也并不指望这些调整会解决肥胖危机,至少不是单靠热量标签。然而,他相信用最新的科学知识修正食品标签,将为关心饮食的消费者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而这些建立在消化系统最新科学知识上的信息,正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最好的饮食选择。他说:“应该让公众有机会利用科学知识。如果你在科学知识上没有跟进,那你所作的选择就不是科学的。”

注:比亚·崔伍迪是一名居住在华盛顿的自由科普作家。

<p>本文作者:小红猪小分队</p><p align="left"><img class="alignleft size-full wp-image-18603" title="image001-1"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9/08/image001-11.jpg" alt="image001-1" width="201" height="268" /><strong>译者, Sunny,她的其它译作请见<a href="../archives/2875.html" target="_blank">这里</a>,<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8187.html">这里</a>,还有<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7613.html">这里</a>,勤劳的sunny啊。(原文在<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6986.html">这里)</a></strong></p> <p align="left"><strong>让比亚·崔伍迪带你去发现,食物的热量标签为什么不能全信。</strong></p> <p align="left">站在咖啡店里排队等待时,你觉得有点饿,你会选择来点什么好让你挺到午餐时间呢?是看上去无比美味的巧克力核桃饼,还是一小条带坚果的谷米条。你看了看标签:巧克力饼含有大约250大卡的热量,而谷米条的热量超过300大卡。看上去更健康的选择反而含有更高的热量,这让你很惊讶,不过你还是选择了巧克力饼。<span id="more-18600"></span><!--more--></p> <p align="left">关注自己体重的人每天都会做出的这样的选择——甚至有时也许只是不经意间留意了一下。是不是只要保持每日的热量摄入在所推荐的范围之内,即女性2000大卡,男性2500大卡左右,而且营养搭配合理,那我们就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了呢?</p> <p align="left">大致上来说这是对的,毕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重与卡路里消耗和摄入的平衡有着很大的关系。不过根据一小群研究者的说法,使用食品标签上的信息来判断卡路里的摄入量可能是一个相当差劲的主意。他们声称食品标签上的卡路里估算是基于过时、有误的科学方法计算出来的,这对你的身体到底能从该食物中会摄取多少能量提供了误导信息。有些食品标签甚至可能围绕准确数值上下浮动25%,都够摧毁任何节食计划了,而且时间一长甚至会造成肥胖。这些研究者提出,西方世界的腰围尺寸正在以一个令人担忧的速率增长,现在该是告诉消费者们食物真相的时候了。</p> <p align="left">全世界食品标签上的卡路里估算方法都是以19世纪末期美国化学家韦尔博·欧林·艾瓦特发明的一套系统为基础的。艾瓦特通过在特定条件下燃烧一小块食品样本并测量出其中以热能形式释放出的能量值这种方法来计算不同食品中含有多少热量。然后,艾瓦特计算了粪便中未消化食物的能量损失,还有在尿液中发现的以尿素、氨和有机酸形式存在的化学能量,然后从总之中扣掉这部分数值,即得到食物能提供的总能量中被人体利用的部分。用这个方法,艾瓦特估算出:平均每克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会提供4大卡热量,而每克脂肪提供9大卡热量。几次修正之后,这些所谓的代谢能量测量值从此之后便成为了现行食品的标准。</p> <p align="left">我们知道,这些数值都是近似值。营养学家们非常清楚我们的身体只能消化食物,而不是焚化食物。而消化——从咀嚼食物到将它运送至肠道,并且一路以化学方法分解它——不同食物所需的能量是不同的。根据一位来自于英国诺福克的独立营养学家杰弗里·利夫西所说,根据所吃食物的不同,你的身体从一餐中所摄取的能量将会因为消化作用而减少5%到25%。“这部分能量消耗非常重要,”他说,然而却从没被反映在任何食品标签上。</p> <p align="left">膳食纤维就是一个例子。它们不但比任何形式的碳水化合物都更能抵御物理性和化学性的消化,还为肠道微生物提供能量,而且在我们吸收之前它们就自行缩减了。利夫西计算得出,所有的这些因素将把膳食纤维所能提供的能量减少25%——也就是说将现行估算的每克提供2大卡热量减少至每克1.5大卡。(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vol 51,p 617)</p> <p align="left">与之相似,蛋白质所提供的卡路里值应该由每克4大卡减少至每克3.2大卡,即减少20%,利夫西说。这是因为当蛋白质分解成它的构成元件氨基酸时,把氨转化成尿素需要消耗能量。(英国营养学期刊,vol 5,p 271)</p> <p align="left">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相对较小的错误却可能造成明显不同的结果。在巧克力饼与谷米条的较量中,标签高估了谷米条中膳食纤维和蛋白质所提供的卡路里,而刨去这些差别,可能足够让它的热量低于巧克力饼了。</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每天比你所需多摄取</strong><strong>20</strong><strong>大卡的热量,一年下来就会为你添上大约</strong><strong>1</strong><strong>公斤的脂肪。</strong><strong> </strong></p> <p align="left"> <p align="left">艾瓦特氏热量计算法中蛋白质和纤维的错误只是巧克力饼可能会比标签提示含有更多热量的原因之一。巧克力饼在质感上比坚果条要软许多,这也是一个已知的减少消化所需能量的因素。在日本福冈市的九州大学,由恭子纲领导的一个小组在200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就研究了食物质地对体重增加的影响。他们给一组老鼠喂食它们通常所吃硬度的食物粒,而第二组老鼠吃软一些的食物粒。两种食物粒所含热量和味道都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是较软的食物粒更容易咀嚼一些而已。在22周后,喂食较软食物的老鼠更为肥胖而且拥有更多的腹部脂肪。“食物质地对于防止肥胖来说,可能是一个跟味道或是食物营养成分同样重要的因素。”纲和他的同事们总结道。(齿科研究期刊,vol 82,p 491)</p> <p align="left"> <p align="left">在人类身上的一个类似研究得出了差不多的结论。同在日本东京大学的村上健太郎和佐佐木聪调查了450名女学生的饮食习惯,然后将她们所吃食物按照咀嚼的难易程度分类。他们发现吃的食物最硬的比那些吃的食物最软的女性明显拥有更为纤细的腰围。(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vol 86,p 206)</p> <p align="left">除此以外,巧克力饼是由精炼的白糖和面粉制成的,与谷物条所含燕麦中纯粹的碳水化合物相比,我们的身体更容易从中吸收可用的热量。同时,艾瓦特氏系统假设通过肠道的未消化食物的比例总是固定的——大约百分之十,但早在60多年前,我们便知道事实并非如此。糙制的小麦面粉可能会被排泄出30%或者更多,而现在精磨的面粉却几乎可能被完全吸收。因此,由这种好面粉制造出来的食物——就像巧克力饼——可能让我们的身体从碳水化合物中把几乎所有的能量都吸收进来。</p> <p align="left">烹饪方法同样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会从食物中吸收多少热量,这是艾瓦特氏系统所忽略的又一个因素,哈佛大学的生物人类学家理查德·洛汗姆说。他所研究的大方向是烹饪如何影响人类演化,作为这项工作的一部分,他开始将兴趣集中于食物处理方式如何影响人体卡路里利用。在他最近出版的《烧着了:烹饪如何把我们变成人类》一书中,洛汗姆提出烹饪的出现将我们的祖先推上了进化的快车道,因为烹饪提供了更多的能量用以形成更大的脑部。</p> <p align="left">“烹饪为食物提供了能量,”洛汗姆说道。它从分子层次上改变食物结构,让我们的身体更容易分解食物并从中吸收营养成分。</p> <p align="left">以蔬菜为例,淀粉中的大部分能量都以支链淀粉的形式储存,支链淀粉是半结晶体,不溶于水,不易被消化。但是,用水加热含淀粉的食物,结晶结构就会开始溶解。淀粉颗粒吸收水份、膨胀、慢慢分裂。支链淀粉被分解成叫做直链淀粉的小淀粉分子,它很容易被淀粉酶所分解。</p> <p align="left">烹饪也让肉类变得更易消化。蛋白质就像折纸工艺品——复杂、折叠、具有三维结构,不容易被胃酸和蛋白酶消化。加热过程却能展开蛋白质,将它暴露在能分解氨基酸的酶类之下,这样它们就能被回收重组成为身体需要的蛋白质了。</p> <p align="left"><img class="alignleft size-full wp-image-18604" title="image003"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9/08/image0035.jpg" alt="image003" width="182" height="201" /></p> <p align="left"><strong>要个三分熟的能为你减下不少热量</strong></p> <p align="left">为了研究烹饪能够将食物的潜在热量提升多少,洛汗姆与史蒂芬·赛克尔展开了合作,赛克尔是塔斯卡卢撒阿拉巴马州立大学的一位消化生理学专家。赛克尔测试了烹饪食物和碾碎食物对于缅旬蟒消化和吸收营养成分能力的影响。蟒蛇听起来是一个怪异的实验对象,但是它们对于研究消化却非常合适,因为它们一次进食后一整天都会呆着不动,这样就很容易将蟒蛇所吃食物同它们自身新陈代谢的变化联系起来。</p> <p align="left">赛克尔用以下四种选择分别喂食蟒蛇:完整的生牛排,完整的熟牛排,碎的生牛排或是碎的熟牛排。他发现烹饪或碾碎可以把食物消化所需的能量分别减少12.7%和12.4%。当他给蟒蛇喂的是碾碎的熟牛肉时,消化这些肉所需的能量共将减少23.4%。</p> <p align="left">“对于消化所耗这是一个可观的减少量,”赛克尔说,“这意味着更多的热量能够分配给其它活动,比如葡萄糖或是脂肪的储存。”</p> <p align="left">在另一个实验中,赛克尔测试了给鬣狮蜥喂食生熟胡萝卜之间的能量区别。这些蜥蜴不像蟒蛇,它们是杂食的,这就可以测试出当喂食的食物结构是完全的肉食、草食或是杂食时消化系统的反应。通过计算蜥蜴咽下食物之前咀嚼的次数,他初步发现熟胡萝卜所需要的咀嚼次数仅为生胡萝卜的一半,这相当于花在咀嚼上的能量被减少了超过40%。</p> <p align="left">许多在人类身上进行的研究也印证了在动物身上所发现的结论。在上世纪90年代末,现就职于比利时洛文医学院的皮耶特·伊文诺普曾将鸡蛋中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上标记,用以追踪蛋白质通过志愿者消化道时的情况。其中一个实验是这样,五个志愿者将吃下25克熟鸡蛋,这五个志愿者接受过回肠造口术,这个手术中一段小肠被牵拉到皮肤表面,粪便将会被收集在一个袋子中。之后,他们又给病人们同样的食物,只不过这回鸡蛋是生的。在这餐之后,袋子中收集的粪便和病人们的呼吸都要经过检验,看是否含有标记过的氮和碳——蛋白质消化后的残余物。他们发现90%的熟鸡蛋被消化了,而生鸡蛋只有51%。(营养学期刊,vol 128,p 1716)</p> <p align="left"><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18605 alignnone" title="图1"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9/08/图1.jpg" alt="图1" width="596" height="316" /></p> <p align="left"><strong> </strong></p> <p align="left">然而,尽管身体在利用和储存能量时有这么多的变数,却没有任何一点被反映在食品标签系统中,有的人说这就像消费者在做出饮食抉择时被蒙上了双眼。“对食物处理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做出一个有意义且准确的估计是很困难的,因此人们索性将这个问题搁置一旁……搁得远到公众中的大部分人甚至对此毫无所知。”洛汗姆说。</p> <p align="left">那么,如果说食品标签在消费者们选择饮食时起到了潜在误导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办呢?</p> <p align="left">对许多营养学家们来说,答案是“什么都不做”。尽管他们承认现行系统并不完美,但是很多人认为忍受使用艾瓦特氏系统至少能简单地计算出一个大致正确的卡路里值。他们也说,重整这样一个广泛使用的系统将会需要进行相当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人类志愿者实验,除此之外,还要消费者们接受一个比他们已经习惯了的要复杂得多的标签系统,而这一切只能为公众健康赢得很少的好处。</p> <p align="left"><strong>重新计算卡路里</strong><strong> </strong></p> <p align="left">2002年,英国食品和农业组织(FAO)的确曾召集了一个国际营养学家小组,来研究为了反映消化的消耗而修改食品标签标准的可行性。利夫西也在这个小组之中。除利夫西之外,这个小组的其它人都倾向于在食品的营养成分标签中忽视掉新陈代谢所需的这部分能量,报告总结的原因是“这个改动带来的麻烦和负担将会远远超过它所带来的好处。”</p> <p align="left">“我们相信,考虑新陈代谢能量对于反应每个人所吃的食物中到底含有什么以及对于食品标签的目的来说都过于精确了。”支持FAO决定的珍妮丝·贝恩斯说道,她是位于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及新西兰食品标准管理局的一名营养学家。</p> <p align="left">然而,利夫西坚信艾瓦特氏系统需要修正,即把消化不同食物所消耗的能量考虑进去,为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提供一个反应了消化损耗的修正值。</p> <p align="left">洛汗姆同意他的观点,同时建议为了让不同食物的卡路里计算变得更加准确,应该有一套系统用于粗略描述不同的烹饪方式将使食物额外获得多少卡路里。比如一人份的牛排,全熟的将会比三分熟的或是生的含有更多热量。</p> <p align="left">不过,即使是利夫西也并不指望这些调整会解决肥胖危机,至少不是单靠热量标签。然而,他相信用最新的科学知识修正食品标签,将为关心饮食的消费者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而这些建立在消化系统最新科学知识上的信息,正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最好的饮食选择。他说:“应该让公众有机会利用科学知识。如果你在科学知识上没有跟进,那你所作的选择就不是科学的。”</p> <p align="left"><strong>注:比亚·崔伍迪是一名居住在华盛顿的自由科普作家。</strong><strong><em> </em></strong></p>

[小红猪]欢迎来到老年纪元

原文 译者:夏洛的女流氓   校对:BOBO 小红花两朵。

Ushi Okushima是Ogimi——日本最长寿的社区——最年长的居民。,该社区具名平均寿命同比世界其他任何国家都要高。108岁的Ushi Okushima,还能在地板上跳传统日本舞蹈。她还会在耳朵后面喷些法国香水,喝点当地产烈酒。 Okushima出生时,日本刚好脱离幕府统治。若说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Okushima将是我们的榜样。

太阳升起之地,如今已近日薄西幕。1984年日本曾是人口最年轻的发达国家。转眼及至2005年,日本却成为世界人均年龄最高的国家。很快,日本又将成为第一个多数人口年龄超过50岁的国家。

个中原因,一定程度上与日本人长寿有关。 一般的,男性寿命为79岁,女性则为86岁。 此外,这与日本人几乎选择不生育孩子不无关系。通常,每名妇女生平均生育2.1个小孩,才能保持人口稳定。而在日本这一数据为1.2,远低于稳定标准。世界其他国家正在步日本之后尘。 在新加坡、冰岛等19个国家,人均寿命期望为80岁。人类历史上所有年龄逾65岁的人群中,有一半就生活在现在。同时,全球妇女所生小孩数量,仅为她们母亲所生小孩数量的一半。以日本为例,女儿又将比母亲那一代少生一半小孩。

人口老龄化正在加剧。未来几十年内,在影响人类的众多因素里,人口老龄化将占主导作用:皱纹多过青春痘多,拐杖多过自行车助轮,拖鞋和烟斗多过长筒靴和婴儿车,老年人比学生多。长寿将影响到每个国家、每个社区、你和我。 下个世纪,长寿将重置经济结构,重塑家庭,重构政治,甚至将重整地理政治秩序。

在未来影响人类的因素中,老龄化或将占据主导作用。

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生孩子。在一代人之内,世界平均生育率便减半至每名妇女生育2.6个小孩。在大部分的欧洲及东亚国家,生育率则是每名妇女生育1个小孩,远低于保持人口平稳延续的标准。诸如巴西、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即将发生人口爆炸的说法,其实有误导之嫌。实际上,这些国家或地区人口很快就将缩减。并且,除少数几个艾滋病肆虐的非洲国家外,全球各地的人们越来越长寿。

这一现象令人担忧,尤其是发达富足的国家。在德国、法国和日本,为保证一名退休人员领取养老保证,背后埋单纳税的工作者已少于两人。在意大利,这个数字已低于1.3。 有预言称,世界“人口萧条”的时代即将到来。

然而,这一现象有利好一面吗?我相信是有的。人口老龄化这枚硬币的反面,我们能看见什么呢? 有人曾在1965年唱道:“但望老去前死掉……” 如今,曾沉溺于嗑药、开快车和糟糕婚姻的人们已老去,其中不少虽继续混世不羁,但使用避孕套的仍旧多过做结肠手术的。滚石乐队创始人之一米克·贾格尔(Mick Jagger,生于1943年) 至今孑身一人,孤自生活;美国摇滚女王蒂娜·透纳(Tina Turner)70岁时,还穿着超短裙和高跟鞋,在伦敦大秀舞姿。

与名人一样,变老的普通人既活跃非常,又坚毅独立。他们前往小年轻们常去的图书馆和演讲厅,他们也闯红灯,甚至跑马拉松。他们像亟待开发的新的人力资源,而非一种社会负担。 数以百万计的退休中产们,继续从事各种工作,如高薪的咨询职位、教学工作抑或攻读博士学位。事实上,他们比年轻人更加可贵,统计数据可以作证。实际上,对人类社会而言,最优秀最有经验的人群正在增加,是一座潜藏未掘的巨大宝藏。

在未来,老人能更长久的留在工作上。19世纪80年代,德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首次提出退休年龄这一概念,用来确定发放战争养老金的起始年龄。他的选择是65岁。理由是,因为在这个年龄,那些退役老兵基本已不存于世。现在,发达国家的退休女性可以,拥有长达30年的晚年时光,男性则有20年。在不久的将来,非发达国家也将加步入这个行列。

在发达国家,女性可以享受近30年的退休时光。

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工作年限的延长,所能得到的回报将更多。这意味着需要更权威严格的立法,以禁止歧视老年人,确保他们中的多数在职业生涯晚期不受影响。社会不应忽视老年人,家庭、城市和工作环境,须重新布设,以方便和满足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有一种担心是,老年员工的创造力和适应性不及年轻员工。但有证据表明,与亲睐年轻员工的公司相比,拥有一定数量老年员工的公司更为多产。人们有时将其称为Horndal效应,源于瑞典一家钢铁厂。该厂员工变老后,生产力反而上升15%。年龄的增长,伴随着经验和智慧的积累。想想未来时代的爱迪生或爱因斯坦,医生、技术员、艺术家和工程师们吧,若能多活20或30年,指不定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惊喜。

诚然,不少老年人需要医疗保健,但也有很多老人都健康、能干和自立。纵观欧洲,平均每20名退休者中只有1人生活在养老院。在英国,在一千万年逾65岁人群中,仅有30万生活在养老院(比例仅为3%)。 事实上,欧洲多数老年人都像日本的Okushima那样。有的身担议员和顾问,有的是社交秘书,有的是社区监管员,也有的照顾年龄更长的老年人。甚至有老年人充担政治家或社会运动家,使本已繁忙的社会更加紧密相联。正如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人口统计学家约翰·麦克因斯(John MacInnes)所指,所以的证据都表明老年人并未让社会日趋贫穷,事实恰好相反,“长寿长者愈多,社会愈趋富足!”

“银发市场”不容小觑。只需看看美国网络和电视上针对老年人那铺天盖地的广告,便可见一斑,从伟哥到度假,从高档装备和休闲便装,可谓应有尽有。老人将不再需要的大房子卖掉,换成储蓄或现钞。这些钱被用以消费和投资,最终留给子女。

不过,本文所论并非经济或退休问题,我们探讨的是社会的时代精神和泉源。加州大学东海湾分校的文化历史学家西奥多·罗扎克(Theodore Roszak)写道:“老龄化是现代社会最棒的一件事情,它是一场文化和道德的转变,使人更为睿智。”

我们并不望,50岁的身体依然像20岁时行动自由,知觉灵敏。与之相类似,80岁也压根不能与50岁相比拟,社会亦然。如果我们身处的现世,老年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会发生什么呢?答案即将揭晓,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在本世界是毋庸置疑的必然趋势。若将20世纪视为年轻人的时代,21世纪无疑可称为老人时代:上个世纪,人们尊崇年轻,铸就婴儿潮一代。而今,婴儿渐已老朽,人口老龄化已然到来。人口不再高速增长,成名甚早的才俊逐次稀少,长辈老者重掌原位。这可能会变得乏味,但无疑更为明智。

年龄的渐老,让我们少被那些新鲜小玩意所蛊惑,转而珍视历经时光的经典。我们的消耗量减少,也能减轻世界资源的压力,更好地保护环境。我们必须如此!、我们必须对年轻时挑战地球极限的行为埋单,否则只能自食恶果。

20世纪,伟大的一百年。孩童长大成人,成人逐渐变老,这一切均让人自豪。在人口爆炸式增长过后,是时候减速了。深呼吸一下,学着做名老人,更为明智和环保长者。 听起来还不算糟糕,不是吗? 文末谨祝Ushi Okushima康寿!

<p>本文作者:小红猪小分队</p><p><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6502.html">原文</a> 译者:夏洛的女流氓   校对:BOBO 小红花两朵。</p> <p>Ushi Okushima是Ogimi——日本最长寿的社区——最年长的居民。,该社区具名平均寿命同比世界其他任何国家都要高。108岁的Ushi Okushima,还能在地板上跳传统日本舞蹈。她还会在耳朵后面喷些法国香水,喝点当地产烈酒。 Okushima出生时,日本刚好脱离幕府统治。若说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Okushima将是我们的榜样。</p> <p>太阳升起之地,如今已近日薄西幕。1984年日本曾是人口最年轻的发达国家。转眼及至2005年,日本却成为世界人均年龄最高的国家。很快,日本又将成为第一个多数人口年龄超过50岁的国家。</p> <p>个中原因,一定程度上与日本人长寿有关。 一般的,男性寿命为79岁,女性则为86岁。 此外,这与日本人几乎选择不生育孩子不无关系。通常,每名妇女生平均生育2.1个小孩,才能保持人口稳定。而在日本这一数据为1.2,远低于稳定标准。世界其他国家正在步日本之后尘。 在新加坡、冰岛等19个国家,人均寿命期望为80岁。人类历史上所有年龄逾65岁的人群中,有一半就生活在现在。同时,全球妇女所生小孩数量,仅为她们母亲所生小孩数量的一半。以日本为例,女儿又将比母亲那一代少生一半小孩。</p> <p>人口老龄化正在加剧。未来几十年内,在影响人类的众多因素里,人口老龄化将占主导作用:皱纹多过青春痘多,拐杖多过自行车助轮,拖鞋和烟斗多过长筒靴和婴儿车,老年人比学生多。长寿将影响到每个国家、每个社区、你和我。 下个世纪,长寿将重置经济结构,重塑家庭,重构政治,甚至将重整地理政治秩序。</p> <p>在未来影响人类的因素中,老龄化或将占据主导作用。</p> <p>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生孩子。在一代人之内,世界平均生育率便减半至每名妇女生育2.6个小孩。在大部分的欧洲及东亚国家,生育率则是每名妇女生育1个小孩,远低于保持人口平稳延续的标准。诸如巴西、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即将发生人口爆炸的说法,其实有误导之嫌。实际上,这些国家或地区人口很快就将缩减。并且,除少数几个艾滋病肆虐的非洲国家外,全球各地的人们越来越长寿。</p> <p>这一现象令人担忧,尤其是发达富足的国家。在德国、法国和日本,为保证一名退休人员领取养老保证,背后埋单纳税的工作者已少于两人。在意大利,这个数字已低于1.3。 有预言称,世界“人口萧条”的时代即将到来。</p> <p>然而,这一现象有利好一面吗?我相信是有的。人口老龄化这枚硬币的反面,我们能看见什么呢? 有人曾在1965年唱道:“但望老去前死掉……” 如今,曾沉溺于嗑药、开快车和糟糕婚姻的人们已老去,其中不少虽继续混世不羁,但使用避孕套的仍旧多过做结肠手术的。滚石乐队创始人之一米克·贾格尔(Mick Jagger,生于1943年) 至今孑身一人,孤自生活;美国摇滚女王蒂娜·透纳(Tina Turner)70岁时,还穿着超短裙和高跟鞋,在伦敦大秀舞姿。</p> <p>与名人一样,变老的普通人既活跃非常,又坚毅独立。他们前往小年轻们常去的图书馆和演讲厅,他们也闯红灯,甚至跑马拉松。他们像亟待开发的新的人力资源,而非一种社会负担。 数以百万计的退休中产们,继续从事各种工作,如高薪的咨询职位、教学工作抑或攻读博士学位。事实上,他们比年轻人更加可贵,统计数据可以作证。实际上,对人类社会而言,最优秀最有经验的人群正在增加,是一座潜藏未掘的巨大宝藏。</p> <p>在未来,老人能更长久的留在工作上。19世纪80年代,德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首次提出退休年龄这一概念,用来确定发放战争养老金的起始年龄。他的选择是65岁。理由是,因为在这个年龄,那些退役老兵基本已不存于世。现在,发达国家的退休女性可以,拥有长达30年的晚年时光,男性则有20年。在不久的将来,非发达国家也将加步入这个行列。</p> <p>在发达国家,女性可以享受近30年的退休时光。</p> <p>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工作年限的延长,所能得到的回报将更多。这意味着需要更权威严格的立法,以禁止歧视老年人,确保他们中的多数在职业生涯晚期不受影响。社会不应忽视老年人,家庭、城市和工作环境,须重新布设,以方便和满足老年人的身体状况。</p> <p>有一种担心是,老年员工的创造力和适应性不及年轻员工。但有证据表明,与亲睐年轻员工的公司相比,拥有一定数量老年员工的公司更为多产。人们有时将其称为Horndal效应,源于瑞典一家钢铁厂。该厂员工变老后,生产力反而上升15%。年龄的增长,伴随着经验和智慧的积累。想想未来时代的爱迪生或爱因斯坦,医生、技术员、艺术家和工程师们吧,若能多活20或30年,指不定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惊喜。</p> <p>诚然,不少老年人需要医疗保健,但也有很多老人都健康、能干和自立。纵观欧洲,平均每20名退休者中只有1人生活在养老院。在英国,在一千万年逾65岁人群中,仅有30万生活在养老院(比例仅为3%)。 事实上,欧洲多数老年人都像日本的Okushima那样。有的身担议员和顾问,有的是社交秘书,有的是社区监管员,也有的照顾年龄更长的老年人。甚至有老年人充担政治家或社会运动家,使本已繁忙的社会更加紧密相联。正如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人口统计学家约翰·麦克因斯(John MacInnes)所指,所以的证据都表明老年人并未让社会日趋贫穷,事实恰好相反,“长寿长者愈多,社会愈趋富足!”</p> <p>“银发市场”不容小觑。只需看看美国网络和电视上针对老年人那铺天盖地的广告,便可见一斑,从伟哥到度假,从高档装备和休闲便装,可谓应有尽有。老人将不再需要的大房子卖掉,换成储蓄或现钞。这些钱被用以消费和投资,最终留给子女。</p> <p>不过,本文所论并非经济或退休问题,我们探讨的是社会的时代精神和泉源。加州大学东海湾分校的文化历史学家西奥多·罗扎克(Theodore Roszak)写道:“老龄化是现代社会最棒的一件事情,它是一场文化和道德的转变,使人更为睿智。”</p> <p>我们并不望,50岁的身体依然像20岁时行动自由,知觉灵敏。与之相类似,80岁也压根不能与50岁相比拟,社会亦然。如果我们身处的现世,老年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会发生什么呢?答案即将揭晓,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在本世界是毋庸置疑的必然趋势。若将20世纪视为年轻人的时代,21世纪无疑可称为老人时代:上个世纪,人们尊崇年轻,铸就婴儿潮一代。而今,婴儿渐已老朽,人口老龄化已然到来。人口不再高速增长,成名甚早的才俊逐次稀少,长辈老者重掌原位。这可能会变得乏味,但无疑更为明智。</p> <p>年龄的渐老,让我们少被那些新鲜小玩意所蛊惑,转而珍视历经时光的经典。我们的消耗量减少,也能减轻世界资源的压力,更好地保护环境。我们必须如此!、我们必须对年轻时挑战地球极限的行为埋单,否则只能自食恶果。</p> <p>20世纪,伟大的一百年。孩童长大成人,成人逐渐变老,这一切均让人自豪。在人口爆炸式增长过后,是时候减速了。深呼吸一下,学着做名老人,更为明智和环保长者。 听起来还不算糟糕,不是吗? 文末谨祝Ushi Okushima康寿!</p>

[小红猪]BBC:福岛核电站冷却系统有望恢复

原文见这里

作者:BBC环境记者Richard Black

翻译:Glaußren   校对:庄

退到政府迅速划定的安全区以外或有助于减少健康风险。

不出所料,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日本的核安全机构(原文如此)将福岛核电站事件的评级从四级提高到了五级。

国际核事件分级表(INES)上的分级范围是从零级到七级,零表示基本上没发生任何事情,七表示一次“重大事故”。目前为止,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仍是核能历史上唯一一次被评为七级的事件。五级被定义为“具有场外风险的事故”。那么福岛的这些“场外风险”在最糟糕的情形下会是什么样呢?言及整个态势的披露,提升为五级的分级或当下的局势能提供什么线索呢?——这次事件最终会被视为一次灾难,还只是后果严重且影响广泛的海啸中一个节外生枝?

“最糟的情况是储存罐或反应堆中的裂变材料被释放出来,”马尔科姆·斯佩林(Malcolm Sperrin)教授说,他是英国皇家伯克郡医院的医疗物理与临床工程主任。他也提到以下几点,“发电站附近的辐射等级将会非常高,但这并不是说它们会波及到公众。”“而且我们身处的肯定并非另一场切尔诺贝利事故——这种可能早就排除了。”

保持距离

五级的评级是特别针对福岛二号和三号厂房中的核反应堆的,而非失水的废燃料冷却池,在那里存储的乏燃料温度持续升高。这意味着监管机构认为发电站的主要辐射源是反应堆。

无疑,这周早些时候测得的辐射读数的峰值之一和二号反应堆受到的破坏相吻合,原因被认为是安全壳系统出现了一道裂缝——征兆为蒸气快速释放,压力骤然降低。在周四和周五,发电站周围的辐射水平似乎平稳了许多。此外,尽管在福岛周围30千米左右的范围内观察到了辐射读数升高,30千米保护区外似乎还没有形成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即便如此,一些政府仍然建议他们的公民撤离得更远些——英国政府就是其中之一。周四,当英国的首席科学顾问出现在BBC新闻上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时,他描绘了一幅并不太能发生的最不幸的图景。“最严重的状况是燃料池中释放出大量辐射性物质,同时一些反应堆进入熔毁阶段。”“再加上(可能发生的)极端不利的气候条件——比如,吹向东京的风。”不过,“就算是在那种情况下,我们认为能够到达东京地区的辐射也是那种你可以用相对简单的办法缓解的,比如呆在室内或者关上窗户。”

如果烟囱顶部没有被安上过滤器,温茨凯尔的火灾将会严重得多。

局部问题

福岛核泄露现已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第三起被评定为五级的核能事件。第一起五级事件是1957年英国的温茨凯尔反应堆火灾,第二起是1979年美国三里岛的反应堆部分熔毁。

一位来自曼彻斯特大学的流行病学访问教授、道尔顿核研究所的理查德·威克福德(Richard Wakeford)最近重新评估了温茨凯尔核泄漏的影响。利用数据和计算机建模,他在科学论文中指出,温茨凯尔泄露出来的辐射可能已经导致了240例癌症,其中一半是致命的。然而,对三里岛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它可能没有导致任何一例死亡。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属于同一INES评级,三里岛却最终没有产生局部以外的影响。

“三里岛被评为五级的原因是反应堆核心受到了重大损害,并且放射性物质有被广泛散播的危险——事实上这并没有发生,但可能性是被包含在事件分级里的。”

就释放的物质方面,他说:“福岛处于这两者之间,显然已经有些被释放出来,并且有可能安全壳已经破裂——谁也不能确定这一点。”

一些政府建议本国公民离福岛远一点。

风险降低

随着时间的流逝,反应堆的危险性在原则上减小了。它们释放热量的速度迅速降低,现在这个速度已经是一周前日本东北地区地震刚刚迫使其停机时的千分之一。暴露在也许是最危险的放射性物质碘-131之中的可能性也在迅速减少。这种物质会通过核辐射快速衰变——经过八天,一半的原子就衰变掉了。

去年11月就被置入储存池的燃料棒所剩无多。此外,将海水引入1,2。3号反应炉的持续努力在周四和周五似乎取得了相对成功。如果反应堆能够被冷却,燃料棒将会在较慢的速率下分解,这又会限制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周五下午,据报道,在当场辐射读数下降到了每小时500微希以下——低于报警水平。

然而,法国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研究所(IRSN)的计算机模拟显示福岛附近超过30千米保护区的地方已经遭到了有害的辐射,尽管不会扩大。

绿色和平,这一有着悠久反核历史的组织,并不相信现在到了宣布重大事故风险已经平息的时候。该团体的反核运动人士简·贝拉尼克(Jan Beranek)描述了一幅骇人场景:放射性物质经由早些时候我们看到的火灾或气体爆炸发生扩散。“原因是由于燃料棒周围的覆盖层被摧毁以及起了大火——不仅仅导致放射性碘和铯的释放,并且还使燃料棒暴露在空气中。”“在燃料池中,没有阻止进一步泄漏的屏障。”“在反应堆中,如果水倒得太快可能会带来蒸气或者氢气爆炸,于是又一场爆炸,可能使得安全壳最终报废。”

接通电网

解决核电站当下问题的手段是恢复电力。周五电网已经被连通,但是技师们显然仍在努力启动现场附近的系统,考虑到核电站的一些内部电路已经被海啸或气体爆炸损坏。核安全机构划定的时间表显示1-4号机房的电力将会在周日被恢复。如果一切顺利,绿色和平的设想的可能就不成立了。

接下去就到了清点损失的阶段。并且有可能的结果是——据理查德·威克福德所言——福岛事故不会导致任何一起死亡。“如果考虑一位受到100毫希(mSv)辐射的工人,他并不会受到多么严重的短期影响,毫无疑问他们面对的并非切尔诺贝利抢修工人当时面对的情形,后者之中有28人因此遇难。”

“由这种剂量而导致严重的癌症风险概率在整个一生中将会低于1%——并且你要考虑到通常情况下死于癌症的概率就有20%~25%了。”“至于核电站以外的人们——以普通人群的癌症风险概率为背景的话,我看不出什么单独由福岛事件带来的影响。”

<p>本文作者:小红猪小分队</p><p>原文<a href="http://www.bbc.co.uk/news/science-environment-12789749">见这里</a></p> <p>作者:BBC环境记者Richard Black</p> <p>翻译:Glaußren   校对:庄</p> <div id="attachment_51941"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314px"><a rel="attachment wp-att-51941"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1939/1-162"><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51941" title="1"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3/13.jpg" alt="" width="304" height="304" /></a><p class="wp-caption-text">退到政府迅速划定的安全区以外或有助于减少健康风险。</p></div> <p>不出所料,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日本的核安全机构(原文如此)将福岛核电站事件的评级从四级提高到了五级。</p> <p>国际核事件分级表(INES)上的分级范围是从零级到七级,零表示基本上没发生任何事情,七表示一次“重大事故”。目前为止,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仍是核能历史上唯一一次被评为七级的事件。五级被定义为“具有场外风险的事故”。那么福岛的这些“场外风险”在最糟糕的情形下会是什么样呢?言及整个态势的披露,提升为五级的分级或当下的局势能提供什么线索呢?——这次事件最终会被视为一次灾难,还只是后果严重且影响广泛的海啸中一个节外生枝?</p> <p>“最糟的情况是储存罐或反应堆中的裂变材料被释放出来,”马尔科姆·斯佩林(Malcolm Sperrin)教授说,他是英国皇家伯克郡医院的医疗物理与临床工程主任。他也提到以下几点,“发电站附近的辐射等级将会非常高,但这并不是说它们会波及到公众。”“而且我们身处的肯定并非另一场切尔诺贝利事故——这种可能早就排除了。”</p> <h1>保持距离</h1> <p>五级的评级是特别针对福岛二号和三号厂房中的核反应堆的,而非失水的废燃料冷却池,在那里存储的乏燃料温度持续升高。这意味着监管机构认为发电站的主要辐射源是反应堆。</p> <p>无疑,这周早些时候测得的辐射读数的峰值之一和二号反应堆受到的破坏相吻合,原因被认为是安全壳系统出现了一道裂缝——征兆为蒸气快速释放,压力骤然降低。在周四和周五,发电站周围的辐射水平似乎平稳了许多。此外,尽管在福岛周围30千米左右的范围内观察到了辐射读数升高,30千米保护区外似乎还没有形成对人体健康的威胁。</p> <p>即便如此,一些政府仍然建议他们的公民撤离得更远些——英国政府就是其中之一。周四,当英国的首席科学顾问出现在BBC新闻上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时,他描绘了一幅并不太能发生的最不幸的图景。“最严重的状况是燃料池中释放出大量辐射性物质,同时一些反应堆进入熔毁阶段。”“再加上(可能发生的)极端不利的气候条件——比如,吹向东京的风。”不过,“就算是在那种情况下,我们认为能够到达东京地区的辐射也是那种你可以用相对简单的办法缓解的,比如呆在室内或者关上窗户。”</p> <div id="attachment_51944"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314px"><a rel="attachment wp-att-51944"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1939/2-47"><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51944" title="2"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3/23.jpg" alt="" width="304" height="304" /></a><p class="wp-caption-text">如果烟囱顶部没有被安上过滤器,温茨凯尔的火灾将会严重得多。</p></div> <h1>局部问题</h1> <p>福岛核泄露现已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第三起被评定为五级的核能事件。第一起五级事件是1957年英国的温茨凯尔反应堆火灾,第二起是1979年美国三里岛的反应堆部分熔毁。</p> <p>一位来自曼彻斯特大学的流行病学访问教授、道尔顿核研究所的理查德·威克福德(Richard Wakeford)最近重新评估了温茨凯尔核泄漏的影响。利用数据和计算机建模,他在科学论文中指出,温茨凯尔泄露出来的辐射可能已经导致了240例癌症,其中一半是致命的。然而,对三里岛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它可能没有导致任何一例死亡。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属于同一INES评级,三里岛却最终没有产生局部以外的影响。</p> <p>“三里岛被评为五级的原因是反应堆核心受到了重大损害,并且放射性物质有被广泛散播的危险——事实上这并没有发生,但可能性是被包含在事件分级里的。”</p> <p>就释放的物质方面,他说:“福岛处于这两者之间,显然已经有些被释放出来,并且有可能安全壳已经破裂——谁也不能确定这一点。”</p> <div id="attachment_51945"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314px"><a rel="attachment wp-att-51945"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1939/3-25"><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51945" title="3"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3/31.jpg" alt="" width="304" height="304" /></a><p class="wp-caption-text">一些政府建议本国公民离福岛远一点。</p></div> <h1>风险降低</h1> <p>随着时间的流逝,反应堆的危险性在原则上减小了。它们释放热量的速度迅速降低,现在这个速度已经是一周前日本东北地区地震刚刚迫使其停机时的千分之一。暴露在也许是最危险的放射性物质碘-131之中的可能性也在迅速减少。这种物质会通过核辐射快速衰变——经过八天,一半的原子就衰变掉了。</p> <p>去年11月就被置入储存池的燃料棒所剩无多。此外,将海水引入1,2。3号反应炉的持续努力在周四和周五似乎取得了相对成功。如果反应堆能够被冷却,燃料棒将会在较慢的速率下分解,这又会限制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周五下午,据报道,在当场辐射读数下降到了每小时500微希以下——低于报警水平。</p> <p>然而,法国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研究所(IRSN)的计算机模拟显示福岛附近超过30千米保护区的地方已经遭到了有害的辐射,尽管不会扩大。</p> <p>绿色和平,这一有着悠久反核历史的组织,并不相信现在到了宣布重大事故风险已经平息的时候。该团体的反核运动人士简·贝拉尼克(Jan Beranek)描述了一幅骇人场景:放射性物质经由早些时候我们看到的火灾或气体爆炸发生扩散。“原因是由于燃料棒周围的覆盖层被摧毁以及起了大火——不仅仅导致放射性碘和铯的释放,并且还使燃料棒暴露在空气中。”“在燃料池中,没有阻止进一步泄漏的屏障。”“在反应堆中,如果水倒得太快可能会带来蒸气或者氢气爆炸,于是又一场爆炸,可能使得安全壳最终报废。”</p> <h1>接通电网</h1> <p>解决核电站当下问题的手段是恢复电力。周五电网已经被连通,但是技师们显然仍在努力启动现场附近的系统,考虑到核电站的一些内部电路已经被海啸或气体爆炸损坏。核安全机构划定的时间表显示1-4号机房的电力将会在周日被恢复。如果一切顺利,绿色和平的设想的可能就不成立了。</p> <p>接下去就到了清点损失的阶段。并且有可能的结果是——据理查德·威克福德所言——福岛事故不会导致任何一起死亡。“如果考虑一位受到100毫希(mSv)辐射的工人,他并不会受到多么严重的短期影响,毫无疑问他们面对的并非切尔诺贝利抢修工人当时面对的情形,后者之中有28人因此遇难。”</p> <p>“由这种剂量而导致严重的癌症风险概率在整个一生中将会低于1%——并且你要考虑到通常情况下死于癌症的概率就有20%~25%了。”“至于核电站以外的人们——以普通人群的癌症风险概率为背景的话,我看不出什么单独由福岛事件带来的影响。”</p>

灵长类动物起源于亚洲还是非洲?

亚洲还是非洲?灵长类动物的起源地究竟是哪里呢?一只“猴子”打乱了我们的生物进化时间轴,看来这个争论要继续下去了。

《自然》(Nature)最近发表了一篇关于灵长类动物起源的研究报告,报告的第一作者是来自法国Poitiers大学的古生物学家Jean- Jacques Jaeger。为研究提供线索的是发现于非洲利比亚的可追溯至3800万年前的类人猿化石(题图为化石的发现地利比亚中部,答阿塔拉悬崖),这些化石包括三个类人猿种族,其中一个种族具有亚洲形态特征。这一发现使灵长类中的类人猿亚目(Anthropoid)的起源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可能1:起源并不是我们之前一直以为的非洲,而是亚洲,从发现的化石可以推断早期灵长类中的类人猿亚目是从亚洲迁徙到非洲的。

可能2:起源还是非洲,现在发现的化石或许是从非洲迁徙到亚洲的灵长类中的类人猿亚目动物形成的,这又可以推断在非洲还存在着更古老的类人猿化石,只不过我们还没有发现。

来源:《纽约时报》10月28日报道《自然》10月28日论文摘要

张楠 编译,邢立达 审稿

图片来自 《纽约时报》网站

<p>本文作者:资讯小分队</p><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11/20101101qing001.jpg"><img class="alignleft size-full wp-image-44993" title="20101101qing001"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11/20101101qing001.jpg" alt="" width="258" height="194" /></a>亚洲还是非洲?灵长类动物的起源地究竟是哪里呢?一只“猴子”打乱了我们的生物进化时间轴,看来这个争论要继续下去了。</p> <p>《自然》(<em>Nature</em>)最近发表了一篇关于灵长类动物起源的研究报告,报告的第一作者是来自法国Poitiers大学的古生物学家Jean- Jacques Jaeger。为研究提供线索的是发现于非洲利比亚的可追溯至3800万年前的类人猿化石(题图为化石的发现地利比亚中部,答阿塔拉悬崖),这些化石包括三个类人猿种族,其中一个种族具有亚洲形态特征。这一发现使灵长类中的类人猿亚目(Anthropoid)的起源问题变得更加复杂:</p> <p>可能1:起源并不是我们之前一直以为的非洲,而是亚洲,从发现的化石可以推断早期灵长类中的类人猿亚目是从亚洲迁徙到非洲的。</p> <p>可能2:起源还是非洲,现在发现的化石或许是从非洲迁徙到亚洲的灵长类中的类人猿亚目动物形成的,这又可以推断在非洲还存在着更古老的类人猿化石,只不过我们还没有发现。</p> <p><div class="editornote"><p></p></div></p> <p><div class="editorsource"></p> <p>来源:<a href="http://www.nytimes.com/2010/11/02/science/02obanthropoids.html?_r=1" target="_blank">《纽约时报》10月28日报道</a>、<a href="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67/n7319/full/nature09425.html" target="_blank">《自然》10月28日论文摘要</a></p> <p>张楠 编译,<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dinosaur" target="_blank">邢立达</a> 审稿</p> <p>图片来自 《纽约时报》网站</p> <p><div><a href="http://www.science360.gov" target="_blank" style="margin-right:15px"><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themes/isongshu/images/sci360.jpg"></a><a href="http://pansci.tw/" target="_blank" style="margin-right:15px"><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pansci-logo-150_75.png"></a></div></div><div style="margin: 10px 0pt; font-size: 13px; padding: 8px; border: 1px solid rgb(255, 174, 79); background: none repeat scroll 0pt 0pt rgb(255, 246, 207); color: rgb(120, 120, 120);"><a href="http://songshuhui.net/contribute">想分享科技新鲜事,跟大伙儿谈论热点话题背后的科学?却懒得写长文章,或不知怎么参与?现在可以编译短文或写原创小文章,投稿给资讯频道,与大家共享信息。  详情 >></a></div></p>

2012年2月27日星期一

渡渡鸟到底有几斤重啊?

争辩一种已经绝种的鸟到底有几斤重,听起来似乎是个很无聊的问题,不过演化生物学家们可不这么想。他们认为,了解渡渡鸟(Raphus cucullatus) 有多重是很重要的事情,这样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渡渡鸟的演化。

很多文献上总是把渡渡鸟画得圆滚滚的。但是看当初真的看过渡渡鸟的荷兰人留下来的图(上图右),这种和鸽子是近亲的鸟,看起来并不很胖。

后来的绘画(上图左)把渡渡鸟越画越胖了。怎么会越画越胖呢?可能是因为当时流行把家禽跟家畜都画得胖一点,于是渡渡鸟就被画成了一只肥滋滋的鸟。

后来有人试图从留下来的渡渡鸟的骨架,想要做出渡渡鸟的模型时,发现从腿骨来判断,渡渡鸟不可能有那么胖!如果真得像图上那么胖,腿骨应该支撑不住。他们认为渡渡鸟应该是在9.5-17.5公斤之间。

另外群人却对这个说法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用腿骨去估计渡渡鸟的体重是不对的。他们认为用股骨来估计才对,这样估计出来的渡渡鸟的体重大约是介于10.5-18公斤之间。也就是说,比单纯用腿骨估计出来的要重百分之十(不过,还是没有大家相信得那么胖啰。)

到底渡渡鸟有几斤重?如果当初看到它的荷兰人不要急着把它吃掉,而是先拿去秤一秤,现在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争辩了,不是吗?

 

<p>本文作者:资讯小分队</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dodo-thusab.jp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53110" title="dodo thusab"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dodo-thusab.jpg" alt="" width="0" height="0" /></a>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dodo.jpg"><img class="alignnone size-large wp-image-53100" title="dodo"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dodo-600x472.jpg" alt="" width="600" height="472" /></a></p> <p>争辩一种已经绝种的鸟到底有几斤重,听起来似乎是个很无聊的问题,不过演化生物学家们可不这么想。他们认为,了解渡渡鸟(Raphus cucullatus) 有多重是很重要的事情,这样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渡渡鸟的演化。</p> <p>很多文献上总是把渡渡鸟画得圆滚滚的。但是看当初真的看过渡渡鸟的荷兰人留下来的图(上图右),这种和鸽子是近亲的鸟,看起来并不很胖。</p> <p>后来的绘画(上图左)把渡渡鸟越画越胖了。怎么会越画越胖呢?可能是因为当时流行把家禽跟家畜都画得胖一点,于是渡渡鸟就被画成了一只肥滋滋的鸟。</p> <p>后来有人试图从留下来的渡渡鸟的骨架,想要做出渡渡鸟的模型时,发现从腿骨来判断,渡渡鸟不可能有那么胖!如果真得像图上那么胖,腿骨应该支撑不住。他们认为渡渡鸟应该是在9.5-17.5公斤之间。</p> <p>另外群人却对这个说法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用腿骨去估计渡渡鸟的体重是不对的。他们认为用股骨来估计才对,这样估计出来的渡渡鸟的体重大约是介于10.5-18公斤之间。也就是说,比单纯用腿骨估计出来的要重百分之十(不过,还是没有大家相信得那么胖啰。)</p> <p>到底渡渡鸟有几斤重?如果当初看到它的荷兰人不要急着把它吃掉,而是先拿去秤一秤,现在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争辩了,不是吗?</p> <p> </p> <p><div class="editorsource"></p> <p>本文來自<a href="http://pansci.tw/archives/2657" target="_blank"><strong>PanSci泛科学网</strong></a>,作者为<em> </em><a title="葉綠舒" href="http://pansci.tw/members/lushuyeh/">葉綠舒</a><a href="http://pansci.tw/members/bluesky77322/" target="_blank"><em> </em><em> </em></a><em> </em></p> <p><a href="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1/04/how-much-did-the-dodo-really-wei.html?rss=1&sms_ss=blogger&at_xt=4da9036c305aad62%2C0" target="_blank">sciencemag网站4月15日报道</a></p> <p><div><a href="http://www.science360.gov" target="_blank" style="margin-right:15px"><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themes/isongshu/images/sci360.jpg"></a><a href="http://pansci.tw/" target="_blank" style="margin-right:15px"><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pansci-logo-150_75.png"></a></div></div><div style="margin: 10px 0pt; font-size: 13px; padding: 8px; border: 1px solid rgb(255, 174, 79); background: none repeat scroll 0pt 0pt rgb(255, 246, 207); color: rgb(120, 120, 120);"><a href="http://songshuhui.net/contribute">想分享科技新鲜事,跟大伙儿谈论热点话题背后的科学?却懒得写长文章,或不知怎么参与?现在可以编译短文或写原创小文章,投稿给资讯频道,与大家共享信息。  详情 >></a></div></p>

原来大头是为了「闻」得更好

相对于身体大小来说,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大脑比爬行动物和其他动物大10倍。为什么呢?有人说是因为始祖哺乳动物是夜行动物,提高听力比提高视力更重要。也有人认为,哺乳动物的大脑之所以比较大,是因为许多早期的哺乳动物在缩小体积的时候,他们的大脑未能按比例缩小。

图片来源:Science Now CT扫描比较现代负鼠大脑(上左)和已灭绝的Hadrocodium(右下),显示嗅球(粉红色)明显的扩张。

最近科学家透过重构的两个已知最古老的原始哺乳动物摩尔根兽(Morganucodon) 和吴氏巨颅兽(Hadrocodium) 的头骨化石发现,嗅觉可能才是最初促成大脑发育的背后的主因。

在匹兹堡的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的古生物学家们,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头骨,建立了大脑虚拟的三维立体颅腔模型,并从而了解哺乳动物的大脑是如何开始变大。

他们发现,哺乳动物大脑大小的进化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首先,由存活在1亿9千万年前的摩尔根兽(生活在三叠纪晚期的一种原始哺乳动物)来看,它的大脑几乎比犬齿兽(cynodont,出现在晚二叠纪的一种卵生原始哺乳类)大了50%,其中尤其是嗅球(olfactory bulb)的增大更明显。第二个阶段是发生在吴氏巨颅兽(生存于侏罗纪)这种目前已知与哺乳动物亲缘最近的生物上,它的大脑又扩大了50%,其中与嗅觉有关的部分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增幅。第三个阶段发生在6千5百万年前的现代类型的哺乳动物,主要扩大的脑区是经由统合不同的感觉区域来控制神经肌肉协调的部分。

这个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证据证明,大脑在关键阶段最初扩大的区域在哪里。不过要注意的是,大脑由嗅球开始扩大并不意味着嗅觉带动了大脑的扩大,很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

不管是什么引起大脑的扩大,这篇研究的成果显示了,哺乳动物脑组织格局显然在演化的非常早期就开始进行了。

就像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学者说的,「哺乳动物并不是为了思考而得到更大的大脑,而是为了嗅觉这个更紧迫和更基本的需要。」

<p>本文作者:资讯小分队</p><p>相对于身体大小来说,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大脑比爬行动物和其他动物大10倍。为什么呢?有人说是因为始祖哺乳动物是夜行动物,提高听力比提高视力更重要。也有人认为,哺乳动物的大脑之所以比较大,是因为许多早期的哺乳动物在缩小体积的时候,他们的大脑未能按比例缩小。</p> <div class="mceTemp"> <dl id="attachment_55129" class="wp-caption alignleft" style="width: 291px;"> <dt class="wp-caption-dt"><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sn-brain-thumb-autox600-6233.jp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55129 " title="sn-brain-thumb-autox600-6233"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sn-brain-thumb-autox600-6233.jpg" alt="" width="281" height="288" /></a></dt> <dd class="wp-caption-dd">图片来源:Science Now CT扫描比较现代负鼠大脑(上左)和已灭绝的Hadrocodium(右下),显示嗅球(粉红色)明显的扩张。</dd> </dl> <p>最近科学家透过重构的两个已知最古老的原始哺乳动物摩尔根兽(Morganucodon) 和吴氏巨颅兽(Hadrocodium) 的头骨化石发现,嗅觉可能才是最初促成大脑发育的背后的主因。</p> <p>在匹兹堡的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的古生物学家们,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头骨,建立了大脑虚拟的三维立体颅腔模型,并从而了解哺乳动物的大脑是如何开始变大。</p> <p>他们发现,哺乳动物大脑大小的进化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首先,由存活在1亿9千万年前的摩尔根兽(生活在三叠纪晚期的一种原始哺乳动物)来看,它的大脑几乎比犬齿兽(cynodont,出现在晚二叠纪的一种卵生原始哺乳类)大了50%,其中尤其是嗅球(olfactory bulb)的增大更明显。第二个阶段是发生在吴氏巨颅兽(生存于侏罗纪)这种目前已知与哺乳动物亲缘最近的生物上,它的大脑又扩大了50%,其中与嗅觉有关的部分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增幅。第三个阶段发生在6千5百万年前的现代类型的哺乳动物,主要扩大的脑区是经由统合不同的感觉区域来控制神经肌肉协调的部分。</p> <p>这个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证据证明,大脑在关键阶段最初扩大的区域在哪里。不过要注意的是,大脑由嗅球开始扩大并不意味着嗅觉带动了大脑的扩大,很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p> <p>不管是什么引起大脑的扩大,这篇研究的成果显示了,哺乳动物脑组织格局显然在演化的非常早期就开始进行了。</p> <p>就像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学者说的,「哺乳动物并不是为了思考而得到更大的大脑,而是为了嗅觉这个更紧迫和更基本的需要。」</p></div> <div class="mceTemp"> <p><div class="editorsource"></p> <p>本文來自<a href="http://pansci.tw/archives/4256" target="_blank"><strong>PanSci泛科学网</strong></a>,作者为 <a href="http://pansci.tw/members/lushuyeh/" target="_blank">葉綠舒</a></p> <p><a href="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2/6032/955" target="_blank">《科学》5月20日论文摘要</a></p> <p><div><a href="http://www.science360.gov" target="_blank" style="margin-right:15px"><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themes/isongshu/images/sci360.jpg"></a><a href="http://pansci.tw/" target="_blank" style="margin-right:15px"><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pansci-logo-150_75.png"></a></div></div><div style="margin: 10px 0pt; font-size: 13px; padding: 8px; border: 1px solid rgb(255, 174, 79); background: none repeat scroll 0pt 0pt rgb(255, 246, 207); color: rgb(120, 120, 120);"><a href="http://songshuhui.net/contribute">想分享科技新鲜事,跟大伙儿谈论热点话题背后的科学?却懒得写长文章,或不知怎么参与?现在可以编译短文或写原创小文章,投稿给资讯频道,与大家共享信息。  详情 >></a></div></p> </div>

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癌症患病率不同

患癌症的男同比例是直男的两倍。而曾患癌症的女性中,女同和双性恋女性有健康状况不佳的概率是异性恋女性的两倍之多。5月9日,《癌症》期刊发布了这项有关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患癌率的研究。

美国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者仔细翻阅了加利福利亚州的健康调查数据,以便更好的了解美国同性恋和双性恋癌症患者的情况,而此前相关公共部门并未跟踪这个特殊人群的身体状况。研究者们发现这个群体的情况与异性恋的有显著不同。

男同的患癌率为8%,是直男和双性恋男性的1.9倍。男同更易在相对年轻之时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其他男性群体的平均癌症诊断年龄为41岁。文章的作者认为男同的癌症高发率与高肛门癌患病率有关,由于HIV可能导致某些癌症,所以HIV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男同患癌率高。男同的前列腺癌发病率要比其余男性低三分之一,且有研究表明HIV感染与低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所关联。

研究还发现,女同和双性恋女性的癌症患病率与其他女性相差无几。但是她们在子宫癌和宫颈癌患病率上却有显著差异。41%的双性恋女性患有宫颈癌-概率是其他女性的两倍,而女同的子宫癌患病率则最高。

论文第一作者伯默尔 (Ulrike Boehmer)说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完善对同性恋和双性恋的卫生保健服务,比如卫生局可以给双性恋女性做宫颈癌检查。

根据2006年的数据,美国有4%的人群患有癌症。

<p>本文作者:资讯小分队</p><p><img class="alignleft" src="http://img1.guokr.com/gkimage/ee/44/eb/ee44eb.png" alt="" width="266" height="196" />患癌症的男同比例是直男的两倍。而曾患癌症的女性中,女同和双性恋女性有健康状况不佳的概率是异性恋女性的两倍之多。5月9日,《癌症》期刊发布了这项有关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患癌率的研究。</p> <p>美国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者仔细翻阅了加利福利亚州的健康调查数据,以便更好的了解美国同性恋和双性恋癌症患者的情况,而此前相关公共部门并未跟踪这个特殊人群的身体状况。研究者们发现这个群体的情况与异性恋的有显著不同。</p> <p>男同的患癌率为8%,是直男和双性恋男性的1.9倍。男同更易在相对年轻之时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其他男性群体的平均癌症诊断年龄为41岁。文章的作者认为男同的癌症高发率与高肛门癌患病率有关,由于HIV可能导致某些癌症,所以HIV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男同患癌率高。男同的前列腺癌发病率要比其余男性低三分之一,且有研究表明HIV感染与低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所关联。</p> <p>研究还发现,女同和双性恋女性的癌症患病率与其他女性相差无几。但是她们在子宫癌和宫颈癌患病率上却有显著差异。41%的双性恋女性患有宫颈癌-概率是其他女性的两倍,而女同的子宫癌患病率则最高。</p> <p>论文第一作者伯默尔 (Ulrike Boehmer)说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完善对同性恋和双性恋的卫生保健服务,比如卫生局可以给双性恋女性做宫颈癌检查。</p> <p>根据2006年的数据,美国有4%的人群患有癌症。</p> <p><div class="editorsource"></p> <p>来源:<a href="http://www.guokr.com/site/digest/" target="_blank">果壳网“环球科技观光团”主题站</a>、<a href="http://dx.doi.org/10.1002/cncr.25950" target="_blank">《癌症》5月9日论文摘要</a></p> <p><a href="http://www.google.com.hk/url?sa=t&source=web&cd=1&ved=0CBkQFjAA&url=http%3A%2F%2Fsongshuhui.net%2Farchives%2Fauthor%2Friset&ei=RL3UTYeiL4-mvQPqn_37BA&usg=AFQjCNHrs-oNaAgp_112uMm1nphLiPPc-g" target="_blank">riset </a>审稿</p> <p><div><a href="http://www.science360.gov" target="_blank" style="margin-right:15px"><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themes/isongshu/images/sci360.jpg"></a><a href="http://pansci.tw/" target="_blank" style="margin-right:15px"><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pansci-logo-150_75.png"></a></div></div><div style="margin: 10px 0pt; font-size: 13px; padding: 8px; border: 1px solid rgb(255, 174, 79); background: none repeat scroll 0pt 0pt rgb(255, 246, 207); color: rgb(120, 120, 120);"><a href="http://songshuhui.net/contribute">想分享科技新鲜事,跟大伙儿谈论热点话题背后的科学?却懒得写长文章,或不知怎么参与?现在可以编译短文或写原创小文章,投稿给资讯频道,与大家共享信息。  详情 >></a></div></p>

2012年2月26日星期日

专题:电影暑期档

文/杨杨

还记得《天崩地裂》(Dantes Peak)中一个情节:

火山爆发前,湖水变酸,溶掉了金属船桨,为了减轻行船的负担,老祖母跳入湖中继续行走,众人成功抵达了对岸,老祖母却因腐蚀重伤离去。

这攒眼泪的情节,也会一五一十发生在现实中么?

对此,Topaz空错田不野(排名不分先后)给出了综合的意见:即使保守一点说,也不太可能。 

一般来说,金属船上会有防腐蚀的措施,而能腐蚀船体,要达到比较强的酸性,这需要一定浓度的含硫气体以及适合形成硫酸的环境。而片中情境是否能满足这些条件,有待商榷。另外,即使溶液的酸性足以腐蚀船体,也不会如此迅速。

如果你也曾为这个情节打动过,那么,敬请期待专题的最后一天,松鼠会将会推出特别节目,听他们通过各自的专业解释——

“老祖母其实不必跳下船,别担心。”

早些时候,和恐龙达人邢立达也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YY:从专业角度看,这部电影是不是该out?

邢立达:即使从半专业角度,这部电影也该out。

这部电影就是《侏罗纪公园》。得承认,我们中的大多数,对恐龙这种古生物的认知,其实是来自这部商业性质的大片,但也是担任了重要启蒙作用的它,里面充斥着大量错误细节:

比如,电影中,那种会喷射毒液的小型恐龙叫“双嵴龙”,但真正的双嵴龙其实是相当大型的家伙,体长可达6米。

再比如,电影中出现的大部分恐龙并非生活在侏罗纪,而是白垩纪末期:影片的“主人公”霸王龙和迅猛龙,还有那个长得像犀牛的三角龙,都是生活在在白垩纪。影片中,真正在侏罗纪出现并繁盛的,只有那个脖子很长的食草恐龙梁龙……
这个夏天,松鼠们做了一次全新尝试,将剥坚果的爪子递向喜欢电影的人们,一起分享讨论曾有过的疑问:

星球大战中的光剑,这个可以有吗?

20000来只气球足够带你飞屋环游吗?

古装片中,吸取毒液真的可以疗伤,而实施帮助的人会不会反而中毒?

……

真的?假的?不好说?……听听松鼠们怎么说。

暑假的最后时光,请翻找出这些曾经心水的电影,来和我们一起,看第二眼。

——By 杨杨

专题策划/执行:

杨杨(科学松鼠会专题编辑)   朱尔典(《电影世界》编辑)

【参与成员】

Albet-Jiao  riset  Steed

猛犸 沐右 水龙吟  田不野 游识猷  云无心

【节目预告】
1、Albert Jiao     《星球大战》——炫到爆的光剑是可能的吗?光会被“囚禁”在一米之内的范围里?

2、云无心              《铁手卢克》——卢克为了打赌,一口气吃下了50个水煮蛋,这么吃不会食物中毒吗?

3、水龙吟                常见情节——子弹的故事之“救命的护身符VS一箭双雕”

4、游识猷              《两个只能活一个》——黑帮老大的三个手指头被金城武的利刃削断,能够接上吗?

5、沐右                   《地心抢险记》——在当前的科技和材料技术前提下,人类制造的任务“物件”能进入地心吗?

6、riset                   《猪扒大联盟》——莫文蔚因内分泌失调浑身长毛,后来恢复,这在医学上可能么?

7、猛犸                    《终结者》——约翰·康纳之父、年轻的凯尔·里斯来到1984年,搞到了一把来复枪,然后把枪管锯掉——没有了膛线,这枪还能用吗?

8、猛犸                     《黑客帝国》——生活在矩阵的人们脑后都有与电脑连接的接口,那么除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外,人脑能够与电脑直接交换信息吗?

9、水龙吟                 《飞屋环游记》——20622个气球载着木屋,也带着许多人美好的梦想飞上天空,多浪漫。但是我们要讨论的是一个不怎么浪漫的话题,那就是,这可能吗?

10、猛犸                   《剑鱼行动》——或其他类似电影中,都有巨额资金通过互联网转账,看着“进度条”在至多几分钟的短时间内转账成功,事实上有这么容易和快捷吗?

11、云无心                《双食记》——通篇的重要线索就是“食物相克”,这种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流传的“理论”可信吗?

12、riset                   《老男孩》——崔岷植割掉自己的舌头,舌头断掉不会致命么?还能说话么?

13、游识猷                《疯狂的赛车》——倒霉的泰国高手被冻成了冰棍。人体可能被冻成冰、又解冻复活么?

14 、riset                   《椿三十郎》——结尾处,室户半兵卫颈动脉被三十郎劈中,喷血达60、70厘米,可能么?

15、riset                     《杀死比尔2》——新娘用手掌击打比尔心脏,少顷后比尔毙命。直接击打心脏就能置人于死地吗?

16、猛犸                      《回到未来》——在过去的一个年代,年轻的父母可能无法“相好”,同处于该时空的、来自未来的儿子就会消失了?

17、沐右                      《枪王》——张国荣与方中信对射,子弹在空中相遇并抵消,这种事情会发生吗?

18、沐右                      《007之 黄金眼》——后跳下飞机的007能追上先跳下的人吗?

19、Steed                    《先知》——太阳黑子的剧烈活动导致了地球生物的灭顶之灾。那么,太阳黑子有那么厉害吗?

20、沐右                      《通缉令》——美艳女杀手安吉丽娜?朱莉的子弹能够转弯,这不可能吧?

21、猛犸                      《碟中谍3》——开场,女特工琳赛?法里斯的脑部被装入炸弹,并因此丧命。那么,人类的脑部可以植入炸弹么?
22、猛犸                       《碟中谍3》——片尾大结局处,阿汤哥心跳停止,护士出身的汤嫂在上海的老宅里,随便用家用200V交流电作电击心肺复苏成功。这可能吗?

23、游识猷                    《对她说》——昏迷的女植物人被男护工“迷奸”而怀孕……植物人可能怀孕么?

24、游识猷                     常用桥段——某某人中毒,其他人用嘴为他吸出毒液,如此,中毒的人就会得救么?救人者会出现问题么?

25、沐右                        《生死时速》——大巴车上的炸弹与汽车时速相连,这做得到吗?
26、水龙吟                    《真实的谎言》——经典镜头,阿诺?施瓦辛格追赶的阿拉伯恐怖分子骑着摩托车从高楼坠入对面楼顶的游泳池,然后他平安离去……高空跳水可以救命吗?游泳池可以救命吗?要多深的游泳池才能救命?

27、田不野                    《金氏漂流记》——金氏漂流到岛上,无意中翻检出一粒玉米,后来靠其种植培育出一批玉米,那么仅仅凭一粒玉米就可培育出很多“后代”吗?即便可能,在韩国那样的气候地理条件下,需要种植多久才会有收获?

【号外】

1、 poguy             《后天》——电影中的“气候突变”真的会发生么?

2、YoYo                《盗梦空间》——我们可以解读梦境、甚至控制梦境么?

<p>本文作者:科学松鼠会</p><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8/电影暑期档3.jpg"><img class="aligncenter size-full wp-image-41782" title="film"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8/电影暑期档3.jpg" alt="" width="380" height="330" /></a></p> <p>文/杨杨</p> <p>还记得《<a href="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2590/" target="_blank">天崩地裂</a>》(Dantes Peak)中一个情节:</p> <p>火山爆发前,湖水变酸,溶掉了金属船桨,为了减轻行船的负担,老祖母跳入湖中继续行走,众人成功抵达了对岸,老祖母却因腐蚀重伤离去。</p> <p>这攒眼泪的情节,也会一五一十发生在现实中么?</p> <p>对此,<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topaz" target="_blank">Topaz</a>、<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kongcuo" target="_blank">空错</a>、<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aturen" target="_blank">田不野</a>(排名不分先后)给出了综合的意见:即使保守一点说,也不太可能。 </p> <p>一般来说,金属船上会有防腐蚀的措施,而能腐蚀船体,要达到比较强的酸性,这需要一定浓度的含硫气体以及适合形成硫酸的环境。而片中情境是否能满足这些条件,有待商榷。另外,即使溶液的酸性足以腐蚀船体,也不会如此迅速。</p> <p>如果你也曾为这个情节打动过,那么,敬请期待专题的最后一天,松鼠会将会推出<strong><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4550" target="_blank">特别节目</a></strong>,听他们通过各自的专业解释——</p> <p>“老祖母其实不必跳下船,别担心。”</p> <p>早些时候,和恐龙达人邢立达也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p> <p>YY:从专业角度看,这部电影是不是该out?</p> <p>邢立达:即使从半专业角度,这部电影也该out。</p> <p>这部电影就是《侏罗纪公园》。得承认,我们中的大多数,对恐龙这种古生物的认知,其实是来自这部商业性质的大片,但也是担任了重要启蒙作用的它,里面充斥着大量错误细节:</p> <p>比如,电影中,那种会喷射毒液的小型恐龙叫“双嵴龙”,但真正的双嵴龙其实是相当大型的家伙,体长可达6米。</p> <p>再比如,电影中出现的大部分恐龙并非生活在侏罗纪,而是白垩纪末期:影片的“主人公”霸王龙和迅猛龙,还有那个长得像犀牛的三角龙,都是生活在在白垩纪。影片中,真正在侏罗纪出现并繁盛的,只有那个脖子很长的食草恐龙梁龙……<br /> 这个夏天,松鼠们做了一次全新尝试,将剥坚果的爪子递向喜欢电影的人们,一起分享讨论曾有过的疑问:</p> <p>星球大战中的光剑,这个可以有吗?</p> <p>20000来只气球足够带你飞屋环游吗?</p> <p>古装片中,吸取毒液真的可以疗伤,而实施帮助的人会不会反而中毒?</p> <p>……</p> <p>真的?假的?不好说?……听听松鼠们怎么说。</p> <p>暑假的最后时光,请翻找出这些曾经心水的电影,来和我们一起,看第二眼。</p> <p>——By 杨杨</p> <p><strong>专题策划/执行:</strong></p> <p>杨杨(科学松鼠会专题编辑)   朱尔典(《电影世界》编辑)</p> <p><strong>【参与成员】</strong></p> <p>Albet-Jiao  riset  Steed</p> <p>猛犸 沐右 水龙吟  田不野 游识猷  云无心</p> <p>【节目预告】<br /> 1、<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albert_jiao/" target="_blank">Albert Jiao</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1819.html" target="_blank">星球大战</a>》——炫到爆的光剑是可能的吗?光会被“囚禁”在一米之内的范围里?</p> <p>2、<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yunwuxin/" target="_blank">云无心</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1864.html" target="_blank">铁手卢克</a>》——卢克为了打赌,一口气吃下了50个水煮蛋,这么吃不会食物中毒吗?</p> <p>3、<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shuilongyin/" target="_blank">水龙吟</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1911.html" target="_blank">常见情节</a>——子弹的故事之“救命的护身符VS一箭双雕”</p> <p>4、<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youshiyou/" target="_blank">游识猷</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1948.html" target="_blank">两个只能活一个</a>》——黑帮老大的三个手指头被金城武的利刃削断,能够接上吗?</p> <p>5、<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you-mu-q/" target="_blank">沐右</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2014.html" target="_blank">地心抢险记</a>》——在当前的科技和材料技术前提下,人类制造的任务“物件”能进入地心吗?</p> <p>6、<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riset" target="_blank">riset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2020.html" target="_blank">猪扒大联盟</a>》——莫文蔚因内分泌失调浑身长毛,后来恢复,这在医学上可能么?</p> <p>7、<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mammoth2008/" target="_blank">猛犸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2070.html" target="_blank">终结者</a>》——约翰·康纳之父、年轻的凯尔·里斯来到1984年,搞到了一把来复枪,然后把枪管锯掉——没有了膛线,这枪还能用吗?</p> <p>8、<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mammoth2008/" target="_blank">猛犸</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2269.html" target="_blank">黑客帝国</a>》——生活在矩阵的人们脑后都有与电脑连接的接口,那么除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外,人脑能够与电脑直接交换信息吗?</p> <p>9、<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shuilongyin/" target="_blank">水龙吟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2305.html" target="_blank">飞屋环游记</a>》——20622个气球载着木屋,也带着许多人美好的梦想飞上天空,多浪漫。但是我们要讨论的是一个不怎么浪漫的话题,那就是,这可能吗?</p> <p>10、<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mammoth2008/" target="_blank">猛犸</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2322.html" target="_blank">剑鱼行动</a>》——或其他类似电影中,都有巨额资金通过互联网转账,看着“进度条”在至多几分钟的短时间内转账成功,事实上有这么容易和快捷吗?</p> <p>11、<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yunwuxin/" target="_blank">云无心</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2348.html" target="_blank">双食记</a>》——通篇的重要线索就是“食物相克”,这种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流传的“理论”可信吗?</p> <p>12、<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riset" target="_blank">riset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2412.html" target="_blank">老男孩</a>》——崔岷植割掉自己的舌头,舌头断掉不会致命么?还能说话么?</p> <p>13、<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youshiyou/" target="_blank">游识猷</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2440.html" target="_blank">疯狂的赛车</a>》——倒霉的泰国高手被冻成了冰棍。人体可能被冻成冰、又解冻复活么?</p> <p>14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riset" target="_blank">riset</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2491.html" target="_blank">椿三十郎</a>》——结尾处,室户半兵卫颈动脉被三十郎劈中,喷血达60、70厘米,可能么?</p> <p>15、<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riset" target="_blank">riset</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2506.html" target="_blank">杀死比尔2</a>》——新娘用手掌击打比尔心脏,少顷后比尔毙命。直接击打心脏就能置人于死地吗?</p> <p>16、<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mammoth2008/" target="_blank">猛犸</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2527.html" target="_blank">回到未来</a>》——在过去的一个年代,年轻的父母可能无法“相好”,同处于该时空的、来自未来的儿子就会消失了?</p> <p>17、<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you-mu-q/" target="_blank">沐右</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2579.html" target="_blank">枪王</a>》——张国荣与方中信对射,子弹在空中相遇并抵消,这种事情会发生吗?</p> <p>18、<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you-mu-q/" target="_blank">沐右</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2699.html" target="_blank">007之 黄金眼</a>》——后跳下飞机的007能追上先跳下的人吗?</p> <p>19、<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steed/" target="_blank">Steed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2731.html" target="_blank">先知</a>》——太阳黑子的剧烈活动导致了地球生物的灭顶之灾。那么,太阳黑子有那么厉害吗?</p> <p>20、<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you-mu-q/" target="_blank">沐右</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2859.html" target="_blank">通缉令</a>》——美艳女杀手安吉丽娜?朱莉的子弹能够转弯,这不可能吧?</p> <p>21、<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mammoth2008/" target="_blank">猛犸</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3180.html" target="_blank">碟中谍3</a>》——开场,女特工琳赛?法里斯的脑部被装入炸弹,并因此丧命。那么,人类的脑部可以植入炸弹么?<br /> 22、<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mammoth2008/" target="_blank">猛犸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3229.html" target="_blank">碟中谍3</a>》——片尾大结局处,阿汤哥心跳停止,护士出身的汤嫂在上海的老宅里,随便用家用200V交流电作电击心肺复苏成功。这可能吗?</p> <p>23、<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youshiyou/" target="_blank">游识猷</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3362.html" target="_blank">对她说</a>》——昏迷的女植物人被男护工“迷奸”而怀孕……植物人可能怀孕么?</p> <p>24、<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youshiyou/" target="_blank">游识猷</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3654.html" target="_blank">常用桥段</a>——某某人中毒,其他人用嘴为他吸出毒液,如此,中毒的人就会得救么?救人者会出现问题么?</p> <p>25、<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you-mu-q/" target="_blank">沐右</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3709.html" target="_blank">生死时速</a>》——大巴车上的炸弹与汽车时速相连,这做得到吗?<br /> 26、<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shuilongyin/" target="_blank">水龙吟</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3825.html" target="_blank">真实的谎言</a>》——经典镜头,阿诺?施瓦辛格追赶的阿拉伯恐怖分子骑着摩托车从高楼坠入对面楼顶的游泳池,然后他平安离去……高空跳水可以救命吗?游泳池可以救命吗?要多深的游泳池才能救命?</p> <p>27、<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aturen/" target="_blank">田不野</a>                    《金氏漂流记》——金氏漂流到岛上,无意中翻检出一粒玉米,后来靠其种植培育出一批玉米,那么仅仅凭一粒玉米就可培育出很多“后代”吗?即便可能,在韩国那样的气候地理条件下,需要种植多久才会有收获?</p> <p>【号外】</p> <p>1、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poguy" target="_blank">poguy</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3494.html" target="_blank">后天</a>》——电影中的“气候突变”真的会发生么?</p> <p>2、<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yoyo/" target="_blank">YoYo</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3417.html" target="_blank">盗梦空间</a>》——我们可以解读梦境、甚至控制梦境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