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星期二

看完热闹看门道——奥运中的科学(二十八)

摘自《奥运中的科技之光》,赵致真著。经赵致真先生授权,科学松鼠会网络发布,转载请注明。

“如何更快捷、准确、可靠地丈量距离,是体育运动的持久课题。”

明察秋毫谈测距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的头号英雄,要数美国运动员鲍勃.比蒙了。他“不朽的一跳”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以8.90米的成绩超越世界纪录55厘米。由于几乎跳到沙坑尽头,落在当时光学测距设备的计量范围之外,以至于裁判们不得不临时找来钢卷尺反复测量与核实。这个惊人的揭晓在记分牌上显示出来时,由于比蒙对公制量度缺乏概念竟一时回不过神来,当人们告诉他8.90米等于29.25英尺,比蒙才顿时激动得长跪不起,热烈拥抱和亲吻大地。这一纪录直到23年后才被鲍威尔在东京以8.95米的成绩所打破。

墨西哥奥运会上为比蒙跳远测距的光学仪器竟然会无能为力,世界大牌明星比蒙竟会只知道英尺不知道公尺,这无疑都涉及到运动场上的测距问题。

测距和计时一样,是体育竞赛的生命线。一切运动都离不开在三维空间中的精确定位,许多项目的成绩都是以路程和位移的量化为最终结果的。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古谚应该是对运动测距的最好描绘了。

clip_image002

1948年伦敦奥运会用手电筒和卷尺测距

早期运动场上测量工具是皮尺,由于具有伸缩性并容易在风中飘动和扭结,测量的精确性大打折扣。自从发明了钢卷尺,测量更加可靠了。但操作不便,气候影响,距离限制等因素仍长期困扰着运动场上的裁判。人们曾想出各种办法改进测距手段。1948年伦敦奥运会上出现了“机械测距”,把标尺固定在跳远沙坑旁,上面垂直安装一根既能滑动又能转动的横杆,可以在运动员完成动作后立即放下来和沙坑里的落点“对齐”并读出成绩。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使用了早期的光学测距,这是一个长长的如同滑轨的钢尺,平行放置在沙坑旁的半空中,一只望远镜般的光学仪器就象磅秤上的砝码可在钢尺上移动,当它垂直对准沙坑里的落点时,钢尺上的刻度便显示出跳远的成绩。比蒙就是因为跳过了钢尺滑轨的尽头,才导致这种光学测距仪“望尘莫及”的。

clip_image004

1948年伦敦奥运会机械测距仪

clip_image006

20世纪60年代的光学跳远测距仪

奥运会上“统一度量衡”无疑是重要的里程碑,如果你用英尺,我用市尺,他用公尺,测距就会成为“鸡对鸭讲”。1908年伦敦奥运会的一大贡献便是确定了米制为通用标准,从此大家便都用量度单位的共同语言与国际接轨了。但直到1968年,饱经沙场的比蒙还对米制单位如此生疏隔膜,可见习惯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多么难以“测量”。

由于距离测量的失误带来的严重后果在体育比赛中时有发生。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美国选手梅特卡夫卡的200米赛道多出了2米,致使夺冠的希望破灭;3000米障碍赛中所有运动员都多跑了一圈,致使本来应该获银牌的美国运动员麦克斯基在额外的最后一圈被人超过而变成了第三名;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小口径步枪60发卧射比赛中,加拿大选手奥里蒂以完美的600环创造了世界纪录,但后来发现射程距离比奥运会标准短1.5米,记录不能被正式承认;2000年悉尼运会体操比赛中,由于跳马的安放和调整失误,比标准高度矮了5厘米,致使包括霍尔金娜在内的体操明星在比赛中“前仆后继”,一个个都摔得晕头转向; 1965年中国第二届全运会10000米竞赛由于少记一圈,致使这一项目没有成绩。

如何更快捷、准确、可靠地丈量距离,是体育运动的持久课题。现代科技发展使测距手段与日俱新。当我们看到今天的选手把标枪、铁饼投出后,便有一位裁判在落点插上标志,接着安放在远处的激光测距仪便立即报告出准确的读数了。

让光线代替人来回跑一趟,便是这种测距仪的工作原理。看不见的波长900纳米红外激光对人眼无害,能迅速投射到落点标志上反射回来并被接受。通过比较发出的光线和接受的光线波长相位的差异,便能准确计算出往返距离的长度。

而最新的激光测距仪则连续发出短促的激光脉冲,然后接受从测量标志上反射回来的信号。尽管光线的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但精确到纳秒的仪器却能够准确测出激光走完一个来回所花的时间,剩下的就只是简单计算了。

clip_image008 clip_image010

激光测距仪 激光测距仪工作原理

每次插在落点处的“标签”也有特别的构造。它的顶端是一个复合的三棱镜,也称为回射器。光线无论从什么方向射来,它都能按照原方向反射回去。对于灵敏度极高的测距仪,接受这样“剂量”的信号已经绰绰有余。

测距仪决不会安放在运动员的正后方,因此激光跑过的路程实际是落点到仪器间的距离。测距仪自然会用余弦公式算出正确数据。

我们看到跳远选手如果起跳犯规,显示屏上就会立即发布他超过起跳线的距离,并能准确报告每个运动员起跳点的数据。这项技术是让一排平行的红外激光束沿垂直方向紧贴地面横扫过起跳板所在的区域,当某一排光束受到选手起跳脚的阻挡时,接受器便会显示出对应的位置来。

长跑运动员临赛前,都会在身上佩戴一个钮扣般的小芯片,其中输入特定的个人信息。经过跑道上的计圈器时,芯片发出的信号就会被接受和处理,并在屏幕上显示出运动员剩余的圈数。选手们都可以放心大胆的奔跑,而不必暗中默默给自己“记账”,记圈员也不再担心长跑中被运动员们“套圈”套糊涂了。

2007年4月15日在匈牙利德布勒森举行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肯尼亚选手菲利普以2小时10分46秒获得冠军,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成绩。然而事后发现由于测量疏忽,整个赛程距离少算了2200米,为此匈牙利体育官员以公开信方式表示遗憾和道歉。马拉松和其他公路长跑的赛道勘测和丈量是一大学问。必须由国际田联颁发了A级或B级证书的测量员骑着安装了尤尼斯.欧尔斯计数器并经过校准的自行车来完成。这种计数器通常固定在自行车前轮左侧的轴上和轮辐联动。车轮每转一圈计数器便走动约20个数字。由于车轮圆周是一个定长,整个赛程起始点的距离就很容易确定了。

clip_image012

马拉松测距计数器

尽管1924年国际田联正式确定马拉松赛程的距离为42.195公里,但由于考虑到自行车测距中可能出现的微小误差,因此按每千米额外多增加1米来测量,计数表上的有效里程实际为42.237公里,充分体现了规则制定的“宁严勿宽”。更重要的一个共识是,由于马拉松和其他公路赛经常有弯道,而选手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道路的宽度对赛程“裁弯取直”,“弃弧走弦”,尽可能寻找捷径。这就要求测距员具有高度的职业水准,能骑着自行车先行选择一条最短的路径让人无空子可钻。

clip_image014

马拉松路线的“裁弯取直”

从马拉松赛程之遥到跳高架刻度之微,从动态的投掷丈量到静态的场地设备校验,测距的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是体育运动的前提和保证。

上一篇:运动场上的“时间简史”

<p>摘自《奥运中的科技之光》,赵致真著。经赵致真先生授权,科学松鼠会网络发布,转载请注明。</p> <p><strong>“如何更快捷、准确、可靠地丈量距离,是体育运动的持久课题。”</strong></p> <p><strong>明察秋毫谈测距</strong></p> <p>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的头号英雄,要数美国运动员鲍勃.比蒙了。他“不朽的一跳”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以8.90米的成绩超越世界纪录55厘米。由于几乎跳到沙坑尽头,落在当时光学测距设备的计量范围之外,以至于裁判们不得不临时找来钢卷尺反复测量与核实。这个惊人的揭晓在记分牌上显示出来时,由于比蒙对公制量度缺乏概念竟一时回不过神来,当人们告诉他8.90米等于29.25英尺,比蒙才顿时激动得长跪不起,热烈拥抱和亲吻大地。这一纪录直到23年后才被鲍威尔在东京以8.95米的成绩所打破。</p> <p><span id="more-1152"></span></p> <p>墨西哥奥运会上为比蒙跳远测距的光学仪器竟然会无能为力,世界大牌明星比蒙竟会只知道英尺不知道公尺,这无疑都涉及到运动场上的测距问题。</p> <p>测距和计时一样,是体育竞赛的生命线。一切运动都离不开在三维空间中的精确定位,许多项目的成绩都是以路程和位移的量化为最终结果的。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古谚应该是对运动测距的最好描绘了。</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225.jpg"><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2-thumb25.jpg" border="0" alt="clip_image002" width="481" height="345" /></a></p> <p>1948年伦敦奥运会用手电筒和卷尺测距</p> <p>早期运动场上测量工具是皮尺,由于具有伸缩性并容易在风中飘动和扭结,测量的精确性大打折扣。自从发明了钢卷尺,测量更加可靠了。但操作不便,气候影响,距离限制等因素仍长期困扰着运动场上的裁判。人们曾想出各种办法改进测距手段。1948年伦敦奥运会上出现了“机械测距”,把标尺固定在跳远沙坑旁,上面垂直安装一根既能滑动又能转动的横杆,可以在运动员完成动作后立即放下来和沙坑里的落点“对齐”并读出成绩。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使用了早期的光学测距,这是一个长长的如同滑轨的钢尺,平行放置在沙坑旁的半空中,一只望远镜般的光学仪器就象磅秤上的砝码可在钢尺上移动,当它垂直对准沙坑里的落点时,钢尺上的刻度便显示出跳远的成绩。比蒙就是因为跳过了钢尺滑轨的尽头,才导致这种光学测距仪“望尘莫及”的。</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425.jpg"><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4-thumb25.jpg" border="0" alt="clip_image004" width="476" height="330" /></a></p> <p>1948年伦敦奥运会机械测距仪</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624.jpg"><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6-thumb24.jpg" border="0" alt="clip_image006" width="197" height="343" /></a></p> <p>20世纪60年代的光学跳远测距仪</p> <p>奥运会上“统一度量衡”无疑是重要的里程碑,如果你用英尺,我用市尺,他用公尺,测距就会成为“鸡对鸭讲”。1908年伦敦奥运会的一大贡献便是确定了米制为通用标准,从此大家便都用量度单位的共同语言与国际接轨了。但直到1968年,饱经沙场的比蒙还对米制单位如此生疏隔膜,可见习惯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多么难以“测量”。</p> <p>由于距离测量的失误带来的严重后果在体育比赛中时有发生。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美国选手梅特卡夫卡的200米赛道多出了2米,致使夺冠的希望破灭;3000米障碍赛中所有运动员都多跑了一圈,致使本来应该获银牌的美国运动员麦克斯基在额外的最后一圈被人超过而变成了第三名;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小口径步枪60发卧射比赛中,加拿大选手奥里蒂以完美的600环创造了世界纪录,但后来发现射程距离比奥运会标准短1.5米,记录不能被正式承认;2000年悉尼运会体操比赛中,由于跳马的安放和调整失误,比标准高度矮了5厘米,致使包括霍尔金娜在内的体操明星在比赛中“前仆后继”,一个个都摔得晕头转向; 1965年中国第二届全运会10000米竞赛由于少记一圈,致使这一项目没有成绩。</p> <p>如何更快捷、准确、可靠地丈量距离,是体育运动的持久课题。现代科技发展使测距手段与日俱新。当我们看到今天的选手把标枪、铁饼投出后,便有一位裁判在落点插上标志,接着安放在远处的激光测距仪便立即报告出准确的读数了。</p> <p>让光线代替人来回跑一趟,便是这种测距仪的工作原理。看不见的波长900纳米红外激光对人眼无害,能迅速投射到落点标志上反射回来并被接受。通过比较发出的光线和接受的光线波长相位的差异,便能准确计算出往返距离的长度。</p> <p>而最新的激光测距仪则连续发出短促的激光脉冲,然后接受从测量标志上反射回来的信号。尽管光线的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但精确到纳秒的仪器却能够准确测出激光走完一个来回所花的时间,剩下的就只是简单计算了。</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823.jpg"><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8-thumb23.jpg" border="0" alt="clip_image008" width="202" height="358"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1018.jpg"><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10-thumb18.jpg" border="0" alt="clip_image010" width="296" height="221" /></a></p> <p>激光测距仪 激光测距仪工作原理</p> <p>每次插在落点处的“标签”也有特别的构造。它的顶端是一个复合的三棱镜,也称为回射器。光线无论从什么方向射来,它都能按照原方向反射回去。对于灵敏度极高的测距仪,接受这样“剂量”的信号已经绰绰有余。</p> <p>测距仪决不会安放在运动员的正后方,因此激光跑过的路程实际是落点到仪器间的距离。测距仪自然会用余弦公式算出正确数据。</p> <p>我们看到跳远选手如果起跳犯规,显示屏上就会立即发布他超过起跳线的距离,并能准确报告每个运动员起跳点的数据。这项技术是让一排平行的红外激光束沿垂直方向紧贴地面横扫过起跳板所在的区域,当某一排光束受到选手起跳脚的阻挡时,接受器便会显示出对应的位置来。</p> <p>长跑运动员临赛前,都会在身上佩戴一个钮扣般的小芯片,其中输入特定的个人信息。经过跑道上的计圈器时,芯片发出的信号就会被接受和处理,并在屏幕上显示出运动员剩余的圈数。选手们都可以放心大胆的奔跑,而不必暗中默默给自己“记账”,记圈员也不再担心长跑中被运动员们“套圈”套糊涂了。</p> <p>2007年4月15日在匈牙利德布勒森举行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肯尼亚选手菲利普以2小时10分46秒获得冠军,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成绩。然而事后发现由于测量疏忽,整个赛程距离少算了2200米,为此匈牙利体育官员以公开信方式表示遗憾和道歉。马拉松和其他公路长跑的赛道勘测和丈量是一大学问。必须由国际田联颁发了A级或B级证书的测量员骑着安装了尤尼斯.欧尔斯计数器并经过校准的自行车来完成。这种计数器通常固定在自行车前轮左侧的轴上和轮辐联动。车轮每转一圈计数器便走动约20个数字。由于车轮圆周是一个定长,整个赛程起始点的距离就很容易确定了。</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1215.jpg"><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12-thumb15.jpg" border="0" alt="clip_image012" width="413" height="314" /></a></p> <p>马拉松测距计数器</p> <p>尽管1924年国际田联正式确定马拉松赛程的距离为42.195公里,但由于考虑到自行车测距中可能出现的微小误差,因此按每千米额外多增加1米来测量,计数表上的有效里程实际为42.237公里,充分体现了规则制定的“宁严勿宽”。更重要的一个共识是,由于马拉松和其他公路赛经常有弯道,而选手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道路的宽度对赛程“裁弯取直”,“弃弧走弦”,尽可能寻找捷径。这就要求测距员具有高度的职业水准,能骑着自行车先行选择一条最短的路径让人无空子可钻。</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146.jpg"><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14-thumb5.jpg" border="0" alt="clip_image014" width="332" height="486" /></a></p> <p>马拉松路线的“裁弯取直”</p> <p>从马拉松赛程之遥到跳高架刻度之微,从动态的投掷丈量到静态的场地设备校验,测距的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是体育运动的前提和保证。</p> <p>上一篇:<strong><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137.html" target="_blank">运动场上的“时间简史”</a></strong></p>

杀毒软件柜台前

原作:http://xkcd.com/272/

汉化:Ent

<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linux_user_at_best_buy_副本.pn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53514 " title="linux_user_at_best_buy_副本"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linux_user_at_best_buy_副本.png" alt="" width="0" height="0" /></a>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linux_user_at_best_buy.png"><img class="alignnone size-large wp-image-53515" title="其实我们和苹果用户都是故意站在杀毒软件柜台前面,就等人问我们这句话的。"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linux_user_at_best_buy-600x309.png" alt="" width="600" height="309" /></a></p> <p>原作:<a href="http://xkcd.com/272/">http://xkcd.com/272/</a></p> <p>汉化:Ent</p>

地狱与天堂


原作:http://xkcd.com/724/
汉化:ent

Bonus:现实版地狱 http://www.kongregate.com/games/banthar/hell-tetris

 

天堂篇


原作:http://xkcd.com/888/
汉化:ent

<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hell-1_副本.pn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55179 " title="hell (1)_副本"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hell-1_副本.png" alt="" width="0" height="0" /></a>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hell.png"><img class="alignnone size-full wp-image-55180" title="在地狱里,向日葵不产阳光,小鸟会受湍流的影响,背包永远只有1格,学了酒神咒就再没有地方卖酒,而且走遍废土连一发2mm EC子弹也找不到。"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hell.png" alt="" width="417" height="476" /></a><br /> 原作:<a href="http://xkcd.com/724/">http://xkcd.com/724/</a><br /> 汉化:ent</p> <p><span style="color: #ffffff;">Bonus:现实版地狱 </span><a href="http://www.kongregate.com/games/banthar/hell-tetris" target="_blank"><span style="color: #ffffff;">http://www.kongregate.com/games/banthar/hell-tetris</span></a></p> <p> </p> <h1>天堂篇</h1>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heaven.png"><img class="alignnone size-full wp-image-55181" title="http://www.tetris1d.org/ 是另一个天堂。维度打击威武!"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heaven.png" alt="" width="374" height="478" /></a><br /> 原作:<a href="http://xkcd.com/888/">http://xkcd.com/888/</a><br /> 汉化:ent</p>

测胎儿男女方法大全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菠萝油王子

 

<p><strong>作者:菠萝油王子</strong></p> <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7/验胎灵_副本.jp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57232 " title="验胎灵_副本"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7/验胎灵_副本.jpg" alt="" width="0" height="0" /></a>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7/验胎灵600.jpg"><img class="alignnone size-full wp-image-57231" title="四大恶人你伤不起啊!!!"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7/验胎灵600.jpg" alt="" width="600" height="1722" /></a></p> <p> </p>

世界需要对撞机

稀里糊涂,做一回“对撞机之父”

这项工作是在核物理研究进入关键阶段的历史大背景上完成的,因此意义非凡。1919年,英国科学家厄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用天然放射源中的高速α粒子束作为“炮弹”轰击金属箔,实现了人类科学史上第一次人工核反应,发现了质子,从此之后人们寻求更高能量粒子来作为“炮弹”、求搞清原子核内部复杂结构的决心一发不可收拾。但在1928年之前,实验室中用于加速粒子的主要设备是变压器和整流器、冲击产生器、静电产生器、特斯拉线圈等,全都是高电压环境,对绝缘的要求特别严苛。受绝缘材料所限,粒子产生的速度也非常有限,直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副教授厄内斯特•劳伦斯(Ernest Lawrence,1901~1958)读到维德罗的文章那一刻,这个问题才迎刃而解。劳氏后因发明能够大大提升粒子速度的回旋加速器而获得1939年诺贝尔物理奖,不过这个奖因为二战的缘故,一直推迟到1951年才颁发,在领奖演说中他非常诚实地提到维德罗对自己的启发:

“1929年初的一个晚上,当我正在大学图书馆浏览期刊时,无意中发现在一本德文电气工程杂志上有一篇维德罗的论文,讨论正离子的多次加速问题。我读德文不太容易,只能看看插图和仪器照片。从文章中列出的各项数据,我就明确了他处理这个问题的一般方法,即在连成一条线的圆柱形电极上加一适当的无线电频率振荡电压,以使正离子得到多次加速。这一新思想立即使我感到找着了真正的答案,解答了我一直在寻找的加速正离子的技术问题。我没有更进一步阅读这篇文章,马上停下来估算把质子加速到一百万电子伏的直线加速器一般特性该是怎样。简单计算表明,加速器的管路要好几米长,这样的长度在当时作为实验室之用已是过于庞大了。于是我就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不用直线上那许多圆柱形电极,可不可以靠适当的磁场装置,只用两个电极,让正离子一次一次地来往于电极之间?再稍加分析,证明均匀磁场恰好有合适的特性,在磁场中转圈的离子,其角速度与能量无关。这样它们就可以以某一频率与一振荡电场共振,在适当的空心电极之间来回转圈。这个频率后来叫做‘回旋频率’。”

厄内斯特•劳伦斯

维德罗在1943年申请了一项“对撞存储环”专利,1945年又提交了一个完整的“同步加速器原理”专利,这个生前基本上默默无闻、本分地教书做实验的物理学家和发明家在身后被人誉为“对撞机之父”。他也许不会想到,自己当年已经伸手拉开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粒子对撞大戏之序幕,只可惜,同时代的人们没有注意到他这个动作。

费米的梦想太烧钱,怎样才能少烧一点?

对撞,指的是让高速的带电粒子迎头碰上,对当代物理而言,这是一种重要的探索手段。不过早期的物理学家包括劳伦斯在内都未曾意识到“对撞”概念的高妙所在,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延续了卢瑟福的做法——用高速粒子去轰击一块静止的“靶”,然后研究所产生次级粒子的动量、方向、电荷、数量等。自卢瑟福轰开氮核以来,世界诞生了一门新学科:原子物理。它的出现是为了向人们揭示宇宙间所有物质与能量的基本要素,从事这个行当的研究者都深深地执着于用某种方式把原子打碎再打碎,以求向微观再微观挺进。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非得借助高能量加速器不可,它所提供的能够有效打碎粒子的能量被称为质心系能量,劳伦斯的机器虽然能够提供超过天然放射源的能量水平(20兆电子伏),但还远远不够。1945年,前苏联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各自独立发现了自动稳相原理,基于此原理,一系列能够突破回旋加速器能量限制的新型稳相加速器又诞生了,但若想继续提高能量,还是受到了所用磁铁的重量和造价所限。很快地,7年后,强聚焦原理的发现使得真空盒尺寸和磁铁的造价大大降低,加速器有了向更高能量发展的可能。美国劳伦斯国家实验室1954年建成弱聚焦质子同步加速器能量达到了62亿电子伏,而1960年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强聚焦质子同步加速器则提高到了330亿电子伏。

这对于人们揭开微观世界更真实一面所需的能量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说,著名的意大利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1901~1954)在去世那年提出了一个质心系能量为3万亿电子伏的加速器的梦想,根据计算,倘若采用束流与静止靶中的质子相互作用的方式,这台同步加速器的偏转半径约为 8千公里,比地球半径还要大,当时估出造价为1700亿美元,需40年建成。显然,造这么个东西会被地球人民用唾沫淹死的。

恩里科•费米

终于,1960年,奥地利人布鲁诺•陶歇克(Bruno Touschek,1921~1978)把对撞原理搬到了台面上,实验物理学家们犹如醍醐灌顶,纷纷感叹觉悟得太晚——很显然嘛,用一辆开着的车去撞一辆静止的车,怎么能比得上让两辆对开的车迎头相碰来得过瘾呢?

1962年,意大利Frascati国家实验室建成了直径约1米的AdA对撞机。

现代高能加速器基本都以对撞机的形式出现,对撞机把产生高能反应的等效能量从万亿电子伏能又提高了3个数量级。自世界上建造第一台加速器以来,70多年之中,加速器所能提供的能量大致提高了9个数量级,同时每单位能量的造价降低了约4个数量级,如此发展速度在所有科学领域都堪称罕见。随着加速器能量不断提高,人类对微观物质世界的认识也逐步深入,世界各国迄今已经建造了27个大型对撞机,粒子物理研究在20世纪50~80年代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几乎每隔一段日子,就会有实验室中会冲出大呼小叫的几个人:我们发现了XX子啦!

LHC能干啥?以及,LHC想干啥?

毫无疑问,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欧洲核子中心(CERN)在法瑞边境建造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成为了整个世界的瞩目焦点,不仅科研界,甚至媒体界和娱乐界也对其青眼有加。这个大家伙到底用来什么?我们不妨来看看它的两个大型探测器和两个中型探测器被赋予了什么任务:紧凑型μ子螺旋磁场探测器简称CMS,用于寻找希格斯玻色子(这种粒子能够解释为什么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有质量,是粒子标准模型中迄今唯一没有找到的一种)、额外维度以及暗物质粒子;环型LHC实验探测器简称ALICE,是一个有望观察到类似于大爆炸后宇宙初期形态的部分;超环面仪器简称ATLAS,实验目的与CMS一样,但两者磁铁系统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技术和设计;LHC底夸克探测器简称LHCb,目标是探索物质和反物质之间微小差别,主要研究CP破坏,探测高能区的新物理现象,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自己生活在一个几乎完全由物质而非反物质构成的宇宙。

从LHC身上,大致可以看出物理学家眼巴巴求的是什么,他们致力于找到如下问题的答案:物质是如何获得质量的?宇宙不可见的96%是什么?为什么自然界中几乎只有正物质,反物质去了哪里?自宇宙诞生以来物质如何演化?

事实上,帮助解开这些问号的工具绝非区区一个LHC而已,其他对撞机能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对手也是帮手,梦想可能是幻想

先从Tevatron谈起吧,它是LHC之前的世界最高能量质子对撞机,费米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们为了找到顶夸克于1979年建造了这台机器,在一个6.3公里长的地下环中将质子与反质子加速,并使它们发生对撞。夸克是构成质子、中子、介子等亚原子粒子的基本单元,其中顶夸克和底夸克是质量最大的,底夸克由费米实验室利用原有的环状加速器在1977年发现,而要想找到顶夸克,必须把质子和反质子的能量提高5~15亿电子伏,由此促成了这台新机器的诞生。1995年,Tevatron不负众望捕获到了顶夸克的踪迹,这成为其运转历程中的辉煌一笔,但很快地,它能否进一步发展却受到了质疑。特别是在更高能量的LHC开始筹建之后,能不能先于LHC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几乎成了它唯一的目标所系。美国政府在2001年花了数亿美金对Tevatron进行了升级,去年又宣布让它运行到2011年,这一切都表明了美国人不甘被欧洲人甩下的决心,并且他们也不断爆出“叫板”言行。2007年年初,费米实验室宣布了一项针对亚原子粒子——W玻色子的质量测量,新数据与之前估计相符,但是更趋向于该范围的上限。这项工作同时降低了人们对希格斯玻色子质量的预测值,由此,该粒子的能量上限从1660亿电子伏降到1530亿电子伏,这一结果让Tevatron科学家们重新相信自己有机会找到希格斯玻色子。2008年10月,他们又放出消息称,Tevatron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群不知从何而来的神秘粒子,即一些多余的μ子(电子的“亲属”,比电子重),可能性之一是它们来自一个更重的、仍未被发现的粒子的衰变,这种粒子或与占宇宙85%的暗物质有关。另一解释来自弦理论,弦理论认为宇宙是10维的,更高维度的“膜”表面居住着像弦一样的粒子,与3维空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数据中会出现一些模糊信息。无论如何,这两种解释都有新物理的意味在内,深深地表明了Tevatron 一家的姿态:我们老则老矣,尚能饭。

这里再讲一桩憾事,其实早在1993年,美国国会曾停止了一项继续投建超导超级对撞机SSC的计划,这个流产的对撞机预期能量达到了40万亿电子伏,达到了LHC承诺的3倍以上,而在中止的时候它已经花去了20亿美元。直至今日,很多人提到SSC还忍不住扼腕叹息。

Tevatron

RHIC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对撞机是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这台建成于1999年的机器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台重离子对撞机,它可以让从质子直到金离子的各种离子分别在两个独立超导储存环中积累、加速、储存,并在六个对撞点交叉对撞,旨在重现宇宙大爆炸后的早期现象,研究重离子对撞后产生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等复杂的现象。在现有物质中,夸克被约束在质子和中子内,无法被独立观察到,模型预测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宇宙大爆炸后仅几微秒内存在的一种物质。RHIC从2000年6月起让金原子核以接近光速相撞,希望通过如此方式产生巨大能量和温度来“融解”质子和中子,使夸克以自由形态得以释放。2005年4月,在RHIC上开展实验的四个合作探测器组对外发表报道称,他们制造出了一种新的热密度物质态——不像预期的自由夸克和胶子的气体那样飞散,而看起来更像一种“完美的”液体。这是不是就是早期宇宙的状态呢?

LHC让Tevatron感到日子不好过,而另一个在酝酿中的对撞机也让LHC非常有紧迫感,那就是ILC。LHC研究的是质子对撞,因为质子是夸克组成的,所以注定了这种对撞不“干净”,无法确定对撞时每个夸克各携带了多少能量,难以确定对撞所产生新粒子的性质,所以即便LHC找到了希格斯玻色子,也只能去通过更精密的机器才能去确定它的重要属性,对于科学家来说,这些宝贵信息值得付出高额代价去换取。价码?他们开出了67亿美元——这是建造一台让正负电子在其中对撞的直线对撞机的最低起价。为什么选用电子呢?因为电子本身就是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其对撞时携带的能量可以精确测定。世界上第一台直线对撞机是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SLC(能量不是很高),在这以后,多个直线对撞机方案被设计出来,形成了低温超导和常温常规两种加速结构之争,2004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7届国际高能物理大会上,低温超导方确定无疑地胜出了。据称,国际直线对撞机ILC将建造在总长约40公里的地下隧道中,由两台大型超导直线加速器分别将正负电子加速到2500亿电子伏的能量,对撞时质心系能量达到5000亿电子伏,以后还将扩展到1万亿电子伏。就ILC而言,构成最大悬念的问题在于:建在哪儿?看起来这庞大而昂贵的家伙还是很抢手的,CERN、费米实验室和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均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俄罗斯和英国跃跃欲试,甚至一些中国科学家也提议说来吧让咱们来,不过,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而已。

感谢松鼠Sheldon提供几处修改意见。

本文已发表于《科幻世界》,有删改。

<a rel="attachment wp-att-47705"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7615/lhc-cms"><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47705" title="lhc-cms"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12/lhc-cms.jpg" alt=" " width="0" height="0" /></a> <p><strong>稀里糊涂,做一回“对撞机之父”</strong></p> <p>这项工作是在核物理研究进入关键阶段的历史大背景上完成的,因此意义非凡。1919年,英国科学家厄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用天然放射源中的高速α粒子束作为“炮弹”轰击金属箔,实现了人类科学史上第一次人工核反应,发现了质子,从此之后人们寻求更高能量粒子来作为“炮弹”、求搞清原子核内部复杂结构的决心一发不可收拾。但在1928年之前,实验室中用于加速粒子的主要设备是变压器和整流器、冲击产生器、静电产生器、特斯拉线圈等,全都是高电压环境,对绝缘的要求特别严苛。受绝缘材料所限,粒子产生的速度也非常有限,直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副教授厄内斯特•劳伦斯(Ernest Lawrence,1901~1958)读到维德罗的文章那一刻,这个问题才迎刃而解。劳氏后因发明能够大大提升粒子速度的回旋加速器而获得1939年诺贝尔物理奖,不过这个奖因为二战的缘故,一直推迟到1951年才颁发,在领奖演说中他非常诚实地提到维德罗对自己的启发:</p> <p><em>“1929年初的一个晚上,当我正在大学图书馆浏览期刊时,无意中发现在一本德文电气工程杂志上有一篇维德罗的论文,讨论正离子的多次加速问题。我读德文不太容易,只能看看插图和仪器照片。从文章中列出的各项数据,我就明确了他处理这个问题的一般方法,即在连成一条线的圆柱形电极上加一适当的无线电频率振荡电压,以使正离子得到多次加速。这一新思想立即使我感到找着了真正的答案,解答了我一直在寻找的加速正离子的技术问题。我没有更进一步阅读这篇文章,马上停下来估算把质子加速到一百万电子伏的直线加速器一般特性该是怎样。简单计算表明,加速器的管路要好几米长,这样的长度在当时作为实验室之用已是过于庞大了。于是我就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不用直线上那许多圆柱形电极,可不可以靠适当的磁场装置,只用两个电极,让正离子一次一次地来往于电极之间?再稍加分析,证明均匀磁场恰好有合适的特性,在磁场中转圈的离子,其角速度与能量无关。这样它们就可以以某一频率与一振荡电场共振,在适当的空心电极之间来回转圈。这个频率后来叫做‘回旋频率’。”</em></p> <div id="attachment_47660"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650px"><a rel="attachment wp-att-47660"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7615/ernest-lawrence"><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47660" title="Ernest Lawrence"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12/Ernest-Lawrence.jpg" alt="" width="640" height="495" /></a><p class="wp-caption-text">厄内斯特•劳伦斯</p></div> <p>维德罗在1943年申请了一项“对撞存储环”专利,1945年又提交了一个完整的“同步加速器原理”专利,这个生前基本上默默无闻、本分地教书做实验的物理学家和发明家在身后被人誉为“对撞机之父”。他也许不会想到,自己当年已经伸手拉开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粒子对撞大戏之序幕,只可惜,同时代的人们没有注意到他这个动作。</p> <p><strong>费米的梦想太烧钱,怎样才能少烧一点?</strong></p> <p>对撞,指的是让高速的带电粒子迎头碰上,对当代物理而言,这是一种重要的探索手段。不过早期的物理学家包括劳伦斯在内都未曾意识到“对撞”概念的高妙所在,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延续了卢瑟福的做法——用高速粒子去轰击一块静止的“靶”,然后研究所产生次级粒子的动量、方向、电荷、数量等。自卢瑟福轰开氮核以来,世界诞生了一门新学科:原子物理。它的出现是为了向人们揭示宇宙间所有物质与能量的基本要素,从事这个行当的研究者都深深地执着于用某种方式把原子打碎再打碎,以求向微观再微观挺进。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非得借助高能量加速器不可,它所提供的能够有效打碎粒子的能量被称为质心系能量,劳伦斯的机器虽然能够提供超过天然放射源的能量水平(20兆电子伏),但还远远不够。1945年,前苏联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各自独立发现了自动稳相原理,基于此原理,一系列能够突破回旋加速器能量限制的新型稳相加速器又诞生了,但若想继续提高能量,还是受到了所用磁铁的重量和造价所限。很快地,7年后,强聚焦原理的发现使得真空盒尺寸和磁铁的造价大大降低,加速器有了向更高能量发展的可能。美国劳伦斯国家实验室1954年建成弱聚焦质子同步加速器能量达到了62亿电子伏,而1960年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强聚焦质子同步加速器则提高到了330亿电子伏。</p> <p>这对于人们揭开微观世界更真实一面所需的能量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说,著名的意大利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1901~1954)在去世那年提出了一个质心系能量为3万亿电子伏的加速器的梦想,根据计算,倘若采用束流与静止靶中的质子相互作用的方式,这台同步加速器的偏转半径约为 8千公里,比地球半径还要大,当时估出造价为1700亿美元,需40年建成。显然,造这么个东西会被地球人民用唾沫淹死的。</p> <div id="attachment_47661"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473px"><a rel="attachment wp-att-47661"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7615/enrico-femi"><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47661 " title="enrico femi"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12/enrico-femi.jpg" alt="" width="463" height="590" /></a><p class="wp-caption-text">恩里科•费米</p></div> <p>终于,1960年,奥地利人布鲁诺•陶歇克(Bruno Touschek,1921~1978)把对撞原理搬到了台面上,实验物理学家们犹如醍醐灌顶,纷纷感叹觉悟得太晚——很显然嘛,用一辆开着的车去撞一辆静止的车,怎么能比得上让两辆对开的车迎头相碰来得过瘾呢?</p> <p>1962年,意大利Frascati国家实验室建成了直径约1米的AdA对撞机。</p> <p>现代高能加速器基本都以对撞机的形式出现,对撞机把产生高能反应的等效能量从万亿电子伏能又提高了3个数量级。自世界上建造第一台加速器以来,70多年之中,加速器所能提供的能量大致提高了9个数量级,同时每单位能量的造价降低了约4个数量级,如此发展速度在所有科学领域都堪称罕见。随着加速器能量不断提高,人类对微观物质世界的认识也逐步深入,世界各国迄今已经建造了27个大型对撞机,粒子物理研究在20世纪50~80年代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几乎每隔一段日子,就会有实验室中会冲出大呼小叫的几个人:我们发现了XX子啦!</p> <p><strong>LHC能干啥?以及,LHC想干啥?</strong></p> <p>毫无疑问,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欧洲核子中心(CERN)在法瑞边境建造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成为了整个世界的瞩目焦点,不仅科研界,甚至媒体界和娱乐界也对其青眼有加。这个大家伙到底用来什么?我们不妨来看看它的两个大型探测器和两个中型探测器被赋予了什么任务:紧凑型μ子螺旋磁场探测器简称CMS,用于寻找希格斯玻色子(这种粒子能够解释为什么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有质量,是粒子标准模型中迄今唯一没有找到的一种)、额外维度以及暗物质粒子;环型LHC实验探测器简称ALICE,是一个有望观察到类似于大爆炸后宇宙初期形态的部分;超环面仪器简称ATLAS,实验目的与CMS一样,但两者磁铁系统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技术和设计;LHC底夸克探测器简称LHCb,目标是探索物质和反物质之间微小差别,主要研究CP破坏,探测高能区的新物理现象,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自己生活在一个几乎完全由物质而非反物质构成的宇宙。</p> <p>从LHC身上,大致可以看出物理学家眼巴巴求的是什么,他们致力于找到如下问题的答案:物质是如何获得质量的?宇宙不可见的96%是什么?为什么自然界中几乎只有正物质,反物质去了哪里?自宇宙诞生以来物质如何演化?</p> <p>事实上,帮助解开这些问号的工具绝非区区一个LHC而已,其他对撞机能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忽视。</p> <p><strong>对手也是帮手,梦想可能是幻想</strong></p> <p>先从Tevatron谈起吧,它是LHC之前的世界最高能量质子对撞机,费米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们为了找到顶夸克于1979年建造了这台机器,在一个6.3公里长的地下环中将质子与反质子加速,并使它们发生对撞。夸克是构成质子、中子、介子等亚原子粒子的基本单元,其中顶夸克和底夸克是质量最大的,底夸克由费米实验室利用原有的环状加速器在1977年发现,而要想找到顶夸克,必须把质子和反质子的能量提高5~15亿电子伏,由此促成了这台新机器的诞生。1995年,Tevatron不负众望捕获到了顶夸克的踪迹,这成为其运转历程中的辉煌一笔,但很快地,它能否进一步发展却受到了质疑。特别是在更高能量的LHC开始筹建之后,能不能先于LHC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几乎成了它唯一的目标所系。美国政府在2001年花了数亿美金对Tevatron进行了升级,去年又宣布让它运行到2011年,这一切都表明了美国人不甘被欧洲人甩下的决心,并且他们也不断爆出“叫板”言行。2007年年初,费米实验室宣布了一项针对亚原子粒子——W玻色子的质量测量,新数据与之前估计相符,但是更趋向于该范围的上限。这项工作同时降低了人们对希格斯玻色子质量的预测值,由此,该粒子的能量上限从1660亿电子伏降到1530亿电子伏,这一结果让Tevatron科学家们重新相信自己有机会找到希格斯玻色子。2008年10月,他们又放出消息称,Tevatron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群不知从何而来的神秘粒子,即一些多余的μ子(电子的“亲属”,比电子重),可能性之一是它们来自一个更重的、仍未被发现的粒子的衰变,这种粒子或与占宇宙85%的暗物质有关。另一解释来自弦理论,弦理论认为宇宙是10维的,更高维度的“膜”表面居住着像弦一样的粒子,与3维空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数据中会出现一些模糊信息。无论如何,这两种解释都有新物理的意味在内,深深地表明了Tevatron 一家的姿态:我们老则老矣,尚能饭。</p> <p>这里再讲一桩憾事,其实早在1993年,美国国会曾停止了一项继续投建超导超级对撞机SSC的计划,这个流产的对撞机预期能量达到了40万亿电子伏,达到了LHC承诺的3倍以上,而在中止的时候它已经花去了20亿美元。直至今日,很多人提到SSC还忍不住扼腕叹息。</p> <div id="attachment_47663"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310px"><a rel="attachment wp-att-47663"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7615/attachment/49"><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47663" title="49"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12/49.jpg" alt="" width="300" height="239" /></a><p class="wp-caption-text">Tevatron</p></div> <div id="attachment_47664"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280px"><a rel="attachment wp-att-47664"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7615/rhic2"><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47664" title="RHIC2"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12/RHIC2.jpg" alt="" width="270" height="270" /></a><p class="wp-caption-text">RHIC</p></div> <p>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对撞机是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这台建成于1999年的机器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台重离子对撞机,它可以让从质子直到金离子的各种离子分别在两个独立超导储存环中积累、加速、储存,并在六个对撞点交叉对撞,旨在重现宇宙大爆炸后的早期现象,研究重离子对撞后产生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等复杂的现象。在现有物质中,夸克被约束在质子和中子内,无法被独立观察到,模型预测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宇宙大爆炸后仅几微秒内存在的一种物质。RHIC从2000年6月起让金原子核以接近光速相撞,希望通过如此方式产生巨大能量和温度来“融解”质子和中子,使夸克以自由形态得以释放。2005年4月,在RHIC上开展实验的四个合作探测器组对外发表报道称,他们制造出了一种新的热密度物质态——不像预期的自由夸克和胶子的气体那样飞散,而看起来更像一种“完美的”液体。这是不是就是早期宇宙的状态呢?</p> <p>LHC让Tevatron感到日子不好过,而另一个在酝酿中的对撞机也让LHC非常有紧迫感,那就是ILC。LHC研究的是质子对撞,因为质子是夸克组成的,所以注定了这种对撞不“干净”,无法确定对撞时每个夸克各携带了多少能量,难以确定对撞所产生新粒子的性质,所以即便LHC找到了希格斯玻色子,也只能去通过更精密的机器才能去确定它的重要属性,对于科学家来说,这些宝贵信息值得付出高额代价去换取。价码?他们开出了67亿美元——这是建造一台让正负电子在其中对撞的直线对撞机的最低起价。为什么选用电子呢?因为电子本身就是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其对撞时携带的能量可以精确测定。世界上第一台直线对撞机是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SLC(能量不是很高),在这以后,多个直线对撞机方案被设计出来,形成了低温超导和常温常规两种加速结构之争,2004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7届国际高能物理大会上,低温超导方确定无疑地胜出了。据称,国际直线对撞机ILC将建造在总长约40公里的地下隧道中,由两台大型超导直线加速器分别将正负电子加速到2500亿电子伏的能量,对撞时质心系能量达到5000亿电子伏,以后还将扩展到1万亿电子伏。就ILC而言,构成最大悬念的问题在于:建在哪儿?看起来这庞大而昂贵的家伙还是很抢手的,CERN、费米实验室和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均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俄罗斯和英国跃跃欲试,甚至一些中国科学家也提议说来吧让咱们来,不过,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而已。</p> <p>感谢松鼠Sheldon提供几处修改意见。</p> <p>本文已发表于《科幻世界》,有删改。</p>

2012年1月29日星期日

[特别专题]做美味的科学甜点

特别提示:本文提到的科普文章就是指与大众分享科学知识的文章,也是大家约定俗称的。至于“科普”和“科学传播”那个词更准确,本文不做讨论。

文/史军(作者为植物学博士,《牛顿科学世界》副主编)

算起来,我写的第一篇的科普文章应该是《科学世界》2008年1月号上的《兰花的智慧》(后来被收进了松鼠会的第一本小书)。3年过去了,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过的东西已经有百余篇,也从一个自由撰稿人变成一本科普刊物的副主编。蓦然发现,本来纯粹因兴趣而生的行为碰上了硬邦邦的实际问题——“我写的东西是给谁看的,又是谁喜欢看我写的东西,怎样让普通人爱看这样的文字?”后来,与圈子里的朋友的闲聊,才发现这些并不是我一个人的疑问,而是在中国做科普工作所必须跨越的台阶。

从自娱自乐开始

我觉得自己属于那种有点理想主义的人,当年放弃了学医的机会,选择了最感兴趣的生物学;又放弃了实用得多的微生物学,最终选择了与花草为伴,并且还选择了植物学中的最偏门的传粉生物学(偏到什么程度?国内以此为题的研究组可以用一只手的指头数出来)。读研时,每天的工作就是用有限的观察数据,作出合理的推测,然后编写出一个关于花朵和传粉昆虫进化的故事。现在看来,这个过程很能锻炼讲故事的能力,倒是为以后写科普文章打下了基础。

写论文的过程枯燥而漫长,漫长到我都不记得了。反正在文章发表之后,我整理了一下,过程稿竟然有40多篇之多。每次改稿,少则一周,多则一月,那种心理上的煎熬就像将期待无罪判决的人一次次被提上法庭,并不宣判,然后又把你送回看守所。

如此枯燥的生活总要找点亮点来。导师总是说,写篇科普文章比写论文要难得多。每每碰见编辑向他约稿,也是能推就推(后来,当了编辑的我在约稿时也屡屡碰到这样的情况)。于是就萌生了挑战一下这个“高难度”工作的想法。

最初的文章内容也仅仅局限在“传粉”和花朵的这个小圈子里,老本行还是最容易料理的。最初的想法和做法都很简单,就是把写在论文里的术语用大家能看得懂的词汇改写一下,谁知这种改写也莫名地渗透到了论文之中,甚至传染给了师弟师妹,屡次惹怒坚持正统论文写作的老板。

当我的那些被导师批判的文字变成铅字的时候,并且收到第一封读者来信的时候,总算找到了了小小的成就感,还有一种仿佛青春期叛逆的快感。当然,在清贫的学生时代,稿费也是极具诱惑力的。自此,科学写作对我来说,成了一个即好玩又实用的消遣方式。

梦想中时尚科普

现实是残酷的,五年的研究生生涯很快就过去了,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准时来我面前报道了。这时却发现,曾经梦想做一辈子研究工作的我,却找不到一个容身的“坑”,全都被占满了。屡屡碰壁之后,发现做科普还算是自己的特殊的技能。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最初的几篇文章,意外地闯进了科普媒体的圈子。

最初,对科普的认识仅仅停留在NG和《中国国家地理》的文章,以及BBC和Discovery的纪录片上。梦想着能做一本能被所有人都喜爱的科学杂志。也曾揣着极高的热情,从不同教育阶段的同学中搜集科学问题。可惜,每次都应者寥寥——“那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是我听到的最多的评语。即使是在研究生同学的聚会上,大家也很少提及科学问题,谈得多的是“在哪能买到合适的房子”,“哪里的幼儿园更好”。谁让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我们需要吃饭、需要住房、需要抚育后代,只有这些问题都被解决我们才能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即使那些幸运地留在科研岗位上的兄弟姐妹也基本上将其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了,这帮家伙讨论最多的“科学问题”就是“怎么才能提高申请到课题的几率”。

孤寂袭来的时候,我碰见了松鼠会。

志同道合的小圈子

科普职业道路上的一件幸事是就是进入了松鼠会,这并非广告词。

第一次参加松鼠会活动,就赶上了著名的“烤鱼房间中毒事件”。还好我的血红蛋白含量高,没有影响到我对那顿饭的记忆。也就是在那个饭桌上,我有了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原来有人喜欢纯粹的科学问题,在这里没有关于车子、房子、票子的讨论,有的只是对科学现象的刨根问底:心理学是不是伪科学,怎么往大鼠脑袋里插电极,大棚里的黄瓜是不是“没有性生活”就结果了……酒酣耳热间,处处是科学问题碰撞激起的火花。谁也没有注意房间的排风扇没转,让一氧化碳钻了空子。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看到了那么一小群人为了科学的理想在忙碌,在奔波着。隐隐感觉到,最初选择拈花惹草专业的那股冲动又在身体里激荡。我选择了加入,正如当初的选择那样。

最初的松鼠会远没有今天风光,为央视节目做策划方案,维持正常的活动所需。那时,我还得打着为杂志工作的旗号遛出去约专家,谈方案,虽然有些忐忑,但是那种心理上的满足感是难以言表的。在此,我必须感谢同事的宽容和理解,实际上,每次跟唐云江主编探讨科学问题也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再后来,松鼠会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还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了大型活动——科学嘉年华。连看片会的场地都从小酒吧搬进了中国科技馆。惟独不变的是这群年轻人对科学的痴迷态度。我仿佛又找到了当初读研时的激情,不同的是身份从“制造故事”的科研人员,变成了“讲故事”的科普编辑。

一切归于现实

不过,松鼠会不会解决所有的问题。作为一个真正拿科普当职业的人来说,要面临的是经营和生计的问题,兴趣在这时就变成了美丽的沙雕,在生活潮水的冲击下是那样得不堪一击。真正对科学感兴趣的人有多少?能静下心来读科学文章的人又有多少?

“科学从来就是一个贵族的游戏”,这仿佛是一个套在科学家头上的魔咒。文学家可以像曹雪芹那样清贫,艺术家可以像梵高那样潦倒。但是科学家必须像达尔文那般富足,殷实的家境给了他环球旅行的机会,才找到了进化论的线索;还有,如果牛顿是饥一顿饱一顿的人,大概他会考虑的是树上的苹果好吃不好吃,而不是为什么掉在了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去了。有些不客气地说,几乎所有大科学家都是吃饱撑的没事干的闲人,他们才有时间有精力去思考科学问题,也有财力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和推测。也许你可以列举出出不少贫寒学子终成大家的例子,仔细看看就会发现他们大多从事的是技术的开发,远非抽象的科学理论的研究,最出名的要属爱迪生,他是一位很出色得发明家,但是也没能发现一条足以改变科学史的定理。若真有人在揭不开锅盖的情况下,天天考虑我要是跑得跟太阳光一样快会发生什么,那恐怕要被塞进精神病院了。

不能直接玩科学,不代表我们不能欣赏科学。就像童年时围观“魂斗罗”,就像大学时津津有味地看舍友玩“仙剑”和“生化危机”。科学虽然没有让公众参与其中的萝卜坑,但是有充足的围观的座席,那么怎样才能在没有“凤姐”,没有“小月月”,没有“XX门”的情况下聚拢人气呢?

让人稍感欣慰的是,松鼠会的群博、果壳时间,还有后来的果壳网,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知识的消费市场。在“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口号下,我们一直在寻求科学与大众的对接点。

做好每一道甜点

要吸引科学围观者,只是把科学的果壳剥开还远远不够。一般来说,这只适合喜欢“原味”的铁杆科学迷,想要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就需要把果仁做成甜点。

目前,多数人主动了解的科学问题恐怕只是跟健康生活相关的——牛奶事件、转基因水稻事件、千年极寒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现阶段,普通公众对科学的首要需求仍然是实用信息。不过,这样的需求也是时断时续。这些话题算得上是一类散发着特殊香味的诱人果仁吧。

至于“花为什么是红的”,“叶子为什么是绿的”,“地球为什么是圆”之类的问题,吸引力就小多了,因为短期内看不到这些问题有什么应用价值。虽然它们能科学家的兴奋不已的娱乐活动,但是对一般人来说,断然没有“明星八卦”、“奇幻穿越”来得爽快。

如果想与更多的人分享科学的快乐,就需要把果仁做成布丁,或者至少搞和巧可力包在果仁上。如果说松鼠会群博上的文章是耐嚼的杏仁的话,那么果壳网上的就是温润的杏仁豆腐了。

实际上,即使不是科学迷,偶尔读两篇这样的“科学豆腐块”,也不失为换换口味的好东西。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怪异的现象,一边是科普杂志经营艰难(销量有限,也不受广告商亲睐),另一边则是在不同报纸杂志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科学版,形式大好,甚至是很多时尚杂志都有专门的科学专栏。不过,这些恰恰表明了现阶段科普文章尴尬的真实位置。

我时常在想,只有绝大数读者从生计的困绕中解脱出来,才有可能自发地去欣赏科学的美丽。恐怕要到那时,科普文章的角色才会由“甜点”变为“大餐”吧。希望这一天不要让我们等的太久。

写出性感的科学文章

什么是一篇有吸引力的科普文章?我觉得不在于语言有多华丽,不在于文章有多长,数据有多庞杂。这几年当编辑,接到了不少投稿,上来就是“这个问题何其重要……”,接下来还是“这个研究非常有意义……”,大段大段地抒发感慨,读起来就像白开水。

作为编辑,当我看到一篇文章时,希望第一个印象有足够的概念点或者信息点。就像白皙的皮肤,匀称的身材之于美女一般。这个要素具备了,才能让文章性感丰满起来,否则通篇个人看法和情感抒发的文章就像骨瘦如柴的怨妇,谁敢去碰。

有了知识点,只是得到了一个美人胚子。要让你制造的这个美人足够吸引人,那就得要有点特色了,有双多情的眼睛,亦或者是性感的嘴唇都有不一样的效果。对科普文章而言,与实事热点相结合就是这样的。这样就使一篇文章有了勾起读者阅读欲望的资本。

最后,还需要给文章来件性感华丽的服装。如果只是简单堆砌起来,就像黄蓉扮成了小叫花,那就很难勾起人的阅读欲望了。如果是加个蕾丝短裙,打扮打扮,那就会让人流口水了。而文章的衣服就是一个作为外壳的鲜活故事,这又是常常被忽略的因素。

就文章的整体而言,最好要有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如果这些都做到了,那无疑是篇优秀的科普文章。

当然,“两点加一线”只是一个粗略的路线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只要能做到通俗流畅,层次清晰,稍具个性的语言也会为整篇文章增色不少的。

<p>特别提示:本文提到的科普文章就是指与大众分享科学知识的文章,也是大家约定俗称的。至于“科普”和“科学传播”那个词更准确,本文不做讨论。</p> <p>文/史军(作者为植物学博士,《牛顿科学世界》副主编)</p> <p><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p142859780-1.jpg" alt="" width="500" height="692" /></p> <p>算起来,我写的第一篇的科普文章应该是《科学世界》2008年1月号上的《兰花的智慧》(后来被收进了松鼠会的第一本小书)。3年过去了,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过的东西已经有百余篇,也从一个自由撰稿人变成一本科普刊物的副主编。蓦然发现,本来纯粹因兴趣而生的行为碰上了硬邦邦的实际问题——“我写的东西是给谁看的,又是谁喜欢看我写的东西,怎样让普通人爱看这样的文字?”后来,与圈子里的朋友的闲聊,才发现这些并不是我一个人的疑问,而是在中国做科普工作所必须跨越的台阶。</p> <p><strong>从自娱自乐开始</strong></p> <p>我觉得自己属于那种有点理想主义的人,当年放弃了学医的机会,选择了最感兴趣的生物学;又放弃了实用得多的微生物学,最终选择了与花草为伴,并且还选择了植物学中的最偏门的传粉生物学(偏到什么程度?国内以此为题的研究组可以用一只手的指头数出来)。读研时,每天的工作就是用有限的观察数据,作出合理的推测,然后编写出一个关于花朵和传粉昆虫进化的故事。现在看来,这个过程很能锻炼讲故事的能力,倒是为以后写科普文章打下了基础。</p> <p>写论文的过程枯燥而漫长,漫长到我都不记得了。反正在文章发表之后,我整理了一下,过程稿竟然有40多篇之多。每次改稿,少则一周,多则一月,那种心理上的煎熬就像将期待无罪判决的人一次次被提上法庭,并不宣判,然后又把你送回看守所。</p> <p>如此枯燥的生活总要找点亮点来。导师总是说,写篇科普文章比写论文要难得多。每每碰见编辑向他约稿,也是能推就推(后来,当了编辑的我在约稿时也屡屡碰到这样的情况)。于是就萌生了挑战一下这个“高难度”工作的想法。</p> <p>最初的文章内容也仅仅局限在“传粉”和花朵的这个小圈子里,老本行还是最容易料理的。最初的想法和做法都很简单,就是把写在论文里的术语用大家能看得懂的词汇改写一下,谁知这种改写也莫名地渗透到了论文之中,甚至传染给了师弟师妹,屡次惹怒坚持正统论文写作的老板。</p> <p>当我的那些被导师批判的文字变成铅字的时候,并且收到第一封读者来信的时候,总算找到了了小小的成就感,还有一种仿佛青春期叛逆的快感。当然,在清贫的学生时代,稿费也是极具诱惑力的。自此,科学写作对我来说,成了一个即好玩又实用的消遣方式。</p> <p><strong>梦想中时尚科普</strong></p> <p>现实是残酷的,五年的研究生生涯很快就过去了,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准时来我面前报道了。这时却发现,曾经梦想做一辈子研究工作的我,却找不到一个容身的“坑”,全都被占满了。屡屡碰壁之后,发现做科普还算是自己的特殊的技能。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最初的几篇文章,意外地闯进了科普媒体的圈子。</p> <p>最初,对科普的认识仅仅停留在NG和《中国国家地理》的文章,以及BBC和Discovery的纪录片上。梦想着能做一本能被所有人都喜爱的科学杂志。也曾揣着极高的热情,从不同教育阶段的同学中搜集科学问题。可惜,每次都应者寥寥——“那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是我听到的最多的评语。即使是在研究生同学的聚会上,大家也很少提及科学问题,谈得多的是“在哪能买到合适的房子”,“哪里的幼儿园更好”。谁让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我们需要吃饭、需要住房、需要抚育后代,只有这些问题都被解决我们才能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即使那些幸运地留在科研岗位上的兄弟姐妹也基本上将其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了,这帮家伙讨论最多的“科学问题”就是“怎么才能提高申请到课题的几率”。</p> <p>孤寂袭来的时候,我碰见了松鼠会。</p> <p><strong>志同道合的小圈子</strong></p> <p>科普职业道路上的一件幸事是就是进入了松鼠会,这并非广告词。</p> <p>第一次参加松鼠会活动,就赶上了著名的“烤鱼房间中毒事件”。还好我的血红蛋白含量高,没有影响到我对那顿饭的记忆。也就是在那个饭桌上,我有了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原来有人喜欢纯粹的科学问题,在这里没有关于车子、房子、票子的讨论,有的只是对科学现象的刨根问底:心理学是不是伪科学,怎么往大鼠脑袋里插电极,大棚里的黄瓜是不是“没有性生活”就结果了……酒酣耳热间,处处是科学问题碰撞激起的火花。谁也没有注意房间的排风扇没转,让一氧化碳钻了空子。</p> <p>在后来的日子里,我看到了那么一小群人为了科学的理想在忙碌,在奔波着。隐隐感觉到,最初选择拈花惹草专业的那股冲动又在身体里激荡。我选择了加入,正如当初的选择那样。</p> <p>最初的松鼠会远没有今天风光,为央视节目做策划方案,维持正常的活动所需。那时,我还得打着为杂志工作的旗号遛出去约专家,谈方案,虽然有些忐忑,但是那种心理上的满足感是难以言表的。在此,我必须感谢同事的宽容和理解,实际上,每次跟唐云江主编探讨科学问题也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p> <p>再后来,松鼠会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还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了大型活动——科学嘉年华。连看片会的场地都从小酒吧搬进了中国科技馆。惟独不变的是这群年轻人对科学的痴迷态度。我仿佛又找到了当初读研时的激情,不同的是身份从“制造故事”的科研人员,变成了“讲故事”的科普编辑。</p> <p><strong>一切归于现实</strong></p> <p>不过,松鼠会不会解决所有的问题。作为一个真正拿科普当职业的人来说,要面临的是经营和生计的问题,兴趣在这时就变成了美丽的沙雕,在生活潮水的冲击下是那样得不堪一击。真正对科学感兴趣的人有多少?能静下心来读科学文章的人又有多少?</p> <p>“科学从来就是一个贵族的游戏”,这仿佛是一个套在科学家头上的魔咒。文学家可以像曹雪芹那样清贫,艺术家可以像梵高那样潦倒。但是科学家必须像达尔文那般富足,殷实的家境给了他环球旅行的机会,才找到了进化论的线索;还有,如果牛顿是饥一顿饱一顿的人,大概他会考虑的是树上的苹果好吃不好吃,而不是为什么掉在了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去了。有些不客气地说,几乎所有大科学家都是吃饱撑的没事干的闲人,他们才有时间有精力去思考科学问题,也有财力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和推测。也许你可以列举出出不少贫寒学子终成大家的例子,仔细看看就会发现他们大多从事的是技术的开发,远非抽象的科学理论的研究,最出名的要属爱迪生,他是一位很出色得发明家,但是也没能发现一条足以改变科学史的定理。若真有人在揭不开锅盖的情况下,天天考虑我要是跑得跟太阳光一样快会发生什么,那恐怕要被塞进精神病院了。</p> <p>不能直接玩科学,不代表我们不能欣赏科学。就像童年时围观“魂斗罗”,就像大学时津津有味地看舍友玩“仙剑”和“生化危机”。科学虽然没有让公众参与其中的萝卜坑,但是有充足的围观的座席,那么怎样才能在没有“凤姐”,没有“小月月”,没有“XX门”的情况下聚拢人气呢?</p> <p>让人稍感欣慰的是,松鼠会的群博、果壳时间,还有后来的果壳网,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知识的消费市场。在“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口号下,我们一直在寻求科学与大众的对接点。</p> <p><strong>做好每一道甜点</strong></p> <p>要吸引科学围观者,只是把科学的果壳剥开还远远不够。一般来说,这只适合喜欢“原味”的铁杆科学迷,想要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就需要把果仁做成甜点。</p> <p>目前,多数人主动了解的科学问题恐怕只是跟健康生活相关的——牛奶事件、转基因水稻事件、千年极寒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现阶段,普通公众对科学的首要需求仍然是实用信息。不过,这样的需求也是时断时续。这些话题算得上是一类散发着特殊香味的诱人果仁吧。</p> <p>至于“花为什么是红的”,“叶子为什么是绿的”,“地球为什么是圆”之类的问题,吸引力就小多了,因为短期内看不到这些问题有什么应用价值。虽然它们能科学家的兴奋不已的娱乐活动,但是对一般人来说,断然没有“明星八卦”、“奇幻穿越”来得爽快。</p> <p>如果想与更多的人分享科学的快乐,就需要把果仁做成布丁,或者至少搞和巧可力包在果仁上。如果说松鼠会群博上的文章是耐嚼的杏仁的话,那么果壳网上的就是温润的杏仁豆腐了。</p> <p>实际上,即使不是科学迷,偶尔读两篇这样的“科学豆腐块”,也不失为换换口味的好东西。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怪异的现象,一边是科普杂志经营艰难(销量有限,也不受广告商亲睐),另一边则是在不同报纸杂志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科学版,形式大好,甚至是很多时尚杂志都有专门的科学专栏。不过,这些恰恰表明了现阶段科普文章尴尬的真实位置。</p> <p>我时常在想,只有绝大数读者从生计的困绕中解脱出来,才有可能自发地去欣赏科学的美丽。恐怕要到那时,科普文章的角色才会由“甜点”变为“大餐”吧。希望这一天不要让我们等的太久。</p> <p><strong>写出性感的科学文章</strong></p> <p>什么是一篇有吸引力的科普文章?我觉得不在于语言有多华丽,不在于文章有多长,数据有多庞杂。这几年当编辑,接到了不少投稿,上来就是“这个问题何其重要……”,接下来还是“这个研究非常有意义……”,大段大段地抒发感慨,读起来就像白开水。</p> <p>作为编辑,当我看到一篇文章时,希望第一个印象有足够的概念点或者信息点。就像白皙的皮肤,匀称的身材之于美女一般。这个要素具备了,才能让文章性感丰满起来,否则通篇个人看法和情感抒发的文章就像骨瘦如柴的怨妇,谁敢去碰。</p> <p>有了知识点,只是得到了一个美人胚子。要让你制造的这个美人足够吸引人,那就得要有点特色了,有双多情的眼睛,亦或者是性感的嘴唇都有不一样的效果。对科普文章而言,与实事热点相结合就是这样的。这样就使一篇文章有了勾起读者阅读欲望的资本。</p> <p>最后,还需要给文章来件性感华丽的服装。如果只是简单堆砌起来,就像黄蓉扮成了小叫花,那就很难勾起人的阅读欲望了。如果是加个蕾丝短裙,打扮打扮,那就会让人流口水了。而文章的衣服就是一个作为外壳的鲜活故事,这又是常常被忽略的因素。</p> <p>就文章的整体而言,最好要有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如果这些都做到了,那无疑是篇优秀的科普文章。</p> <p>当然,“两点加一线”只是一个粗略的路线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只要能做到通俗流畅,层次清晰,稍具个性的语言也会为整篇文章增色不少的。</p>

尝根鲜笋不容易

竹笋春末夏初,正是吃笋的好时候,不是因为此时的笋最好吃,却是因为出产甚多。春笋在满足江南食客的嘴和胃之后,略有盈余,这才得以北上。不过,在北方吃个鲜笋还是不容易。

选笋的最基本原则就是能嚼动,除非有人有咬竹竿的癖好。不过笋子由脆到硬的过程实在是太迅速了。据说竹子长得快时,能听见拔节的声音。我没听过这样的异响,但也见过竹笋隔天变翠竹的神奇表演。在飞速长大的同时,细胞中也在快速积累木质素和纤维素,就是这些东西让拔节的竹笋成了硬梆梆的竹杆。把竹笋采摘之后,变硬过程不会停止,反而会加快。因为当竹笋的断面暴露在空气中后,其中决定木质素积累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的活性都提高了,加快变竹竿的过程。选竹笋时,稍稍掐一下笋子末端,如果已经变硬,就不要再去招惹它们了。

为了让采下来的竹笋还能嚼得动,人们琢磨了不少保鲜的保鲜方法:有人用亚硫酸钠来处理断面,抑制PAL和PO的活性。不过,要是使用不当,未免会影响到食用安全。更为安全的保鲜方式是,在断面涂上壳聚糖,再低温冷藏,暂时让鲜竹笋短暂休眠一下,不过总体的保鲜运输费用就会大增。总的来说,当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特别理想的方法。

如今在北方的市场上,买到能嚼动的鲜笋就算是运气不错的事了。实际上,鲜和甜才是笋的灵魂,竹笋中含有大量的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它们就是竹笋鲜味的来源。至于甜味,主要是因为笋储存了大量供生长所需的糖类的物质(如蔗糖等)。而这些物质在竹笋采收之后都会迅速下降,失去这些味道的笋肉只能算是老饕们的安慰剂了。

我想大多数北方人对于笋的认识,大概就是种稍稍比萝卜干稍脆点的配菜。这也难怪,等摆到北方餐桌上时,竹笋中的糖和氨基酸都损耗殆尽了。当然,笋的种类跟甜味和鲜味也有很大关系,在西双版纳可以吃到犹如放糖调味的甜龙竹的竹笋。只是这样美味的笋大多产量稀少,非到产地才能尝到。

如果运气好,买到品质还不错的鲜笋回家,千万不要存放。因为,用不了两天,那些尚存一口鲜甜的竹笋就真成不堪食用了,迅速把它们变成盘中佳肴才不会暴殄天物。如果是一下子抢回来太多,最好放进冰箱冷藏,或者用开水烫至半熟,还能多品两天春笋的滋味。

 

<div> <p><a rel="attachment wp-att-53977"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3974/1789695_172207052_2"><img class="size-medium wp-image-53977 alignleft"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1789695_172207052_2-300x199.jpg" alt="竹笋" width="300" height="199" /></a>春末夏初,正是吃笋的好时候,不是因为此时的笋最好吃,却是因为出产甚多。春笋在满足江南食客的嘴和胃之后,略有盈余,这才得以北上。不过,在北方吃个鲜笋还是不容易。</p> <p>选笋的最基本原则就是能嚼动,除非有人有咬竹竿的癖好。不过笋子由脆到硬的过程实在是太迅速了。据说竹子长得快时,能听见拔节的声音。我没听过这样的异响,但也见过竹笋隔天变翠竹的神奇表演。在飞速长大的同时,细胞中也在快速积累木质素和纤维素,就是这些东西让拔节的竹笋成了硬梆梆的竹杆。把竹笋采摘之后,变硬过程不会停止,反而会加快。因为当竹笋的断面暴露在空气中后,其中决定木质素积累的苯丙氨酸解氨酶(<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PAL</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和过氧化物酶(</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PO</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的活性都提高了,加快变竹竿的过程</span>。选竹笋时,稍稍掐一下笋子末端,如果已经变硬,就不要再去招惹它们了。</p> <p>为了让采下来的竹笋还能嚼得动,人们琢磨了不少保鲜的保鲜方法:有人用亚硫酸钠来处理断面,抑制PAL<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和</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PO</span>的活性。不过,要是使用不当,未免会影响到食用安全。更为安全的保鲜方式是,在断面涂上壳聚糖,再低温冷藏,暂时让鲜竹笋短暂休眠一下,不过总体的保鲜运输费用就会大增。总的来说,当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特别理想的方法。</p> <p>如今在北方的市场上,买到能嚼动的鲜笋就算是运气不错的事了。实际上,鲜和甜才是笋的灵魂,竹笋中含有大量的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它们就是竹笋鲜味的来源。至于甜味,主要是因为笋储存了大量供生长所需的糖类的物质(如蔗糖等)。而这些物质在竹笋采收之后都会迅速下降,失去这些味道的笋肉只能算是老饕们的安慰剂了。</p> <p>我想大多数北方人对于笋的认识,大概就是种稍稍比萝卜干稍脆点的配菜。这也难怪,等摆到北方餐桌上时,竹笋中的糖和氨基酸都损耗殆尽了。当然,笋的种类跟甜味和鲜味也有很大关系,在西双版纳可以吃到犹如放糖调味的甜龙竹的竹笋。只是这样美味的笋大多产量稀少,非到产地才能尝到。</p> <p>如果运气好,买到品质还不错的鲜笋回家,千万不要存放。因为,用不了两天,那些尚存一口鲜甜的竹笋就真成不堪食用了,迅速把它们变成盘中佳肴才不会暴殄天物。如果是一下子抢回来太多,最好放进冰箱冷藏,或者用开水烫至半熟,还能多品两天春笋的滋味。</p> </div> <p> </p>

圣女果是转基因蔬菜?

曾几何时,我们都希望买到的西红柿越大越好,至到有一天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带着“反潮流精神”的小个头的番茄-圣女果,虽然只有鸽子蛋大小,但是凭借香浓、味甜、多汁的风味抓住了消费者的嘴和胃。不过,有谣言说:这种小番茄是转基因产品,吃多了有致癌风险。可事实真的如此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番茄的家史说起。

番茄的家史

番茄名字中的一个“茄”字确实贴切,它跟茄子是一家,同属茄科植物。番茄的老家远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大约在公元前500年,野生的樱桃番茄(分布于南美洲8种野生番茄之一)被当时的中南美洲统治者——阿兹特克人收进了自家菜园,果如其名,这些番茄有着同樱桃比肩的苗条身材。

在16世纪初,欧洲人刚刚踏上南美大陆上的时候,就对这些长着漂亮的果实的植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将它们搬回了欧洲大陆。只不过,这些番茄被送进了花圃而不是菜园。据说这个“错误”的放置,是因为一本植物书上的一条错误的记载,番茄被打上了有毒品的标签,并且被命名为“狼桃”(wolf peach)以示其“毒性凶猛”。

直到后来,意大利人开始在匹萨等菜肴中使用番茄,番茄才被真正当做一种蔬菜来推广种植。注意,直到这时,番茄都还是袖珍型。从番茄加入蔬果队伍开始,追求更大更多的番茄果实就成了育种的主要目标。随后,不断地杂交选育,确实让番茄的个头越来越大了。只是,有些标志性的东西似乎遗忘了,这些大番茄不香不甜,甚至连酸味都被省略了,这样的东西完全失去了“狼桃”的个性。

于是农学家又翻出了那些番茄品种的家底。可能你也想到了,我们吃的圣女果就是最原始的番茄品种,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完全驯化的品种,DNA序列分析的结果确实证实了这一点。在最近的一些育种开发中,重新开始将那些口感风味俱佳的小个头樱桃番茄的优良性状通过常规杂交重新组合在一起,就得到了口感极佳的圣女果。所以说,迄今为止,圣女果跟转基因技术还没有发生过关系。

转基因番茄,确实有

那么,有没有转基因番茄呢?这个确实有。实际上,早在1994年,在美国已经有转基因番茄品种“Flavr Savr”上市了;1997年我国也培育出了“华番一号”,在通过检测后也推向市场。不过也不用担心,目前在番茄中导入的基因只是为了延迟番茄的成熟时间,抑制番茄体内部分特殊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关闭了降解细胞壁、让果实软化过程的“开关”。这样,就可以让番茄经得起长途跋涉,从千里之外的菜园来到我们的餐桌之上。

当然,这些品种在投放市场前都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所以也不用担心它们会干扰我们的肠胃和健康。FDA对转基因番茄进行了老鼠实验。不过,老鼠是不吃番茄的,不管是转基因的还是天然的生番茄都不合它们的胃口。所以,在试验中只能用管子直接把番茄酱注入到老鼠的胃里。第一次实验,吃两种番茄的老鼠都安全;第二次实验中,吃转基因番茄的20只老鼠中有4只中招了,而普通番茄组的什么事也没有(这也是被反转基因广泛引用的实验结果);不过紧接的第三次实验结果是灌进两类番茄的老鼠都出现了胃部损害。最后得出结果是,大量吃下(如果这种进食方式能称为吃的话)转基因番茄和普通番茄酱的小鼠都有胃部损伤的危险,毕竟番茄中的酸含量不低,这对肠胃不是什么好东西。

除Flavr Savr基因本身,还有人担心那些当做转基因成功指示灯的基因。它们原理是,如果转基因成功,这样的细胞就不会被抗生素杀死。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个标志性的抵抗抗生素的外源基因对动物的影响,研究人员专门搞出了纯的由Flaver Savr耐药性外源基因编码的蛋白,再次逼可怜老鼠吃下。即使当饲喂量达5000毫克/千克体重时,小白鼠依然活蹦乱跳。考虑到这种蛋白质在番茄果实中总蛋白质(每100克Flaver Savr番茄含蛋白质0.85克)所占的比例不超过0.1 %,人类怕是很难通过吃西红柿吃到小鼠的剂量,因为一个体重60千克成人至少要吃下350千克的西红柿才与实验老鼠的摄入量相当。并且在模拟胃的条件下(pH1.2的胃蛋白酶溶液,37 ℃),该蛋白在10秒内即被降解。要想影响人体,这个基因显然还嫩了点。

最终,FDA得出的结论是,Flavr Savr转基因番茄跟市场上的其他番茄一样安全。这就是到目前为止关于转基因番茄安全性的认识。

作为转基因农产品的先锋,Flavr Savr转基因番茄只在市面销售了三年。不过它的退市倒是与这种番茄的安全性无关,纯粹是商业运作失败所致。这种新番茄售价很高,而运输和包装都跟不上,导致损毁众多。另外一方面,一手培育这种番茄的加州基因公司虽然不缺能转基因的生物技术人员,却缺乏懂得种地的农业技术人员。在没有跟其他传统育种公司合作的背景下,他们最终得到的有效的转基因种苗只有20%。公司因此经营不善,然后就亏损,然后……然后就没有了……

结论: 圣女果其实是种“原始番茄”,多吃点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即便是转基因的番茄,在上市前也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性试验和评估,食用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 Matthew G. Kramer and Keith Redenbaugh.1994. Commercialization of a tomato with an antisense polygalacturonase gene: The FLAVR SAVR™ tomato story. Euphytica, Volume 79, Number 3, Pages 293-297
[2] FLAVR SAVR Tomato: Status as Food, Request for Advisory Opinion,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Docket no. 91A-0330/API
[3] FuchsRoy L.1993.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bially Expressed Neomycin Phosphotransferase II (NPTII) Protein and its Equivalence to the Plant Expressed Protein.Nature Biotechnology, 11, 1537 - 1542.
[4] Fuchs R L et al. 1993. Safety Assessment of the Neomycin Phosphotransferase Ⅱ ( NPT Ⅱ) Protein. Nature Biotechnology 11, 1543 - 1547.
[5] Keith Redenbaugh, et al.1993. Regulatory issues for commercialization of tomatoes with an antisense polygalacturonase gene. 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Plant, Volume 29, Number 1, Pages 17-26.
[6] 高元成等,1994,番茄野生种质资源及其利用,长江蔬菜,第7期,3-5.
[7] 张永平等,2006,番茄种质资源分类和品种鉴定研究进展,长江蔬菜,第12期,26-29.

 

本文已发表于 果壳网 谣言粉碎机主题站圣女果是转基因蔬菜?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6/8eef9p.jpg"><img class="alignleft size-medium wp-image-56181" title="8eef9p"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6/8eef9p-300x202.jpg" alt="" width="300" height="202" /></a>曾几何时,我们都希望买到的西红柿越大越好,至到有一天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带着“反潮流精神”的小个头的番茄-圣女果,虽然只有鸽子蛋大小,但是凭借香浓、味甜、多汁的风味抓住了消费者的嘴和胃。不过,有谣言说:这种小番茄是转基因产品,吃多了有致癌风险。可事实真的如此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番茄的家史说起。</p> <div id="id1"> <h1>番茄的家史</h1> <p>番茄名字中的一个“茄”字确实贴切,它跟茄子是一家,同属茄科植物。番茄的老家远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大约在公元前500年,野生的樱桃番茄(分布于南美洲8种野生番茄之一)被当时的中南美洲统治者——阿兹特克人收进了自家菜园,果如其名,这些番茄有着同樱桃比肩的苗条身材。</p> <p>在16世纪初,欧洲人刚刚踏上南美大陆上的时候,就对这些长着漂亮的果实的植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将它们搬回了欧洲大陆。只不过,这些番茄被送进了花圃而不是菜园。据说这个“错误”的放置,是因为一本植物书上的一条错误的记载,番茄被打上了有毒品的标签,并且被命名为“狼桃”(wolf peach)以示其“毒性凶猛”。</p> <p>直到后来,意大利人开始在匹萨等菜肴中使用番茄,番茄才被真正当做一种蔬菜来推广种植。注意,直到这时,番茄都还是袖珍型。从番茄加入蔬果队伍开始,追求更大更多的番茄果实就成了育种的主要目标。随后,不断地杂交选育,确实让番茄的个头越来越大了。只是,有些标志性的东西似乎遗忘了,这些大番茄不香不甜,甚至连酸味都被省略了,这样的东西完全失去了“狼桃”的个性。</p> <p>于是农学家又翻出了那些番茄品种的家底。可能你也想到了,我们吃的圣女果就是最原始的番茄品种,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完全驯化的品种,DNA序列分析的结果确实证实了这一点。在最近的一些育种开发中,重新开始将那些口感风味俱佳的小个头樱桃番茄的优良性状通过常规杂交重新组合在一起,就得到了口感极佳的圣女果。所以说,迄今为止,圣女果跟转基因技术还没有发生过关系。</p> </div> <div id="id2"> <h1>转基因番茄,确实有</h1> <p>那么,有没有转基因番茄呢?这个确实有。实际上,早在1994年,在美国已经有转基因番茄品种“Flavr Savr”上市了;1997年我国也培育出了“华番一号”,在通过检测后也推向市场。不过也不用担心,目前在番茄中导入的基因只是为了延迟番茄的成熟时间,抑制番茄体内部分特殊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关闭了降解细胞壁、让果实软化过程的“开关”。这样,就可以让番茄经得起长途跋涉,从千里之外的菜园来到我们的餐桌之上。</p> <p>当然,这些品种在投放市场前都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所以也不用担心它们会干扰我们的肠胃和健康。FDA对转基因番茄进行了老鼠实验。不过,老鼠是不吃番茄的,不管是转基因的还是天然的生番茄都不合它们的胃口。所以,在试验中只能用管子直接把番茄酱注入到老鼠的胃里。第一次实验,吃两种番茄的老鼠都安全;第二次实验中,吃转基因番茄的20只老鼠中有4只中招了,而普通番茄组的什么事也没有(这也是被反转基因广泛引用的实验结果);不过紧接的第三次实验结果是灌进两类番茄的老鼠都出现了胃部损害。最后得出结果是,大量吃下(如果这种进食方式能称为吃的话)转基因番茄和普通番茄酱的小鼠都有胃部损伤的危险,毕竟番茄中的酸含量不低,这对肠胃不是什么好东西。</p> <p>除Flavr Savr基因本身,还有人担心那些当做转基因成功指示灯的基因。它们原理是,如果转基因成功,这样的细胞就不会被抗生素杀死。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个标志性的抵抗抗生素的外源基因对动物的影响,研究人员专门搞出了纯的由Flaver Savr耐药性外源基因编码的蛋白,再次逼可怜老鼠吃下。即使当饲喂量达5000毫克/千克体重时,小白鼠依然活蹦乱跳。考虑到这种蛋白质在番茄果实中总蛋白质(每100克Flaver Savr番茄含蛋白质0.85克)所占的比例不超过0.1 %,人类怕是很难通过吃西红柿吃到小鼠的剂量,因为一个体重60千克成人至少要吃下350千克的西红柿才与实验老鼠的摄入量相当。并且在模拟胃的条件下(pH1.2的胃蛋白酶溶液,37 ℃),该蛋白在10秒内即被降解。要想影响人体,这个基因显然还嫩了点。</p> <p>最终,FDA得出的结论是,Flavr Savr转基因番茄跟市场上的其他番茄一样安全。这就是到目前为止关于转基因番茄安全性的认识。</p> <p>作为转基因农产品的先锋,Flavr Savr转基因番茄只在市面销售了三年。不过它的退市倒是与这种番茄的安全性无关,纯粹是商业运作失败所致。这种新番茄售价很高,而运输和包装都跟不上,导致损毁众多。另外一方面,一手培育这种番茄的加州基因公司虽然不缺能转基因的生物技术人员,却缺乏懂得种地的农业技术人员。在没有跟其他传统育种公司合作的背景下,他们最终得到的有效的转基因种苗只有20%。公司因此经营不善,然后就亏损,然后……然后就没有了……</p> <p><strong>结论:</strong> 圣女果其实是种“原始番茄”,多吃点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即便是转基因的番茄,在上市前也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性试验和评估,食用是安全的。</p> <div> <div><strong>参考文献:</strong></div> <div>[1] Matthew G. Kramer and Keith Redenbaugh.1994. Commercialization of a tomato with an antisense polygalacturonase gene: The FLAVR SAVR™ tomato story. Euphytica, Volume 79, Number 3, Pages 293-297</div> <div>[2] FLAVR SAVR Tomato: Status as Food, Request for Advisory Opinion,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Docket no. 91A-0330/API</div> <div>[3] FuchsRoy L.1993.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bially Expressed Neomycin Phosphotransferase II (NPTII) Protein and its Equivalence to the Plant Expressed Protein.Nature Biotechnology, 11, 1537 - 1542.</div> <div>[4] Fuchs R L et al. 1993. Safety Assessment of the Neomycin Phosphotransferase Ⅱ ( NPT Ⅱ) Protein. Nature Biotechnology 11, 1543 - 1547.</div> <div>[5] Keith Redenbaugh, et al.1993. Regulatory issues for commercialization of tomatoes with an antisense polygalacturonase gene. 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Plant, Volume 29, Number 1, Pages 17-26.</div> <div>[6] 高元成等,1994,番茄野生种质资源及其利用,长江蔬菜,第7期,3-5.</div> <div>[7] 张永平等,2006,番茄种质资源分类和品种鉴定研究进展,长江蔬菜,第12期,26-29.</div> </div> </div> <p> </p> <p>本文已发表于 <a href="http://www.guokr.com/">果壳网</a> <a href="http://www.guokr.com/site/fact/">谣言粉碎机主题站</a> 《<a href="http://www.guokr.com/article/43229/">圣女果是转基因蔬菜?</a>》</p>

也许做老二是更好的选择

要当美猴王并不容易,由于草原狒狒(Papio cynocephalus)的猴王的权力经常受到低阶狒狒的挑战,他们可以说是每天都跟压力共存。

每天生活在压力下,使得他们的分泌的压力荷尔蒙量与低阶狒狒不同。

科学家们分析草原狒狒的粪便,发现最高阶的草原狒狒的testosterone(睪固酮)以及glucocorticoid(肾上腺糖皮质素)含量较低阶的草原狒狒高了数倍,而较高阶的草原狒狒则是睪固酮较高但肾上腺糖皮质素较低。这个现象,即使在阶级相当稳定的草原狒狒族群里也一样。

由于之前的研究发现,生活在持续的压力下会造成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同时对健康也不好。在大猩猩的研究也发现,阶级较高的大猩猩分泌较多的睪固酮,但肠道里面的寄生虫也比低阶的大猩猩要多得多,可见对灵长类来说,位高权重其实并不是如大家想像的那么开心,事实上这些上位者在健康上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喔!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8/sn-baboons-e1310719842887.jpg"><img class="alignnone size-full wp-image-57640" title="sn-baboons-e1310719842887"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8/sn-baboons-e1310719842887.jpg" alt="" width="500" height="290" /></a></p> <p>要当美猴王并不容易,由于草原狒狒(<em>Papio cynocephalus</em>)的猴王的权力经常受到低阶狒狒的挑战,他们可以说是每天都跟压力共存。</p> <p>每天生活在压力下,使得他们的分泌的压力荷尔蒙量与低阶狒狒不同。</p> <p>科学家们分析草原狒狒的粪便,发现最高阶的草原狒狒的testosterone(睪固酮)以及glucocorticoid(肾上腺糖皮质素)含量较低阶的草原狒狒高了数倍,而较高阶的草原狒狒则是睪固酮较高但肾上腺糖皮质素较低。这个现象,即使在阶级相当稳定的草原狒狒族群里也一样。</p> <p>由于之前的研究发现,生活在持续的压力下会造成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同时对健康也不好。在大猩猩的研究也发现,阶级较高的大猩猩分泌较多的睪固酮,但肠道里面的寄生虫也比低阶的大猩猩要多得多,可见对灵长类来说,位高权重其实并不是如大家想像的那么开心,事实上这些上位者在健康上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喔!</p> <p><div class="editorsource"></p> <p>本文來自<strong><a href="http://pansci.tw/archives/5633" target="_blank">PanSci泛科学网</a></strong>,作者为<em></em><em><a title="逆旅" href="http://pansci.tw/members/zygoptera/"></a><a href="http://pansci.tw/members/lushuyeh/" target="_blank">葉綠舒</a></em><em></em></p> <p><a href="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1/07/scienceshot-its-lonelyand-stress.html" target="_blank">《科学》网站7月14日报道</a></p> <p><div><a href="http://www.science360.gov" target="_blank" style="margin-right:15px"><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themes/isongshu/images/sci360.jpg"></a><a href="http://pansci.tw/" target="_blank" style="margin-right:15px"><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pansci-logo-150_75.png"></a></div></div><div style="margin: 10px 0pt; font-size: 13px; padding: 8px; border: 1px solid rgb(255, 174, 79); background: none repeat scroll 0pt 0pt rgb(255, 246, 207); color: rgb(120, 120, 120);"><a href="http://songshuhui.net/contribute">想分享科技新鲜事,跟大伙儿谈论热点话题背后的科学?却懒得写长文章,或不知怎么参与?现在可以编译短文或写原创小文章,投稿给资讯频道,与大家共享信息。  详情 >></a></div></p>

探讨末日的科幻小说一则

1

金属风暴

他们一部分人之间互相开仗,一部分人出海远航,一部分人互相吞噬,一部分人互相残杀,一部分人闲得发慌,腐败堕落,一部分人钻进故纸堆里,绞尽脑汁,一部分人花天酒地,搅得天下大乱。归根结底,他们想尽种种法子,来同自己的天性作对,最后落得个可悲的结局。

——[意]莱奥帕尔迪《道德小品》

平客的理由

 

“请你告诉我,平客先生,我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你不想离开原来呆的地方吗?你喜欢那个黑洞洞的监房?”

“不,事实上,我只是对于你用了什么手段感到好奇,因为那里的监测系统和防范措施是全世界最好的。而且老实说,你这个发光的金属框,一进来就有种要把人血管刮破的感觉,并不比我呆了7年的那个地方更舒服。”

“其实很简单,一种涨落原理的实际运用而已,我调高了你在这个区域的热力学参数,再加了一点点小伎俩,”他的眼睛突然死死盯住我,“艾柯先生,你可能还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了吧?”

“我不关心。”

“他怎么会关心?他是当年站在上海最繁华闹市区的高层建筑楼顶,用‘金属风暴’排击枪射杀了137名平民的变态杀人狂。他恨不得这个世界毁灭,所有人统统死光。”

毫无疑问,这声音属于女人,并且勾起了我对那支1千万发子弹/分的宝贝的一股强烈回忆,同时再次嗅到空气中美妙的火药味。

她走了出来,平客介绍道:“唐纳薇,爱丁堡大学人类学教授。”

“我记得你,”我向她点了点头,“你在电视上对我的案例作了全程分析。”

她故意不看我,朝着平客问道:“我很好奇,你为什么把我和这个疯子放到这里来?即使我知道这是世界末日,可没想和他死在一起。”

“我在做一部记录片,你和他都是当中的陈述者。”

“人都死光了,谁还来看记录片?”

平客没有继续回答她,转身轻轻地触一下身后的金属壁,对我们眨眨眼。

“我还邀请了其他三个人,一会儿都该到了。咱们六个,是地球上仅存的六个活人了。”

对此我并不惊讶,自从被判终身监禁、关押进格陵兰岛的一座监狱以来,我看到实打实的活人的次数屈指可数。

随着两道闪光在大厅中央出现,约翰·霍普金斯学院的贝隆医生和透视派画家阿加尼成为三个人当中先赶到的两位,同样是明星级别的、曝光率极高的名人,不用介绍。

“为什么通道打不开呢?”贝隆神情恍惚,似乎在自语又似乎在和阿加尼解释什么,“打开了就好办,只要把RQH酶造出来,大家就不用这么快都死。”

“没有用的,也不需要,人类的终极只有这一种,”阿加尼驳斥道,“多少年来,我像一个疯子一样翻找人间最美的透视法,这一次全体死亡让我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这是上帝的艺术。”

“不,你不是像个疯子,你本来就是个疯子。所有艺术家都是疯子,你们喜欢割掉自己的耳朵,你们喜欢磕药,你们还喜欢几万个人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拍照,你们的大脑回沟还有脑电波和疯子一模一样,除了给同类制造麻烦和混乱,我想不出你们还做了些什么。”

“ 呵,贝隆先生,你们,所谓悬壶济世的医生,做了些什么?有人肥胖,你们就给他利莫那班,有人吸毒,你们就给他美沙酮,最后不管什么疾病、成瘾的治疗都统统以开发疫苗了事,以为可以一劳永逸了。结果呢?是你们纵容了这个世界恶习和贪欲,终于落到一切无法收拾。你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永远是药、药、药,背后是没完没了的试验,老鼠、兔子、人……什么都拿来试验,我早就知道,什么东西都要给你们玩完的。”

他们的一番争吵叫我亢奋极了,忍不住插嘴道:“万能的上帝在让艺术和量子力学以及神经生物学发生关系的时候,已经准备用艺术来拯救世界了,可惜它没能来得及做点啥,它被自以为是的那些顽固主义分子忽略了,不是吗?”

“你是谁?”阿加尼疑惑地看着我。

“我叫艾柯。”

她发出了一声尖叫。

“我记得你,我不可能不记得,艾柯,杀人狂艾柯,你创造了近十年来最不可思议、最无与伦比的艺术作品之一。”她冲上来拥抱我,力度大得惊人,“啊那时候我比现在年轻多了,我的激情全部被你掀起来,好几个月里满脑子都是你拿着枪支站在楼顶的身影,我一直认为你比查尔斯·惠特曼(见注1)更有才华,你影响了我后期的很多创作。”

我们惺惺相惜地对视,她眼神里有一种让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位国王的能量场。

唐纳薇在一旁发出了冷笑:“平客先生,原来你叫来了两位疯子。”

“屠杀是一种进化残留,是我们不可抹杀的天性,教授,你也有这些,只不过用道德和理智抑止着而已。”平客平静地说道,“没有人是天使,人只不过是不良基因的奴隶。”

“这是人最大的悲哀,任何一种其他物种都不曾干过我们人所干过的那些有预谋的大屠杀,这种多余的邪恶并非生物所必须具有。”

“但不能否认,这种邪恶也在早期维系了先祖们的生存。”

“你认为这是有意义的吗?你把我们叫来,到底想记录下什么?”

“真相,有关末日的真相。”

“你想弄明白为什么世界上只剩下六个人?”

“某种程度上是的,但我的想法也不完全如此,还有一些其他的构思。先说说你的意见。”

“在过去4亿多年里,地球上发生过五次剧烈的物种灭绝事件,每一次都是清扫。现在又发生了第六次,仅此而已。”

“具体一点。”

“纵观人类整个历史,光明的时代罕见,黑暗的时代居多。殖民、奴隶贩卖、种族大屠杀、为了争夺资源而发动的大小战争,一些人乐此不疲把这些作为自杀性娱乐。自然也从来没想放过我们,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洪水、黑死病、鼠疫、西班牙流感、艾滋病……太多太多的可能,或者是自取灭亡,或者是天诛地灭。”

“是不是你们所谓‘全新纪灭绝’?”

“对,你和我,还有在座,很不幸也很荣幸地承受也享受着这个收尾。”

贝隆显然对他们两人的话题产生了兴趣,朝着平客发话了:“凭什么由你来决定我们来做这件事?”

“因为我用尽手中仅剩的资源把你们带离了死亡,至少暂时地带离。”

“呵呵,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我相信你是试图用这种方式证明你那些理论物理同行的失败吧。”

“不,我尊敬他们,他们是无可替代的。相对论的世纪里,至少在最初几十年,我们每一个人都觉得心满意足,离乐土很近了。但是后来,这个信念发生了动摇,因为无限发展的工具太可怕了,每一件让人看得更远、更深或更小的工具都让我们察觉到自身的无知浅薄、沾沾自喜。”他流露出了一点轻微的伤感,但很快就话锋一转,“对了,医生,现在来听你从生物和生理学角度提出的看法,灭绝是必然的吗?”

贝隆点了点头:“在细胞的层面上,衰老和死亡就已经是一种必然。人在进入成年以后,激素的减少将使得细胞无法有效修复,线粒体产生了大量自由基得不到消解,还有染色体端粒维护系统不断衰退,这些事实和机制无法也毋需改变。要知道,真正不死的细胞只有癌细胞,所以也只有那些最愚蠢的人才会去想方设法让自己和同类永久生存,直至变成地球体的癌细胞。”

他兴致陡然高涨不可收拾,继续说了下去:“我们毫无理由也毫无特权永久占用这么大量的资源,事实上人类一直只是个卑鄙无耻的破坏者、猎杀者、掠夺者,打破着这个星球应有的平衡。”

“看来这家伙刚刚和我争吵只是出于职业习惯,原来他也认为人是渣滓,该被扫地出门。”阿加尼附在我的耳边低声说道。

“真正对生物多样性作出贡献的是什么?是细菌。它们形成云、分解岩石、沉积矿物、为植物施肥、调节土地、净化有毒的水,和植物一起构成了整个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物资源,它们才是主导,比我们更有资格享用一切。这次毁灭就是一次有力的证明,想想看,‘幽灵细菌’在三个月内杀死了地球上的所有人,三个月!我和我的同行们在它面前一败涂地,对这个空前的失败除了痛惜,只有敬畏。”

这时候,大厅中央另一道光骤然闪耀,暂时打断了贝隆欲罢不能的陈述。五个人一齐饶有兴致地转过头,看着最后一位受邀者出现于眼前。

意料之中。那张柔光下看上去乏味无聊的扁平男性面孔属于被全球传媒冠以同一前缀——百年难得一遇的政坛奇才——的牙买加·索马里,即使在监狱里与世隔绝度过了7年,我对他从眉毛到喉结的每一外貌特征都熟悉之至。因为,他以常人无法想象的精力周旋于各界,能出现在涉及娱乐、体育、科技乃至电视剧的任一电视频道,有一阵子我怀疑他会参加“超级变变变”,全身沾满毛毛虫让下面的观众打分。

毫无疑问阿加尼是我们当中见到此君显得最开心的一个,她对不受欢迎者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殊好感和欢迎方式:“你这个骷髅会(见注2)的小喽啰,我怀疑这次毁灭是你们在2021年的迪拜棕榈岛圆桌会上就已经制定的,对不对?”

继我之后,索马里成了第二个被她紧紧拥抱的到场人士。

“请相信我,美丽的艺术家小姐,我那次会议期间一直发高烧,连胡话也不敢说。”

“噢我不会抱怨你的。对于无能为力的事情,我们一向只能用幻觉去解决它,比如宗教。也许还有其他一些东西,摇滚乐啦、毒品啦、伟哥啦。但是好了,这会儿都不需要了,末日了,一切精神需求毫无意义,只有艺术实现了它最后的价值。所以,我对你是如此充满感激!”

平客上前和索马里握手,一边很快地表明邀请他前来所为何事。

“我正在写回忆录,不过听说这是地球上最后六个人的聚会,就马上放下了笔。”

唐纳薇露出惊讶的表情:“回忆录?!索马里先生,你有没有听说过‘文章不再’的说法?”

“你指的是?”

“人类灭亡一个世纪之后,纸张、墨水会腐烂和消蚀,也得不到更新,所有的文学作品所有的白发章句都将无处可寻。”

“那么光盘呢?”

“呵呵,它比纸和笔更不堪一击,一张刻录盘只能将信息保留也许不到10年。”

阿加尼又一次发出尖叫:“10年,这太可怕了!”

索马里耸耸肩:“唐纳薇女士,你再次提醒了我的愚蠢。”

“是的,政治家都很愚蠢,你们几乎应该为这次灭绝负主要责任,不是吗?”

“完全地一点没有异议地同意你。几百年来,面对环境污染、过度开采、农业单一栽培、人为的物种入侵……任何一根可能带来灭绝后果的导火索,没见我们这些人做出过任何有说服力的作为去掐灭它。几十年前在干细胞问题还有气候问题上,政治家们更是从头到尾表现得像一群没有水准的小丑,我从心底里感到耻辱和羞愧。”

“早就有人警告过你们这些权术分子了,让你们不要抓住二氧化碳这点小东西纠缠不清,扰乱视听。结果呢?除了让更多的科研机构借此骗到了更多的钱,没人得到实际好处。最糟糕的是,你们简直是在剥夺非洲人民烧柴的权利。”“说到点子上了,我对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失望已极。”“你也失望已极?”“他们总是告诉我们问题在这儿在那儿,引来一帮人围观,然后就找到机会对我抱怨,抱怨大众传媒对于事实的歪曲报道或者夸大,抱怨公众的意识淡漠或者过度狂热,可这些既得利益者更乐意做的事情是拿了钱去买玩具,而不是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地方纠正视听。”

这俩人之间一见如故的投机劲儿,多少让我们其他几个都有些吃惊。

“我现在得到一个结论,是鬼迷心窍的互相诅咒吞没了这个世界!”阿加尼欣欣然发出声音,“该死的是,还有人在指责别人。”

贝隆显然对于索马里说的一段话感到不爽:“你们不正是希望拿这些问题来操纵想操纵的人,实现想实现的目的吗?政治,政治就是一些人的嗜好罢了,这个嗜好一旦不加节制地发展,就会导致这些人变着法子招徕越来越多的共谋,就好像聚众吸毒那样high。”

阿加尼接话道:“但并不是谁都愿意去成为共谋。”

索马里闻听此言,摇了摇头:“可是,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共谋的。这个世界上,任何举动都有被共谋的理由,就像现在,请容许我猜测,平客先生正在以某种方式向外层空间传送这里面所发生一切的图像和声音数据。”

“不,你猜错了,我没有这样做。除了人类自己,我不知道谁会对这件事真正感兴趣。而人类就只剩下我们六个而已,都在这里了。罪孽与丑恶、悲伤与绝望、愤怒与怨恨,都将在我们身上了结。”

沉默。唐纳薇叹了一口气:“我想知道,我们会不会有灵魂留下?”

“如果你指的是神经连接、突触构成的意识活动或什么东西,它存在的物质基础将随着人的肉体消亡而失去,确实没有多大希望被保留下来。但我们不能否定另外一些可能,从前牛津有个叫做罗杰·彭罗斯的家伙,他认为意识是大脑中的量子计算,量子信息和经典信息的转换在神经元层次上发生了一个小坍塌,不妨设想,这些信息在离开生物体之后依然能以能量的方式存在,那可能就是灵魂了。”

“明白了,你要做的记录片也将以量子信息的方式存在。”

“或者,你以为有其他可能?”

“我想这是一个谁也解答不了的问题……不如解决一个现实一点的吧,请告诉我,此时此刻,你有没有得到你想要的真相?”

“还差一点,不过马上就可以了。我们需要完成最后一件事,事实上,这是我把艾柯先生请来的最大理由。”

平客伸出手去在右边的墙壁上用手指扣了一下,很快有一块壁板无声地移开,一柄流线型、古铜色、枪口泛着美丽光泽、一分钟能发出1千万发子弹的“金属风暴”从里面滑下来。他接住了,把它交到了我的手中。

“艾柯先生,这里包括你自己在内只有6个人,比137个少很多,也应该容易很多,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注1:查尔斯·惠特曼(Charles Whitman),著名的校园枪杀狙击手,1966年8月1日爬上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一座307英尺高的了望塔扮演上帝,用一把来复枪扫射了48人,杀死13个。

注2:成立于1832年的“骷髅会”被称作是美国富人和权力者的“秘密俱乐部”,有人认为“在美国,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骷髅会都能号召成员去做一切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情。”

<div id="attachment_23460" class="wp-caption aligncenter" style="width: 601px"><a rel="attachment wp-att-23460"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23457.html/1-23"><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23460" title="1"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9/12/11.jpg" alt="1" width="591" height="335" /></a><p class="wp-caption-text">金属风暴</p></div> <p>他们一部分人之间互相开仗,一部分人出海远航,一部分人互相吞噬,一部分人互相残杀,一部分人闲得发慌,腐败堕落,一部分人钻进故纸堆里,绞尽脑汁,一部分人花天酒地,搅得天下大乱。归根结底,他们想尽种种法子,来同自己的天性作对,最后落得个可悲的结局。</p> <p>——[意]莱奥帕尔迪《道德小品》</p> <p><span id="more-23457"></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平客的理由</stron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strong></p> <p style="text-align: left;">“请你告诉我,平客先生,我是怎么来到这里的?”</p> <p style="text-align: left;"> <p style="text-align: left;">“你不想离开原来呆的地方吗?你喜欢那个黑洞洞的监房?”</p> <p style="text-align: left;">“不,事实上,我只是对于你用了什么手段感到好奇,因为那里的监测系统和防范措施是全世界最好的。而且老实说,你这个发光的金属框,一进来就有种要把人血管刮破的感觉,并不比我呆了7年的那个地方更舒服。”</p> <p style="text-align: left;">“其实很简单,一种涨落原理的实际运用而已,我调高了你在这个区域的热力学参数,再加了一点点小伎俩,”他的眼睛突然死死盯住我,“艾柯先生,你可能还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了吧?”</p> <p style="text-align: left;">“我不关心。”</p> <p style="text-align: left;">“他怎么会关心?他是当年站在上海最繁华闹市区的高层建筑楼顶,用‘金属风暴’排击枪射杀了137名平民的变态杀人狂。他恨不得这个世界毁灭,所有人统统死光。”</p> <p style="text-align: left;">毫无疑问,这声音属于女人,并且勾起了我对那支1千万发子弹/分的宝贝的一股强烈回忆,同时再次嗅到空气中美妙的火药味。</p> <p style="text-align: left;">她走了出来,平客介绍道:“唐纳薇,爱丁堡大学人类学教授。”</p> <p style="text-align: left;">“我记得你,”我向她点了点头,“你在电视上对我的案例作了全程分析。”</p> <p style="text-align: left;">她故意不看我,朝着平客问道:“我很好奇,你为什么把我和这个疯子放到这里来?即使我知道这是世界末日,可没想和他死在一起。”</p> <p style="text-align: left;">“我在做一部记录片,你和他都是当中的陈述者。”</p> <p style="text-align: left;">“人都死光了,谁还来看记录片?”</p> <p style="text-align: left;">平客没有继续回答她,转身轻轻地触一下身后的金属壁,对我们眨眨眼。</p> <p style="text-align: left;">“我还邀请了其他三个人,一会儿都该到了。咱们六个,是地球上仅存的六个活人了。”</p> <p style="text-align: left;">对此我并不惊讶,自从被判终身监禁、关押进格陵兰岛的一座监狱以来,我看到实打实的活人的次数屈指可数。</p> <p style="text-align: left;">随着两道闪光在大厅中央出现,约翰·霍普金斯学院的贝隆医生和透视派画家阿加尼成为三个人当中先赶到的两位,同样是明星级别的、曝光率极高的名人,不用介绍。</p> <p style="text-align: left;">“为什么通道打不开呢?”贝隆神情恍惚,似乎在自语又似乎在和阿加尼解释什么,“打开了就好办,只要把RQH酶造出来,大家就不用这么快都死。”</p> <p style="text-align: left;">“没有用的,也不需要,人类的终极只有这一种,”阿加尼驳斥道,“多少年来,我像一个疯子一样翻找人间最美的透视法,这一次全体死亡让我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这是上帝的艺术。”</p> <p style="text-align: left;">“不,你不是像个疯子,你本来就是个疯子。所有艺术家都是疯子,你们喜欢割掉自己的耳朵,你们喜欢磕药,你们还喜欢几万个人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拍照,你们的大脑回沟还有脑电波和疯子一模一样,除了给同类制造麻烦和混乱,我想不出你们还做了些什么。”</p> <p style="text-align: left;">“ 呵,贝隆先生,你们,所谓悬壶济世的医生,做了些什么?有人肥胖,你们就给他利莫那班,有人吸毒,你们就给他美沙酮,最后不管什么疾病、成瘾的治疗都统统以开发疫苗了事,以为可以一劳永逸了。结果呢?是你们纵容了这个世界恶习和贪欲,终于落到一切无法收拾。你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永远是药、药、药,背后是没完没了的试验,老鼠、兔子、人……什么都拿来试验,我早就知道,什么东西都要给你们玩完的。”</p> <p style="text-align: left;">他们的一番争吵叫我亢奋极了,忍不住插嘴道:“万能的上帝在让艺术和量子力学以及神经生物学发生关系的时候,已经准备用艺术来拯救世界了,可惜它没能来得及做点啥,它被自以为是的那些顽固主义分子忽略了,不是吗?”</p> <p style="text-align: left;">“你是谁?”阿加尼疑惑地看着我。</p> <p style="text-align: left;">“我叫艾柯。”</p> <p style="text-align: left;">她发出了一声尖叫。</p> <p style="text-align: left;">“我记得你,我不可能不记得,艾柯,杀人狂艾柯,你创造了近十年来最不可思议、最无与伦比的艺术作品之一。”她冲上来拥抱我,力度大得惊人,“啊那时候我比现在年轻多了,我的激情全部被你掀起来,好几个月里满脑子都是你拿着枪支站在楼顶的身影,我一直认为你比查尔斯·惠特曼(见注1)更有才华,你影响了我后期的很多创作。”</p> <p style="text-align: left;">我们惺惺相惜地对视,她眼神里有一种让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位国王的能量场。</p> <p style="text-align: left;">唐纳薇在一旁发出了冷笑:“平客先生,原来你叫来了两位疯子。”</p> <p style="text-align: left;">“屠杀是一种进化残留,是我们不可抹杀的天性,教授,你也有这些,只不过用道德和理智抑止着而已。”平客平静地说道,“没有人是天使,人只不过是不良基因的奴隶。”</p> <p style="text-align: left;">“这是人最大的悲哀,任何一种其他物种都不曾干过我们人所干过的那些有预谋的大屠杀,这种多余的邪恶并非生物所必须具有。”</p> <p style="text-align: left;">“但不能否认,这种邪恶也在早期维系了先祖们的生存。”</p> <p style="text-align: left;">“你认为这是有意义的吗?你把我们叫来,到底想记录下什么?”</p> <p style="text-align: left;">“真相,有关末日的真相。”</p> <p style="text-align: left;">“你想弄明白为什么世界上只剩下六个人?”</p> <p style="text-align: left;">“某种程度上是的,但我的想法也不完全如此,还有一些其他的构思。先说说你的意见。”</p> <p style="text-align: left;">“在过去4亿多年里,地球上发生过五次剧烈的物种灭绝事件,每一次都是清扫。现在又发生了第六次,仅此而已。”</p> <p style="text-align: left;">“具体一点。”</p> <p style="text-align: left;">“纵观人类整个历史,光明的时代罕见,黑暗的时代居多。殖民、奴隶贩卖、种族大屠杀、为了争夺资源而发动的大小战争,一些人乐此不疲把这些作为自杀性娱乐。自然也从来没想放过我们,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洪水、黑死病、鼠疫、西班牙流感、艾滋病……太多太多的可能,或者是自取灭亡,或者是天诛地灭。”</p> <p style="text-align: left;">“是不是你们所谓‘全新纪灭绝’?”</p> <p style="text-align: left;">“对,你和我,还有在座,很不幸也很荣幸地承受也享受着这个收尾。”</p> <p style="text-align: left;">贝隆显然对他们两人的话题产生了兴趣,朝着平客发话了:“凭什么由你来决定我们来做这件事?”</p> <p style="text-align: left;">“因为我用尽手中仅剩的资源把你们带离了死亡,至少暂时地带离。”</p> <p style="text-align: left;">“呵呵,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我相信你是试图用这种方式证明你那些理论物理同行的失败吧。”</p> <p style="text-align: left;">“不,我尊敬他们,他们是无可替代的。相对论的世纪里,至少在最初几十年,我们每一个人都觉得心满意足,离乐土很近了。但是后来,这个信念发生了动摇,因为无限发展的工具太可怕了,每一件让人看得更远、更深或更小的工具都让我们察觉到自身的无知浅薄、沾沾自喜。”他流露出了一点轻微的伤感,但很快就话锋一转,“对了,医生,现在来听你从生物和生理学角度提出的看法,灭绝是必然的吗?”</p> <p style="text-align: left;">贝隆点了点头:“在细胞的层面上,衰老和死亡就已经是一种必然。人在进入成年以后,激素的减少将使得细胞无法有效修复,线粒体产生了大量自由基得不到消解,还有染色体端粒维护系统不断衰退,这些事实和机制无法也毋需改变。要知道,真正不死的细胞只有癌细胞,所以也只有那些最愚蠢的人才会去想方设法让自己和同类永久生存,直至变成地球体的癌细胞。”</p> <p style="text-align: left;">他兴致陡然高涨不可收拾,继续说了下去:“我们毫无理由也毫无特权永久占用这么大量的资源,事实上人类一直只是个卑鄙无耻的破坏者、猎杀者、掠夺者,打破着这个星球应有的平衡。”</p> <p style="text-align: left;">“看来这家伙刚刚和我争吵只是出于职业习惯,原来他也认为人是渣滓,该被扫地出门。”阿加尼附在我的耳边低声说道。</p> <p style="text-align: left;">“真正对生物多样性作出贡献的是什么?是细菌。它们形成云、分解岩石、沉积矿物、为植物施肥、调节土地、净化有毒的水,和植物一起构成了整个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物资源,它们才是主导,比我们更有资格享用一切。这次毁灭就是一次有力的证明,想想看,‘幽灵细菌’在三个月内杀死了地球上的所有人,三个月!我和我的同行们在它面前一败涂地,对这个空前的失败除了痛惜,只有敬畏。”</p> <p style="text-align: left;">这时候,大厅中央另一道光骤然闪耀,暂时打断了贝隆欲罢不能的陈述。五个人一齐饶有兴致地转过头,看着最后一位受邀者出现于眼前。</p> <p style="text-align: left;">意料之中。那张柔光下看上去乏味无聊的扁平男性面孔属于被全球传媒冠以同一前缀——百年难得一遇的政坛奇才——的牙买加·索马里,即使在监狱里与世隔绝度过了7年,我对他从眉毛到喉结的每一外貌特征都熟悉之至。因为,他以常人无法想象的精力周旋于各界,能出现在涉及娱乐、体育、科技乃至电视剧的任一电视频道,有一阵子我怀疑他会参加“超级变变变”,全身沾满毛毛虫让下面的观众打分。</p> <p style="text-align: left;">毫无疑问阿加尼是我们当中见到此君显得最开心的一个,她对不受欢迎者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殊好感和欢迎方式:“你这个骷髅会(见注2)的小喽啰,我怀疑这次毁灭是你们在2021年的迪拜棕榈岛圆桌会上就已经制定的,对不对?”</p> <p style="text-align: left;">继我之后,索马里成了第二个被她紧紧拥抱的到场人士。</p> <p style="text-align: left;">“请相信我,美丽的艺术家小姐,我那次会议期间一直发高烧,连胡话也不敢说。”</p> <p style="text-align: left;">“噢我不会抱怨你的。对于无能为力的事情,我们一向只能用幻觉去解决它,比如宗教。也许还有其他一些东西,摇滚乐啦、毒品啦、伟哥啦。但是好了,这会儿都不需要了,末日了,一切精神需求毫无意义,只有艺术实现了它最后的价值。所以,我对你是如此充满感激!”</p> <p style="text-align: left;">平客上前和索马里握手,一边很快地表明邀请他前来所为何事。</p> <p style="text-align: left;">“我正在写回忆录,不过听说这是地球上最后六个人的聚会,就马上放下了笔。”</p> <p style="text-align: left;">唐纳薇露出惊讶的表情:“回忆录?!索马里先生,你有没有听说过‘文章不再’的说法?”</p> <p style="text-align: left;">“你指的是?”</p> <p style="text-align: left;">“人类灭亡一个世纪之后,纸张、墨水会腐烂和消蚀,也得不到更新,所有的文学作品所有的白发章句都将无处可寻。”</p> <p style="text-align: left;">“那么光盘呢?”</p> <p style="text-align: left;">“呵呵,它比纸和笔更不堪一击,一张刻录盘只能将信息保留也许不到10年。”</p> <p style="text-align: left;">阿加尼又一次发出尖叫:“10年,这太可怕了!”</p> <p style="text-align: left;">索马里耸耸肩:“唐纳薇女士,你再次提醒了我的愚蠢。”</p> <p style="text-align: left;">“是的,政治家都很愚蠢,你们几乎应该为这次灭绝负主要责任,不是吗?”</p> <p style="text-align: left;">“完全地一点没有异议地同意你。几百年来,面对环境污染、过度开采、农业单一栽培、人为的物种入侵……任何一根可能带来灭绝后果的导火索,没见我们这些人做出过任何有说服力的作为去掐灭它。几十年前在干细胞问题还有气候问题上,政治家们更是从头到尾表现得像一群没有水准的小丑,我从心底里感到耻辱和羞愧。”</p> <p style="text-align: left;">“早就有人警告过你们这些权术分子了,让你们不要抓住二氧化碳这点小东西纠缠不清,扰乱视听。结果呢?除了让更多的科研机构借此骗到了更多的钱,没人得到实际好处。最糟糕的是,你们简直是在剥夺非洲人民烧柴的权利。”“说到点子上了,我对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失望已极。”“你也失望已极?”“他们总是告诉我们问题在这儿在那儿,引来一帮人围观,然后就找到机会对我抱怨,抱怨大众传媒对于事实的歪曲报道或者夸大,抱怨公众的意识淡漠或者过度狂热,可这些既得利益者更乐意做的事情是拿了钱去买玩具,而不是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地方纠正视听。”</p> <p style="text-align: left;">这俩人之间一见如故的投机劲儿,多少让我们其他几个都有些吃惊。</p> <p style="text-align: left;">“我现在得到一个结论,是鬼迷心窍的互相诅咒吞没了这个世界!”阿加尼欣欣然发出声音,“该死的是,还有人在指责别人。”</p> <p style="text-align: left;">贝隆显然对于索马里说的一段话感到不爽:“你们不正是希望拿这些问题来操纵想操纵的人,实现想实现的目的吗?政治,政治就是一些人的嗜好罢了,这个嗜好一旦不加节制地发展,就会导致这些人变着法子招徕越来越多的共谋,就好像聚众吸毒那样high。”</p> <p style="text-align: left;">阿加尼接话道:“但并不是谁都愿意去成为共谋。”</p> <p style="text-align: left;">索马里闻听此言,摇了摇头:“可是,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共谋的。这个世界上,任何举动都有被共谋的理由,就像现在,请容许我猜测,平客先生正在以某种方式向外层空间传送这里面所发生一切的图像和声音数据。”</p> <p style="text-align: left;">“不,你猜错了,我没有这样做。除了人类自己,我不知道谁会对这件事真正感兴趣。而人类就只剩下我们六个而已,都在这里了。罪孽与丑恶、悲伤与绝望、愤怒与怨恨,都将在我们身上了结。”</p> <p style="text-align: left;">沉默。唐纳薇叹了一口气:“我想知道,我们会不会有灵魂留下?”</p> <p style="text-align: left;">“如果你指的是神经连接、突触构成的意识活动或什么东西,它存在的物质基础将随着人的肉体消亡而失去,确实没有多大希望被保留下来。但我们不能否定另外一些可能,从前牛津有个叫做罗杰·彭罗斯的家伙,他认为意识是大脑中的量子计算,量子信息和经典信息的转换在神经元层次上发生了一个小坍塌,不妨设想,这些信息在离开生物体之后依然能以能量的方式存在,那可能就是灵魂了。”</p> <p style="text-align: left;">“明白了,你要做的记录片也将以量子信息的方式存在。”</p> <p style="text-align: left;">“或者,你以为有其他可能?”</p> <p style="text-align: left;">“我想这是一个谁也解答不了的问题……不如解决一个现实一点的吧,请告诉我,此时此刻,你有没有得到你想要的真相?”</p> <p style="text-align: left;">“还差一点,不过马上就可以了。我们需要完成最后一件事,事实上,这是我把艾柯先生请来的最大理由。”</p> <p style="text-align: left;">平客伸出手去在右边的墙壁上用手指扣了一下,很快有一块壁板无声地移开,一柄流线型、古铜色、枪口泛着美丽光泽、一分钟能发出1千万发子弹的“金属风暴”从里面滑下来。他接住了,把它交到了我的手中。</p> <p style="text-align: left;">“艾柯先生,这里包括你自己在内只有6个人,比137个少很多,也应该容易很多,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p> <p style="text-align: left;"> </p> <p style="text-align: left;">注1:查尔斯·惠特曼(Charles Whitman),著名的校园枪杀狙击手,1966年8月1日爬上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一座307英尺高的了望塔扮演上帝,用一把来复枪扫射了48人,杀死13个。</p> <p style="text-align: left;">注2:成立于1832年的“骷髅会”被称作是美国富人和权力者的“秘密俱乐部”,有人认为“在美国,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骷髅会都能号召成员去做一切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情。”</p>

暗流涌动话“缩阴”(未成年慎入)

哲学家叔本华说:性欲是生存意志的核心,是一切欲望的焦点。原始人类那种“禽兽”化的性欲,在经过了漫长的人类进化之后,而今已绽放出爱的花朵。然而作为人们最强烈的快感源泉的性,却也常常是诸多痛苦和烦恼的开端。有诗为证:

“三十年前共一头,
一头夜夜讲风流。
而今老矣全无用,
君的宽兮我的柔。”

这首诗的作者在中国是大大地有名,20多年前,以其为主角的动画片曾一度是孩子们的最爱,这个人是一休宗纯。这首诗前面回忆了少年时代尽享风流的快乐,后面感叹了快乐不再男女双方都出现了生理方面尴尬的无奈。

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和医学科学的进步,饮食男女已经不会对这种种尴尬听之任之了。为解决男人“柔”的问题,千百年来已经有不少帝王浪子不惜以身涉险,误服有毒的春药而命丧黄泉,所幸,这一亘古及今的追求终成正果,伟哥的横空出世令辉瑞药业一飞冲天,据称世界上每秒钟便开出4片“伟哥”;但不公平的是,由于长久以来男尊女卑的社会传统,对于女性“宽”的问题,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随着女性性意识的觉醒,当有些女人想去扭转这一尴尬时,却蓦然发现当下并无这样一种卓有成效的药物。

当这种需求未能及时通过科学途径解决时,一个没有严格监管的市场也许就要做出反馈了。但市面上公然售卖的林林总总的所谓缩阴的药物,其实没有一种能够提供严格的医学证据证明其功效,更有些产品非但吹嘘其缩阴效果,还附带声称可以治疗许多妇科炎症,“卡玛丹(又名卡玛缩阴销魂丹)”就是众多为许多女性消费者所“追捧”的这类药物之一。

据其网站介绍,卡玛丹的成分是马来西亚优质蜂胶和KAMA提取物,但KAMA又是何物?咨询其在线客服人员,答曰:藏药,再问何种藏药?答曰:西藏的药,再问其是动物药植物药还是矿物药?答曰:保密。在其另一处广告的网站上却赫然标明,卡玛丹为纯中药产品。更搞笑的是,该产品依据的原理是马来西亚性学家CHUA CHEE ANN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个马来西亚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指导中国的一个小公司利用西藏药或纯中药生产缩阴产品,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而在google上检索CHUA CHEE ANN其人,却只找到了一个PDF文档,提示其为美国的性治疗师,而他所谓的那个有关“A点”的最新科研成果,只不过是其在对女性性问题进行治疗时的一家之言,他宣称自1993年即有这个发现,但18年过去了,其成果至今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再在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网站上以作者名CHUA CHEE ANN进行检索,则一篇论文的记录都没有。就这样玄而又玄的理论依据,真不知道河北阳光一百保健品有限公司怎么就敢用以“洋为中用”,搞出一个卡玛丹来用在中国女人的私处?

再查其批准文号为:冀卫消证字(2004)第0153号,消证字的意思是消毒产品的批准文号,“消”字号产品,顾名思义就是消毒产品而不是药物,主要用于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是卫生部为提高公共卫生质量而批准的一类产品,也就是说它不具有任何治疗效果。 但卡玛丹的宣传网页上却公然宣称其可治疗妇科炎症,痤疮,压力性尿失禁,这已经是明显的违规虚假宣传了。另外,在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也查不到关于卡玛丹的任何记录。事实上,迄今为止,不止卡玛丹,任何缩阴产品也没被药监局批准过。

再继续就缩阴药物写下去,就有些侮辱读者智商了。那么面对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阴道松弛,真的就只能坐以待“毙”束手无策么?

其实早在1983年就国内就已经有医生为改善阴道松弛做手术方面的探索了,但一直到1995年才在学术杂志上出现阴道紧缩手术的文献,而今这项手术已经渐渐成熟,受益的人也越来越多。这种手术目前有几种手术方式,简单说来,就是缩小部分阴道的内径,可以理解为在阴道的某一段将一个O切成C,再将C缝合成小一号的O。

但无论手术方式如何改进,它毕竟是一个有创的操作,而且术后2个月不能进行性生活,尚存在一些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因此,最值得推荐的缩阴手段,就应该是自我训练了。我们知道每个人肌肉的力量是不一样的,这一方面取决于先天素质另一方面更受后天训练的影响,试想一个短跑运动员的肌肉与一个久坐办公室的白领的肌肉,其肌肉纤维收缩能力的差异是肯定十分显著的。阴道弹性的问题与此类同,对希望紧缩阴道改善性生活的妇女,建议进行一些相应的肌肉锻炼会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进行缩阴锻炼时,可以仰卧在床上,身体放松,专注于提肛收缩的动作;特别要注意的是双腿、双臀、以及腹肌都不能用力;体会骨盆底肌的收缩动作后,将收缩的动作专注在阴道、尿道上,持续重复着一缩一放的频率;试着将两个手指伸进阴道内,体会收缩骨盆底肌肉时,阴道内的手指是否感觉有压迫感;每次锻炼持续15到20分钟。 该法简便易行,不需要特殊器械及额外的时间,在乘车、等车以及工作间歇时均可进行。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收获良好的缩阴效果就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女性朋友们能够坚持阴道锻炼,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生活增添乐趣。唯有那些长期坚持阴道锻炼而毫无改善迹象的,方可考虑进行阴道紧缩术。

其实,Kama是指印度教神话里的象征肉欲的神,但人类的爱之花虽然与肉欲密切相关,却又不会完全受其左右,因此,当两个人的爱出现了问题,也许“缩阴”并非唯一手段,如果爱已覆水难收,紧缩的阴道,又给谁用呢?任何人一旦失去了爱的能力,那么即使其性交的能力再强大,肉体的欢愉之后都只能是无穷无尽的空虚了。

本文修改版已发表于《家庭医生》

<p>哲学家叔本华说:性欲是生存意志的核心,是一切欲望的焦点。原始人类那种“禽兽”化的性欲,在经过了漫长的人类进化之后,而今已绽放出爱的花朵。然而作为人们最强烈的快感源泉的性,却也常常是诸多痛苦和烦恼的开端。有诗为证:</p> <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三十年前共一头,</span><br />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一头夜夜讲风流。</span><br />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而今老矣全无用,</span><br />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君的宽兮我的柔。”</span></p> <p>这首诗的作者在中国是大大地有名,20多年前,以其为主角的动画片曾一度是孩子们的最爱,这个人是一休宗纯。这首诗前面回忆了少年时代尽享风流的快乐,后面感叹了快乐不再男女双方都出现了生理方面尴尬的无奈。</p> <p>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和医学科学的进步,饮食男女已经不会对这种种尴尬听之任之了。为解决男人“柔”的问题,千百年来已经有不少帝王浪子不惜以身涉险,误服有毒的春药而命丧黄泉,所幸,这一亘古及今的追求终成正果,伟哥的横空出世令辉瑞药业一飞冲天,据称世界上每秒钟便开出4片“伟哥”;但不公平的是,由于长久以来男尊女卑的社会传统,对于女性“宽”的问题,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随着女性性意识的觉醒,当有些女人想去扭转这一尴尬时,却蓦然发现当下并无这样一种卓有成效的药物。</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7/卡吗0_副本_副本.gif"><img class="alignleft size-full wp-image-56872" title="卡吗0_副本_副本"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7/卡吗0_副本_副本.gif" alt="" width="260" height="190" /></a>当这种需求未能及时通过科学途径解决时,一个没有严格监管的市场也许就要做出反馈了。但市面上公然售卖的林林总总的所谓缩阴的药物,其实没有一种能够提供严格的医学证据证明其功效,更有些产品非但吹嘘其缩阴效果,还附带声称可以治疗许多妇科炎症,“卡玛丹(又名卡玛缩阴销魂丹)”就是众多为许多女性消费者所“追捧”的这类药物之一。</p> <p>据其网站介绍,卡玛丹的成分是马来西亚优质蜂胶和KAMA提取物,但KAMA又是何物?咨询其在线客服人员,答曰:藏药,再问何种藏药?答曰:西藏的药,再问其是动物药植物药还是矿物药?答曰:保密。在其另一处广告的网站上却赫然标明,卡玛丹为纯中药产品。更搞笑的是,该产品依据的原理是马来西亚性学家CHUA CHEE ANN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个马来西亚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指导中国的一个小公司利用西藏药或纯中药生产缩阴产品,这是一种什么精神?</p> <p>而在google上检索CHUA CHEE ANN其人,却只找到了一个PDF文档,提示其为美国的性治疗师,而他所谓的那个有关“A点”的最新科研成果,只不过是其在对女性性问题进行治疗时的一家之言,他宣称自1993年即有这个发现,但18年过去了,其成果至今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再在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网站上以作者名CHUA CHEE ANN进行检索,则一篇论文的记录都没有。就这样玄而又玄的理论依据,真不知道河北阳光一百保健品有限公司怎么就敢用以“洋为中用”,搞出一个卡玛丹来用在中国女人的私处?<br /> <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7/caa57217-6c6c-4f9c-9aa8-b91914390c71.gif"><img class="alignnone size-full wp-image-56873" title="caa57217-6c6c-4f9c-9aa8-b91914390c71"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7/caa57217-6c6c-4f9c-9aa8-b91914390c71.gif" alt="" width="324" height="226" /></a><br /> 再查其批准文号为:冀卫消证字(2004)第0153号,消证字的意思是消毒产品的批准文号,“消”字号产品,顾名思义就是消毒产品而不是药物,主要用于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是卫生部为提高公共卫生质量而批准的一类产品,也就是说它不具有任何治疗效果。 但卡玛丹的宣传网页上却公然宣称其可治疗妇科炎症,痤疮,压力性尿失禁,这已经是明显的违规虚假宣传了。另外,在<a href="http://www.sda.gov.cn/WS01/CL0001/" target="_blank">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a>,也查不到关于卡玛丹的任何记录。事实上,迄今为止,不止卡玛丹,任何缩阴产品也没被药监局批准过。</p> <p>再继续就缩阴药物写下去,就有些侮辱读者智商了。那么面对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阴道松弛,真的就只能坐以待“毙”束手无策么?</p> <p>其实早在1983年就国内就已经有医生为改善阴道松弛做手术方面的探索了,但一直到1995年才在学术杂志上出现阴道紧缩手术的文献,而今这项手术已经渐渐成熟,受益的人也越来越多。这种手术目前有几种手术方式,简单说来,就是缩小部分阴道的内径,可以理解为在阴道的某一段将一个O切成C,再将C缝合成小一号的O。</p> <p>但无论手术方式如何改进,它毕竟是一个有创的操作,而且术后2个月不能进行性生活,尚存在一些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因此,最值得推荐的缩阴手段,就应该是自我训练了。我们知道每个人肌肉的力量是不一样的,这一方面取决于先天素质另一方面更受后天训练的影响,试想一个短跑运动员的肌肉与一个久坐办公室的白领的肌肉,其肌肉纤维收缩能力的差异是肯定十分显著的。阴道弹性的问题与此类同,对希望紧缩阴道改善性生活的妇女,建议进行一些相应的肌肉锻炼会有比较理想的效果。</p> <p>进行缩阴锻炼时,可以仰卧在床上,身体放松,专注于提肛收缩的动作;特别要注意的是双腿、双臀、以及腹肌都不能用力;体会骨盆底肌的收缩动作后,将收缩的动作专注在阴道、尿道上,持续重复着一缩一放的频率;试着将两个手指伸进阴道内,体会收缩骨盆底肌肉时,阴道内的手指是否感觉有压迫感;每次锻炼持续15到20分钟。 该法简便易行,不需要特殊器械及额外的时间,在乘车、等车以及工作间歇时均可进行。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收获良好的缩阴效果就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女性朋友们能够坚持阴道锻炼,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生活增添乐趣。唯有那些长期坚持阴道锻炼而毫无改善迹象的,方可考虑进行阴道紧缩术。</p> <p>其实,Kama是指印度教神话里的象征肉欲的神,但人类的爱之花虽然与肉欲密切相关,却又不会完全受其左右,因此,当两个人的爱出现了问题,也许“缩阴”并非唯一手段,如果爱已覆水难收,紧缩的阴道,又给谁用呢?任何人一旦失去了爱的能力,那么即使其性交的能力再强大,肉体的欢愉之后都只能是无穷无尽的空虚了。</p> <p>本文修改版已发表于《家庭医生》</p>

2012年1月28日星期六

为何不禁卖“可能有害”的食品


2010年7月,欧洲食品安全委员会决定,任何含有六种合成色素之一的食品,都必须加上一条警告信息,说可能对儿童的注意力以及活动情况产生不良影响。与此相应的是,美国一个消费者权益机构也在08年向FDA提出:禁止合成色素在食品中的使用,在最终禁用之前加上“可能有害”的警告信息。

美国FDA拒绝了该组织的提议,说无权仅仅根据消费者的“民意”来禁用某种成分,或者加警告标签。不仅如此,在欧盟的警告标签要求出台之后,美国方面还向世卫组织提出了“关切”,反对缺乏科学证据支持的管理规定。

实际上,这些消费者对于合成色素的担心都基于同一项研究。那项研究考察了含有几种合成色素与苯甲酸钠的饮料对儿童的影响,结果是可能有微弱的不良作用。不过,学术界认为这项研究本身有诸多缺陷,并不能证明“合成色素危害儿童”。

公众希望“绝对安全”的食品,对于任何“可能有害”的东西都“假定”有害而反对。但是任何的食品成分,都不是“有害”“安全”那样简单的黑白分明。“绝对安全”是无法证明的——任何食品都只是处在安全与有害的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个位置。

科学的作用,在于找出那个位置;管理部门的作用,在于如实地把那个位置传达给公众。传达的方式,有以下四种:

如果一种物质在通常的使用剂量下有明确的危害,那么它就在“有害”的一端。在法律上,它就会被“禁用”。

有的物质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可能”有害,但是研究又不是那么完善。如果它没有足够的好处,也就会被当作“有害”处理了。如果这种物质会带来相当大的好处,会有一些消费者喜欢,那么就会允许使用,但是强制要求注明它“可能有害健康”。这样,对安全要求高的人可以避免,而看重它带来的好处的人也可以得到满足。这就象香烟可以销售,但需要注明“吸烟有害健康”。而在食品管理中,欧洲的这个合成色素警告就是一个。上世纪后期,美国对于糖精也曾经采取过这种方式。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食品添加剂或者食品成分,都是在一定剂量下安全,高剂量下出现危害。还有一些食物成分,对一部分人有害,比如花生、牛奶、鸡蛋等各种过敏原。对于这些情况,法律所作的就是,保证公众知道他们所买的食物中含有这些成分。至于是否愿意接受这些成分,就交给消费者自己选择。

在中国,人们往往觉得“如果有疑问,就不该允许用”。这固然能够保护一部分人,但是对于那些愿意接受较高“风险阈值”的人并不公平。比如反式脂肪,没有已知的好处,吃得过多还有危害的,按理说应该是完全禁用的了。但是,它让某些食品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口感,依然有人愿意去接受。在美国,这样的成分跟盐、胆固醇一样,采取强制表明含量的规定。公众可以用钱投票,生产者也会有动力去开发降低甚至不用这些成分的食物。

在上述三种情况之外,对于那些人们“确信”安全的食品成分,也就不要求进行标注和说明,比如泡菜里加了点糖,面包里放了点碱之类。

除了食品成分本身的“安全”与“有害”不是黑白分明,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限的。法律与管理,都只能基于已知信息。科学研究与法律监管,都无法为人们提供“绝对安全”的食物。科学的价值,在于找出食物在“安全——有害”坐标上的位置;法律的作用,则是保证消费者得到正确可靠的信息。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7/Food-labels_2.jpg"><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7/Food-labels_2-262x300.jpg" alt="" title="Food labels_2" width="262" height="300" class="alignleft size-medium wp-image-56917" /></a><br /> 2010年7月,欧洲食品安全委员会决定,任何含有六种合成色素之一的食品,都必须加上一条警告信息,说可能对儿童的注意力以及活动情况产生不良影响。与此相应的是,美国一个消费者权益机构也在08年向FDA提出:禁止合成色素在食品中的使用,在最终禁用之前加上“可能有害”的警告信息。</p> <p>美国FDA拒绝了该组织的提议,说无权仅仅根据消费者的“民意”来禁用某种成分,或者加警告标签。不仅如此,在欧盟的警告标签要求出台之后,美国方面还向世卫组织提出了“关切”,反对缺乏科学证据支持的管理规定。</p> <p>实际上,这些消费者对于合成色素的担心都基于同一项研究。那项研究考察了含有几种合成色素与苯甲酸钠的饮料对儿童的影响,结果是可能有微弱的不良作用。不过,学术界认为这项研究本身有诸多缺陷,并不能证明“合成色素危害儿童”。</p> <p>公众希望“绝对安全”的食品,对于任何“可能有害”的东西都“假定”有害而反对。<strong>但是任何的食品成分,都不是“有害”“安全”那样简单的黑白分明。“绝对安全”是无法证明的——任何食品都只是处在安全与有害的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个位置。</strong></p> <p>科学的作用,在于找出那个位置;管理部门的作用,在于如实地把那个位置传达给公众。传达的方式,有以下四种:</p> <p>如果一种物质在通常的使用剂量下有明确的危害,那么它就在“有害”的一端。在法律上,它就会被“禁用”。</p> <p>有的物质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可能”有害,但是研究又不是那么完善。如果它没有足够的好处,也就会被当作“有害”处理了。如果这种物质会带来相当大的好处,会有一些消费者喜欢,那么就会允许使用,但是强制要求注明它“可能有害健康”。这样,对安全要求高的人可以避免,而看重它带来的好处的人也可以得到满足。这就象香烟可以销售,但需要注明“吸烟有害健康”。而在食品管理中,欧洲的这个合成色素警告就是一个。上世纪后期,美国对于糖精也曾经采取过这种方式。</p> <p>实际上,绝大多数的食品添加剂或者食品成分,都是在一定剂量下安全,高剂量下出现危害。还有一些食物成分,对一部分人有害,比如花生、牛奶、鸡蛋等各种过敏原。对于这些情况,法律所作的就是,保证公众知道他们所买的食物中含有这些成分。至于是否愿意接受这些成分,就交给消费者自己选择。</p> <p>在中国,人们往往觉得“如果有疑问,就不该允许用”。这固然能够保护一部分人,但是对于那些愿意接受较高“风险阈值”的人并不公平。比如反式脂肪,没有已知的好处,吃得过多还有危害的,按理说应该是完全禁用的了。但是,它让某些食品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口感,依然有人愿意去接受。在美国,这样的成分跟盐、胆固醇一样,采取强制表明含量的规定。公众可以用钱投票,生产者也会有动力去开发降低甚至不用这些成分的食物。</p> <p>在上述三种情况之外,对于那些人们“确信”安全的食品成分,也就不要求进行标注和说明,比如泡菜里加了点糖,面包里放了点碱之类。</p> <p>除了食品成分本身的“安全”与“有害”不是黑白分明,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限的。法律与管理,都只能基于已知信息。科学研究与法律监管,都无法为人们提供“绝对安全”的食物。<strong>科学的价值,在于找出食物在“安全——有害”坐标上的位置;法律的作用,则是保证消费者得到正确可靠的信息。</strong></p>

牛奶啊,你为何香浓不再

说起牛奶,很多人会说“真想念小时候的牛奶啊,又香又浓……”现在的牛奶,为什么变得“淡而无味”了呢?

除了“记忆总是美好”这样的人文因素,现在的牛奶确实可能“淡而无味”。实际上,国外的牛奶,也往往是淡而无味的。这种变化,是进步?是倒退?还是无奈呢?

牛奶为什么不再香浓?香浓跟营养有什么关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从牛奶的“浓”“香”说起。

牛奶的浓淡,与内容形式都有关


牛奶“香浓”中的“浓”,有时候是指香味浓郁,有时候是指牛奶看起来粘。还有很多人把“放一会儿就出现一层奶皮”当作“浓”。香味浓郁的“浓”后面再说,这里先谈粘稠意义上的“浓淡”。用科学参数来说,就是粘度。

牛奶的粘度首先取决于其中的固体含量。牛奶中主要的固体有脂肪、蛋白质和乳糖。不同的牛奶中,总的固体含量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头奶牛,在不同情况下挤出来的奶固体含量也不一定相同。我们看到的商业化的牛奶,尤其是同一个品牌的,组成很一致,是加工过程中调整含量的结果。牛奶中的固体含量跟奶牛的营养状况关系很大。比如说美国标准化养殖的奶牛,挤出的奶蛋白质含量一般在3%以上。而我国散户养殖的奶牛,按照修订生奶标准的专家所说,只能把2.8%当作目标。此外,脂肪含量也跟饲料密切相关,“营养不良”会使脂肪含量下降。所以,生奶中的固体含量,会体现为“浓淡”,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奶牛的营养状况。

因为牛奶中的脂肪对于健康不利,人们会进行“脱脂”处理。减少了脂肪,自然也就减少了固体含量,所以脱脂或者低脂牛奶也就会“更淡”。

在牛奶中,脂肪是以一个个的“乳滴”的形式存在的。脂肪与水不混溶,全靠乳滴表面吸附的蛋白质才安安静静地呆在水中。不过脂肪比水轻,这些乳滴倾向于上浮到牛奶上层。上浮到表面,就会形成一层“奶皮”。因为它富含脂肪,所以“很香”。这个上浮的速度大致跟颗粒大小的平方呈正比。就是说,如果颗粒直径变成2倍,那么上浮速度将变为4倍。

除了拿来做“双皮奶”之类的小吃,牛奶的分层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它破坏了牛奶的均一性,而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人“不新鲜”的感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现代化的牛奶加工会进行“均质化”处理。就是用外力把牛奶颗粒“打小”,通常会把颗粒直径降到原来的10分之一左右,其分层速度就大致只有原来的100分之一了。因为不分层,感觉上会“淡”一些。(作者注:原文中此处表述有误。在工业加工中,牛奶是进行高压均质化处理,结果是小幅增加粘度。而在实验中有时会采用超声均质化,会降低粘度。其影响因素不仅仅是颗粒大小。谢谢读者Herry和laoma指出。)

此外,牛奶的粘度还跟其酸度有关。如果其中细菌很多,有的细菌会分解脂肪,释放出脂肪酸。有的细菌会把乳糖转化成乳酸。二者都会增加牛奶的酸度。酸度的增加会增加牛奶中蛋白之间的互相作用,导致牛奶变粘。

总的来说,牛奶的“浓淡”改变有不同的影响因素,需要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说感觉“变淡”了是好还是不好。

“奶香”,来源于奶牛的食物


人们经常说奶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奶的味道,确实与奶牛吃什么密切相关。如果用仪器来分析的话,草中至少有几十种具有“味道”的物质。最重要的是一类化学上称为“萜”的成分,此外还有醛类、酯类、酮类、烃类等挥发性物质能够产生“气味”。不同的植物所含的这些物质并不相同,比如双子叶植物就比禾本科植物含有更多的萜类化合物。

草长在地里的时候,新陈代谢正常进行,不会释放出太多的气味物质。当草被割下,草里的脂肪氧化酶就迅速激活。这些酶会氧化分解植物中的类胡萝卜素和脂类物质,释放出大量有“味道”的挥发性物质。路过正在剪草的草地,会闻到浓郁的“青草味”,就是这个原因。

在奶牛吃草的时候,这些有味道的物质可以经过消化系统被吸收,经过血液最后进入奶中。挥发到空气中的“香味物质”也能够被鼻子吸入,通过肺而进入血液系统,更加迅速地进入到奶中。

不难想象,既然那些“好”的味道能够进入奶中,那么“不好”的味道,自然也可以进入到奶中。所以,要想获得“香”的奶味,就需要有好的饲料和清洁的环境。

现代工业化生产的牛奶,往往喂给奶牛标准化、精心调配的饲料。这些饲料通常是为了提供充分均衡的营养,使奶牛多产奶以及产的奶有更高的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奶味如何,并不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平淡的奶味,更容易实现标准化。

为了增加饲料来源,还有很多枯草、秸秆及其发酵产物被用于牛奶喂养。在合理的搭配下,这些饲料也可以产生合格的牛奶。不过,就“奶味”而言,就很难产生我们儿时记忆中的“香浓”了。

奶味,真的是“百味杂陈”

前面说了奶味跟奶牛的饲料密切相关,指的是刚刚挤出来的奶。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喝经过“收集-运输-加工-运输-分销”的牛奶。最后,到消费者手里的奶味就跟刚挤出来的奶大相径庭了。这样的奶,汇集了整个产销过程中每一步的影响,真可以用“百味杂陈”来形容。奶中异味的来源,可以分为ABC三类。


A是指吸收的异味(Absorbed )。挤奶环境中的“异味”不仅可以通过奶牛的呼吸引入奶中,还可以直接被吸收进入挤出来的奶中。如果把一碗牛奶敞口放在冰箱中半天,大致就可以体会一下味道的变化。再来考虑一个苍蝇乱飞、屎尿横溢的环境,就不难想象挤出来的奶里会不会吸收一些“佐料”了。

B是指细菌导致的异味(Bacterial )。牛奶本身是很适合细菌生长的“培养基”。从挤奶到灭菌的每一步操作,都可能引入细菌。在冷藏的条件下,也只是延缓了它们的生长,任何时候恢复高温(即使只高到7℃以上),哪怕是不长的时间,它们也会争分夺秒地扩张。不同的细菌会产生不同的异味,比如常见的有“酒糟”的味道和“腐臭”的味道。前者一般是因为没有及时、恰当地冷藏而产生,会进一步转化成牛奶的“酸度”。但是这种酸是杂菌产生的,跟受人类控制的乳酸菌发酵不同,并不是令人愉悦的味道。后者也是冷藏不当产生的,细菌主要作用于蛋白。在这样的条件下保存,时间长了会严重到牛奶凝结和分层。当鲜奶中的细菌数在百万这个数量级的时候,就会产生比较明显的腐臭味了。一般情况下,这些细菌并不难杀灭。但是,经过灭菌处理,把奶中的细菌数量降到了“合格”,这些异味物质也还是不会消失。

C是指化学反应产生的异味(Chemical)。 化学反应的产生可能来源于病奶牛所吃的药物、清洗容器所用的清洁剂、水的酸度过高、容器上的铁或者钴等等。在排除了这些因素的情况下,牛奶本身的质量会影到到脂肪的氧化,从而产生异味。

前面说了牛奶中的脂肪是蛋白质包裹的颗粒。如果脂肪表面的蛋白质膜破裂了,脂肪就释放出来。这些脂肪可能被氧化释放出游离的脂肪酸,进一步产生通常所说的“哈喇味”。很多原因可能导致这种异味的出现。奶牛营养不合理,比如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或者热量不够,会导致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足,从而使得脂肪颗粒容易破裂。此外还有挤奶期过长、挤出的奶放置时间过久或者搅动过于剧烈等,也会增加牛奶中的“哈喇味”。

牛奶氧化还可能产生类似陈年旧报纸或者金属的味道。这种情况除了清洁剂、不干净的容器以及金属离子等影响,主要跟牛奶中维生素E的含量低有关。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如果饲料中缺乏类胡萝卜素的维生素E,就可能导致产出的牛奶更容易被氧化。此外,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纤维与脂肪的组成等因素也会影响维生素E的含量。在其他因素都已排除的情况下,如果这种异味依然存在,甚至可以在奶牛饲料中添加一些维生素E。

“调味奶”,不仅仅是调味

不管是蛋白质含量、细菌总数,还是风味,都不仅仅代表着这些指标本身。它们还反映了奶牛的健康状况、生活环境以及牛奶处理过程中的卫生程度。人们知道细菌总数高的鲜奶不适合用来做巴氏灭菌奶。许多人认为原因是巴氏灭菌不完全,不能使细菌降到指标合格;或者认为是把细菌总数降到合格所需要的成本很高。实际上,鲜奶中的细菌相差10倍,并不需要增加多少灭菌成本就可以把菌数降到“合格”。

但是,总菌数高的鲜奶,伴随着很多异味,这是灭菌所无法去除的。如果不加香精进行调味,就无法掩盖劣质牛奶的“本味”。而巴氏消毒奶,一大优势就是保持牛奶的“原味”。对于不允许添加任何成分的“纯牛奶”,包含各种异味的“原味”就很难被接受。许多“调味奶”,通过外加糖和香精来调味,可以把异味掩盖。这样,原来的奶味是什么样的,也就无从知道了。而“常温奶”,在经过超高温处理之后,牛奶本身的味道会发生比较大的改变。原来的异味,也就不那么突出了。

国外的“巴氏鲜奶”,使用标准化的饲料,尽量减少了“奶味”。从挤奶到巴氏灭菌的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很严格,细菌总数控制得很低,从而避免了异味的引入。这样的纯牛奶”,虽然不再“香浓”,但是可以始终如一地保持“平淡”。

本文已发表于果壳网 健康朝九晚五主题站牛奶啊,你为何香浓不再

<p>说起牛奶,很多人会说“真想念小时候的牛奶啊,又香又浓……”现在的牛奶,为什么变得“淡而无味”了呢?</p> <p>除了“记忆总是美好”这样的人文因素,现在的牛奶确实可能“淡而无味”。实际上,国外的牛奶,也往往是淡而无味的。这种变化,是进步?是倒退?还是无奈呢?</p> <p>牛奶为什么不再香浓?香浓跟营养有什么关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从牛奶的“浓”“香”说起。</p> <h1>牛奶的浓淡,与内容形式都有关</h1>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7/MILK_by_cfcoughlin_240.jpg"><img class="alignleft size-full wp-image-57340"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7/MILK_by_cfcoughlin_240.jpg" alt="" width="240" height="240" /></a><br /> 牛奶“香浓”中的“浓”,有时候是指香味浓郁,有时候是指牛奶看起来粘。还有很多人把“放一会儿就出现一层奶皮”当作“浓”。香味浓郁的“浓”后面再说,这里先谈粘稠意义上的“浓淡”。用科学参数来说,就是粘度。</p> <p>牛奶的粘度首先取决于其中的固体含量。牛奶中主要的固体有脂肪、蛋白质和乳糖。不同的牛奶中,总的固体含量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头奶牛,在不同情况下挤出来的奶固体含量也不一定相同。我们看到的商业化的牛奶,尤其是同一个品牌的,组成很一致,是加工过程中调整含量的结果。牛奶中的固体含量跟奶牛的营养状况关系很大。比如说美国标准化养殖的奶牛,挤出的奶蛋白质含量一般在3%以上。而我国散户养殖的奶牛,按照修订生奶标准的专家所说,只能把2.8%当作目标。此外,脂肪含量也跟饲料密切相关,“营养不良”会使脂肪含量下降。所以,生奶中的固体含量,会体现为“浓淡”,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奶牛的营养状况。</p> <p>因为牛奶中的脂肪对于健康不利,人们会进行“脱脂”处理。减少了脂肪,自然也就减少了固体含量,所以脱脂或者低脂牛奶也就会“更淡”。</p> <p>在牛奶中,脂肪是以一个个的“乳滴”的形式存在的。脂肪与水不混溶,全靠乳滴表面吸附的蛋白质才安安静静地呆在水中。不过脂肪比水轻,这些乳滴倾向于上浮到牛奶上层。上浮到表面,就会形成一层“奶皮”。因为它富含脂肪,所以“很香”。这个上浮的速度大致跟颗粒大小的平方呈正比。就是说,如果颗粒直径变成2倍,那么上浮速度将变为4倍。</p> <p>除了拿来做“双皮奶”之类的小吃,牛奶的分层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它破坏了牛奶的均一性,而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人“不新鲜”的感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现代化的牛奶加工会进行“均质化”处理。就是用外力把牛奶颗粒“打小”,通常会把颗粒直径降到原来的10分之一左右,其分层速度就大致只有原来的100分之一了。因为不分层,感觉上会“淡”一些<span style="color: #ff0000">。(作者注:原文中此处表述有误。在工业加工中,牛奶是进行高压均质化处理,结果是小幅增加粘度。而在实验中有时会采用超声均质化,会降低粘度。其影响因素不仅仅是颗粒大小。谢谢读者Herry和laoma指出。)</span></p> <p>此外,牛奶的粘度还跟其酸度有关。如果其中细菌很多,有的细菌会分解脂肪,释放出脂肪酸。有的细菌会把乳糖转化成乳酸。二者都会增加牛奶的酸度。酸度的增加会增加牛奶中蛋白之间的互相作用,导致牛奶变粘。</p> <p>总的来说,牛奶的“浓淡”改变有不同的影响因素,需要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说感觉“变淡”了是好还是不好。</p> <h1>“奶香”,来源于奶牛的食物</h1>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7/cow-milk-for-babies-294x300.jpg"><img class="alignleft size-full wp-image-57342"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7/cow-milk-for-babies-294x300.jpg" alt="" width="294" height="300" /></a><br /> 人们经常说奶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奶的味道,确实与奶牛吃什么密切相关。如果用仪器来分析的话,草中至少有几十种具有“味道”的物质。最重要的是一类化学上称为“萜”的成分,此外还有醛类、酯类、酮类、烃类等挥发性物质能够产生“气味”。不同的植物所含的这些物质并不相同,比如双子叶植物就比禾本科植物含有更多的萜类化合物。</p> <p>草长在地里的时候,新陈代谢正常进行,不会释放出太多的气味物质。当草被割下,草里的脂肪氧化酶就迅速激活。这些酶会氧化分解植物中的类胡萝卜素和脂类物质,释放出大量有“味道”的挥发性物质。路过正在剪草的草地,会闻到浓郁的“青草味”,就是这个原因。</p> <p>在奶牛吃草的时候,这些有味道的物质可以经过消化系统被吸收,经过血液最后进入奶中。挥发到空气中的“香味物质”也能够被鼻子吸入,通过肺而进入血液系统,更加迅速地进入到奶中。</p> <p>不难想象,既然那些“好”的味道能够进入奶中,那么“不好”的味道,自然也可以进入到奶中。所以,要想获得“香”的奶味,就需要有好的饲料和清洁的环境。</p> <p>现代工业化生产的牛奶,往往喂给奶牛标准化、精心调配的饲料。这些饲料通常是为了提供充分均衡的营养,使奶牛多产奶以及产的奶有更高的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奶味如何,并不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平淡的奶味,更容易实现标准化。</p> <p>为了增加饲料来源,还有很多枯草、秸秆及其发酵产物被用于牛奶喂养。在合理的搭配下,这些饲料也可以产生合格的牛奶。不过,就“奶味”而言,就很难产生我们儿时记忆中的“香浓”了。</p> <h1>奶味,真的是“百味杂陈”</h1> <p>前面说了奶味跟奶牛的饲料密切相关,指的是刚刚挤出来的奶。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喝经过“收集-运输-加工-运输-分销”的牛奶。最后,到消费者手里的奶味就跟刚挤出来的奶大相径庭了。这样的奶,汇集了整个产销过程中每一步的影响,真可以用“百味杂陈”来形容。奶中异味的来源,可以分为ABC三类。</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7/babybg-bluefoodmilk-3ba78975ca4a9eac019f6ce970a9d77e_m.jpg"><img class="alignleft size-full wp-image-57341"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7/babybg-bluefoodmilk-3ba78975ca4a9eac019f6ce970a9d77e_m.jpg" alt="" width="215" height="184" /></a><br /> A是指吸收的异味(Absorbed )。挤奶环境中的“异味”不仅可以通过奶牛的呼吸引入奶中,还可以直接被吸收进入挤出来的奶中。如果把一碗牛奶敞口放在冰箱中半天,大致就可以体会一下味道的变化。再来考虑一个苍蝇乱飞、屎尿横溢的环境,就不难想象挤出来的奶里会不会吸收一些“佐料”了。</p> <p>B是指细菌导致的异味(Bacterial )。牛奶本身是很适合细菌生长的“培养基”。从挤奶到灭菌的每一步操作,都可能引入细菌。在冷藏的条件下,也只是延缓了它们的生长,任何时候恢复高温(即使只高到7℃以上),哪怕是不长的时间,它们也会争分夺秒地扩张。不同的细菌会产生不同的异味,比如常见的有“酒糟”的味道和“腐臭”的味道。前者一般是因为没有及时、恰当地冷藏而产生,会进一步转化成牛奶的“酸度”。但是这种酸是杂菌产生的,跟受人类控制的乳酸菌发酵不同,并不是令人愉悦的味道。后者也是冷藏不当产生的,细菌主要作用于蛋白。在这样的条件下保存,时间长了会严重到牛奶凝结和分层。当鲜奶中的细菌数在百万这个数量级的时候,就会产生比较明显的腐臭味了。一般情况下,这些细菌并不难杀灭。但是,经过灭菌处理,把奶中的细菌数量降到了“合格”,这些异味物质也还是不会消失。</p> <p>C是指化学反应产生的异味(Chemical)。 化学反应的产生可能来源于病奶牛所吃的药物、清洗容器所用的清洁剂、水的酸度过高、容器上的铁或者钴等等。在排除了这些因素的情况下,牛奶本身的质量会影到到脂肪的氧化,从而产生异味。</p> <p>前面说了牛奶中的脂肪是蛋白质包裹的颗粒。如果脂肪表面的蛋白质膜破裂了,脂肪就释放出来。这些脂肪可能被氧化释放出游离的脂肪酸,进一步产生通常所说的“哈喇味”。很多原因可能导致这种异味的出现。奶牛营养不合理,比如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或者热量不够,会导致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足,从而使得脂肪颗粒容易破裂。此外还有挤奶期过长、挤出的奶放置时间过久或者搅动过于剧烈等,也会增加牛奶中的“哈喇味”。</p> <p>牛奶氧化还可能产生类似陈年旧报纸或者金属的味道。这种情况除了清洁剂、不干净的容器以及金属离子等影响,主要跟牛奶中维生素E的含量低有关。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如果饲料中缺乏类胡萝卜素的维生素E,就可能导致产出的牛奶更容易被氧化。此外,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纤维与脂肪的组成等因素也会影响维生素E的含量。在其他因素都已排除的情况下,如果这种异味依然存在,甚至可以在奶牛饲料中添加一些维生素E。</p> <h1>“调味奶”,不仅仅是调味</h1> <p>不管是蛋白质含量、细菌总数,还是风味,都不仅仅代表着这些指标本身。它们还反映了奶牛的健康状况、生活环境以及牛奶处理过程中的卫生程度。人们知道细菌总数高的鲜奶不适合用来做巴氏灭菌奶。许多人认为原因是巴氏灭菌不完全,不能使细菌降到指标合格;或者认为是把细菌总数降到合格所需要的成本很高。实际上,鲜奶中的细菌相差10倍,并不需要增加多少灭菌成本就可以把菌数降到“合格”。</p> <p>但是,总菌数高的鲜奶,伴随着很多异味,这是灭菌所无法去除的。如果不加香精进行调味,就无法掩盖劣质牛奶的“本味”。而巴氏消毒奶,一大优势就是保持牛奶的“原味”。对于不允许添加任何成分的“纯牛奶”,包含各种异味的“原味”就很难被接受。许多“调味奶”,通过外加糖和香精来调味,可以把异味掩盖。这样,原来的奶味是什么样的,也就无从知道了。而“常温奶”,在经过超高温处理之后,牛奶本身的味道会发生比较大的改变。原来的异味,也就不那么突出了。</p> <p>国外的“巴氏鲜奶”,使用标准化的饲料,尽量减少了“奶味”。从挤奶到巴氏灭菌的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很严格,细菌总数控制得很低,从而避免了异味的引入。这样的纯牛奶”,虽然不再“香浓”,但是可以始终如一地保持“平淡”。</p> <p>本文已发表于<a href="http://www.guokr.com">果壳网</a> <a href="http://www.guokr.com/site/health/">健康朝九晚五主题站</a> 《<a href="http://www.guokr.com/article/52067/">牛奶啊,你为何香浓不再</a>》</p>

《自然灾害》之地震灾害-3地震灾害

2.3.1 次大地震

表3 1900年以来世界上的一些重大地震灾害

图40 1906年4月18日清晨5点20分,美国旧金山(38.0˚N,123.0˚W)发生8.3级地震,60,000余人遇难。震时全城起火,社会秩序一度混乱,抢劫杀人等恶性事件多有发生。全市进入紧急状态。近10万人逃离城市,经济损失超过5亿美元。

来源 San Francisco Public Library

图41 1923年9月1日中午,日本东京附近(35.0˚N,139.5˚E)发生7.9级强烈地震,被称为关东大地震。50万座建筑物被毁,14.3万人死亡,20万人受伤,50万人无家可归。地震引起了全城大火,同时还引起了严重的滑波和泥石流。

来源 SiberHegner

图42 1960年5月22日下午3时11分,南美洲智利发生震级9.5地震,这是20世纪全球发生的震级最大的地震。震中烈度可达XII度。其后两天之内,在南纬36度至48度之间,沿海岸南北长1,400公里的狭长地带,发生上百次强烈地震,其中超过8级的3次,超过7级的10次。地震造成5,700人死亡,几十万座房屋被彻底摧毁。这次地震还引起了附近的火山喷发,地震引起的海啸,席卷了整个太平洋地区。

来源 Pierre St. Amand,NGDC/NOAA

图43 1964年3月27日当地时间下午5点36分,20世纪的第二大地震发生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地震的矩震级为9.2。阿拉斯加人烟稀少,所以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大。但这次大地震造成520,000平方公里大规模的地面变形。

来源 USGS

图44 和1960年智利大地震一样,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也产生了海啸,图中给出了这两次地震产生的海啸在太平洋的传播时间分布。似乎阿拉斯加地震产生的海啸波传播速度要稍快一些。

图45 1994年1月17日清晨4点31分,洛杉矶西北35公里的北岭市发生6.8级地震(34.9˚N,118.8˚E),死亡55人,受伤7,0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200亿美元,是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损失最严重的地震。

来源 J. Dewey, USGS

图46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时金属结构的高架桥破坏照片。这次地震使得大阪和神户的金融、信息和物流中心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这方面的经济损失高达500亿美元之多。而这次地震造成建筑物和设施破坏等工程损失只有480多亿美元。这是地震灾害史上,地震灾害的软损失(商业中断,金融、信息和物流中心的功能受到影响)第一次超过硬损失(工程损失)。

来源 Dr. Roger Hutchison,NGDC/NOAA

图47 2001年印度古吉拉特邦7.7级地震是迄今为止记录到的最大的板内地震之一,也是印度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地震之一,估计死亡总数达13000人。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使印度经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来源 a:Paras Shah, AP b:Enric Marti,AP

图48巴姆城坐落在伊朗的东南面,是一座重要的历史古城。这座城市的重要特色在于它的所有建筑都是用泥土砖块,粘土,干草和木头建构而成。这座城市建于公元224,久经战火,但一直屹立到2003年12月26日之前。巴姆为位于“丝绸之路”的旁边,被誉为卡维尔盐漠中的“翡翠”,令众多电影导演和游客为之着迷。

来源 新华网

图49 2003年12月26日清晨,天还未亮,伊朗巴姆城(震中位置为29.0˚N,58.3˚E)的民众都还躲在被窩中熟睡。突然间,天搖地动,以土砖建成的樓房,如积木般垮下。頓时,整座城市烟尘弥漫,哀鴻遍野,數万名鎮民被压在碎瓦之中。地震瞬息消逝。尘埃落定后,巴姆已是一城废虚,等待著黎明的到來。27日, IKONOS卫星获得了这张卫星图,图中可以看到把母城的破坏。据报道,70%的建筑在这次地震中倒塌。

来源 Space Imaging

图50巴姆地震彻底摧毁了这座历史古城。伊朗内政部长27日站在一片瓦砾堆中说:“这里已没有一栋完好的建筑。” 图为中国救援队在震区寻找存活者。
黄建发摄,中国地震局

图51 震后的巴姆城几乎夷为平地。原9万人口,4.1万死亡,2万余受伤,无人有家可归。图为一名神职人员在为死难者祷告。

来源 新华网

图52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了远比地震本身惨重得多的损失,30万人遇难。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26日晚宣布当天上午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发生的强烈地震为国难,并对在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中死难者表示哀悼。图为印尼班达齐灾民在海滨大帐篷栖身。

来源 高中地理选修5

图53 《地震废墟中找到的家人照片》 (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2005年度最佳照片之一,摄影:萨马德)。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处发生的里氏7.6级强烈地震已使 88000人死亡,人们在巴基斯坦地震废墟中找到的家人照片。作者:萨马德

图54 美国《时代》周刊评出了2005年度的最佳照片之一:《真主的怒火》。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处发生的里氏7.6级强烈地震已使 88000人死亡。巴基斯坦的巴拉科特在不到30秒的时间里就成为了一片废墟,镇子里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在地震中倒塌。8名男子在地震发生后在清真寺的废墟上进行晚祷告。作者:古特费德尔

图55 2005年12月27日《今日美国》报评出了2005年度最佳新闻图片,2005年10月8日发生的南亚大地震不仅使87000多人丧生,而且摧毁了巴基斯坦西北和巴控克什米尔350万人的住所。四百多万灾民急需援助,其中包括这名在地震重灾区巴拉科特无家可归的小女孩,她将面临喜马拉雅地区冬季的严寒天气。作者:AP Tomas Munita。

图56 南亚地震中年轻的罹难者:10月14日,巴基斯坦城市巴拉考特郊区,一座学校分废墟下埋者一个孩子。( (美国时代周刊评出05年度最佳照片之一,穆尼塔摄)

2.3.2

以下重点介绍5个中国的地震。

1920宁夏海原——中国地震现场考察的开始

1920年12月16日,宁夏(当时属甘肃)海原发生8.5级特大地震,伤亡和损失极其严重。除直接死于房屋、窑洞倒塌者外,更有大量居民因缺少救济和医疗死于饥寒和瘟疫,约有20万人丧生。灾情惊动了全国上下。中外近百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次能量巨大的地震。据当时的《中国民报》记裁了震后的悲惨场面:“清江驿以东,山崩土裂,村庄压没,数十里内,人烟断绝,鸡犬绝迹。”死亡在万人以上的有6个县。其中以震中海原县最严重,达7万人,占县总人数的—半以上。地震造成自甘肃景泰兴泉堡至宁夏固原县硝口长达215公里的巨大破裂带,至今仍清晰可辨。海原地震的滑坡数量多,规模大。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众多的串珠状堰塞湖。

当时的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亲自带队前往现场调查,回来写出了“甘肃地震考”等论文。翁文灏所长认识到,地震现象不能只由地质学家通过宏观考察进行研究,还需要设立地震台进行观测,以便应用物理方法研究地震的本质。于是,他安排李善邦于1930年在北京西山的鹫峰建立了地震台,该台自1930年冬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共记录2472次地震。这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地震台。

图58 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李善邦等于1930年在北京西山的鹫峰建立了地震台,该台自1930年冬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共记录2472次地震。这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地震台。图中李善邦站在“地质调查所鹫峰地震研究室”前。

图59 1951年李善邦先生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台地震仪

1966河北邢台地震——地震预报实践的开始

1966年3月8日凌晨,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尧县发生6.8级强烈地震。紧接着3月22日,在稍北的邢台地区宁晋县再次发生7.2级强烈地震。两次地震共约八千余人丧生,四万余人受伤。这是建国后首次发生的在人口密集地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

这次地震灾情严重,除震区人口密集外,还有两个特别原因。第一个是地基。邢台地区位于河北省南部,以西是太行山及山前地带,东部为巨厚的沉积平原,古河道密布,黄土沉积层很厚,地下水很浅,是有名的涝洼盐碱地区。因而该地区地基土壤饱含水分,加重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第二个是房屋特点。当地农村多为土坯房屋,房顶巨厚,秋季可以在房顶上晒粮食,用石碾子脱粒,毫无一点抗震措施。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邢台地震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前后两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分别达到Ⅸ度和Ⅹ度。地震造成了京广线铁路中断,其影响波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省市。

极震区地形地貌变化显著,出现大量地裂缝、滑坡、崩塌、错动、涌泉、水位变化、地面沉陷等现象,喷水冒沙现象普遍,最大的喷沙孔直径达2米。地下水普遍上升2米多,许多水井向外冒水。低洼的田地和干涸的池塘充满了地下冒出的水。淹没了农田和水利设施。地面裂缝纵横交错,延绵数十米,有的达数公里。

图60 1966年3月8日凌晨,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尧县发生6.8级强烈地震。紧接着3月22日,在稍北的邢台地区宁晋县再次发生7.2级强烈地震。两次地震共约八千余人丧生,四万余人受伤。这是建国后首次发生的在人口密集地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

图61 邢台地震后,中国开始了地震预报的实践。在邢台地震后,建成了中国第一个遥测台网, 建立了中国地震局,建立了地震会商制度。图中记录的是地震在邢台建立的第一个地震综合观测台站——红山地震台,科技人员正在用石头垒出“红山”两个大字。

中国地震工作者很早就对1920年的海原地震、1954年山丹地震进行过科学考察,对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和前兆现象进行过研究,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地震预报科学实践却是从邢台地震开始的。

图62 邢台地震纪念碑,碑文如下: 一九六六年三月八日五时二十九分及二十二日十六时十九分,我区隆尧县白家寨、宁晋县东汪先后发生六点八级和七点二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十公里左右,震中烈度为九度强和十度,波及百余县、市,尤以隆尧、宁晋、巨鹿、新河为烈。震前,地光闪闪,地声隆隆。随后大地颠簸,地面骤裂,张合起伏,急剧抖动,喷黄沙、冒黑水。老幼惊呼,鸡犬奔突。瞬间,五百余万间房屋夷为墟土,八千零六十四名同胞殁于瓦砾,三万余人罹伤致残,农田工程、公路、桥梁悉遭损毁。灾情之重实属罕见,伤亡残状目不忍睹。

震后,周恩来总理冒余震之险三次亲临现场,体察灾情,面慰群众,提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之救灾方针。李先念副总理暨中央慰问团亦即赶来,抚民心,励自救。党中央、国务院之深切关怀,使灾区人民没齿难忘。

省、地、县党政领导亲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组织发展生产,帮助灾民重建家园。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两万四千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星夜奔来,舍生忘死,排险救人,十指淌血活民命于绝境,搭棚架屋,废寝忘食而助民以安居,诚谓德高齐天。来自京、津、沪、石等市七千医护人员,含辛茹苦,救死扶伤,实乃情深若海。全国各族人民莫不伸出友谊之手,纷纷投函致电,捐款赠物,运来灾区的衣食用品、生产物资,难以数计。

对此,灾区人民无不感激涕零,由衷呼出“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并化悲痛为回天之力,重整山河、创业建功。废墟举处,当年即粮棉丰登,新房排排,新村片片。

在周总理的亲自指挥下,三十多个科研单位、五百五十余名科技人员先后赶到地震灾区,进行我国有始以来规模最大的地震现场考察实验。从此,前所未有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在我国广为开展,专群结合,多路探索,使我国地震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地震研究工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邢台大地震堪为我国地震史上之里程碑。

抚今追昔,倏已廿载。如今灾区已是人笑年丰,地换新颜。然地震之惨痛教训,亲人之所遭不幸,终不能忘怀,党予人民救命之恩情,群众抗震卓绝之精神,永刻骨铭心。值此地震廿周年之际,特立此碑,以追怀亡者,激励今人,垂教后人。”

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我国东北部地区海城市及附近地区发生的7.3级地震,波及9000平方公里,震区地动山摇,海城境内2734平方公里顷刻间房屋倒塌,受灾人口达800余万。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是工矿企业、交通、电力和水利设施以及民房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震区房屋倒塌达90%以上,按通常估计死亡人数会有10万人,由于成功的地震预报,数百万受灾人口中仅殁1328人。

图63 海城地震成功预报30周年纪念碑

广为报道的1975 年中国海城7.3 级地震四阶段预报(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曾令世界上许多人为之振奋。但因为当时的文件没有公布,而且预警发布详情也没有描述,海城地震的预报过程一直显得神秘。王克林和陈棋福等通过对已解密的文档资料的研究和与主要见证人的访谈,重现这一重要历史。他们的研究报告关于海城地震的预报情况是这样写的:“海城地震前有两次正式的中期预报,但未正式发布短期预报;地震当天,有一个县政府发布了具体的疏散令,而辽宁省地震工作者和政府官员的行动在实效上也构成了临震预报。上述行为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但震区当时的建筑方式和傍晚发震的时间亦有助于减少地震的伤亡。灾区各地疏散工作极不均衡,由最低层的行政部门作出应急决策的情况较为常见。最重要的临震前兆是前震活动,但诸如地形变异常、地下水水位、颜色和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动物异常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1976河北唐山地震——20世纪死人最多的地震,预报受到挫折

1976年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灾害极为严重。

图64 1976年唐山地震灾害系统示意图

来源 高中地理选修5

图65 唐山市中心的地震破坏情况

图66 唐山地震工厂的破坏

图67 唐山地震纪念碑。于1986年建成,碑名是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纪念碑高76米,寓意1976年那个刻骨铭心的日子;纪念碑由四根棱柱组成,柱子的四个平面、八根平面交界线寓意四面八方,以纪念唐山地震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纪念碑碑文如下:

唐山乃冀东一工业重镇,不幸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时四十二分发生强烈地震。震中东经一百一十八度十一分,北纬三十九度三十八分,震级七点八级,震中烈度十一度,震源深度十一公里。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此难使京津披创,全国震惊,盖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

然唐山不失为华夏之灵土,民众无愧于幽燕之英杰,随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主震方止,余震仍频,幸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

地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十余万解放军星夜驰奔,首抵市区,舍死忘生,排险救人,清墟建房,功高盖世。五万名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解民倒悬,救死扶伤,恩重如山。四面八方捐物赠款,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唐山人民安然度过缺粮断水之绝境。与此同时,中央慰问团亲临视察,省市党政领导现场指挥,诸如外转伤员、清尸防疫、通水供电、发放救济等迅即展开,步步奏捷。震后十天,铁路通车;未及一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冬前,百余万间简易住房起于废墟,所有灾民无一冻馁;灾后,疾病减少,瘟疫未萌,堪称救灾史上之奇迹。

自一九七九年,唐山重建全面展开。国家拨款五十多亿元,集设计施工队伍达十余万人,中央领导也多次亲临指导。经七年奋战,市区建成一千二百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六百万平方米厂房及公用设施。震后新城,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春光融融。广大农村也瓦舍清新,五谷丰登,山海辟利,百业俱兴。今日唐山,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

抚今追昔,倏忽十年。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爰立此碑,以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特制此文,镌以永志。

笔者(陈颙)是唐山地震后,最先进入唐山的地震工作者之一,并在唐山地震现场工作了一个多月——一场巨大自然灾害后最难忘却的一个月。作为一名当时在最基层工作的科研人员,我经历和看到了许多事情。

图68 历史永远记住这一天,唐山地震中24余万人遇难

地震后,我立即赶往唐山。从北京到唐山这一路给我的感觉是:地震的破坏就像扔了颗炸弹,破坏程度严重但破坏空间却非常局限。出发后100公里内,我没有看出沿途的农村房屋受多大程度的破坏,但是一进到距唐山20多公里的丰润地区,情况就出现了变化——路边的砖房开始开裂。由此可以看出,唐山地震虽然造成了巨大破坏,但破坏最严重的区域的半径也就在20公里左右。天津、北京市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主要是对高层建筑,对老百姓民房的破坏还是很有限的。

从丰润再往唐山,情况就惨不忍睹了。整个唐山市变成了一片废墟。很多幸存者沿着马路呆呆地坐在废墟堆边,没有声音也没有眼泪——他们的眼泪早已哭干了。一座房子倒了会产生很大的灰尘;一座城市倒了,却不知道会扬起多高、多厚的灰尘?幸存者快变成黑人了,只有眼珠又大又白,满面的灰尘好像刚从土里钻出来。那是夏天的凌晨,很多百姓睡觉时都没有穿衣服,房屋倒塌后,无法从废墟中找寻自己的衣服,只好到附近的商店或别的地方抓来一件衣服。经常看得到这个街区的人们全都穿这种工作服,而另一个街区都穿那种工作服。唐山地委7名常委遇难,政府大楼也受到严重破坏。

如果我们把占一次地震灾害损失90%的时间和空间定义为造成地震灾害的时间和空间,全球20世纪的统计资料表明,100年内全世界所有地震造成灾害的时间不到1个小时,所有地震造成灾害的空间不到地球表面积的万分之一。因此,巨大的地震灾害发生在短暂的瞬间和非常局限的空间,这是地震灾害的显著特点,也是地震灾害有别于其它自然灾害的地方。

图69 唐山地震时滦河大桥破坏,天津至唐山的交通中断。

震后,唐山的交通堵塞十分严重,抢劫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很快,针对这种非常的情况采取了许多非常措施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一,严格的交通管制。没有通行证的汽车一律不许进入唐山市;市内凡是两车相对堵塞马路又不相让的,毫不客气地将它们翻到路边的废墟里,腾出道路来。第二,严格的治安管理。街上的人特别是出城的人,凡是手上戴两个手表的,或是骑自行车且车架上拉有箱子的,都被认为有抢劫的嫌疑,一律扣留. 这是在非常情况下必须采取的一些非常措施,任何重大灾害后都应这样做。如美国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大地震发生的当天,旧金山市市长发布市长令:“我授权联邦军队,各种警察可以开枪射杀进行抢劫或其他趁火打劫的任何人。

我已命令所有的煤气和电力公司停止供气和供电。

我下令宵禁,要求所有居民晚上呆在家中,不要外出。

我提醒全体居民注意火灾,特别留意那些破坏的烟筒和管道。

市长SCHMITZ。1906年4月18日。”

图70 美国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大地震发生的当天,旧金山市市长发布的市长令。

来源  http://www.sfmuseum.org/

图71 争分夺秒对于抢救伤员十分重要,交通堵塞极大地妨碍了伤员救治。

图72 唐山地震时的民兵纠察队,昼夜巡逻,保卫国家财产和维持社会治安。

1999 台湾集集地震——重创台湾经济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12.6秒,台湾中部地区于南投县集集镇附近发生ML7.3级强烈地震(简称9.21集集地震)。震中位于日月潭西方12.5公里处,震源深度11公里。该地震破坏力相当大,在震中附近的南投县、台中县市造成极大的震害,甚至台北地区亦有不少震害发生。根据台湾气象局地震实时测报网收录资料报告,南投的最大地表加速度值(PGA)达989gal,相当于1G(一个重力加速度)。

图73 台湾集集地震的震中。各地的地震烈度分布为:6级:南投,台中;5级:宜兰,嘉义;4级:台北,高雄,台东。(注意,台湾使用的是7级烈度表,和MMI12级烈度表的大致对应关系为:6级-X ;5级-VIII;4级-VI-VII;3级-V-VI)

这次地震造成2400人死亡(含失踪)及11306人受伤,其中重伤4139人,受灾民众达约31万人,占台湾总人口1.4%,房屋毁损9.6万户,占台湾户数1.5%,地震损失估计超过200亿美元。台湾是个多地震的地区,但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海域,台湾经常受到这些海域地震的波及。这次则不同,集集地震发生在台湾岛上阿里山的中段,影响到台北等重要城市。这次地震损害之大,影响之广,是台湾一百年以来最大的地震灾害。

台湾“国立美术馆“珍贵藏品损失惨重,收藏架被震塌,毁坏的画作、陶瓷及雕塑品,价值难以评估。光是设备损失即达数千万元台币。台湾日月潭风景区也受损严重。台湾旅游管理部门除清理现场外,还重新规划重建日月潭。台湾岛内的火车全部停驶,台湾核一、核二厂自动调闸停电。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在地震后全面停电,除造成生产线半成品报废外,高科技精密仪器也受到严重的损坏。

集集地震发生后,震级6.5级以上的强烈余震有4次之多,这是全世界相当罕见的例子。这是因为主震的能量被阻挡在中央山脉和雪山山脉之间,也因此造成4次大余震都集中在这里,这样特殊的地质现象也是全世界仅有的纪录。

集集地震主要是由车笼埔及大茅埔─双冬两条活动断层同时再次活动所引发。虽然活动断层的调查或研究,在台湾一向倍受重视,但万万没想到,这些断层真的会动起来。过去,很难将地震活动与断层连结起来,现在认识到,活动断层与地震确实有关。

图74 1999年9月21日,台湾ML7.3级地震,2400人死亡。这次地震造成的损失也创下了台湾地区地震损失的新纪录。新竹科技工业园生产半导体芯片的能力受到地震的严重破坏,影响到全世界笔记本电脑生产下降1/3达半年之久。

来源 NGDC/NOAA

图75 台湾ML7.3级地震造成的丰原市附近的大坝破坏倒塌。

来源 NGDC/NOAA

------------------------------------------------------------------------------

来源:陈颙, 史培军. 自然灾害[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声明:版权归作者本人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所有。转载请一定保留来源。

------------------------------------------------------------------------------

<h2><a name="_Toc180929646"></a></h2> <h3>2.3.1 <a name="_Toc180929647"></a><span>次大地震</span></h3> <p><span>表3 1900年以来世界上的一些重大地震灾害</span></p> <p><img src="http://lh3.ggpht.com/kongcuopic2/SDko7x-CMPI/AAAAAAAAARs/YG4XQWF9qLk/表2-3.JPG?imgmax=512" alt="" /></p> <p><img src="http://lh5.ggpht.com/kongcuopic2/SDko83qou8I/AAAAAAAAAR0/yaUVLeIpRVg/图40.JPG?imgmax=512" alt="" /></p> <p><span>图40 1906年4月18日清晨5点20分,美国旧金山(38.0˚N,123.0˚W)发生8.3级地震,60,000余人遇难。震时全城起火,社会秩序一度混乱,抢劫杀人等恶性事件多有发生。全市进入紧急状态。近10万人逃离城市,经济损失超过5亿美元。</span></p> <p><span>来源 San Francisco Public Library<span id="more-222"></span></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063.jpg"><span><img src="http://lh6.ggpht.com/kongcuopic2/SDko9c0TXYI/AAAAAAAAAR8/SmqV9e8GRGw/图41.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41 1923年9月1日中午,日本东京附近(35.0˚N,139.5˚E)发生7.9级强烈地震,被称为关东大地震。50万座建筑物被毁,14.3万人死亡,20万人受伤,50万人无家可归。地震引起了全城大火,同时还引起了严重的滑波和泥石流。</span></p> <p><span>来源 SiberHegner</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083.jpg"><span><img src="http://lh6.ggpht.com/kongcuopic2/SDko9-01cjI/AAAAAAAAASE/zfubiyt85L4/图42.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42 1960年5月22日下午3时11分,南美洲智利发生震级9.5地震,这是20世纪全球发生的震级最大的地震。震中烈度可达XII度。其后两天之内,在南纬36度至48度之间,沿海岸南北长1,400公里的狭长地带,发生上百次强烈地震,其中超过8级的3次,超过7级的10次。地震造成5,700人死亡,几十万座房屋被彻底摧毁。这次地震还引起了附近的火山喷发,地震引起的海啸,席卷了整个太平洋地区。</span></p> <p><span>来源 Pierre St. Amand,NGDC/NOAA</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093.gif"><span><img src="http://lh3.ggpht.com/kongcuopic2/SDko-crsUVI/AAAAAAAAASM/insp5efRlCc/图43.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43 1964年3月27日当地时间下午5点36分,20世纪的第二大地震发生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地震的矩震级为9.2。阿拉斯加人烟稀少,所以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大。但这次大地震造成520,000平方公里大规模的地面变形。</span></p> <p><span>来源 USGS</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113.gif"><span><img src="http://lh6.ggpht.com/kongcuopic2/SDko-811O7I/AAAAAAAAASU/3pbvRHrH3x0/图44.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44 和1960年智利大地震一样,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也产生了海啸,图中给出了这两次地震产生的海啸在太平洋的传播时间分布。似乎阿拉斯加地震产生的海啸波传播速度要稍快一些。</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133.jpg"><span><img src="http://lh6.ggpht.com/kongcuopic2/SDko_jCiJFI/AAAAAAAAASc/6FtJ7IpE7i0/图45.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45 1994年1月17日清晨4点31分,洛杉矶西北35公里的北岭市发生6.8级地震(34.9˚N,118.8˚E),死亡55人,受伤7,0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200亿美元,是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损失最严重的地震。</span></p> <p><span>来源 J. Dewey, USGS</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153.jpg"><span><img src="http://lh5.ggpht.com/kongcuopic2/SDkpAtZxAnI/AAAAAAAAASk/La2Vp4oesLg/图46.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46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时金属结构的高架桥破坏照片。这次地震使得大阪和神户的金融、信息和物流中心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这方面的经济损失高达500亿美元之多。而这次地震造成建筑物和设施破坏等工程损失只有480多亿美元。这是地震灾害史上,地震灾害的软损失(商业中断,金融、信息和物流中心的功能受到影响)第一次超过硬损失(工程损失)。</span></p> <p><span>来源 Dr. Roger Hutchison,NGDC/NOAA</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193.gif"><span><img src="http://lh6.ggpht.com/kongcuopic2/SDkpBCXUKOI/AAAAAAAAASs/UTcQyumuCTk/图47.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47 2001年印度古吉拉特邦7.7级地震是迄今为止记录到的最大的板内地震之一,也是印度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地震之一,估计死亡总数达13000人。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使印度经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span></p> <p><span>来源 a:Paras Shah, AP b:Enric Marti,AP</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213.jpg"><span><img src="http://lh4.ggpht.com/kongcuopic2/SDkpB0DDOZI/AAAAAAAAAS0/csZ_k4mYMfM/图48.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48巴姆城坐落在伊朗的东南面,是一座重要的历史古城。这座城市的重要特色在于它的所有建筑都是用泥土砖块,粘土,干草和木头建构而成。这座城市建于公元224,久经战火,但一直屹立到2003年12月26日之前。巴姆为位于“丝绸之路”的旁边,被誉为卡维尔盐漠中的“翡翠”,令众多电影导演和游客为之着迷。</span></p> <p><span>来源 新华网</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233.jpg"><span><img src="http://lh3.ggpht.com/kongcuopic2/SDkpCvlzt7I/AAAAAAAAAS8/A70jKZStEb0/图49.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49 2003年12月26日清晨,天还未亮,伊朗巴姆城(震中位置为29.0˚N,58.3˚E)的民众都还躲在被窩中熟睡。突然间,天搖地动,以土砖建成的樓房,如积木般垮下。頓时,整座城市烟尘弥漫,哀鴻遍野,數万名鎮民被压在碎瓦之中。地震瞬息消逝。尘埃落定后,巴姆已是一城废虚,等待著黎明的到來。27日, IKONOS卫星获得了这张卫星图,图中可以看到把母城的破坏。据报道,70%的建筑在这次地震中倒塌。</span></p> <p><span>来源 Space Imaging</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253.jpg"><span><img src="http://lh4.ggpht.com/kongcuopic2/SDkpDSklKLI/AAAAAAAAATE/8VzztI4pjm8/图50.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50巴姆地震彻底摧毁了这座历史古城。伊朗内政部长27日站在一片瓦砾堆中说:“这里已没有一栋完好的建筑。” 图为中国救援队在震区寻找存活者。<br /> 黄建发摄,中国地震局</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263.jpg"><span><img src="http://lh3.ggpht.com/kongcuopic2/SDkpDyoKHaI/AAAAAAAAATM/pbgd_DEGbg8/图51.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51 震后的巴姆城几乎夷为平地。原9万人口,4.1万死亡,2万余受伤,无人有家可归。图为一名神职人员在为死难者祷告。</span></p> <p><span>来源 新华网</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283.jpg"><span><img src="http://lh6.ggpht.com/kongcuopic2/SDkpFFiQHfI/AAAAAAAAATU/UcqpUBZ_WO0/图52.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52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了远比地震本身惨重得多的损失,30万人遇难。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26日晚宣布当天上午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发生的强烈地震为国难,并对在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中死难者表示哀悼。图为印尼班达齐灾民在海滨大帐篷栖身。</span></p> <p><span>来源 高中地理选修5</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303.jpg"><span><img src="http://lh6.ggpht.com/kongcuopic2/SDkpFt_-QVI/AAAAAAAAATc/zpKxP0QYSjo/图53.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53 《地震废墟中找到的家人照片》 (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2005年度最佳照片之一,摄影:萨马德)。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处发生的里氏7.6级强烈地震已使 88000人死亡,人们在巴基斯坦地震废墟中找到的家人照片。作者:萨马德</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323.jpg"><span><img src="http://lh4.ggpht.com/kongcuopic2/SDkpGNc6hWI/AAAAAAAAATk/iMAeCX-H2jA/图54.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54 美国《时代》周刊评出了2005年度的最佳照片之一:《真主的怒火》。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处发生的里氏7.6级强烈地震已使 88000人死亡。巴基斯坦的巴拉科特在不到30秒的时间里就成为了一片废墟,镇子里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在地震中倒塌。8名男子在地震发生后在清真寺的废墟上进行晚祷告。作者:古特费德尔</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343.jpg"><span><img src="http://lh3.ggpht.com/kongcuopic2/SDkpGlankTI/AAAAAAAAATs/KINzGkgke1I/图55.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55 2005年12月27日《今日美国》报评出了2005年度最佳新闻图片,2005年10月8日发生的</span><a href="http://news.sina.com.cn/z/bjstdz/index.shtml"><span>南亚大地震</span></a><span>不仅使87000多人丧生,而且摧毁了巴基斯坦西北和巴控克什米尔350万人的住所。四百多万灾民急需援助,其中包括这名在地震重灾区巴拉科特无家可归的小女孩,她将面临喜马拉雅地区冬季的严寒天气。作者:AP Tomas Munita。</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353.jpg"><span><img src="http://lh5.ggpht.com/kongcuopic2/SDkpHCC_pwI/AAAAAAAAAT0/EvEPVcoqYqY/图56.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56 南亚地震中年轻的罹难者:10月14日,巴基斯坦城市巴拉考特郊区,一座学校分废墟下埋者一个孩子。( (美国时代周刊评出05年度最佳照片之一,穆尼塔摄)</span></p> <h3>2.3.2 <a name="_Toc180929648"></a></h3> <p>以下重点介绍5个中国的地震。</p> <h4>1920宁夏海原——中国地震现场考察的开始</h4> <p>1920年12月16日,宁夏(当时属甘肃)海原发生8.5级特大地震,伤亡和损失极其严重。除直接死于房屋、窑洞倒塌者外,更有大量居民因缺少救济和医疗死于饥寒和瘟疫,约有20万人丧生。灾情惊动了全国上下。中外近百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次能量巨大的地震。据当时的《中国民报》记裁了震后的悲惨场面:“清江驿以东,山崩土裂,村庄压没,数十里内,人烟断绝,鸡犬绝迹。”死亡在万人以上的有6个县。其中以震中海原县最严重,达7万人,占县总人数的—半以上。地震造成自甘肃景泰兴泉堡至宁夏固原县硝口长达215公里的巨大破裂带,至今仍清晰可辨。海原地震的滑坡数量多,规模大。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众多的串珠状堰塞湖。</p> <p>当时的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亲自带队前往现场调查,回来写出了“甘肃地震考”等论文。翁文灏所长认识到,地震现象不能只由地质学家通过宏观考察进行研究,还需要设立地震台进行观测,以便应用物理方法研究地震的本质。于是,他安排李善邦于1930年在北京西山的鹫峰建立了地震台,该台自1930年冬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共记录2472次地震。这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地震台。</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373.jpg"><span><img src="http://lh6.ggpht.com/kongcuopic2/SDkpH9a5L3I/AAAAAAAAAT8/xaKPZJWRSn0/图58.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58 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李善邦等于1930年在北京西山的鹫峰建立了地震台,该台自1930年冬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共记录2472次地震。这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地震台。图中李善邦站在“地质调查所鹫峰地震研究室”前。</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393.jpg"><span><img src="http://lh4.ggpht.com/kongcuopic2/SDkpIN--oNI/AAAAAAAAAUE/mHyvmsInFYk/图59.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59 1951年李善邦先生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台地震仪</span></p> <h4>1966河北邢台地震——地震预报实践的开始</h4> <p>1966年3月8日凌晨,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尧县发生6.8级强烈地震。紧接着3月22日,在稍北的邢台地区宁晋县再次发生7.2级强烈地震。两次地震共约八千余人丧生,四万余人受伤。这是建国后首次发生的在人口密集地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p> <p>这次地震灾情严重,除震区人口密集外,还有两个特别原因。第一个是地基。邢台地区位于河北省南部,以西是太行山及山前地带,东部为巨厚的沉积平原,古河道密布,黄土沉积层很厚,地下水很浅,是有名的涝洼盐碱地区。因而该地区地基土壤饱含水分,加重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第二个是房屋特点。当地农村多为土坯房屋,房顶巨厚,秋季可以在房顶上晒粮食,用石碾子脱粒,毫无一点抗震措施。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邢台地震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前后两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分别达到Ⅸ度和Ⅹ度。地震造成了京广线铁路中断,其影响波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省市。</p> <p>极震区地形地貌变化显著,出现大量地裂缝、滑坡、崩塌、错动、涌泉、水位变化、地面沉陷等现象,喷水冒沙现象普遍,最大的喷沙孔直径达2米。地下水普遍上升2米多,许多水井向外冒水。低洼的田地和干涸的池塘充满了地下冒出的水。淹没了农田和水利设施。地面裂缝纵横交错,延绵数十米,有的达数公里。</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413.jpg"><span><img src="http://lh5.ggpht.com/kongcuopic2/SDkpIysAimI/AAAAAAAAAUM/C04r5q4az0o/图60.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60 1966年3月8日凌晨,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尧县发生6.8级强烈地震。紧接着3月22日,在稍北的邢台地区宁晋县再次发生7.2级强烈地震。两次地震共约八千余人丧生,四万余人受伤。这是建国后首次发生的在人口密集地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433.jpg"><span><img src="http://lh3.ggpht.com/kongcuopic2/SDkpJSVUlnI/AAAAAAAAAUU/r6LB7j3W2vk/图61.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61 邢台地震后,中国开始了地震预报的实践。在邢台地震后,建成了中国第一个遥测台网, 建立了中国地震局,建立了地震会商制度。图中记录的是地震在邢台建立的第一个地震综合观测台站——红山地震台,科技人员正在用石头垒出“红山”两个大字。</span></p> <p>中国地震工作者很早就对1920年的海原地震、1954年山丹地震进行过科学考察,对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和前兆现象进行过研究,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地震预报科学实践却是从邢台地震开始的。</p> <div id="attachment_36840" class="wp-caption aligncenter" style="width: 194px"><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5/01300000016998121066954587032_s.jp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36840" title="01300000016998121066954587032_s"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5/01300000016998121066954587032_s.jpg" alt="" width="184" height="300" /></a><p class="wp-caption-text">图62 邢台地震纪念碑,碑文如下: 一九六六年三月八日五时二十九分及二十二日十六时十九分,我区隆尧县白家寨、宁晋县东汪先后发生六点八级和七点二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十公里左右,震中烈度为九度强和十度,波及百余县、市,尤以隆尧、宁晋、巨鹿、新河为烈。震前,地光闪闪,地声隆隆。随后大地颠簸,地面骤裂,张合起伏,急剧抖动,喷黄沙、冒黑水。老幼惊呼,鸡犬奔突。瞬间,五百余万间房屋夷为墟土,八千零六十四名同胞殁于瓦砾,三万余人罹伤致残,农田工程、公路、桥梁悉遭损毁。灾情之重实属罕见,伤亡残状目不忍睹。</p></div> <blockquote><p>震后,周恩来总理冒余震之险三次亲临现场,体察灾情,面慰群众,提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之救灾方针。李先念副总理暨中央慰问团亦即赶来,抚民心,励自救。党中央、国务院之深切关怀,使灾区人民没齿难忘。</p> <p>省、地、县党政领导亲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组织发展生产,帮助灾民重建家园。</p> <p>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两万四千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星夜奔来,舍生忘死,排险救人,十指淌血活民命于绝境,搭棚架屋,废寝忘食而助民以安居,诚谓德高齐天。来自京、津、沪、石等市七千医护人员,含辛茹苦,救死扶伤,实乃情深若海。全国各族人民莫不伸出友谊之手,纷纷投函致电,捐款赠物,运来灾区的衣食用品、生产物资,难以数计。</p> <p>对此,灾区人民无不感激涕零,由衷呼出“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并化悲痛为回天之力,重整山河、创业建功。废墟举处,当年即粮棉丰登,新房排排,新村片片。</p> <p>在周总理的亲自指挥下,三十多个科研单位、五百五十余名科技人员先后赶到地震灾区,进行我国有始以来规模最大的地震现场考察实验。从此,前所未有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在我国广为开展,专群结合,多路探索,使我国地震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地震研究工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邢台大地震堪为我国地震史上之里程碑。</p> <p>抚今追昔,倏已廿载。如今灾区已是人笑年丰,地换新颜。然地震之惨痛教训,亲人之所遭不幸,终不能忘怀,党予人民救命之恩情,群众抗震卓绝之精神,永刻骨铭心。值此地震廿周年之际,特立此碑,以追怀亡者,激励今人,垂教后人。”</p></blockquote> <h4>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h4> <p>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我国东北部地区海城市及附近地区发生的7.3级地震,波及9000平方公里,震区地动山摇,海城境内2734平方公里顷刻间房屋倒塌,受灾人口达800余万。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是工矿企业、交通、电力和水利设施以及民房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震区房屋倒塌达90%以上,按通常估计死亡人数会有10万人,由于成功的地震预报,数百万受灾人口中仅殁1328人。</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463.gif"><span><img src="http://lh6.ggpht.com/kongcuopic2/SDkpKPdIDJI/AAAAAAAAAUk/f3lR1qGQEtI/图63.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63 海城地震成功预报30周年纪念碑</span></p> <p>广为报道的1975 年中国海城7.3 级地震四阶段预报(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曾令世界上许多人为之振奋。但因为当时的文件没有公布,而且预警发布详情也没有描述,海城地震的预报过程一直显得神秘。王克林和陈棋福等通过对已解密的文档资料的研究和与主要见证人的访谈,重现这一重要历史。他们的研究报告关于海城地震的预报情况是这样写的:“海城地震前有两次正式的中期预报,但未正式发布短期预报;地震当天,有一个县政府发布了具体的疏散令,而辽宁省地震工作者和政府官员的行动在实效上也构成了临震预报。上述行为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但震区当时的建筑方式和傍晚发震的时间亦有助于减少地震的伤亡。灾区各地疏散工作极不均衡,由最低层的行政部门作出应急决策的情况较为常见。最重要的临震前兆是前震活动,但诸如地形变异常、地下水水位、颜色和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动物异常也起了一定的作用”。<strong> </strong></p> <h4>1976河北唐山地震——20世纪死人最多的地震,预报受到挫折</h4> <p>1976年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灾害极为严重。</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483.jpg"><span><img src="http://lh6.ggpht.com/kongcuopic2/SDkpKjrWXyI/AAAAAAAAAUs/pw3-baieu-0/图64.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64 1976年唐山地震灾害系统示意图</span></p> <p><span>来源 高中地理选修5</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503.jpg"><span><img src="http://lh5.ggpht.com/kongcuopic2/SDkpLNBPNFI/AAAAAAAAAU0/YO1ayTFsq-8/图65.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65 唐山市中心的地震破坏情况</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523.jpg"><span><img src="http://lh6.ggpht.com/kongcuopic2/SDkpLi8KKCI/AAAAAAAAAU8/R7Gu0pe6o5k/图66.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66 唐山地震工厂的破坏</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543.jpg"><span><img src="http://lh4.ggpht.com/kongcuopic2/SDkpMFDWKiI/AAAAAAAAAVE/HEcj2Zyr2vk/图67.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67 唐山地震纪念碑。于1986年建成,碑名是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纪念碑高76米,寓意1976年那个刻骨铭心的日子;纪念碑由四根棱柱组成,柱子的四个平面、八根平面交界线寓意四面八方,以纪念唐山地震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纪念碑碑文如下:</span></p> <blockquote><p>唐山乃冀东一工业重镇,不幸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时四十二分发生强烈地震。震中东经一百一十八度十一分,北纬三十九度三十八分,震级七点八级,震中烈度十一度,震源深度十一公里。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此难使京津披创,全国震惊,盖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p> <p>然唐山不失为华夏之灵土,民众无愧于幽燕之英杰,随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主震方止,余震仍频,幸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p> <p>地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十余万解放军星夜驰奔,首抵市区,舍死忘生,排险救人,清墟建房,功高盖世。五万名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解民倒悬,救死扶伤,恩重如山。四面八方捐物赠款,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唐山人民安然度过缺粮断水之绝境。与此同时,中央慰问团亲临视察,省市党政领导现场指挥,诸如外转伤员、清尸防疫、通水供电、发放救济等迅即展开,步步奏捷。震后十天,铁路通车;未及一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冬前,百余万间简易住房起于废墟,所有灾民无一冻馁;灾后,疾病减少,瘟疫未萌,堪称救灾史上之奇迹。</p> <p>自一九七九年,唐山重建全面展开。国家拨款五十多亿元,集设计施工队伍达十余万人,中央领导也多次亲临指导。经七年奋战,市区建成一千二百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六百万平方米厂房及公用设施。震后新城,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春光融融。广大农村也瓦舍清新,五谷丰登,山海辟利,百业俱兴。今日唐山,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p> <p>抚今追昔,倏忽十年。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爰立此碑,以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特制此文,镌以永志。</p></blockquote> <p>笔者(陈颙)是唐山地震后,最先进入唐山的地震工作者之一,并在唐山地震现场工作了一个多月——一场巨大自然灾害后最难忘却的一个月。作为一名当时在最基层工作的科研人员,我经历和看到了许多事情。</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563.jpg"><span><img src="http://lh5.ggpht.com/kongcuopic2/SDkpMoxh_oI/AAAAAAAAAVM/GK-IOmvUhyo/图68.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68 历史永远记住这一天,唐山地震中24余万人遇难</span></p> <p>地震后,我立即赶往唐山。从北京到唐山这一路给我的感觉是:地震的破坏就像扔了颗炸弹,破坏程度严重但破坏空间却非常局限。出发后100公里内,我没有看出沿途的农村房屋受多大程度的破坏,但是一进到距唐山20多公里的丰润地区,情况就出现了变化——路边的砖房开始开裂。由此可以看出,唐山地震虽然造成了巨大破坏,但破坏最严重的区域的半径也就在20公里左右。天津、北京市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主要是对高层建筑,对老百姓民房的破坏还是很有限的。</p> <p>从丰润再往唐山,情况就惨不忍睹了。整个唐山市变成了一片废墟。很多幸存者沿着马路呆呆地坐在废墟堆边,没有声音也没有眼泪——他们的眼泪早已哭干了。一座房子倒了会产生很大的灰尘;一座城市倒了,却不知道会扬起多高、多厚的灰尘?幸存者快变成黑人了,只有眼珠又大又白,满面的灰尘好像刚从土里钻出来。那是夏天的凌晨,很多百姓睡觉时都没有穿衣服,房屋倒塌后,无法从废墟中找寻自己的衣服,只好到附近的商店或别的地方抓来一件衣服。经常看得到这个街区的人们全都穿这种工作服,而另一个街区都穿那种工作服。唐山地委7名常委遇难,政府大楼也受到严重破坏。</p> <p>如果我们把占一次地震灾害损失90%的时间和空间定义为造成地震灾害的时间和空间,全球20世纪的统计资料表明,100年内全世界所有地震造成灾害的时间不到1个小时,所有地震造成灾害的空间不到地球表面积的万分之一。因此,巨大的地震灾害发生在短暂的瞬间和非常局限的空间,这是地震灾害的显著特点,也是地震灾害有别于其它自然灾害的地方。</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583.jpg"><span><img src="http://lh5.ggpht.com/kongcuopic2/SDkpNPG7RSI/AAAAAAAAAVU/-OPbZl7O5Po/图69.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69 唐山地震时滦河大桥破坏,天津至唐山的交通中断。</span></p> <p>震后,唐山的交通堵塞十分严重,抢劫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很快,针对这种非常的情况采取了许多非常措施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一,严格的交通管制。没有通行证的汽车一律不许进入唐山市;市内凡是两车相对堵塞马路又不相让的,毫不客气地将它们翻到路边的废墟里,腾出道路来。第二,严格的治安管理。街上的人特别是出城的人,凡是手上戴两个手表的,或是骑自行车且车架上拉有箱子的,都被认为有抢劫的嫌疑,一律扣留. 这是在非常情况下必须采取的一些非常措施,任何重大灾害后都应这样做。如美国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大地震发生的当天,旧金山市市长发布市长令:“我授权联邦军队,各种警察可以开枪射杀进行抢劫或其他趁火打劫的任何人。</p> <p>我已命令所有的煤气和电力公司停止供气和供电。</p> <p>我下令宵禁,要求所有居民晚上呆在家中,不要外出。</p> <p>我提醒全体居民注意火灾,特别留意那些破坏的烟筒和管道。</p> <p>市长SCHMITZ。1906年4月18日。”</p> <p><img src="http://lh3.ggpht.com/kongcuopic2/SDkpNh-jviI/AAAAAAAAAVc/fqqW45sE1mA/图70.JPG?imgmax=512" alt="" /></p> <p><span>图70 美国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大地震发生的当天,旧金山市市长发布的市长令。</span></p> <p><span>来源  <a href="http://www.sfmuseum.org/"><span>http://www.sfmuseum.org/</span></a></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623.gif"><span><span><img src="http://lh4.ggpht.com/kongcuopic2/SDkpOEKm9iI/AAAAAAAAAVk/NEqg8rqncLs/图71.JPG?imgmax=512" alt="" /></span> </span></a></p> <p><span>图71 争分夺秒对于抢救伤员十分重要,交通堵塞极大地妨碍了伤员救治。</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643.jpg"><span><img src="http://lh4.ggpht.com/kongcuopic2/SDkpOkeYIEI/AAAAAAAAAVs/aaVraywmvyQ/图72.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72 唐山地震时的民兵纠察队,昼夜巡逻,保卫国家财产和维持社会治安。</span></p> <h4>1999 台湾集集地震——重创台湾经济</h4> <p>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12.6秒,台湾中部地区于南投县集集镇附近发生M<sub>L</sub>7.3级强烈地震(简称9.21集集地震)。震中位于日月潭西方12.5公里处,震源深度11公里。该地震破坏力相当大,在震中附近的南投县、台中县市造成极大的震害,甚至台北地区亦有不少震害发生。根据台湾气象局地震实时测报网收录资料报告,南投的最大地表加速度值(PGA)达989gal,相当于1G(一个重力加速度)。</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663.jpg"><span><img src="http://lh4.ggpht.com/kongcuopic2/SDkpPCk2xwI/AAAAAAAAAV0/r0Mv9HPNf2U/图73.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73 台湾集集地震的震中。各地的地震烈度分布为:6级:南投,台中;5级:宜兰,嘉义;4级:台北,高雄,台东。(注意,台湾使用的是7级烈度表,和MMI12级烈度表的大致对应关系为:6级-X ;5级-VIII;4级-VI-VII;3级-V-VI)</span></p> <p>这次地震造成2400人死亡(含失踪)及11306人受伤,其中重伤4139人,受灾民众达约31万人,占台湾总人口1.4%,房屋毁损9.6万户,占台湾户数1.5%,地震损失估计超过200亿美元。台湾是个多地震的地区,但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海域,台湾经常受到这些海域地震的波及。这次则不同,集集地震发生在台湾岛上阿里山的中段,影响到台北等重要城市。这次地震损害之大,影响之广,是台湾一百年以来最大的地震灾害。</p> <p>台湾“国立美术馆“珍贵藏品损失惨重,收藏架被震塌,毁坏的画作、陶瓷及雕塑品,价值难以评估。光是设备损失即达数千万元台币。台湾日月潭风景区也受损严重。台湾旅游管理部门除清理现场外,还重新规划重建日月潭。台湾岛内的火车全部停驶,台湾核一、核二厂自动调闸停电。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在地震后全面停电,除造成生产线半成品报废外,高科技精密仪器也受到严重的损坏。</p> <p>集集地震发生后,震级6.5级以上的强烈余震有4次之多,这是全世界相当罕见的例子。这是因为主震的能量被阻挡在中央山脉和雪山山脉之间,也因此造成4次大余震都集中在这里,这样特殊的地质现象也是全世界仅有的纪录。</p> <p>集集地震主要是由车笼埔及大茅埔─双冬两条活动断层同时再次活动所引发。虽然活动断层的调查或研究,在台湾一向倍受重视,但万万没想到,这些断层真的会动起来。过去,很难将地震活动与断层连结起来,现在认识到,活动断层与地震确实有关。</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683.jpg"><span><img src="http://lh4.ggpht.com/kongcuopic2/SDkpPpjoKSI/AAAAAAAAAV8/PqTtTWI8xZw/图74.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74 1999年9月21日,台湾M<sub>L</sub>7.3级地震,2400人死亡。这次地震造成的损失也创下了台湾地区地震损失的新纪录。新竹科技工业园生产半导体芯片的能力受到地震的严重破坏,影响到全世界笔记本电脑生产下降1/3达半年之久。</span></p> <p><span>来源 NGDC/NOAA</span></p> <p><a href="/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5%BC%A0%E5%B0%89/Application%20Data/Windows%20Live%20Writer/PostSupportingFiles/a1d64f4e-9558-4b53-bbb0-6b6f7f8319e6/clip_image0703.jpg"><span><img src="http://lh3.ggpht.com/kongcuopic2/SDkpQNe1sGI/AAAAAAAAAWE/z8dZD96ggtI/图75.JPG?imgmax=512" alt="" /> </span></a></p> <p><span>图75 台湾M<sub>L</sub>7.3级地震造成的丰原市附近的大坝破坏倒塌。</span></p> <p><span>来源 NGDC/NOAA</span></p> <div><span>------------------------------------------------------------------------------</span></div> <p><span>来源:陈颙, 史培军. 自然灾害[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span></p> <p>声明:版权归作者本人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所有。转载请一定保留来源。</p>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