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星期六

吃海无涯——剑桥世界食物史(目录及翻译进度更新)

 

原文地址:http://www.cambridge.org/us/books/kiple/contents.htm

 

其中,有链接的是免费浏览的章节。绪论,大米,水,猪肉这几节已有人认领了。有兴趣翻译的同学请将你认领的章节告知山寨盲流,邮件至:craigxy#gmail.com,我们会在这里随时更新翻译进度。

 

 

 

目录
第一卷
表格、图片及地图页目录 xix
撰稿人名单 xxix
序 xxxvii
致谢 xxxix
引言 1
第一篇 确定我们祖先的食谱 11
I.1. 先民的食谱重建与营养评估:生物人类学纪录 13
Clark Spencer Larsen
I.2. 营养不良的古病理学证据 34
Donald J. Ortner and Gretchen Theobald
I.3. 根据粪化石所做的食谱重建 44
Kristin D. Sobolik
I.4. 古代的食用动物:根据考古发掘所得的动物遗骸 51
Elizabeth S. Wing
I.5. 食谱重现的化学方法 58
Ted A. Rathbun
I.6. 历史,饮食,与狩猎——采集者 63
Mark Nathan Cohen

第二篇:主要食物:农作物与牲畜
II.A. 谷物 75
II.A.1. 苋菜 75
Mary Karasch
II.A.2. 大麦 81
Joy McCorriston
II.A.3. 荞麦 90
G. Mazza
II.A.4. 玉米 97
Ellen Messer
II.A.5. 小米 112
J. M. J. de Wet
II.A.6. 燕麦 121
David M. Peterson and J. Paul Murphy
II.A.7. 大米 132
Te-Tzu Chang(张德慈)
II.A.8. 黑麦 149
Hansjorg Kuster
II.A.9. 高粱 152
J. M. J. de Wet
II.A.10. 小麦 158
Joy McCorriston
II.B. 根,块茎,及其它高淀粉主食
II.B.1. 香蕉与芭蕉 175
Will C. McClatchey
II.B.2. 木薯 181
Mary Karasch
II.B.3. 马铃薯(白) 187
Ellen Messer
II.B.4. 西米 201
H. Micheal Tarver and Allan W. Austin
II.B.5. 甘薯和山药 207
Patricia J. O’Brien
II.B.6. 芋艿 218
Nancy J. Pollock
II.C. 重要的蔬菜
II.C.1. 水藻 231
Sheldon Aaronson
II.C.2. 葱属植物(洋葱,大蒜,韭菜,香葱和葱) 249
Julia Peterson
II.C.3. 豆,豌豆和扁豆 271
Lawrence Kaplan
II.C.4. 辣椒 281
Jean Andrews
II.C.5. 十字花科植物与绿叶蔬菜 288
Robert C. Field
II.C.6. 黄瓜,甜瓜与西瓜 298
David Maynard and Donald N. Maynard
II.C.7. 真菌类 313
Sheldon Aaronson
II.C.8. 南瓜属 335
Deena S. Decker-Walters and Terrence W. Walters
II.C.9. 西红柿 351
Janet Long
II.D. 主要坚果
II.D.1. 栗子 359
Antoinette Fauve-Chamoux
II.D.2. 花生 364
Johanna T. Dwyer and Ritu Sandhu
II.E. 动物油,水生动物油,及植物油
II.E.1. 油脂概述,重点描述橄榄油 375
Sean Francis O’Keefe
II.E.2. 椰子油 388
Hugh C. Harries
II.E.3. 棕榈油 397
K. G. Berger and S. M. Martin
II.E.4. 芝麻油 411
Dorothea Bedigian
II.E.5. 大豆油 442
Thomas Sorosiak
II.E.6. 葵花籽油 427
Charles B. Heiser, Jr.
II.F. 滋味的贸易
II.F.1. 香料与调料 431
Hansjorg Küster
II.F.2. 糖 437
J. H. Galloway
II.G. 重要的动物性食物
II.G.1. 美洲野牛 450
J. Allen Barksdale
II.G.2. 水生动物 456
Colin E. Nash
II.G.3. 骆驼 467
Elizabeth A. Stephens
II.G.4. 北美驯鹿和驯鹿 480
David R. Yesner
II.G.5. 牛 489
Daniel W. Gade
II.G.6. 鸡 496
Roger Blench and Kevin C. MacDonald
II.G.7. 鸡蛋 499
William J. Stadelman
II.G.8. 狗 508
Stanley J. Olsen
II.G.9. 鸭 517
Rosemary Luff
II.G.10. 野味 524
Stephen Beckerman
II.G.11. 鹅 529
Kevin C. MacDonald and Roger Blench
II.G.12. 山羊 531
Daniel W. Gade
II.G.13. 猪 536
Daniel W. Gade
II.G.14. 马 542
Daniel W. Gade
II.G.15. 昆虫 546
Darna L. Dufour and Joy B. Sander
II.G.16. 骆马和羊驼 555
Daniel W. Gade
II.G.17. 疣鼻栖鸭 559
Daniel W. Gade
II.G.18. 鸽 561
Richard F. Johnston
II.G.19. 兔 565
Peter R. Cheeke
II.G.20. 海龟和海龟蛋 567
James J. Parsons
II.G.21. 绵羊 574
Daniel W. Gade
II.G.22. 火鸡 578
Stanley J. Olsen
II.G.23. 水牛 583
Robert Hoffpauir
II.G.24. 牦牛 607
Richard P. Palmieri

第三篇 饮料
III.1. 啤酒与浓啤酒 619
Phillip A. Cantrell II
III.2. 母乳与人工婴儿食品 626
Antoinette Fauve-Chamoux
III.3. 可可 635
Murdo J. MacLeod
III.4. 咖啡 641
Steven C. Topik
III.5. 蒸馏饮料 653
James Comer
III.6. 卡瓦酒 664
Nancy J. Pollock
III.7. 阿拉伯茶 671
Clarke Brooke
III.8. 可乐果 684
Edmund Abaka
III.9. 奶与奶制品 692
Keith Vernon
III.10. 软饮料 702
Colin Emmins
III.11. 茶 712
John H. Weisburger and James Comer
III.12. 水 720
Christopher Hamlin
III.13. 葡萄酒 730
James L. Newman

第四篇 营养物质——缺乏症,过量症,以及饮食相关的紊乱症
IV.A. 维生素
IV.A.1. 维生素A 741
George Wolf
IV.A.2. 维生素B族:硫胺(维生素B1),核黄素,烟碱酸,泛酸(维生素B3),吡哆醇(维生素B6),钴胺素(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B) 750
Daphne A. Roe
IV.A.3. 维生素C 754
R. E. Hughes
IV.A.4. 维生素D 763
Glenville Jones
IV.A.5. 维生素E 769
Glenville Jones
IV.A.6. 维生素K与维生素K依赖蛋白质 774
Myrtle Thierry-Palmer
IV.B. 矿物质
IV.B.1. 钙 785
Herta Spencer
IV.B.2. 碘与碘缺乏症 797
Basil S. Hetzel
IV.B.3. 铁 811
Susan Kent and Patricia Stuart-Macadam
IV.B.4. 镁 824
Theodore D. Mountokalakis
IV.B.5. 磷 834
John J. B. Anderson
IV.B.6. 钾 843
David S. Newman
IV.B.7. 钠与高血压 848
Thomas W. Wilson and Clarence E. Grim
IV.B.8. 其它微量元素 856
Forrest H. Nielsen
IV.B.9. 锌 868
Ananda S. Prasad
IV.C. 蛋白质,脂肪,及必需脂肪酸
IV.C.1. 必需脂肪酸 876
Jacqueline L. Dupont
IV.C.2. 蛋白质 882
Kenneth J. Carpenter
IV.C.3. 能量与蛋白质代谢 888
Peter L. Pellett
IV.D. 营养缺乏症
IV.D.1. 脚气病 914
Frederick L. Dunn
IV.D.2. 铁缺乏与慢性病性贫血 919
Susan Kent
IV.D.3. 克山病 939
Yiming Xia
IV.D.4. 骨质疏松症 947
Robert P. Heaney
IV.D.5. 糙皮病 960
Daphne A. Roe and Stephen V. Beck
IV.D.6. 异食癖 967
Margaret J. Weinberger
IV.D.7.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977
J. D. L. Hansen
IV.D.8. 坏血病 988
R. E. Hughes
IV.E. 饮食相关紊乱症
IV.E.1. 厌食症 1001
Heather Munro Prescott
IV.E.2. 乳糜泻 1008
Donald D. Kasarda
IV.E.3. 食物过敏 1022
Susan L. Hefle
IV.E.4. 食物传染 1031
Sujatha Panikker
IV.E.5. 食物敏感:过敏症与不耐受症 1048
Judy Perkin
IV.E.6. 乳糖不耐受症 1057
K. David Patterson
IV.E.7. 肥胖 1062
Leslie Sue Lieberman
IV.F. 饮食与慢性病
IV.F.1. 糖尿病 1078
Leslie Sue Lieberman
IV.F.2. 营养与癌症 1086
Robert Kroes and J. H. Weisburger
IV.F.3. 营养与心脏疾病 1097
Melissa H. Olken and Joel D. Howell
IV.F.4. 心血管系统,冠心病与钙:一种假说 1109
Stephen Seely

第二卷
第五篇 世界各地的饮食
V.A. 农业的起源:远古近东与北非 1123
Naomi F. Miller and Wilma Wetterstrom
V.B. 亚洲的饮食历史与文化
V.B.1. 中东与南亚 1140
Delphine Roger
V.B.2. 东南亚 1151
Christine S. Wilson
V.B.3. 中国 1165
Fran?oise Sabban (translated by Elborg Forster)
V.B.4. 日本 1175
Naomichi Ishige
V.B.5. 韩国 1183
Lois N. Magner
V.C. 欧洲的饮食历史与文化
V.C.1. 地中海(饮食与疾病预防) 1193
Marion Nestle
V.C.2. 南欧 1203
Kenneth Albala
V.C.3. 法国 1210
Eva Barl?sius
V.C.4. 不列颠群岛 1217
Colin Spencer
V.C.5. 北欧——德国及周围地区 1226
Hansjorg Küster
V.C.6. 低地国家 1232
Anneke H. van Otterloo
V.C.7. 俄罗斯 1240
K. David Patterson
V.D. 美洲的饮食历史与文化
V.D.1. 墨西哥与中美洲高原地区 1248
John C. Super and Luis Alberto Vargas
V.D.2. 南美 1254
Daniel W. Gade
V.D.3. 加勒比海地区,包括南美北部与中美洲低地地区:早期历史 1260
William F. Keegan
V.D.4. 1492年至今的加勒比海地区 1278
Jeffrey M. Pilcher
V.D.5. 1492年之前的北美温带与北极地区 1288
Elizabeth J. Reitz
V.D.6. 1492年至今的北美洲 1304
James Comer
V.D.7. 北极与亚北极地区 1323
Linda J. Reed
V.E. 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大洋洲的饮食历史与文化
V.E.1. 撒哈拉以南非洲 1330
James L. Newman
V.E.2.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 1339
Brian Murton
V.E.3. 太平洋群岛 1351
Nancy Davis Lewis
V.F. 烹饪史 1367
Ellen Messer, Barbara Haber, Joyce Toomre, and Barbara Wheaton
第六篇 历史,营养与健康
VI.1. 营养与死亡率的下降 1381
John M. Kim
VI.2. 营养与死亡率的下降:另一种视角 1389
William Muraskin
VI.3. 传染病与营养:协同交互作用 1397
Nevin S. Scrimshaw
VI.4. 饥荒 1411
Brian Murton
VI.5. 身高与营养 1427
Bernard Harris
VI.6. 发展中世界的妇女营养 1439
Eileen Kennedy and Lawrence Haddad
VI.7. 婴幼儿营养 1444
Sara A. Quandt
VI.8. 青少年营养与生育率 1453
Heather Munro Prescott
VI.9. 营养与智力发育 1457
Donald T. Simeon and Sally M. Grantham-McGregor
VI.10. 人类的营养适应性:生物学与文化的考察 1466
H. H. Draper
VI.11. 食物心理学与食物选择 1476
Paul Rozin
VI.12. 食物潮流 1486
Jeffrey M. Pilcher
VI.13. 食物偏见与禁忌 1495
Louis E. Grivetti
VI.14. 食物的社会与文化功能 1513
Carole M. Counihan
VI.15. 作为催欲剂和制欲剂的食物? 1523
Thomas G. Benedek
VI.16. 作为药物的食物 1534
J. Worth Estes
VI.17. 素食主义 1553
James C. Whorton
VI.18. 素食主义:另一种观点 1564
H. Leon Abrams, Jr.
第七篇 当代食物政策问题
VII.1. 国家,健康与营养 1577
Carol F. Helstosky
VII.2. 食物权利 1585
William H. Whitaker
VII.3. 食物补助与干预婴幼儿营养 1593
Penelope Nestel
VII.4. 建议饮食量与饮食指导 1606
Alfred E. Harper
VII.5. 食物标签 1621
Eliza M. Mojduszka
VII.6. 食物游说与美国饮食指导政策 1628
Marion Nestle
VII.7. 食物的生物技术:政治与政策导向 1643
Marion Nestle
VII.8. 食物安全与生物技术 1662
Michael W. Pariza
VII.9. 食品添加剂 1667
K. T. H. Farrer
VII.10. 替代性食物及配料 1677
Beatrice Trum Hunter
VII.11. 作为膳食补充的非食物 1685
R. E. Hughes
VII.12. 食物毒素与微生物毒素 1694
Gordon L. Klein and Wayne R. Snodgrass
VII.13. 旧石器式饮食与现代健康的问题:推古及今 1704
Kenneth F. Kiple
第八篇 世界食用植物词典 1711
参考资料索引 1887
拉丁名索引 1890
人名索引 1901
主题索引 1917

<p> </p> <p><strong>原文地址:http://www.cambridge.org/us/books/kiple/contents.htm</strong></p> <p><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58903 alignleft" title="coversmall"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12/coversmall.gif" alt="" width="146" height="173" /></p> <p> </p> <p><strong>其中,有链接的是免费浏览的章节。绪论,大米,水,猪肉这几节已有人认领了。有兴趣翻译的同学请将你认领的章节告知山寨盲流,邮件至:craigxy#gmail.com,我们会在这里随时更新翻译进度。</strong><span id="more-23486"></span></p> <p> </p> <p> </p> <p> </p> <p>目录<br /> 第一卷<br /> 表格、图片及地图页目录 xix<br /> 撰稿人名单 xxix<br /> 序 xxxvii<br /> 致谢 xxxix<br /> 引言 1<br /> 第一篇 确定我们祖先的食谱 11<br /> I.1. 先民的食谱重建与营养评估:生物人类学纪录 13<br /> Clark Spencer Larsen<br /> I.2. 营养不良的古病理学证据 34<br /> Donald J. Ortner and Gretchen Theobald<br /> I.3. 根据粪化石所做的食谱重建 44<br /> Kristin D. Sobolik<br /> I.4. 古代的食用动物:根据考古发掘所得的动物遗骸 51<br /> Elizabeth S. Wing<br /> I.5. 食谱重现的化学方法 58<br /> Ted A. Rathbun<br /> I.6. 历史,饮食,与狩猎——采集者 63<br /> Mark Nathan Cohen</p> <p>第二篇:主要食物:农作物与牲畜<br /> II.A. 谷物 75<br /> II.A.1. 苋菜 75<br /> Mary Karasch<br /> II.A.2. 大麦 81<br /> Joy McCorriston<br /> II.A.3. 荞麦 90<br /> G. Mazza<br /> II.A.4. 玉米 97<br /> Ellen Messer<br /> II.A.5. 小米 112<br /> J. M. J. de Wet<br /> II.A.6. 燕麦 121<br /> David M. Peterson and J. Paul Murphy<br /> II.A.7. 大米 132<br /> Te-Tzu Chang(张德慈)<br /> II.A.8. 黑麦 149<br /> <em>Hansjorg Kuster</em><br /> II.A.9. 高粱 152<br /> J. M. J. de Wet<br /> II.A.10. 小麦 158<br /> Joy McCorriston<br /> II.B. 根,块茎,及其它高淀粉主食<br /> II.B.1. 香蕉与芭蕉 175<br /> Will C. McClatchey<br /> II.B.2. 木薯 181<br /> Mary Karasch<br /> II.B.3. 马铃薯(白) 187<br /> Ellen Messer<br /> II.B.4. 西米 201<br /> H. Micheal Tarver and Allan W. Austin<br /> II.B.5. 甘薯和山药 207<br /> Patricia J. O’Brien<br /> II.B.6. 芋艿 218<br /> Nancy J. Pollock<br /> II.C. 重要的蔬菜<br /> II.C.1. 水藻 231<br /> Sheldon Aaronson<br /> II.C.2. 葱属植物(洋葱,大蒜,韭菜,香葱和葱) 249<br /> Julia Peterson<br /> II.C.3. 豆,豌豆和扁豆 271<br /> Lawrence Kaplan<br /> II.C.4. 辣椒 281<br /> Jean Andrews<br /> II.C.5. 十字花科植物与绿叶蔬菜 288<br /> Robert C. Field<br /> II.C.6. 黄瓜,甜瓜与西瓜 298<br /> David Maynard and Donald N. Maynard<br /> II.C.7. 真菌类 313<br /> Sheldon Aaronson<br /> II.C.8. 南瓜属 335<br /> Deena S. Decker-Walters and Terrence W. Walters<br /> II.C.9. 西红柿 351<br /> Janet Long<br /> II.D. 主要坚果<br /> II.D.1. 栗子 359<br /> Antoinette Fauve-Chamoux<br /> II.D.2. 花生 364<br /> Johanna T. Dwyer and Ritu Sandhu<br /> II.E. 动物油,水生动物油,及植物油<br /> II.E.1. 油脂概述,重点描述橄榄油 375<br /> Sean Francis O’Keefe<br /> II.E.2. 椰子油 388<br /> Hugh C. Harries<br /> II.E.3. 棕榈油 397<br /> K. G. Berger and S. M. Martin<br /> II.E.4. 芝麻油 411<br /> Dorothea Bedigian<br /> II.E.5. 大豆油 442<br /> Thomas Sorosiak<br /> II.E.6. 葵花籽油 427<br /> Charles B. Heiser, Jr.<br /> II.F. 滋味的贸易<br /> II.F.1. 香料与调料 431<br /> Hansjorg Küster<br /> II.F.2. 糖 437<br /> J. H. Galloway<br /> II.G. 重要的动物性食物<br /> II.G.1. 美洲野牛 450<br /> J. Allen Barksdale<br /> II.G.2. 水生动物 456<br /> Colin E. Nash<br /> II.G.3. 骆驼 467<br /> Elizabeth A. Stephens<br /> II.G.4. 北美驯鹿和驯鹿 480<br /> David R. Yesner<br /> II.G.5. 牛 489<br /> Daniel W. Gade<br /> II.G.6. 鸡 496<br /> Roger Blench and Kevin C. MacDonald<br /> II.G.7. 鸡蛋 499<br /> William J. Stadelman<br /> II.G.8. 狗 508<br /> Stanley J. Olsen<br /> II.G.9. 鸭 517<br /> Rosemary Luff<br /> II.G.10. 野味 524<br /> Stephen Beckerman<br /> II.G.11. 鹅 529<br /> Kevin C. MacDonald and Roger Blench<br /> II.G.12. 山羊 531<br /> Daniel W. Gade<br /> II.G.13. 猪 536<br /> Daniel W. Gade<br /> II.G.14. 马 542<br /> Daniel W. Gade<br /> II.G.15. 昆虫 546<br /> Darna L. Dufour and Joy B. Sander<br /> II.G.16. 骆马和羊驼 555<br /> Daniel W. Gade<br /> II.G.17. 疣鼻栖鸭 559<br /> Daniel W. Gade<br /> II.G.18. 鸽 561<br /> Richard F. Johnston<br /> II.G.19. 兔 565<br /> Peter R. Cheeke<br /> II.G.20. 海龟和海龟蛋 567<br /> James J. Parsons<br /> II.G.21. 绵羊 574<br /> Daniel W. Gade<br /> II.G.22. 火鸡 578<br /> Stanley J. Olsen<br /> II.G.23. 水牛 583<br /> Robert Hoffpauir<br /> II.G.24. 牦牛 607<br /> Richard P. Palmieri</p> <p>第三篇 饮料<br /> III.1. 啤酒与浓啤酒 619<br /> Phillip A. Cantrell II<br /> III.2. 母乳与人工婴儿食品 626<br /> Antoinette Fauve-Chamoux<br /> III.3. 可可 635<br /> Murdo J. MacLeod<br /> III.4. 咖啡 641<br /> Steven C. Topik<br /> III.5. 蒸馏饮料 653<br /> James Comer<br /> III.6. 卡瓦酒 664<br /> Nancy J. Pollock<br /> III.7. 阿拉伯茶 671<br /> Clarke Brooke<br /> III.8. 可乐果 684<br /> Edmund Abaka<br /> III.9. 奶与奶制品 692<br /> Keith Vernon<br /> III.10. 软饮料 702<br /> Colin Emmins<br /> III.11. 茶 712<br /> John H. Weisburger and James Comer<br /> III.12. 水 720<br /> Christopher Hamlin<br /> III.13. 葡萄酒 730<br /> James L. Newman</p> <p>第四篇 营养物质——缺乏症,过量症,以及饮食相关的紊乱症<br /> IV.A. 维生素<br /> IV.A.1. 维生素A 741<br /> George Wolf<br /> IV.A.2. 维生素B族:硫胺(维生素B1),核黄素,烟碱酸,泛酸(维生素B3),吡哆醇(维生素B6),钴胺素(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B) 750<br /> Daphne A. Roe<br /> IV.A.3. 维生素C 754<br /> R. E. Hughes<br /> IV.A.4. 维生素D 763<br /> Glenville Jones<br /> IV.A.5. 维生素E 769<br /> Glenville Jones<br /> IV.A.6. 维生素K与维生素K依赖蛋白质 774<br /> Myrtle Thierry-Palmer<br /> IV.B. 矿物质<br /> IV.B.1. 钙 785<br /> Herta Spencer<br /> IV.B.2. 碘与碘缺乏症 797<br /> Basil S. Hetzel<br /> IV.B.3. 铁 811<br /> Susan Kent and Patricia Stuart-Macadam<br /> IV.B.4. 镁 824<br /> Theodore D. Mountokalakis<br /> IV.B.5. 磷 834<br /> John J. B. Anderson<br /> IV.B.6. 钾 843<br /> David S. Newman<br /> IV.B.7. 钠与高血压 848<br /> Thomas W. Wilson and Clarence E. Grim<br /> IV.B.8. 其它微量元素 856<br /> Forrest H. Nielsen<br /> IV.B.9. 锌 868<br /> Ananda S. Prasad<br /> IV.C. 蛋白质,脂肪,及必需脂肪酸<br /> IV.C.1. 必需脂肪酸 876<br /> Jacqueline L. Dupont<br /> IV.C.2. 蛋白质 882<br /> Kenneth J. Carpenter<br /> IV.C.3. 能量与蛋白质代谢 888<br /> Peter L. Pellett<br /> IV.D. 营养缺乏症<br /> IV.D.1. 脚气病 914<br /> Frederick L. Dunn<br /> IV.D.2. 铁缺乏与慢性病性贫血 919<br /> Susan Kent<br /> IV.D.3. 克山病 939<br /> Yiming Xia<br /> IV.D.4. 骨质疏松症 947<br /> Robert P. Heaney<br /> IV.D.5. 糙皮病 960<br /> Daphne A. Roe and Stephen V. Beck<br /> IV.D.6. 异食癖 967<br /> Margaret J. Weinberger<br /> IV.D.7.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977<br /> J. D. L. Hansen<br /> IV.D.8. 坏血病 988<br /> R. E. Hughes<br /> IV.E. 饮食相关紊乱症<br /> IV.E.1. 厌食症 1001<br /> Heather Munro Prescott<br /> IV.E.2. 乳糜泻 1008<br /> Donald D. Kasarda<br /> IV.E.3. 食物过敏 1022<br /> Susan L. Hefle<br /> IV.E.4. 食物传染 1031<br /> Sujatha Panikker<br /> IV.E.5. 食物敏感:过敏症与不耐受症 1048<br /> Judy Perkin<br /> IV.E.6. 乳糖不耐受症 1057<br /> K. David Patterson<br /> IV.E.7. 肥胖 1062<br /> Leslie Sue Lieberman<br /> IV.F. 饮食与慢性病<br /> IV.F.1. 糖尿病 1078<br /> Leslie Sue Lieberman<br /> IV.F.2. 营养与癌症 1086<br /> Robert Kroes and J. H. Weisburger<br /> IV.F.3. 营养与心脏疾病 1097<br /> Melissa H. Olken and Joel D. Howell<br /> IV.F.4. 心血管系统,冠心病与钙:一种假说 1109<br /> Stephen Seely</p> <p>第二卷<br /> 第五篇 世界各地的饮食<br /> V.A. 农业的起源:远古近东与北非 1123<br /> Naomi F. Miller and Wilma Wetterstrom<br /> V.B. 亚洲的饮食历史与文化<br /> V.B.1. 中东与南亚 1140<br /> Delphine Roger<br /> V.B.2. 东南亚 1151<br /> Christine S. Wilson<br /> V.B.3. 中国 1165<br /> Fran?oise Sabban (translated by Elborg Forster)<br /> V.B.4. 日本 1175<br /> Naomichi Ishige<br /> V.B.5. 韩国 1183<br /> Lois N. Magner<br /> V.C. 欧洲的饮食历史与文化<br /> V.C.1. 地中海(饮食与疾病预防) 1193<br /> Marion Nestle<br /> V.C.2. 南欧 1203<br /> Kenneth Albala<br /> V.C.3. 法国 1210<br /> Eva Barl?sius<br /> V.C.4. 不列颠群岛 1217<br /> Colin Spencer<br /> V.C.5. 北欧——德国及周围地区 1226<br /> Hansjorg Küster<br /> V.C.6. 低地国家 1232<br /> Anneke H. van Otterloo<br /> V.C.7. 俄罗斯 1240<br /> K. David Patterson<br /> V.D. 美洲的饮食历史与文化<br /> V.D.1. 墨西哥与中美洲高原地区 1248<br /> John C. Super and Luis Alberto Vargas<br /> V.D.2. 南美 1254<br /> Daniel W. Gade<br /> V.D.3. 加勒比海地区,包括南美北部与中美洲低地地区:早期历史 1260<br /> William F. Keegan<br /> V.D.4. 1492年至今的加勒比海地区 1278<br /> Jeffrey M. Pilcher<br /> V.D.5. 1492年之前的北美温带与北极地区 1288<br /> Elizabeth J. Reitz<br /> V.D.6. 1492年至今的北美洲 1304<br /> James Comer<br /> V.D.7. 北极与亚北极地区 1323<br /> Linda J. Reed<br /> V.E. 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大洋洲的饮食历史与文化<br /> V.E.1. 撒哈拉以南非洲 1330<br /> James L. Newman<br /> V.E.2.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 1339<br /> Brian Murton<br /> V.E.3. 太平洋群岛 1351<br /> Nancy Davis Lewis<br /> V.F. 烹饪史 1367<br /> Ellen Messer, Barbara Haber, Joyce Toomre, and Barbara Wheaton<br /> 第六篇 历史,营养与健康<br /> VI.1. 营养与死亡率的下降 1381<br /> John M. Kim<br /> VI.2. 营养与死亡率的下降:另一种视角 1389<br /> William Muraskin<br /> VI.3. 传染病与营养:协同交互作用 1397<br /> Nevin S. Scrimshaw<br /> VI.4. 饥荒 1411<br /> Brian Murton<br /> VI.5. 身高与营养 1427<br /> Bernard Harris<br /> VI.6. 发展中世界的妇女营养 1439<br /> Eileen Kennedy and Lawrence Haddad<br /> VI.7. 婴幼儿营养 1444<br /> Sara A. Quandt<br /> VI.8. 青少年营养与生育率 1453<br /> Heather Munro Prescott<br /> VI.9. 营养与智力发育 1457<br /> Donald T. Simeon and Sally M. Grantham-McGregor<br /> VI.10. 人类的营养适应性:生物学与文化的考察 1466<br /> H. H. Draper<br /> VI.11. 食物心理学与食物选择 1476<br /> Paul Rozin<br /> VI.12. 食物潮流 1486<br /> Jeffrey M. Pilcher<br /> VI.13. 食物偏见与禁忌 1495<br /> Louis E. Grivetti<br /> VI.14. 食物的社会与文化功能 1513<br /> Carole M. Counihan<br /> VI.15. 作为催欲剂和制欲剂的食物? 1523<br /> Thomas G. Benedek<br /> VI.16. 作为药物的食物 1534<br /> J. Worth Estes<br /> VI.17. 素食主义 1553<br /> James C. Whorton<br /> VI.18. 素食主义:另一种观点 1564<br /> H. Leon Abrams, Jr.<br /> 第七篇 当代食物政策问题<br /> VII.1. 国家,健康与营养 1577<br /> Carol F. Helstosky<br /> VII.2. 食物权利 1585<br /> William H. Whitaker<br /> VII.3. 食物补助与干预婴幼儿营养 1593<br /> Penelope Nestel<br /> VII.4. 建议饮食量与饮食指导 1606<br /> Alfred E. Harper<br /> VII.5. 食物标签 1621<br /> Eliza M. Mojduszka<br /> VII.6. 食物游说与美国饮食指导政策 1628<br /> Marion Nestle<br /> VII.7. 食物的生物技术:政治与政策导向 1643<br /> Marion Nestle<br /> VII.8. 食物安全与生物技术 1662<br /> Michael W. Pariza<br /> VII.9. 食品添加剂 1667<br /> K. T. H. Farrer<br /> VII.10. 替代性食物及配料 1677<br /> Beatrice Trum Hunter<br /> VII.11. 作为膳食补充的非食物 1685<br /> R. E. Hughes<br /> VII.12. 食物毒素与微生物毒素 1694<br /> Gordon L. Klein and Wayne R. Snodgrass<br /> VII.13. 旧石器式饮食与现代健康的问题:推古及今 1704<br /> Kenneth F. Kiple<br /> 第八篇 世界食用植物词典 1711<br /> 参考资料索引 1887<br /> 拉丁名索引 1890<br /> 人名索引 1901<br /> 主题索引 1917</p>

2011年12月30日星期五

[人类起源] 序 七百万年的非洲人

故事发生在1920年代的某一天,地点是南非东南部龙山山脉。对的,就是电影2012里面,人类最后可以生存的地方,龙山山脉。我们要介绍的人叫Lindiso,林迪索。林迪索是桑人(San)。桑人也叫布希曼人(Bushman),丛林中的人的意思。布希曼,或者布须曼这个词本来有歧视的含义的,是最早登陆南部非洲的欧洲人对土著人的蔑称。不过现在好像仍然聚居的纳米比亚和博滋瓦纳沙漠里面的桑人,对这个说法也没有意见了,并且更倾向于被称呼作布希曼人,因为桑人这个名称,实际上是其他黑人部族对他们的蔑称。不过在南非,布希曼人这个词仍然有贬义,桑人反而是比较安全的称呼。

一个桑人家庭

这一天,林迪索独自一个人,沿着Inxu河谷的低矮灌木,来到了一个巨大的岩壁下。具体地点只有他自己知道。他随身带着赭石,一种颜料。按照他父亲留下的配方,他把赭石调好,开始了在岩壁上的绘画。画的什么呢?大家不清楚。在这个岩壁上,现在有几匹马,有骑手,有马车,还有羚羊。这里面应该有林迪索的作品。这个地方现在叫做Ncengane Shelter。这是桑人最后一次岩画创作的地点。从这一天开始,桑人传承了至少两万七千年的岩画绘制传统,就此中断。

但是非洲的岩画并不只有两万七千年的历史。在开普敦东面,南非的南海岸边上,一个叫Blombos山洞的地方,曾经发现了这个东西:

BlombosOchre.jpg

这个显然不会是大自然天然形成的,那么就应该是人画的。不过即使是人画的,这个看不出什么意义的东西似乎也没什么新鲜的。特殊的地方是这个图案的年代。这个痕迹有多古老呢?七万七千年。在此之前,一般人都认为岩画最早是从欧洲人开始的,时间大约在四万年前左右。这个说法的根据,是在法国和西班牙的大溶洞里面有着丰富的岩画。这些洞穴的入口往往都坍塌了,里面的东西就被保留了下来。在西欧发现的大量岩画,曾经使得人们相信人类最早是在这里开始了艺术创作,并成为真正的会思考的现代人类。不过这个说法一直受人质疑。按照最新的人类进化理论,人类的共同祖先大约在15到20万年前都生活在非洲,而欧洲的岩画却只有4万年历史。这就是说,人类在非洲的这十几万年里面,没有任何的艺术创作,这似乎不大可信。当然了,非洲总是被人看不起的。非洲产生不了人类的智慧,产生不了文明,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七万七千年之久的Blombos岩画的发现改变了这个看法。最近十多年,非洲出土了大量中石器时代(据今30万至4万年前)的文物,特别是六万到八万年间这段时间,有很多有价值的物品出土。这些新发现使得这个历史阶段的研究忽然热门了起来,或许,过不了几年就能改写不少人们已经认可的东西。

最近十几年,除了岩画的起源问题有了麻烦,还有很多已经被普遍接受的道理受到挑战。2001年,在乍得发现了一个距今7百万年前的人科动物化石,这就引起了轰动。在此之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东部和南部。半个世纪以来,在非洲的东部和南部,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按照已经广为流传的说法,随着非洲东部和南部两处地方的森林逐渐退化成为草原,人类的祖先不得不适应新的环境,开始了直立行走,最终进化成为现代人。而与人类近似的猩猩,由于仍然在森林中生存,没有直立行走的必要,所以就不能完成这个飞跃。听起来很有道理吧?乍得化石的发现给这个观点带来了麻烦。七百万年前,现在已经是沙漠的乍得其实还是森林,是非洲中部茂密雨林的一部分,距离草原遥远的很。这样,上面的解释就说不通了。在森林的深处发现了古人类的化石,就意味着,在茂密森林里面,同样有产生直立行走的动力。所以,直立究竟是怎么开始的,就需要古人类学家们再去研究琢磨了。

古人类学的观点出现比较大的变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主要原因还是现代研究所掌握的证据太少了。古人类学很多时候需要大胆的猜测,猜测当然就会带来错误。和其他学科不同,古人类学的证据往往非常稀少,那些几十万几百万年前的遗迹,基本上都是不完整的,往往一个下颌骨,半个头骨,就是很奢侈的发现了。但是也有人非常有运气。十几年前,南非金山大学的Clarke(克拉克)就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古人类骨骼。这个人体据今大约400万年,骨骼保存在约翰内斯堡西北面的一个岩洞里面,非常完整。化石的挖掘也是非常慢的,这个十多年前发现的骨骼,现在还在挖掘之中。

林迪索绘制岩画的技能,是从他的父亲那里传下来的。他的父亲又从自己的父亲那里学会了岩画。林迪索的妻子则是一个祈雨师。桑人在南非的黑人部落中,虽然最落后,但是也是最通灵的,很多其它部落里面的祁雨师、巫师、巫医都是桑人。林迪索的技能并没有传下来,他是人们知道的最后一位岩画画师,林迪索死了,桑人岩画就失传了。林迪索死得很早,那个时代的桑人,平均寿命还不到30岁。不过林迪索的女儿和儿子,到2006年还都活着。

桑人文化的灭绝和外来移民有很大的关系。林迪索所讲的语言,叫!Ga !ne,已经灭绝了。林迪索大约是最后讲这种语言的几个人之一。这个语言多少还留下了一些痕迹,但是也仅仅有140个词汇被记录下来。没见过用!表示的发音?桑人的语言有非常有特色的嗒嗒声,这种发音方法,还对南非其它黑人语言有影响,很多南非语言都能找到这种发音痕迹。记录不同的嗒嗒声,字母是肯定不够用了,只好在键盘上找其他方便的代替。!这个音,学名叫牙腭音,发音方法,是把舌尖定在牙床边缘,接触到硬腭的地方,然后迅速的把舌尖向下移动,发出声响。常见的还有另外三个,分别是:

/,表示的是舌尖放到了上门牙的后面,然后迅速离开发出的摩擦音。有点像那个啧啧的样子。

//,舌头的位置和!的相似,但是音从舌头的两侧发出来。

还有一个用不等号≠表示的。这个音,是把舌头的前端,不仅仅是舌尖,还包括舌头前半部分,放在牙床上,然后离开发出的声音。听起来比!要柔和。

怎么样?自己试试?

大约在1770年前后,白人殖民者扩展到了桑人生活的龙山南麓,开始威胁到了桑人部落的生存。那时候白人农场主们经常进行狩猎,而猎物就是桑人。曾经有一个农场主宣称杀死了2700名桑人,而记录据说是3200个。这样,经过19世纪的残杀,桑人就所剩无几了。现在,在南非北部,还有可数的几个讲N/u语言的桑人,其他的桑人语言在南非已经完全消失了。在博滋瓦纳和纳米比亚,还有一些讲自己语言的桑人部落,但是语言也急需抢救。那些没有被杀死的桑人,逐渐地并入了其他班图语系的黑人族群里面。班图语系民族发源于西非,大约在一千多年前班图语族的人们到达了南部非洲。班图语族是农牧业的文明,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文明遥遥领先于仍然是采集狩猎状态的桑人,立刻侵占了桑人的地盘,把桑人赶到了偏僻的地方。在南部非洲,班图语族建设了南部非洲最辉煌的城市,大津巴布韦和马普古布维,在印度洋沿岸建立了发达的贸易网络,贸易路线远达印度和中国。还有一些桑人进入了科伊人的部落。科伊人大约起源于非洲中部,是白人殖民者到达南部非洲的时候首先遇到的黑人族群,被称为霍图顿人,这个词至今保留着种族歧视色彩。

进入了班图语族的桑人,似乎具有通灵者的地位,是班图族人和灵界的媒介。也正因此,桑人的一些文化得以保存,甚至改变了班图族的文化,很多桑人的传说都可以在班图语族中找到,很多班图语族的岩画,也就由桑人来完成。桑人的岩画持续到了1920年代,这样,桑人的岩画也就记录了白人殖民者的历史,甚至记录了与白人的战争。南非北部的很多岩画,都记录了深入南非内陆的布尔人骑马打枪的画面,特别是1894年酋长Maleboho反抗布尔人统治的战争,在岩画里面有详细记录。

从乍得的化石到桑人文化的中断,非洲大陆上,完整展示了人类进化的全部图案。

Blombos: We Are All South African – Bruce Rimell, 2009

<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blombos_副本.jp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55193 " title="blombos_副本"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blombos_副本.jpg" alt="" width="0" height="0" /></a> <p>故事发生在1920年代的某一天,地点是南非东南部龙山山脉。对的,就是电影2012里面,人类最后可以生存的地方,龙山山脉。我们要介绍的人叫Lindiso,林迪索。林迪索是桑人(San)。桑人也叫布希曼人(Bushman),丛林中的人的意思。布希曼,或者布须曼这个词本来有歧视的含义的,是最早登陆南部非洲的欧洲人对土著人的蔑称。不过现在好像仍然聚居的纳米比亚和博滋瓦纳沙漠里面的桑人,对这个说法也没有意见了,并且更倾向于被称呼作布希曼人,因为桑人这个名称,实际上是其他黑人部族对他们的蔑称。不过在南非,布希曼人这个词仍然有贬义,桑人反而是比较安全的称呼。</p> <div id="attachment_55194"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560px"><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Bushman-family.jp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55194" title="Bushman-family"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Bushman-family.jpg" alt="" width="550" height="367" /></a><p class="wp-caption-text">一个桑人家庭</p></div> <p>这一天,林迪索独自一个人,沿着Inxu河谷的低矮灌木,来到了一个巨大的岩壁下。具体地点只有他自己知道。他随身带着赭石,一种颜料。按照他父亲留下的配方,他把赭石调好,开始了在岩壁上的绘画。画的什么呢?大家不清楚。在这个岩壁上,现在有几匹马,有骑手,有马车,还有羚羊。这里面应该有林迪索的作品。这个地方现在叫做Ncengane Shelter。这是桑人最后一次岩画创作的地点。从这一天开始,桑人传承了至少两万七千年的岩画绘制传统,就此中断。</p> <p>但是非洲的岩画并不只有两万七千年的历史。在开普敦东面,南非的南海岸边上,一个叫Blombos山洞的地方,曾经发现了这个东西:</p> <p><img id="aimg_10371" src="http://songshuhui.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105/1105211933ab091b89d5a622bf.jpg" alt="BlombosOchre.jpg" width="600" /></p> <p>这个显然不会是大自然天然形成的,那么就应该是人画的。不过即使是人画的,这个看不出什么意义的东西似乎也没什么新鲜的。特殊的地方是这个图案的年代。这个痕迹有多古老呢?七万七千年。在此之前,一般人都认为岩画最早是从欧洲人开始的,时间大约在四万年前左右。这个说法的根据,是在法国和西班牙的大溶洞里面有着丰富的岩画。这些洞穴的入口往往都坍塌了,里面的东西就被保留了下来。在西欧发现的大量岩画,曾经使得人们相信人类最早是在这里开始了艺术创作,并成为真正的会思考的现代人类。不过这个说法一直受人质疑。按照最新的人类进化理论,人类的共同祖先大约在15到20万年前都生活在非洲,而欧洲的岩画却只有4万年历史。这就是说,人类在非洲的这十几万年里面,没有任何的艺术创作,这似乎不大可信。当然了,非洲总是被人看不起的。非洲产生不了人类的智慧,产生不了文明,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七万七千年之久的Blombos岩画的发现改变了这个看法。最近十多年,非洲出土了大量中石器时代(据今30万至4万年前)的文物,特别是六万到八万年间这段时间,有很多有价值的物品出土。这些新发现使得这个历史阶段的研究忽然热门了起来,或许,过不了几年就能改写不少人们已经认可的东西。</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blombos_map_lowrez.png"><img class="alignnone size-full wp-image-55191" title="blombos_map_lowrez"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blombos_map_lowrez.png" alt="" width="600" height="669" /></a></p> <p>最近十几年,除了岩画的起源问题有了麻烦,还有很多已经被普遍接受的道理受到挑战。2001年,在乍得发现了一个距今7百万年前的人科动物化石,这就引起了轰动。在此之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东部和南部。半个世纪以来,在非洲的东部和南部,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按照已经广为流传的说法,随着非洲东部和南部两处地方的森林逐渐退化成为草原,人类的祖先不得不适应新的环境,开始了直立行走,最终进化成为现代人。而与人类近似的猩猩,由于仍然在森林中生存,没有直立行走的必要,所以就不能完成这个飞跃。听起来很有道理吧?乍得化石的发现给这个观点带来了麻烦。七百万年前,现在已经是沙漠的乍得其实还是森林,是非洲中部茂密雨林的一部分,距离草原遥远的很。这样,上面的解释就说不通了。在森林的深处发现了古人类的化石,就意味着,在茂密森林里面,同样有产生直立行走的动力。所以,直立究竟是怎么开始的,就需要古人类学家们再去研究琢磨了。</p> <p>古人类学的观点出现比较大的变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主要原因还是现代研究所掌握的证据太少了。古人类学很多时候需要大胆的猜测,猜测当然就会带来错误。和其他学科不同,古人类学的证据往往非常稀少,那些几十万几百万年前的遗迹,基本上都是不完整的,往往一个下颌骨,半个头骨,就是很奢侈的发现了。但是也有人非常有运气。十几年前,南非金山大学的Clarke(克拉克)就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古人类骨骼。这个人体据今大约400万年,骨骼保存在约翰内斯堡西北面的一个岩洞里面,非常完整。化石的挖掘也是非常慢的,这个十多年前发现的骨骼,现在还在挖掘之中。</p> <p>林迪索绘制岩画的技能,是从他的父亲那里传下来的。他的父亲又从自己的父亲那里学会了岩画。林迪索的妻子则是一个祈雨师。桑人在南非的黑人部落中,虽然最落后,但是也是最通灵的,很多其它部落里面的祁雨师、巫师、巫医都是桑人。林迪索的技能并没有传下来,他是人们知道的最后一位岩画画师,林迪索死了,桑人岩画就失传了。林迪索死得很早,那个时代的桑人,平均寿命还不到30岁。不过林迪索的女儿和儿子,到2006年还都活着。</p> <p>桑人文化的灭绝和外来移民有很大的关系。林迪索所讲的语言,叫!Ga !ne,已经灭绝了。林迪索大约是最后讲这种语言的几个人之一。这个语言多少还留下了一些痕迹,但是也仅仅有140个词汇被记录下来。没见过用!表示的发音?桑人的语言有非常有特色的嗒嗒声,这种发音方法,还对南非其它黑人语言有影响,很多南非语言都能找到这种发音痕迹。记录不同的嗒嗒声,字母是肯定不够用了,只好在键盘上找其他方便的代替。!这个音,学名叫牙腭音,发音方法,是把舌尖定在牙床边缘,接触到硬腭的地方,然后迅速的把舌尖向下移动,发出声响。常见的还有另外三个,分别是:</p> <p style="padding-left: 30px;">/,表示的是舌尖放到了上门牙的后面,然后迅速离开发出的摩擦音。有点像那个啧啧的样子。</p> <p style="padding-left: 30px;">//,舌头的位置和!的相似,但是音从舌头的两侧发出来。</p> <p style="padding-left: 30px;">还有一个用不等号≠表示的。这个音,是把舌头的前端,不仅仅是舌尖,还包括舌头前半部分,放在牙床上,然后离开发出的声音。听起来比!要柔和。</p> <p>怎么样?自己试试?</p> <p>大约在1770年前后,白人殖民者扩展到了桑人生活的龙山南麓,开始威胁到了桑人部落的生存。那时候白人农场主们经常进行狩猎,而猎物就是桑人。曾经有一个农场主宣称杀死了2700名桑人,而记录据说是3200个。这样,经过19世纪的残杀,桑人就所剩无几了。现在,在南非北部,还有可数的几个讲N/u语言的桑人,其他的桑人语言在南非已经完全消失了。在博滋瓦纳和纳米比亚,还有一些讲自己语言的桑人部落,但是语言也急需抢救。那些没有被杀死的桑人,逐渐地并入了其他班图语系的黑人族群里面。班图语系民族发源于西非,大约在一千多年前班图语族的人们到达了南部非洲。班图语族是农牧业的文明,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文明遥遥领先于仍然是采集狩猎状态的桑人,立刻侵占了桑人的地盘,把桑人赶到了偏僻的地方。在南部非洲,班图语族建设了南部非洲最辉煌的城市,大津巴布韦和马普古布维,在印度洋沿岸建立了发达的贸易网络,贸易路线远达印度和中国。还有一些桑人进入了科伊人的部落。科伊人大约起源于非洲中部,是白人殖民者到达南部非洲的时候首先遇到的黑人族群,被称为霍图顿人,这个词至今保留着种族歧视色彩。</p> <p>进入了班图语族的桑人,似乎具有通灵者的地位,是班图族人和灵界的媒介。也正因此,桑人的一些文化得以保存,甚至改变了班图族的文化,很多桑人的传说都可以在班图语族中找到,很多班图语族的岩画,也就由桑人来完成。桑人的岩画持续到了1920年代,这样,桑人的岩画也就记录了白人殖民者的历史,甚至记录了与白人的战争。南非北部的很多岩画,都记录了深入南非内陆的布尔人骑马打枪的画面,特别是1894年酋长Maleboho反抗布尔人统治的战争,在岩画里面有详细记录。</p> <p>从乍得的化石到桑人文化的中断,非洲大陆上,完整展示了人类进化的全部图案。</p> <div id="attachment_55192"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570px"><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blombos.jp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55192" title="blombos"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blombos.jpg" alt="" width="560" height="397" /></a><p class="wp-caption-text">Blombos: We Are All South African – Bruce Rimell, 2009</p></div>

2011年12月26日星期一

第五味

中国美好传统的五行哲学告诉我们,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色青黄赤白黑,五味酸甜苦辣咸,现代医学则认为,我们的舌头只能品尝到酸、甜、苦、咸四味。直到不久前,第五味才在科学世界站稳脚跟。不过这第五味并不是辣,“火辣辣”的感觉并非味觉,而是辣椒素刺激三叉神经引起的,第五味是中国人都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欢的——鲜。
鲜这种味道得到承认并不容易,西方传统文化并不认为“鲜”是一种基础的味道,英文里甚至没有“鲜”这个字(现在他们用日文“鲜”字的罗马拼音umami),毫不奇怪,鲜味的代表——味精,是由东方人发明的(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教授),这一改变人类历史命运的大发现,我们以后还会讲到。

书上的字:靓汤和鲜甜——日本料理的精髓


人的味蕾长得像洋葱,是由几十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洋葱”破土而出的“嫩芽”表面覆盖有特殊的蛋白质,称为味觉受体,这些蛋白质分子与溶解在水中的味道分子,比如糖、盐等拥抱在一起,然后引发一系列反应,将味道的信息传给大脑,我们就尝到了味道。专门接受鲜味的味觉受体称为mGluR4。

口耐的味蕾示意图


敏感的味觉是长期进化的产物。味道能帮助动物寻觅营养,避开毒素,有着敏锐味蕾的动物能够生存下去,繁衍至今。我们对味道的分明爱憎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喜爱甜味和咸味,避开苦味和酸味,甜味代表富含能量的糖,咸味代表人体运转必须的盐,苦味代表植物里的有毒物质,酸味则是细菌腐败的副产品。

使人感到鲜味的物质有氨基酸和核苷酸,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砖块”,核苷酸则是经常存在于动物肌体内的物质,这两者标志着有丰富蛋白质营养的食物,尤其是肉。“鲜”字是一个“鱼”和一个“羊”合在一起,已经够能说明问题了。
味觉又是身体的先驱,食物刚一进嘴,就告诉“下面的”消化系统,将有什么营养入胃,做好消化吸收的一切准备工作。比如口中尝到甜味会使胰脏释放出胰岛素,即使吃到的是无营养的木糖醇,甚至是用甜水漱口(不咽下去),也可以使身体激动一场。在实验室里,用含味精的水喂老鼠,足以使老鼠的消化系统加速运转,可怜的小老鼠受了骗,以为自己吃到的是蛋白质。满是淀粉的火腿肠、虾条(笔者小时候的最爱)和方便面调料,也许可算是人类的味精水。其实名厨精心调制的靓汤也差不多,鸡鸭鱼肉煲汤之后,超过90%的蛋白质仍然存留在肉里,然而鲜味物质和盐、糖一样溶于水(否则我们也品尝不到了),这使鲜味很容易从肉里跑到水里,最后肉变得索然无味,而营养远不及肉的水以“靓汤”的名声大放异彩。

…我知道这几坨母鸡煲出来应该是甜的…


味精这种欺骗人感情的白粉粉(不许乱想),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味道鲜美的氨基酸——谷氨酸(又称麸氨酸)和金属钠形成的盐。最早的味精是那个名字很好听的日本教授,从海带里提取出来的,现在则用能分泌谷氨酸的细菌进行发酵生产。我们的身体对味精根本不陌生。钠是人体必需的电解质,而谷氨酸是生物体内常见的组分,人体神经细胞利用谷氨酸来传递信息,许多食物中都含有大量的的谷氨酸,除了海带,还有奶酪、酱油、西红柿、蘑菇等等。吃多了味精会渴,是因为味精中的钠,这跟吃多了食盐(氯化钠)道理相同。
确实有少数人,在吃了大量味精之后,会有后背麻木,头疼,恶心等等症状,有人吃了中国菜(富含味精,哥,你知道的)后出现症状,在美国,这种“味精中毒症”被称为“中餐馆并发症”,曾经掀起过对味精的恐慌。很奇怪,谷氨酸是我们食物里广泛存在,又是生命必需的化学物质,吃了这种东西中毒,这就像是绵羊对羊毛过敏一样。这也许是因为人体内的谷氨酸含量很少,太过大量的谷氨酸对身体来说是陌生的。
不过也应该声明一下,味精的安全系数还是相当高,美国FDA、欧盟委员会食品科学委员会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都把味精评价为相当安全的食物。首先,人与人体质不同,对于大多数人无害的东西,对个别人可能就是毒药。比如有人对鸡蛋、花生、虾、甚至小麦面筋里的蛋白质过敏。其次,不管哪一国的饭馆(和家里),食物里有谷氨酸都是很常见的,不管厨师有没有添加那种大逆不道的白粉粉进去。

说到“鲜”就不能不提海鲜。海水的含盐量是3%左右,而生物细胞最合适的矿物质(其中包括盐)含量是1%,因为渗透压的缘故,细胞里的水分,会从细胞里的“稀”溶液,往外面海水的“浓”溶液里跑。如果不想办法,海里的鱼虾就会像撒了盐的黄瓜一样,“杀”出水来变成咸鱼干。
海生动物的细胞里不能加更多的盐,于是它就加进别的东西,氧化三甲胺和氨基酸,使细胞里的“汤”和细胞外的一样浓,鱼死后,氧化三甲胺会转化成有“臭咸鱼”气味的三甲胺,而氨基酸自然是鲜味的来源了,所以海中特别盛产让人留连忘返的美味。
海鱼肉氨基酸的含量是牛肉的3-10倍,但真正在肉体中就把靓汤调配好的是贝类和甲壳类(虾、蟹等)。它们几乎不含氧化三甲胺,作为弥补,贝类和虾蟹里的氨基酸特别多,此外,它们还含有比鱼类更多的盐,虾蟹还有一项额外的优惠,它们体内的氨基酸中有很多是甘氨酸,顾名思义,这种氨基酸不鲜,是甜的。粤菜的招牌绝活一是“靓汤”,二是“白灼”,前者是用文火慢炖的方法,把氨基酸慢慢溶进水里,后者则是利用了海鲜本身就有鲜味、咸味和甜味,毋需多加佐料的道理。
对于海鲜,如果有兼具科学美和文学美的描述的话,那就是张岱在《陶庵梦忆》里的评价——“不着盐醋,五味具足”!

对人类来说,最古老也最经典的鲜味食物非肉莫属。人是最杂食的灵长类,也是最爱吃肉的灵长类。黑猩猩有时会捕杀猴子和羚羊,但它们的食物里,肉仅仅占到4%,人类的这一比例有20%-40%,游猎为生的部落偶尔能高到90%(狩猎旺季,或者天寒地冻没蔬果可吃的时候),几乎是食肉动物了。
说到食肉动物,你也许知道洋鬼子爱吃带血的牛排,但你知道他们喜欢吃腐尸肉吗?请看张爱玲女士发回的现场报道

——————☆☆★★我是文青分割线★★☆☆——————

……把野味与宰了的牲口高挂许多天,开始腐烂,自然肉嫩了。所以high(高)的一义是“臭”,gamey(像野味)也是“臭”。二○年间有的女留学生进过烹饪学校,下过他们的厨房,见到西餐的幕后的,皱着眉说:“他们的肉真不新鲜。”直到现在,名小说家詹姆斯•密契纳的西班牙游记 “Iberia”还记载一个游客在餐馆里点了一道斑鸩,嫌腐臭,一戳骨架子上的肉片片自落,叫侍者拿走,说:“烂得可以不用烹调了。”

——————☆☆★★文青分割线结束★★☆☆——————

够恐怖吧?其实这是一个传统的肉类处理方法,称为熟化或熟成(aging)。动物宰掉之后,要在没有冷冻的条件下放一段时间,这个时间鸡要半天到一天,猪三到五天,牛有时会长达两个星期。现在的熟成都是在0~4摄氏度的冷藏中进行,现在我们吃到的肉,差不多都经历过这一过程。过去没有冰箱,就把肉直接挂在外面。生态学家,科普经典《沙乡年鉴》的作者莱奥波德(Aldo Leopold),对此有过优美如诗的描述:

——————☆☆★★我是文青分割线★★☆☆——————

杀一头被树的果实养肥的公鹿,而且时间不能早于十一月,也不能晚于一月。将鹿挂在一棵寿栎上,经过七次霜的冷冻和七次太阳的烘烤之后,从腰肉下的油脂团中切出半冻结的肉条……

——————☆☆★★文青分割线结束★★☆☆——————

这个过程有时会进行到肉表面都腐臭了为止,所以有中国女学生的西餐馆惊魂。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张女士所提到的,使肉变嫩。牛(或猪、鹿……)死后,肌肉内的蛋白质会紧紧结合到一起,肌肉纤维收缩,使肉变得很硬,即所谓的“尸僵”现象。放置一段时间之后,肉本身含有的酶会把蛋白质分解,肉也就嫩了。

熟成过的猥琐牛肉,我承认我的字写坏了T-T


跟我们平时想的不一样,肉并不是越新鲜越美味。所有生物体内都含有一种称为ATP的物质,它是生物体的电池,负责提供能量。动物死后,体内的ATP会逐步分解,产生鲜美的核苷酸——肌苷酸。在熟成过程中,动物尸体会逐渐释放出肌苷酸,使肉变得更鲜美有风味。顺便说一句,一般来说,母鸡体内的肌苷酸含量要多于公鸡,所以我们经常拿母鸡来煲汤。

高级餐馆会特别标榜,他们的牛排是“熟成”过的,缔造上品牛排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使僵尸变得不那么僵(不是尸变!)的过程。说到底,我们和僵尸的主要区别,只不过是僵尸吃活人,而我们吃尸体罢了。

<p>中国美好传统的五行哲学告诉我们,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色青黄赤白黑,五味酸甜苦辣咸,现代医学则认为,我们的舌头只能品尝到酸、甜、苦、咸四味。直到不久前,第五味才在科学世界站稳脚跟。不过这第五味并不是辣,“火辣辣”的感觉并非味觉,而是辣椒素刺激三叉神经引起的,第五味是中国人都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欢的——鲜。<br /> 鲜这种味道得到承认并不容易,西方传统文化并不认为“鲜”是一种基础的味道,英文里甚至没有“鲜”这个字(现在他们用日文“鲜”字的罗马拼音umami),毫不奇怪,鲜味的代表——味精,是由东方人发明的(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教授),这一改变人类历史命运的大发现,我们以后还会讲到。</p> <div id="attachment_38476"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426px"><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5/umami.jp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38476"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5/umami.jpg" alt="" width="416" height="497" /></a><p class="wp-caption-text">书上的字:靓汤和鲜甜——日本料理的精髓</p></div> <p><em><br /> </em></p> <p>人的味蕾长得像洋葱,是由几十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洋葱”破土而出的“嫩芽”表面覆盖有特殊的蛋白质,称为味觉受体,这些蛋白质分子与溶解在水中的味道分子,比如糖、盐等拥抱在一起,然后引发一系列反应,将味道的信息传给大脑,我们就尝到了味道。专门接受鲜味的味觉受体称为mGluR4。</p> <div id="attachment_38477"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411px"><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5/tastebud.gif"><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38477"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5/tastebud.gif" alt="" width="401" height="277" /></a><p class="wp-caption-text">口耐的味蕾示意图</p></div> <p><em><br /> </em></p> <p>敏感的味觉是长期进化的产物。味道能帮助动物寻觅营养,避开毒素,有着敏锐味蕾的动物能够生存下去,繁衍至今。我们对味道的分明爱憎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喜爱甜味和咸味,避开苦味和酸味,甜味代表富含能量的糖,咸味代表人体运转必须的盐,苦味代表植物里的有毒物质,酸味则是细菌腐败的副产品。</p> <p>使人感到鲜味的物质有氨基酸和核苷酸,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砖块”,核苷酸则是经常存在于动物肌体内的物质,这两者标志着有丰富蛋白质营养的食物,尤其是肉。“鲜”字是一个“鱼”和一个“羊”合在一起,已经够能说明问题了。<br /> 味觉又是身体的先驱,食物刚一进嘴,就告诉“下面的”消化系统,将有什么营养入胃,做好消化吸收的一切准备工作。比如口中尝到甜味会使胰脏释放出胰岛素,即使吃到的是无营养的木糖醇,甚至是用甜水漱口(不咽下去),也可以使身体激动一场。在实验室里,用含味精的水喂老鼠,足以使老鼠的消化系统加速运转,可怜的小老鼠受了骗,以为自己吃到的是蛋白质。满是淀粉的火腿肠、虾条(笔者小时候的最爱)和方便面调料,也许可算是人类的味精水。其实名厨精心调制的靓汤也差不多,鸡鸭鱼肉煲汤之后,超过90%的蛋白质仍然存留在肉里,然而鲜味物质和盐、糖一样溶于水(否则我们也品尝不到了),这使鲜味很容易从肉里跑到水里,最后肉变得索然无味,而营养远不及肉的水以“靓汤”的名声大放异彩。</p> <div id="attachment_38478"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610px"><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5/moogee.jp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38478"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5/moogee.jpg" alt="" width="600" height="450" /></a><p class="wp-caption-text">…我知道这几坨母鸡煲出来应该是甜的…</p></div> <p><em><br /> </em></p> <p>味精这种欺骗人感情的白粉粉(不许乱想),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味道鲜美的氨基酸——谷氨酸(又称麸氨酸)和金属钠形成的盐。最早的味精是那个名字很好听的日本教授,从海带里提取出来的,现在则用能分泌谷氨酸的细菌进行发酵生产。我们的身体对味精根本不陌生。钠是人体必需的电解质,而谷氨酸是生物体内常见的组分,人体神经细胞利用谷氨酸来传递信息,许多食物中都含有大量的的谷氨酸,除了海带,还有奶酪、酱油、西红柿、蘑菇等等。吃多了味精会渴,是因为味精中的钠,这跟吃多了食盐(氯化钠)道理相同。<br /> 确实有少数人,在吃了大量味精之后,会有后背麻木,头疼,恶心等等症状,有人吃了中国菜(富含味精,哥,你知道的)后出现症状,在美国,这种“味精中毒症”被称为“中餐馆并发症”,曾经掀起过对味精的恐慌。很奇怪,谷氨酸是我们食物里广泛存在,又是生命必需的化学物质,吃了这种东西中毒,这就像是绵羊对羊毛过敏一样。这也许是因为人体内的谷氨酸含量很少,太过大量的谷氨酸对身体来说是陌生的。<br /> 不过也应该声明一下,味精的安全系数还是相当高,美国FDA、欧盟委员会食品科学委员会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都把味精评价为相当安全的食物。首先,人与人体质不同,对于大多数人无害的东西,对个别人可能就是毒药。比如有人对鸡蛋、花生、虾、甚至小麦面筋里的蛋白质过敏。其次,不管哪一国的饭馆(和家里),食物里有谷氨酸都是很常见的,不管厨师有没有添加那种大逆不道的白粉粉进去。</p> <p>说到“鲜”就不能不提海鲜。海水的含盐量是3%左右,而生物细胞最合适的矿物质(其中包括盐)含量是1%,因为渗透压的缘故,细胞里的水分,会从细胞里的“稀”溶液,往外面海水的“浓”溶液里跑。如果不想办法,海里的鱼虾就会像撒了盐的黄瓜一样,“杀”出水来变成咸鱼干。<br /> 海生动物的细胞里不能加更多的盐,于是它就加进别的东西,氧化三甲胺和氨基酸,使细胞里的“汤”和细胞外的一样浓,鱼死后,氧化三甲胺会转化成有“臭咸鱼”气味的三甲胺,而氨基酸自然是鲜味的来源了,所以海中特别盛产让人留连忘返的美味。<br /> 海鱼肉氨基酸的含量是牛肉的3-10倍,但真正在肉体中就把靓汤调配好的是贝类和甲壳类(虾、蟹等)。它们几乎不含氧化三甲胺,作为弥补,贝类和虾蟹里的氨基酸特别多,此外,它们还含有比鱼类更多的盐,虾蟹还有一项额外的优惠,它们体内的氨基酸中有很多是甘氨酸,顾名思义,这种氨基酸不鲜,是甜的。粤菜的招牌绝活一是“靓汤”,二是“白灼”,前者是用文火慢炖的方法,把氨基酸慢慢溶进水里,后者则是利用了海鲜本身就有鲜味、咸味和甜味,毋需多加佐料的道理。<br /> 对于海鲜,如果有兼具科学美和文学美的描述的话,那就是张岱在《陶庵梦忆》里的评价——“不着盐醋,五味具足”!</p> <p>对人类来说,最古老也最经典的鲜味食物非肉莫属。人是最杂食的灵长类,也是最爱吃肉的灵长类。黑猩猩有时会捕杀猴子和羚羊,但它们的食物里,肉仅仅占到4%,人类的这一比例有20%-40%,游猎为生的部落偶尔能高到90%(狩猎旺季,或者天寒地冻没蔬果可吃的时候),几乎是食肉动物了。<br /> 说到食肉动物,你也许知道洋鬼子爱吃带血的牛排,但你知道他们喜欢吃腐尸肉吗?请看张爱玲女士发回的现场报道</p> <p>:</p> <p>——————☆☆★★我是文青分割线★★☆☆——————</p> <p>……把野味与宰了的牲口高挂许多天,开始腐烂,自然肉嫩了。所以high(高)的一义是“臭”,gamey(像野味)也是“臭”。二○年间有的女留学生进过烹饪学校,下过他们的厨房,见到西餐的幕后的,皱着眉说:“他们的肉真不新鲜。”直到现在,名小说家詹姆斯•密契纳的西班牙游记 “Iberia”还记载一个游客在餐馆里点了一道斑鸩,嫌腐臭,一戳骨架子上的肉片片自落,叫侍者拿走,说:“烂得可以不用烹调了。”</p> <p>——————☆☆★★文青分割线结束★★☆☆——————</p> <p>够恐怖吧?其实这是一个传统的肉类处理方法,称为熟化或熟成(aging)。动物宰掉之后,要在没有冷冻的条件下放一段时间,这个时间鸡要半天到一天,猪三到五天,牛有时会长达两个星期。现在的熟成都是在0~4摄氏度的冷藏中进行,现在我们吃到的肉,差不多都经历过这一过程。过去没有冰箱,就把肉直接挂在外面。生态学家,科普经典《沙乡年鉴》的作者莱奥波德(Aldo Leopold),对此有过优美如诗的描述:</p> <p>——————☆☆★★我是文青分割线★★☆☆——————</p> <p>杀一头被树的果实养肥的公鹿,而且时间不能早于十一月,也不能晚于一月。将鹿挂在一棵寿栎上,经过七次霜的冷冻和七次太阳的烘烤之后,从腰肉下的油脂团中切出半冻结的肉条……</p> <p>——————☆☆★★文青分割线结束★★☆☆——————</p> <p>这个过程有时会进行到肉表面都腐臭了为止,所以有中国女学生的西餐馆惊魂。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张女士所提到的,使肉变嫩。牛(或猪、鹿……)死后,肌肉内的蛋白质会紧紧结合到一起,肌肉纤维收缩,使肉变得很硬,即所谓的“尸僵”现象。放置一段时间之后,肉本身含有的酶会把蛋白质分解,肉也就嫩了。</p> <div id="attachment_38480"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510px"><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5/dry-aged-meat-1.jp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38480"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5/dry-aged-meat-1.jpg" alt="" width="500" height="250" /></a><p class="wp-caption-text">熟成过的猥琐牛肉,我承认我的字写坏了T-T</p></div> <p><em><br /> </em></p> <p>跟我们平时想的不一样,肉并不是越新鲜越美味。所有生物体内都含有一种称为ATP的物质,它是生物体的电池,负责提供能量。动物死后,体内的ATP会逐步分解,产生鲜美的核苷酸——肌苷酸。在熟成过程中,动物尸体会逐渐释放出肌苷酸,使肉变得更鲜美有风味。顺便说一句,一般来说,母鸡体内的肌苷酸含量要多于公鸡,所以我们经常拿母鸡来煲汤。</p> <p>高级餐馆会特别标榜,他们的牛排是“熟成”过的,缔造上品牛排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使僵尸变得不那么僵(不是尸变!)的过程。说到底,我们和僵尸的主要区别,只不过是僵尸吃活人,而我们吃尸体罢了。</p>

【动漫组】空想科学日和&middot;西游篇

守法朝朝忧闷,强梁夜夜欢歌,
损人利己骑马骡,正直公平挨饿。
修桥补路瞎眼,杀人放火儿多,
我到西天问我佛,佛说:我也没辙!

 

 

——出处已不可考的德云社定场诗


三藏法师一行历经重重艰险,终于到达了天竺,不料问题也接踵而来,先是八戒被剁成猪排,其余三人又为谁第一个抵达终点,争得不可开交……人性真的是如此可悲吗?除了互相倾轧,互相伤害,难道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编者注:本文提及的动画为《搞笑漫画日和之西游记-旅程的终点》,没有看过的人可拖到本文末尾,先花五分钟看完这个……饱含演化博弈原理的视频……)

搞笑漫画日和的内涵,就让科学来揭开它吧!

1:囚徒的困境

如果你是三藏,如果你够善良也够聪明,可能会提议大家一起慢慢走,一起抵达天竺,虽然跟猴子地中海并列第一,不如独得第一体面,总比大家勾心斗角好得多吧。可是这样真的行得通吗?

如果大家都是好人,你也当好人,一块撞线,固然很好,但还有更好的选择:趁着大家慢慢走的时候,你一个箭步冲到前面去,Ok,第一是你。如果大家都不老实,你还在那里慢慢走,那就更蠢了。

结论是,不管悟空和沙僧是好人还是恶人,你都得拼命跑!无论你计划得多么好,最后总是以尔虞我诈收场。这就是日和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在现实世界中,西游旅程的情况经常出现,比如公海的渔场,如果大家都不乱捕,就可以永远维持丰富的产量,可是如果你老实不乱捕,别人借机把鱼捕光,“你不捞他捞呀”,所以大家都会拼命捕捞,直到渔场枯竭为止。不仅人类,其他生物也面临同样的难题,为什么森林里的树都长得这样高?如果大家都长得很矮,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但只要有一棵树长高一点,就能享受更多的阳光,于是所有的树争相往高处长……

我们可以把所有老实做善事的行为统称为“合作”,所有作奸犯科都归为“背叛”,得到这张表。这就是博弈论中经典的难题“囚徒的困境”(Prisoner’s dilemma)。简而言之,囚徒的困境就是说老实人总是吃亏,最老实的八戒首先遭殃,呜呼哀哉。真正奇怪的,不是西游四人组在终点起了内讧,而是他们居然能克服重重劫难,到了终点才出问题。

2:仁义的傻瓜

事实上人类比我们料想的善良得多,也愚蠢得多。如果你在轧马路时,有个拿着笔记本的家伙窜出来,问你,如果有一百块钱给你和一位素昧平生的路人甲分,你会怎么分,不要奇怪,这是博弈论的另一个经典问题,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

游戏规则是钱由你来分,如果分得让那个路人甲不满意的话,他和你就一分钱也拿不到。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已经调查了世界各地,从现代都市白领,到亚马孙丛林的居民,大多都会分两到四成给陌生的伙伴,而路人甲要是嫌钱太少,就索性连这一点也不要了,宁可讨个公道。总之,双方的反应虽然不算大公无私,也算是有情有义了。

你可能觉得这种反应很正常,但如果分钱的人稍微聪明一点,就会想到最后通牒博弈还有别的解法。你可以拿走九十九块九毛九,只留一分钱给那个倒霉鬼,如果他真的想要钱,就不能拒绝,否则什么也拿不到。真正有血有肉的人,并没有“理性的人”那么无情无义,谢天谢地。

考虑到科学家调查的范围之广,如果把人性的愚蠢和善良完全归功于教育,是不合理的。那么多种文化怎么会不约而同地教人做“善良的傻瓜”?文化千奇百怪,不管你是来自纽约还是亚马孙,全世界人至少都在一方面是一样的——大脑。

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新分支,它认为人脑是进化的产物,是用来在自然界生存并繁衍后代的工具,之所以那么多种文化的人都愚蠢而善良,是因为人类进化而来的本性就是愚蠢而善良,我们脑子里都有同一根弦。

然而好人总是在囚徒的困境里吃亏,物竞天择的结果,理应是八戒牺牲,留下湿父猴子等一干卑鄙小人,仁义的傻瓜怎么能在自然界存活呢?

3:双鱼的拒绝

政治学家爱克斯罗德(Robert Axelrod)一直想知道,囚徒的困境有没有破解的办法,1979年,他邀请学者们来玩一个游戏。

游戏规则是西游终点的简化版,参赛者要自己编写一个电脑程序,在适当的时候出“合作”和“背叛”,爱克斯罗德会把这些程序输入电脑,进行一场大比武,得分最高的获胜。参加比赛的一共有14个程序,最后胜出的策略叫做“Tit For Tat”(简称TFT),是数学心理学家拉波波特(Anatol Rapoport)提出的。爱克斯罗德用TFT做擂主,举办第二次华山论剑,这次有6个国家,11个领域专家编写的62个程序参赛,TFT仍然高坐冠军宝座。这确实是一个很强大的程序。

“Tit For Tat”英文意即“一报还一报”,你叫它“针锋相对”或“等价交换”都可以,在第一回先合作,然后别人做什么,它也做什么,别人跟它合作,它报之以李,别人背叛它,它就报复回去。就这样一个简单到近乎单纯的策略(只有4行字节),居然拔得头筹,令学者们大跌眼镜。

德国马普学会(Max Planck Institute)的进化生物学主任米林斯基(Manfred Milinski),设计过一个巧妙的实验。三棘刺鱼(学名Gasterosteus aculeatus)如果发现自己家附近有大鱼,就会派出侦察小队,去看看大鱼肚子饿不饿,好决定要不要抵御天敌。侦察队一般是两条鱼组成,跟西游四人组的情况相反,这时候是两鱼都不敢先撞线,谁游到前头,就要冒被大鱼一口吞掉的风险。

米林斯基在水缸里放进一条刺鱼和一条大鱼,然后在刺鱼身边摆一面镜子,刺鱼先是往前游一小段,发现镜子里的鱼也往前游,就继续很高兴地往前游去。如果把镜子摆成斜角,这样刺鱼往前游的时候,镜子里的鱼看上去只往前游了一点点,好像很害怕不敢向前的样子。真鱼看到“同伴”如此不给力,自己也会赌气游回去。

 

刺鱼实际是在玩TFT的游戏,你合作(跟我去侦察)我也合作,你背叛(丢下我逃走)我也背叛。TFT策略不会像八戒,下了锅还在介绍自己的肉质如何,也不会像三藏,陷入黑吃黑中,搞得两败俱伤。能保护自己的力量,与乐于合作的善良相结合,才是成功的策略。

回到分钱的问题,TFT的原则之一是“先合作”,所以你见了陌生人也要表示友好,有钱大家分;之二是“以牙还牙,惩罚坏蛋”,如果你给得太少,对方以为你在背叛他,宁愿分文不取,也要对你实施惩罚。如果我们知道,人类既不是老实的八戒,也不是卑鄙的三藏,而是刚柔并济的TFT玩家,就很容易明白,这并不是愚蠢而是睿智。

经济学家弗兰克(Robert H. Frank)说过,我们凭感情做出的“愚蠢”决定,倒能把我们引向最大利益,而“理性”的卑鄙小人,才是真正的傻瓜。

4:未来的阴影

既然善良的TFT能成为好策略,西游四人组能一路精诚合作(悟空今天帮八戒,八戒明天帮悟空……),克服九九八十一难来到天竺,也不是什么怪事了。于是问题转了一圈又回到出发点,既然TFT这么厉害,为什么在旅程的终点,大家还是翻脸了呢?

西游旅程到了终点,三藏等人功德圆满,专等各自上西天成佛了。既然大家马上就要散伙,不管是悟空把八戒剁了下锅,还是三藏在终点Bankai,都不用担心将来同伴的报复了,这下子情况又回到杯具的“囚徒的困境”。TFT是以直报怨的策略,它要靠报复来惩罚恶人,如果没有报复,TFT也会变成拔掉牙齿的狮子。

如果说“未来的报复”是TFT的牙齿,那么它的爪子就是未来的未知。如果三藏一行人知道西行之旅何时会到终点,头脑又够聪明的话,他们不仅仅会想到在终点做坏事,也会想到,大家都会在终点作奸犯科。过第八十一难时不管表现得如何好,都会在终点遭到同伙背叛。好人没好报,还不如当坏人得了。于是大家又决定了,过第八十一难的时候也要使坏!这下子,不管第八十难时大家表现得如何好,都会在八十一难时遭到同伙背叛……

照这个逻辑,从后往前推,第八十一难,第八十难,第七十九难……直至第一难,大家都应该互相倾轧,互相背叛……这下怎么能走到天竺嘛?!

直到三藏一行到达西天,佛祖才告诉他西游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这种做法貌似刁难,其实是很高明的。不知道旅程何时结束,四人组也就不知道开始内讧,大家只好互相友善,走一步看一步,历经劫难重重,始终保持合作……

问题是,三藏一行人又不是傻子,终点在即,总能看出来吧,看到终点,就知道做坏事不怕遭报应了,囚徒的困境的阴魂又回来了,先抓八戒下锅,然后为了谁第一个抵达终点,争得不可开交……

西游记旅程的终点,果然是是非之地呀。

注解:

《搞笑漫画日和》:动画短片,由增田幸助同名漫画改编而成,风格滑稽无厘头,中文配音版广受欢迎,流行词语“给力”、“我嘞个去”的出处。

空想科学:出自柳田理科雄的科普作品《空想科学读本》,内容是以科学手段研究漫画、电影,如奥特曼要多少能量才能变身。这里指“以科学解释根本不能用科学解释的东西”。

参考资料:

  • Poundstone W.,《囚犯的两难》,叶家兴译,左岸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年初版
  • Buss D. M.,《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熊哲宏译,张勇,晏清,华东师范大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 Ridley M.,《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方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版本未知

鸣谢Albert_JIAO提供关于棘鱼实验的细节。

<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2010784493636402_副本.jp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53585 " title="2010784493636402_副本"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2010784493636402_副本.jpg" alt="" width="0" height="0" /></a> <p><div class="editornote"><p><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守法朝朝忧闷,强梁夜夜欢歌,</span><br />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损人利己骑马骡,正直公平挨饿。</span><br />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修桥补路瞎眼,杀人放火儿多,</span><br />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我到西天问我佛,佛说:我也没辙!</span></p> <p> </p> <p> </p> <p><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出处已不可考的德云社定场诗</span></p></div><br /> <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日和-西游记.jpg"><img class="alignleft size-large wp-image-53569" title="日和 西游记"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日和-西游记-600x337.jpg" alt="" width="600" height="337" /></a></p> <p>三藏法师一行历经重重艰险,终于到达了天竺,不料问题也接踵而来,先是八戒被剁成猪排,其余三人又为谁第一个抵达终点,争得不可开交……人性真的是如此可悲吗?除了互相倾轧,互相伤害,难道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吗?<br /> <span style="color: #808080;"><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编者注:本文提及的动画为《搞笑漫画日和之西游记-旅程的终点》,没有看过的人可拖到本文末尾,先花五分钟看完这个……饱含演化博弈原理的视频……)</span></span></p> <p>搞笑漫画日和的内涵,就让科学来揭开它吧!</p> <h3 class="orangebg"><strong>1:囚徒的困境</strong></h3> <p>如果你是三藏,如果你够善良也够聪明,可能会提议大家一起慢慢走,一起抵达天竺,虽然跟猴子地中海并列第一,不如独得第一体面,总比大家勾心斗角好得多吧。可是这样真的行得通吗?</p> <p>如果大家都是好人,你也当好人,一块撞线,固然很好,但还有更好的选择:趁着大家慢慢走的时候,你一个箭步冲到前面去,Ok,第一是你。如果大家都不老实,你还在那里慢慢走,那就更蠢了。</p> <p>结论是,不管悟空和沙僧是好人还是恶人,你都得拼命跑!无论你计划得多么好,最后总是以尔虞我诈收场。这就是日和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1-西游记囚徒困境.jpg"><img class="alignnone size-full wp-image-53575" title="1 西游记囚徒困境"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1-西游记囚徒困境.jpg" alt="" width="586" height="355" /></a></p> <p>在现实世界中,西游旅程的情况经常出现,比如公海的渔场,如果大家都不乱捕,就可以永远维持丰富的产量,可是如果你老实不乱捕,别人借机把鱼捕光,“你不捞他捞呀”,所以大家都会拼命捕捞,直到渔场枯竭为止。不仅人类,其他生物也面临同样的难题,为什么森林里的树都长得这样高?如果大家都长得很矮,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但只要有一棵树长高一点,就能享受更多的阳光,于是所有的树争相往高处长……</p> <p>我们可以把所有老实做善事的行为统称为“合作”,所有作奸犯科都归为“背叛”,得到这张表。这就是博弈论中经典的难题“囚徒的困境”(Prisoner’s dilemma)。简而言之,囚徒的困境就是说老实人总是吃亏,最老实的八戒首先遭殃,呜呼哀哉。真正奇怪的,不是西游四人组在终点起了内讧,而是他们居然能克服重重劫难,到了终点才出问题。</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2-传统囚徒困境.jpg"><img class="alignnone size-full wp-image-53574" title="2 传统囚徒困境"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2-传统囚徒困境.jpg" alt="" width="586" height="355" /></a></p> <h3 class="orangebg"><strong>2:仁义的傻瓜</strong></h3> <p>事实上人类比我们料想的善良得多,也愚蠢得多。如果你在轧马路时,有个拿着笔记本的家伙窜出来,问你,如果有一百块钱给你和一位素昧平生的路人甲分,你会怎么分,不要奇怪,这是博弈论的另一个经典问题,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p> <p>游戏规则是钱由你来分,如果分得让那个路人甲不满意的话,他和你就一分钱也拿不到。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已经调查了世界各地,从现代都市白领,到亚马孙丛林的居民,大多都会分两到四成给陌生的伙伴,而路人甲要是嫌钱太少,就索性连这一点也不要了,宁可讨个公道。总之,双方的反应虽然不算大公无私,也算是有情有义了。</p> <p>你可能觉得这种反应很正常,但如果分钱的人稍微聪明一点,就会想到最后通牒博弈还有别的解法。你可以拿走九十九块九毛九,只留一分钱给那个倒霉鬼,如果他真的想要钱,就不能拒绝,否则什么也拿不到。真正有血有肉的人,并没有“理性的人”那么无情无义,谢天谢地。</p> <p>考虑到科学家调查的范围之广,如果把人性的愚蠢和善良完全归功于教育,是不合理的。那么多种文化怎么会不约而同地教人做“善良的傻瓜”?文化千奇百怪,不管你是来自纽约还是亚马孙,全世界人至少都在一方面是一样的——大脑。</p> <p>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新分支,它认为人脑是进化的产物,是用来在自然界生存并繁衍后代的工具,之所以那么多种文化的人都愚蠢而善良,是因为人类进化而来的本性就是愚蠢而善良,我们脑子里都有同一根弦。</p> <p>然而好人总是在囚徒的困境里吃亏,物竞天择的结果,理应是八戒牺牲,留下湿父猴子等一干卑鄙小人,仁义的傻瓜怎么能在自然界存活呢?</p> <h3 class="orangebg"><strong>3:双鱼的拒绝</strong></h3> <p>政治学家爱克斯罗德(Robert Axelrod)一直想知道,囚徒的困境有没有破解的办法,1979年,他邀请学者们来玩一个游戏。</p> <p>游戏规则是西游终点的简化版,参赛者要自己编写一个电脑程序,在适当的时候出“合作”和“背叛”,爱克斯罗德会把这些程序输入电脑,进行一场大比武,得分最高的获胜。参加比赛的一共有14个程序,最后胜出的策略叫做“Tit For Tat”(简称TFT),是数学心理学家拉波波特(Anatol Rapoport)提出的。爱克斯罗德用TFT做擂主,举办第二次华山论剑,这次有6个国家,11个领域专家编写的62个程序参赛,TFT仍然高坐冠军宝座。这确实是一个很强大的程序。</p> <p>“Tit For Tat”英文意即“一报还一报”,你叫它“针锋相对”或“等价交换”都可以,在第一回先合作,然后别人做什么,它也做什么,别人跟它合作,它报之以李,别人背叛它,它就报复回去。就这样一个简单到近乎单纯的策略(只有4行字节),居然拔得头筹,令学者们大跌眼镜。</p> <p>德国马普学会(Max Planck Institute)的进化生物学主任米林斯基(Manfred Milinski),设计过一个巧妙的实验。三棘刺鱼(学名<em>Gasterosteus aculeatus</em>)如果发现自己家附近有大鱼,就会派出侦察小队,去看看大鱼肚子饿不饿,好决定要不要抵御天敌。侦察队一般是两条鱼组成,跟西游四人组的情况相反,这时候是两鱼都不敢先撞线,谁游到前头,就要冒被大鱼一口吞掉的风险。</p> <p>米林斯基在水缸里放进一条刺鱼和一条大鱼,然后在刺鱼身边摆一面镜子,刺鱼先是往前游一小段,发现镜子里的鱼也往前游,就继续很高兴地往前游去。如果把镜子摆成斜角,这样刺鱼往前游的时候,镜子里的鱼看上去只往前游了一点点,好像很害怕不敢向前的样子。真鱼看到“同伴”如此不给力,自己也会赌气游回去。</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4-Gasterosteus-aculeatus.jpg"><img class="alignnone size-full wp-image-53573" title="4 Gasterosteus aculeatus"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4-Gasterosteus-aculeatus.jpg" alt="" width="443" height="480" /></a></p> <p> </p> <p>刺鱼实际是在玩TFT的游戏,你合作(跟我去侦察)我也合作,你背叛(丢下我逃走)我也背叛。TFT策略不会像八戒,下了锅还在介绍自己的肉质如何,也不会像三藏,陷入黑吃黑中,搞得两败俱伤。能保护自己的力量,与乐于合作的善良相结合,才是成功的策略。</p> <p>回到分钱的问题,TFT的原则之一是“先合作”,所以你见了陌生人也要表示友好,有钱大家分;之二是“以牙还牙,惩罚坏蛋”,如果你给得太少,对方以为你在背叛他,宁愿分文不取,也要对你实施惩罚。如果我们知道,人类既不是老实的八戒,也不是卑鄙的三藏,而是刚柔并济的TFT玩家,就很容易明白,这并不是愚蠢而是睿智。</p> <p>经济学家弗兰克(Robert H. Frank)说过,我们凭感情做出的“愚蠢”决定,倒能把我们引向最大利益,而“理性”的卑鄙小人,才是真正的傻瓜。</p> <h3 class="orangebg"><strong>4:未来的阴影</strong></h3> <p>既然善良的TFT能成为好策略,西游四人组能一路精诚合作(悟空今天帮八戒,八戒明天帮悟空……),克服九九八十一难来到天竺,也不是什么怪事了。于是问题转了一圈又回到出发点,既然TFT这么厉害,为什么在旅程的终点,大家还是翻脸了呢?</p> <p>西游旅程到了终点,三藏等人功德圆满,专等各自上西天成佛了。既然大家马上就要散伙,不管是悟空把八戒剁了下锅,还是三藏在终点Bankai,都不用担心将来同伴的报复了,这下子情况又回到杯具的“囚徒的困境”。TFT是以直报怨的策略,它要靠报复来惩罚恶人,如果没有报复,TFT也会变成拔掉牙齿的狮子。</p> <p>如果说“未来的报复”是TFT的牙齿,那么它的爪子就是未来的未知。如果三藏一行人知道西行之旅何时会到终点,头脑又够聪明的话,他们不仅仅会想到在终点做坏事,也会想到,大家都会在终点作奸犯科。过第八十一难时不管表现得如何好,都会在终点遭到同伙背叛。好人没好报,还不如当坏人得了。于是大家又决定了,过第八十一难的时候也要使坏!这下子,不管第八十难时大家表现得如何好,都会在八十一难时遭到同伙背叛……</p> <p>照这个逻辑,从后往前推,第八十一难,第八十难,第七十九难……直至第一难,大家都应该互相倾轧,互相背叛……这下怎么能走到天竺嘛?!</p> <p>直到三藏一行到达西天,佛祖才告诉他西游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这种做法貌似刁难,其实是很高明的。不知道旅程何时结束,四人组也就不知道开始内讧,大家只好互相友善,走一步看一步,历经劫难重重,始终保持合作……</p> <p>问题是,三藏一行人又不是傻子,终点在即,总能看出来吧,看到终点,就知道做坏事不怕遭报应了,囚徒的困境的阴魂又回来了,先抓八戒下锅,然后为了谁第一个抵达终点,争得不可开交……</p> <p>西游记旅程的终点,果然是是非之地呀。</p> <p><strong>注解:</strong></p> <p>《搞笑漫画日和》:动画短片,由增田幸助同名漫画改编而成,风格滑稽无厘头,中文配音版广受欢迎,流行词语“给力”、“我嘞个去”的出处。</p> <p>空想科学:出自柳田理科雄的科普作品《空想科学读本》,内容是以科学手段研究漫画、电影,如奥特曼要多少能量才能变身。这里指“以科学解释根本不能用科学解释的东西”。</p> <p><strong>参考资料:</strong></p> <ul> <li>Poundstone W.,《囚犯的两难》,叶家兴译,左岸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年初版</li> </ul> <ul> <li>Buss D. M.,《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熊哲宏译,张勇,晏清,华东师范大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li> </ul> <ul> <li>Ridley M.,《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方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版本未知</li> </ul> <ul> <li>Meredith C.,The Story of Tit For Tat,来自网络:<a href="http://www.abc.net.au/science/slab/tittat/story.htm" target="_blank">http://www.abc.net.au/science/slab/tittat/story.htm</a></li> </ul> <ul> <li>维基词条Robert H. Frank,来自网络:<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H._Frank" target="_blank">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H._Frank</a></li> </ul> <p><embed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480" height="400" src="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kzNzMyMjI0/v.swf" quality="high" allowscriptaccess="sameDomain" align="middle"></embed></p> <p>鸣谢Albert_JIAO提供关于棘鱼实验的细节。</p>

2011年12月25日星期日

塑料饮料瓶致癌?可别搞错了对象

流言: 阿联酋一个12岁女童因连续16个月使用同一个矿泉水瓶得了癌症,研究发现,塑料瓶里面有一种叫做PET的物质,这种物质使用一次是安全的,但如果你为了节俭或图方便而重复使用该类塑料瓶,就会受到癌症的威胁!

真相:

PET是什么?

PET的全名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1],是一种极为常用的树脂材料,在塑料分类标志(Resin identification code)中属于1类[2]。我们平常喝的矿泉水、果汁、碳酸饮料的塑料瓶就是用它做的。除此之外,它还可以用来做唱片、胶片的基片,产品的塑料包装,电器零部件。在纺织材料界,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涤纶。作为一次性的饮料容器,PET具有材质轻,韧性好,耐酸耐碱等优点。PET还能回收再利用,废弃的PET饮料瓶经过回收、加工还可以做成其他塑料制品,甚至投身纺织界——制成涤纶纤维。

有研究报告称,瓶装水里检出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存在安全隐患。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是PVC塑料常用的增塑剂,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Bis(2-ethylhexyl) phthalate,DEHP)。不过,PET塑料并不使用这类增塑剂。对于瓶装水里检出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可能的解释是在塑料的回收过程中不小心引入的。此外,也可能是由于PET在合成过程中,残余了一些邻苯二甲酸酯的单体。塑料老化和破损,有可能增加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溶出。

DEHP的潜在危害

对DEHP安全性的质疑,主要来自于它的类雌激素作用,可能引起男性内分泌紊乱。给它打上“致癌”的标签有失公允。不过DEHP的类雌激素作用通常也只在一些实验动物身上引起较严重的生殖系统畸形,在人类身上很少引起严重的问题。尚在母亲体内的男性胎儿可能会较一般人更易受DEHP伤害[4]。当DEHP经由母体血液进入胎儿体内的时候,可能会干扰、抑制男性生殖系统的发育。科学家[5]发现血液中DEHP浓度更高的孕妇所产下的男婴,一些去男性化的表现(阴茎较小、睾丸体积小、隐睾)的发生几率显著高于血液DEHP浓度低的孕妇。另一项针对含DEHP塑料瓶的使用者的研究表明[6],DEHP的类雌激素作用只有壬基酚或双酚A的5000~15000分之一,其作用过于微弱,不足以引起使用者的去男性化表现。不过考虑到DEHP“潜在的”健康风险,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在塑料玩具中禁用DEHP,这也是为了保护尚在发育阶段的小男孩。

除了引起男婴内分泌紊乱,DEHP还有其他一些潜在的健康风险。将离体培养的心肌细胞浸泡在DEHP中,可能引起其节律异常。不过在在体的心脏中并没有发现这个现象,说长期接触DEHP会引起心律失常尚缺乏依据。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DEHP是一种脂溶性物质,更容易囤积在脂肪细胞内,因此肥胖者更容易发生DEHP蓄积,血液的DEHP浓度也更容易升高,因此也更容易受到其类雌激素作用的影响。

流言里提到不要重复使用该类塑料瓶还是可取的,可以减少因老化和破损导致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溶出。不过,12岁小女孩、患癌症的情节就和事实不符了。

结论:谣言破解。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DEHP,尤其是男婴可能造成一些“潜在”的风险,但是伤害针对的是男婴的生殖系统,对女童则未发现有类似的作用。12岁女童因连续16个月使用同一个矿泉水瓶得癌症的消息多半是一个谣言。不过,为了减少这类物质的可能摄入,不要反复使用这种一次性的饮料瓶,是可取的。

感谢 何以袖手 对本文的指正

参考文献:
[1]  PET
[3]  DEHP
[5] Shanna H. Swan, Environmental phthalate exposure in relation to reproductive outcomes and other health endpoints in human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Volume 108, Issue 2, October 2008, Pages 177-184
[6] FRANZ Roland, Can Migration of Endocrine Disruptors from Plastic Bottles be the Cause of Estrogenic Burden Recently Determined in Bottled Mineral Water? Deutsche Lebensmittel-Rundschau , 2009, vol. 105, no5, pp. 315-318

图片来源:boltonhospitals.nhs.uk

本文已发表于 果壳网 谣言粉碎机主题站塑料饮料瓶致癌?可别搞错了对象

<p><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塑料饮料瓶致癌?可别搞错了对象-300x208.jpg" alt="" title="塑料饮料瓶致癌?可别搞错了对象" width="300" height="208" class="alignleft size-medium wp-image-58632" /></p> <p><strong>流言:</strong> 阿联酋一个12岁女童因连续16个月使用同一个矿泉水瓶得了癌症,研究发现,塑料瓶里面有一种叫做PET的物质,这种物质使用一次是安全的,但如果你为了节俭或图方便而重复使用该类塑料瓶,就会受到癌症的威胁!</p> <p><strong>真相:</strong></p> <div id="pet"> <h1>PET是什么?</h1> <p>PET的全名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1],是一种极为常用的树脂材料,在塑料分类标志(Resin identification code)中属于1类[2]。我们平常喝的矿泉水、果汁、碳酸饮料的塑料瓶就是用它做的。除此之外,它还可以用来做唱片、胶片的基片,产品的塑料包装,电器零部件。在纺织材料界,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涤纶。作为一次性的饮料容器,PET具有材质轻,韧性好,耐酸耐碱等优点。PET还能回收再利用,废弃的PET饮料瓶经过回收、加工还可以做成其他塑料制品,甚至投身纺织界——制成涤纶纤维。</p> <p>有研究报告称,瓶装水里检出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存在安全隐患。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是PVC塑料常用的增塑剂,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Bis(2-ethylhexyl) phthalate,DEHP)。不过,PET塑料并不使用这类增塑剂。对于瓶装水里检出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可能的解释是在塑料的回收过程中不小心引入的。此外,也可能是由于PET在合成过程中,残余了一些邻苯二甲酸酯的单体。塑料老化和破损,有可能增加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溶出。</p> </div> <div id="dehp"> <h1>DEHP的潜在危害</h1> <p>对DEHP安全性的质疑,主要来自于它的类雌激素作用,可能引起男性内分泌紊乱。给它打上“致癌”的标签有失公允。不过DEHP的类雌激素作用通常也只在一些实验动物身上引起较严重的生殖系统畸形,在人类身上很少引起严重的问题。尚在母亲体内的男性胎儿可能会较一般人更易受DEHP伤害[4]。当DEHP经由母体血液进入胎儿体内的时候,可能会干扰、抑制男性生殖系统的发育。科学家[5]发现血液中DEHP浓度更高的孕妇所产下的男婴,一些去男性化的表现(阴茎较小、睾丸体积小、隐睾)的发生几率显著高于血液DEHP浓度低的孕妇。另一项针对含DEHP塑料瓶的使用者的研究表明[6],DEHP的类雌激素作用只有壬基酚或双酚A的5000~15000分之一,其作用过于微弱,不足以引起使用者的去男性化表现。不过考虑到DEHP“潜在的”健康风险,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在塑料玩具中禁用DEHP,这也是为了保护尚在发育阶段的小男孩。</p> <p>除了引起男婴内分泌紊乱,DEHP还有其他一些潜在的健康风险。将离体培养的心肌细胞浸泡在DEHP中,可能引起其节律异常。不过在在体的心脏中并没有发现这个现象,说长期接触DEHP会引起心律失常尚缺乏依据。</p> <p>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DEHP是一种脂溶性物质,更容易囤积在脂肪细胞内,因此肥胖者更容易发生DEHP蓄积,血液的DEHP浓度也更容易升高,因此也更容易受到其类雌激素作用的影响。</p> <p>流言里提到不要重复使用该类塑料瓶还是可取的,可以减少因老化和破损导致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溶出。不过,12岁小女孩、患癌症的情节就和事实不符了。</p> <p><strong>结论:谣言破解。</strong>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DEHP,尤其是男婴可能造成一些“潜在”的风险,但是伤害针对的是男婴的生殖系统,对女童则未发现有类似的作用。12岁女童因连续16个月使用同一个矿泉水瓶得癌症的消息多半是一个谣言。不过,为了减少这类物质的可能摄入,不要反复使用这种一次性的饮料瓶,是可取的。</p> <p>感谢 <a href="http://www.guokr.com/i/1235108818/">何以袖手</a> 对本文的指正</p> <div> <div>参考文献:</div> <div>[1]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Polyethylene_terephthalate">PET</a></div> <div>[2]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Resin_identification_code">Resin identification code</a></div> <div>[3]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Bis%282-ethylhexyl%29_phthalate">DEHP</a></div> <div>[4] <a href="http://pubs.acs.org/action/showStoryContent?doi=10.1021%2Fon.2008.11.12.154968">Plasticizer may make boys less masculine</a></div> <div>[5] Shanna H. Swan, Environmental phthalate exposure in relation to reproductive outcomes and other health endpoints in human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Volume 108, Issue 2, October 2008, Pages 177-184</div> <div>[6] FRANZ Roland, Can Migration of Endocrine Disruptors from Plastic Bottles be the Cause of Estrogenic Burden Recently Determined in Bottled Mineral Water? Deutsche Lebensmittel-Rundschau , 2009, vol. 105, no5, pp. 315-318</div> </div> <p>图片来源:boltonhospitals.nhs.uk</p> </div> <p>本文已发表于<a href="http://www.guokr.com/"> 果壳网</a> <a href="http://www.guokr.com/site/fact/">谣言粉碎机主题站</a> 《<a href="http://www.guokr.com/article/7934/">塑料饮料瓶致癌?可别搞错了对象</a>》</p>

剥茧抽丝新技术革新全球丝制品行业

蚕丝是自然界中最轻最柔最细的天然纤维,被广泛用于织制各种绸缎和针织品,在工业、国防和医药等领域也有大量应用。

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蚕丝都来自家养的桑蚕(也叫家蚕)茧。栽桑养蚕起源于中国,距今约有6000多年的历史。几千年的养殖过程使得桑蚕茧易于抽丝和染色。

野蚕茧很难剥茧抽丝

桑蚕蚕丝的提取只需经过相对简单的处理,而由于野蚕茧表面附有矿物层,野蚕丝的提取一直都是一个近乎不可能的难题。野蚕茧表面的矿物层一旦被去除,就能够得到商用价值极高的野蚕丝,这种长度和品质都极佳的天然纤维将大大促进丝制品相关产业的发展。

最近,一本名叫《生物大分子》(Biomacromolecules)的杂志中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来自英国和肯尼亚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使用酸性 溶液去除野蚕茧表面矿物的新方法,降低了野蚕丝的提取难度,并表示去除野蚕茧表层矿物之后,能够较为容易地获得优质长蚕丝。他们还尝试了多种酸性溶液,试 图找到一种能够有效去除矿物质的同时不对蚕丝产生任何破坏的最佳选择。

一种叫做白斑枯叶蛾(Gonometa postica)的茧面附着矿物为一水草酸钙(calcium oxalate monohydrate)。有证据表明乙二胺四乙酸(EDTA)可以有选择性地去除一水草酸钙,完好地保留丝胶物质,避免蚕丝蛋白纤维丝的破坏和缠结,使 得野蚕丝可以通过热湿处理提取。这种方法显然有别于标准的“脱胶法”,而是一种“矿物去除法”。机械测试表明,相比现用的相对粗糙的脱胶、梳理或者干燥抽 丝等方法,这种新技术使得蚕丝不易断裂,大大减少了抽丝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破坏。这一项新技术的发现,将有可能极大促进丝制品产业的发展,使丝制品产业拓展 到亚洲之外的新地域。

作为这项研究的参与者之一,来自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弗里茨•沃拉斯(Fritz Vollrath)说:“你选择用化学手段去除矿物质,但你一定不会选择那些低劣的方式,你绝不会愿意选择那些会有损蚕丝质量的方式。因为家养桑蚕丝和野 蚕丝在质地与颜色方面都有所区别,野蚕丝会受到时尚产业的高度青睐。”

沃拉斯博士(Dr. Vollrath)还说:“由于轻薄,丝制品所占空间非常小,是价值极高的产品。而作为农产品,它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确实是意义非凡。”他和他的同事们正在为这一项新技术申请专利。

目前丝制品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国和印度。然而由于气候适宜繁殖与生长,非洲和南美洲有大量的野蚕分布。这一新技术的发现将有可能使丝制品的发展拓展到非洲和南美洲。不仅对亚洲丝制品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对非洲和南美洲的丝制品产业同样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作为丝绸的发源地,中国凭借盛产桑蚕的优势曾一度垄断了高利润的丝制品行业。然而这一项新技术的发现与应用将把非洲和南美洲带入到竞争队伍中来,为丝制品行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p>蚕丝是自然界中最轻最柔最细的天然纤维,被广泛用于织制各种绸缎和针织品,在工业、国防和医药等领域也有大量应用。</p> <p>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蚕丝都来自家养的桑蚕(也叫家蚕)茧。栽桑养蚕起源于中国,距今约有6000多年的历史。几千年的养殖过程使得桑蚕茧易于抽丝和染色。</p> <div id="attachment_57425" class="wp-caption alignnone" style="width: 610px"><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7/24silkspan-articleLarge.jp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57425" title="24silkspan-articleLarge"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7/24silkspan-articleLarge.jpg" alt="" width="600" height="330" /></a><p class="wp-caption-text">野蚕茧很难剥茧抽丝</p></div> <p>桑蚕蚕丝的提取只需经过相对简单的处理,而由于野蚕茧表面附有矿物层,野蚕丝的提取一直都是一个近乎不可能的难题。野蚕茧表面的矿物层一旦被去除,就能够得到商用价值极高的野蚕丝,这种长度和品质都极佳的天然纤维将大大促进丝制品相关产业的发展。</p> <p>最近,一本名叫《生物大分子》(Biomacromolecules)的杂志中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来自英国和肯尼亚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使用酸性 溶液去除野蚕茧表面矿物的新方法,降低了野蚕丝的提取难度,并表示去除野蚕茧表层矿物之后,能够较为容易地获得优质长蚕丝。他们还尝试了多种酸性溶液,试 图找到一种能够有效去除矿物质的同时不对蚕丝产生任何破坏的最佳选择。</p> <p>一种叫做白斑枯叶蛾(Gonometa postica)的茧面附着矿物为一水草酸钙(calcium oxalate monohydrate)。有证据表明乙二胺四乙酸(EDTA)可以有选择性地去除一水草酸钙,完好地保留丝胶物质,避免蚕丝蛋白纤维丝的破坏和缠结,使 得野蚕丝可以通过热湿处理提取。这种方法显然有别于标准的“脱胶法”,而是一种“矿物去除法”。机械测试表明,相比现用的相对粗糙的脱胶、梳理或者干燥抽 丝等方法,这种新技术使得蚕丝不易断裂,大大减少了抽丝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破坏。这一项新技术的发现,将有可能极大促进丝制品产业的发展,使丝制品产业拓展 到亚洲之外的新地域。</p> <p>作为这项研究的参与者之一,来自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弗里茨•沃拉斯(Fritz Vollrath)说:“你选择用化学手段去除矿物质,但你一定不会选择那些低劣的方式,你绝不会愿意选择那些会有损蚕丝质量的方式。因为家养桑蚕丝和野 蚕丝在质地与颜色方面都有所区别,野蚕丝会受到时尚产业的高度青睐。”</p> <p>沃拉斯博士(Dr. Vollrath)还说:“由于轻薄,丝制品所占空间非常小,是价值极高的产品。而作为农产品,它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确实是意义非凡。”他和他的同事们正在为这一项新技术申请专利。</p> <p>目前丝制品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国和印度。然而由于气候适宜繁殖与生长,非洲和南美洲有大量的野蚕分布。这一新技术的发现将有可能使丝制品的发展拓展到非洲和南美洲。不仅对亚洲丝制品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对非洲和南美洲的丝制品产业同样有着革命性的影响。</p> <p>作为丝绸的发源地,中国凭借盛产桑蚕的优势曾一度垄断了高利润的丝制品行业。然而这一项新技术的发现与应用将把非洲和南美洲带入到竞争队伍中来,为丝制品行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改变。</p> <p><div class="editorsource"></p> <p>来源:<a href="http://www.nytimes.com/2011/05/24/science/24obsilk.html">《纽约时报》5月24日报道</a>、<a href="http://pubs.acs.org/stoken/presspac/presspac/abs/10.1021/bm2003362">《生物大分子》论文摘要</a></p> <p>作者:赵小浅</p> <p>审稿:<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cfj1116" target="_blank">Fujia</a></p> <p><div><a href="http://www.science360.gov" target="_blank" style="margin-right:15px"><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themes/isongshu/images/sci360.jpg"></a><a href="http://pansci.tw/" target="_blank" style="margin-right:15px"><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pansci-logo-150_75.png"></a></div></div><div style="margin: 10px 0pt; font-size: 13px; padding: 8px; border: 1px solid rgb(255, 174, 79); background: none repeat scroll 0pt 0pt rgb(255, 246, 207); color: rgb(120, 120, 120);"><a href="http://songshuhui.net/contribute">想分享科技新鲜事,跟大伙儿谈论热点话题背后的科学?却懒得写长文章,或不知怎么参与?现在可以编译短文或写原创小文章,投稿给资讯频道,与大家共享信息。  详情 >></a></div></p>

2011年12月24日星期六

看完热闹看门道——奥运中的科学(三十一)

摘自《奥运中的科技之光》,赵致真著。经赵致真先生授权,科学松鼠会网络发布,转载请注明。

“让我们把眼光离开运动场上那些高精尖的‘前沿科技’,去观察一下许多司空见惯的‘鸡毛蒜皮’,同样会发现有趣的知识。”

体育场馆拾零

2005年6月14,雅典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传来捷报,牙买加短跑名将鲍威尔以9秒77的成绩打破了男子百米世界纪录。还是这位“牙买加飞人”,2007年9月10日又在意大利城市瑞提举行的国际田联大赛中,以9秒74打破了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接受记者采访时鲍威尔说,“假如今天的风速再理想些,我准能跑出更好成绩。”这是一句大实话。当顺风风速每秒2米时,百米成绩能比无风时快0.15秒。鲍威尔上次打破世界纪录就占了每秒1.7米“顺风”的大便宜。而美国选手盖伊2007年6月在锐步田径大奖赛中跑出9秒76的成绩超过世界纪录时,却因为当时跑进方向的风速达到每秒2.2米,高于国际田联规定的每秒2米上限而不被承认。真可谓“成也顺风,败也顺风”了。

同样的悲欢也落在跳远运动员头上。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比蒙的“世纪一跳”8米90就是在恰好每秒2米的“顺风”下“诞生”的。直到23年后的东京第三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美国选手鲍威尔才以8米95的成绩创造了新的跳远世界纪录。但几分钟前美国名将刘易斯就跳出了8米91,更早打破了“比蒙极限”,可惜当时的风速为正2.90米,因此纪录没有被承认。可见风的作用对田径比赛多么“生死攸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不少世界纪录是靠着“搭顺风车”创造出来的。反过来,超过每秒2米的“顺风”又会将最出色的成绩“一风吹”。但无人抱怨这一规则的铁面无情。正如西谚所说,“风大的时候火鸡也会飞。”

球类运动项目对风速甚至更加敏感。在奥运会上,“大球”比赛风速控制在每秒0.5米以下,“小球”比赛风速不得超过每秒0.2米。2005年羽毛球世锦赛中,许多顶尖级好手都“望风皆靡”,运动员戏称美国阿纳海姆体育馆空调系统为“龙卷风”。 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落成的羽毛球馆一改大口径送风的传统办法,将气流分解到观众坐席下的9100个通风口,便是为了确保馆内风速完全达到奥运会规定标准。

clip_image002

1948年伦敦奥运会测量风速

如何迅速准确地测定风速,从来是竞赛场上容不得半点含糊的大事。19世纪中期人类发明了鲁滨逊风速仪,将4个半球形的“杯”按“杯口”垂直于地面方向,顺次安放在十字形水平支架外端形成“杯轮”,因为“杯”的凸面和凹面在空气中的形状阻力差异很大,无论风从何方吹来,都会形成力矩差,带来“杯轮”沿竖直轴向同一方向旋转。由于对称放置的“杯”容易彼此遮挡并受另一边力矩的抵消,“杯”的线速度只能达到风速的三分之一。1926年,加拿大人帕特逊制造了互成120度夹角的3“杯”风速仪,使“杯轮”的持续转动力矩明显增大。另一种旋翼式风速仪的“翼轮”沿水平轴转动,如同磨坊的风车和电扇的桨叶,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匀速性。此后出现的“热丝”型风速仪则完全另辟蹊径,用电流将电阻丝加热到环境温度以上,由于不同速度的风对电热丝的冷却作用不同,便可通过测出电压或电流的变化来计量风速了。

clip_image004

热线风速仪

clip_image006

超声波风速仪

今日运动场上常见的超声波风速仪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它的基本原理是,让成对的交换器相互发出和接受超声波脉冲,由于空气是声波传递的介质,气流运动的速度会影响声波传递的速度,因此,通过测量和计算超声波传递中的时间差就可以确定风速的大小。跳远竞赛和百米竞赛分别需要在跑道旁1.22米高度测量出直接影响运动成绩的5秒和10秒平均风速。

当美国网坛名将罗迪克以“火箭发球”频频得分后,球场屏幕和电视上都会同时公布他惊人的发球速度,中国羽毛球选手付海峰一记劈杀,观众便能马上直接看到这个每小时322公里的世界纪录。对球速进行准确及时地现场报告,不仅是运动员的一大刺激点和兴奋点,也是当今各种球类比赛的一大“卖点”和“看点”,让观众“定量”了解运动员的能力和技巧。究竟是一个什么系统在完成此项繁难使命呢?

clip_image007

运动场上的测速仪

这便是“默默无闻”蹲在赛场后面角落里的球速测量仪。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不妨先重温一下我们生活中都曾有过的经历。当汽车疾驰而来时啸声尖锐,绝尘而去时笛声呜咽,这种声调的变化是“声源”运动的结果。发声体的振动使周围空气产生疏密相间的纵波叫声波,开来的汽车能将声波的疏密间隔“压”得更紧,带来频率增高;离去的汽车却将声波的疏密间隔“拉”得更开,造成频率降低。于是我们便听到了高低不同的声调,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电磁波比声波的传播快将近百万倍,但同样会产生“多普勒效应”。交通警察的“雷达枪”把一束微波射向行驶的汽车,反射回来的微波再被“雷达枪”接受,通过比较发射波和反射波频率的不同,就能立刻计算出汽车的速度来。运动场上的球速测量仪和交通警察的“雷达枪”原理一样,不过发出的微波是射向飞行的球,根据接收到回波的“多普勒频移”计算出球的飞行速度。必需提及的是,交通警察的“雷达枪”和运动场上的球速测量仪都应尽量放置在运动目标的正前方或正后方,偏离角度越大“多普勒效应”越弱,测量的误差越大。

clip_image009

声音传播中的多普勒效应

2004年美国网球公开赛中,小威廉姆斯在关键时刻的一记漂亮回球被错误判罚为出界,致使对手卡普里亚蒂获胜。尽管司线员明确表示球落在界内而裁判阿尔维斯却不予理睬。这一事件直接促进了“即时回放系统”的亮丽登场。媒体兴奋地说,如果裁判的两只眼睛无法适应今天的球速,就让高科技的第三只眼睛早日睁开吧!

“即时回放系统”有个绝妙的别名“鹰眼”,正好出自发明者霍金斯姓氏的前4个字母。“鹰眼”能在10秒时间内,将球在三维空间飞行的动态轨迹和精确落点展现在大屏幕上,不仅避免了无谓的纠纷和争执,监督了裁判的失察和不公,还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角,增加了新的观赏元素。2006年纳斯达克100大师赛中“鹰眼”系统首次正式使用,运动员每盘有两次机会申请“鹰眼”仲裁。

clip_image011

“鹰眼”即时回放系统

“鹰眼”为什么能如此“明察秋毫”又“面面俱到”?这是一个由10台高速摄像机和数台电脑以及大屏幕组成的系统,计算机将球场上整个立方空间划分为毫米级的测量单元。安放在不同位置和角度的高速摄像机全息捕捉网球运动的基本数据,再通过电脑成像技术,重建与合成网球飞行轨迹的三维图像并显示在大屏幕上。国际网联表示了对“鹰眼”的高度认同和欣然接纳。网坛巨星阿加西说:“在我20年的职业生涯中,这项新技术为网球增添了新的维度,无论对于运动员、球迷和电视观众都是最值得兴奋的事。”

让我们把眼光离开运动场上那些高精尖的“前沿科技”,去观察一下许多司空见惯的“鸡毛蒜皮”,同样会发现有趣的知识。当绿茵场上的足球运动员被踢伤后左盘右旋疼痛难忍时,常会看到医护人员飞奔而来,拿出一只小“喷壶”往伤痛处喷射一些雾剂,“壶”里究竟是什么“药”呢?原来是密闭压力下的氯乙烷。这种液体的沸点为摄氏13度,喷到运动员皮肤上立即“沸腾”并带走大量的汽化热,使创伤处急剧降温。冷冻能使神经传递速度减缓,冷的感觉能压倒痛的感觉起到局部麻醉作用,并能刺激血管收缩减少出血,难怪这种“冷疗”常常能立奏奇效了。

这里还想关注一个运动场上被熟视无睹的“日用品”,那就是体操、举重、投掷、攀岩都须臾不可或缺的“镁粉”。这种白色粉末的“真实身份”是碳酸镁,许多文献和生产厂家都说,“镁粉”的功能是吸汗,保持手的干燥,增加和器械之间的摩擦力,以免打滑和脱杠,应该是简明扼要的介绍。然而几乎同样数量的文章指出,潮湿的手摩擦系数更高,例如刚洗过的脚穿进鞋子困难,数钞票时要在指头上蘸水,抡大锤时往手上吐唾沫并造出了“唾手可得”的成语。而早期的铅球运动员投掷时也确实往手上吐唾沫。因此认为“镁粉”的作用是通过吸潮减少摩擦力,以免运动员在“大回环”等动作中磨破手皮。并且反问道如果“镁粉”仅为了增加摩擦,何不把器械表面做成“砂纸”?

clip_image013

镁粉改善对器械的把握

真理毕竟只有一个。实验表明,在平滑的玻璃上拖动一个重物,使用“镁粉”后摩擦力增大,但在粗涩的橡胶上拖动同一个重物却摩擦力减小,可见“镁粉”到底增加还是减小摩擦力并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镁粉”良好的吸湿性从来无人怀疑,但碳酸镁吸水究竟是颗粒空隙间的吸附,还是形成了进入碳酸镁晶格的“结晶水”?论者又各执一端。最后还得请科学实验出来说话,X射线晶体结构衍射测试表明,“镁粉”对水分的吸收完全是微小颗粒周围的吸附,这一过程中,碳酸镁分子的晶体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看来对“镁粉”功能合理的解释也许应该是,当手上的汗液形成了光滑的“水膜”时,“镁粉”吸湿增加了手和器械表面的摩擦力而防止打滑;但手掌在器械上急剧转动时“镁粉”又能起到衬垫作用,相当于在中间添加一层“小球”作“滚动摩擦”。“镁粉”同时还填平了手掌的褶皱和纹路,增加了和器械的接触面,将握力变得更加实在和均匀。总之“搽粉”能改善手对器械的把握,让摩擦力在合适范围内易于控制,使动作更加随心所欲和擒纵自如。

高科技大约不屑一顾的“镁粉”尚且有诸多学问,可见运动场馆的确是个“知识密集”的地方,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看来简单而实际并不简单的东西。

上一篇:泳池哪得清如许

<p>摘自《奥运中的科技之光》,赵致真著。经赵致真先生授权,科学松鼠会网络发布,转载请注明。</p> <p><strong>“让我们把眼光离开运动场上那些高精尖的‘前沿科技’,去观察一下许多司空见惯的‘鸡毛蒜皮’,同样会发现有趣的知识。”</strong></p> <p><strong>体育场馆拾零</strong></p> <p><strong></strong></p> <p>2005年6月14,雅典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传来捷报,牙买加短跑名将鲍威尔以9秒77的成绩打破了男子百米世界纪录。还是这位“牙买加飞人”,2007年9月10日又在意大利城市瑞提举行的国际田联大赛中,以9秒74打破了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接受记者采访时鲍威尔说,“假如今天的风速再理想些,我准能跑出更好成绩。”这是一句大实话。当顺风风速每秒2米时,百米成绩能比无风时快0.15秒。鲍威尔上次打破世界纪录就占了每秒1.7米“顺风”的大便宜。而美国选手盖伊2007年6月在锐步田径大奖赛中跑出9秒76的成绩超过世界纪录时,却因为当时跑进方向的风速达到每秒2.2米,高于国际田联规定的每秒2米上限而不被承认。真可谓“成也顺风,败也顺风”了。</p> <p><span id="more-1281"></span></p> <p>同样的悲欢也落在跳远运动员头上。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比蒙的“世纪一跳”8米90就是在恰好每秒2米的“顺风”下“诞生”的。直到23年后的东京第三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美国选手鲍威尔才以8米95的成绩创造了新的跳远世界纪录。但几分钟前美国名将刘易斯就跳出了8米91,更早打破了“比蒙极限”,可惜当时的风速为正2.90米,因此纪录没有被承认。可见风的作用对田径比赛多么“生死攸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不少世界纪录是靠着“搭顺风车”创造出来的。反过来,超过每秒2米的“顺风”又会将最出色的成绩“一风吹”。但无人抱怨这一规则的铁面无情。正如西谚所说,“风大的时候火鸡也会飞。”</p> <p>球类运动项目对风速甚至更加敏感。在奥运会上,“大球”比赛风速控制在每秒0.5米以下,“小球”比赛风速不得超过每秒0.2米。2005年羽毛球世锦赛中,许多顶尖级好手都“望风皆靡”,运动员戏称美国阿纳海姆体育馆空调系统为“龙卷风”。 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落成的羽毛球馆一改大口径送风的传统办法,将气流分解到观众坐席下的9100个通风口,便是为了确保馆内风速完全达到奥运会规定标准。</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228.jpg"><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2-thumb28.jpg" border="0" alt="clip_image002" width="457" height="301" /></a></p> <p>1948年伦敦奥运会测量风速</p> <p>如何迅速准确地测定风速,从来是竞赛场上容不得半点含糊的大事。19世纪中期人类发明了鲁滨逊风速仪,将4个半球形的“杯”按“杯口”垂直于地面方向,顺次安放在十字形水平支架外端形成“杯轮”,因为“杯”的凸面和凹面在空气中的形状阻力差异很大,无论风从何方吹来,都会形成力矩差,带来“杯轮”沿竖直轴向同一方向旋转。由于对称放置的“杯”容易彼此遮挡并受另一边力矩的抵消,“杯”的线速度只能达到风速的三分之一。1926年,加拿大人帕特逊制造了互成120度夹角的3“杯”风速仪,使“杯轮”的持续转动力矩明显增大。另一种旋翼式风速仪的“翼轮”沿水平轴转动,如同磨坊的风车和电扇的桨叶,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匀速性。此后出现的“热丝”型风速仪则完全另辟蹊径,用电流将电阻丝加热到环境温度以上,由于不同速度的风对电热丝的冷却作用不同,便可通过测出电压或电流的变化来计量风速了。</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428.jpg"><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4-thumb28.jpg" border="0" alt="clip_image004" width="243" height="275" /></a></p> <p>热线风速仪</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627.jpg"><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6-thumb27.jpg" border="0" alt="clip_image006" width="337" height="246" /></a></p> <p>超声波风速仪</p> <p>今日运动场上常见的超声波风速仪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它的基本原理是,让成对的交换器相互发出和接受超声波脉冲,由于空气是声波传递的介质,气流运动的速度会影响声波传递的速度,因此,通过测量和计算超声波传递中的时间差就可以确定风速的大小。跳远竞赛和百米竞赛分别需要在跑道旁1.22米高度测量出直接影响运动成绩的5秒和10秒平均风速。</p> <p>当美国网坛名将罗迪克以“火箭发球”频频得分后,球场屏幕和电视上都会同时公布他惊人的发球速度,中国羽毛球选手付海峰一记劈杀,观众便能马上直接看到这个每小时322公里的世界纪录。对球速进行准确及时地现场报告,不仅是运动员的一大刺激点和兴奋点,也是当今各种球类比赛的一大“卖点”和“看点”,让观众“定量”了解运动员的能力和技巧。究竟是一个什么系统在完成此项繁难使命呢?</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72.jpg"><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7-thumb2.jpg" border="0" alt="clip_image007" width="416" height="276" /></a></p> <p>运动场上的测速仪</p> <p>这便是“默默无闻”蹲在赛场后面角落里的球速测量仪。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不妨先重温一下我们生活中都曾有过的经历。当汽车疾驰而来时啸声尖锐,绝尘而去时笛声呜咽,这种声调的变化是“声源”运动的结果。发声体的振动使周围空气产生疏密相间的纵波叫声波,开来的汽车能将声波的疏密间隔“压”得更紧,带来频率增高;离去的汽车却将声波的疏密间隔“拉”得更开,造成频率降低。于是我们便听到了高低不同的声调,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电磁波比声波的传播快将近百万倍,但同样会产生“多普勒效应”。交通警察的“雷达枪”把一束微波射向行驶的汽车,反射回来的微波再被“雷达枪”接受,通过比较发射波和反射波频率的不同,就能立刻计算出汽车的速度来。运动场上的球速测量仪和交通警察的“雷达枪”原理一样,不过发出的微波是射向飞行的球,根据接收到回波的“多普勒频移”计算出球的飞行速度。必需提及的是,交通警察的“雷达枪”和运动场上的球速测量仪都应尽量放置在运动目标的正前方或正后方,偏离角度越大“多普勒效应”越弱,测量的误差越大。</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93.jpg"><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9-thumb3.jpg" border="0" alt="clip_image009" width="498" height="315" /></a></p> <p>声音传播中的多普勒效应</p> <p>2004年美国网球公开赛中,小威廉姆斯在关键时刻的一记漂亮回球被错误判罚为出界,致使对手卡普里亚蒂获胜。尽管司线员明确表示球落在界内而裁判阿尔维斯却不予理睬。这一事件直接促进了“即时回放系统”的亮丽登场。媒体兴奋地说,如果裁判的两只眼睛无法适应今天的球速,就让高科技的第三只眼睛早日睁开吧!</p> <p>“即时回放系统”有个绝妙的别名“鹰眼”,正好出自发明者霍金斯姓氏的前4个字母。“鹰眼”能在10秒时间内,将球在三维空间飞行的动态轨迹和精确落点展现在大屏幕上,不仅避免了无谓的纠纷和争执,监督了裁判的失察和不公,还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角,增加了新的观赏元素。2006年纳斯达克100大师赛中“鹰眼”系统首次正式使用,运动员每盘有两次机会申请“鹰眼”仲裁。</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116.jpg"><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11-thumb5.jpg" border="0" alt="clip_image011" width="463" height="289" /></a></p> <p>“鹰眼”即时回放系统</p> <p>“鹰眼”为什么能如此“明察秋毫”又“面面俱到”?这是一个由10台高速摄像机和数台电脑以及大屏幕组成的系统,计算机将球场上整个立方空间划分为毫米级的测量单元。安放在不同位置和角度的高速摄像机全息捕捉网球运动的基本数据,再通过电脑成像技术,重建与合成网球飞行轨迹的三维图像并显示在大屏幕上。国际网联表示了对“鹰眼”的高度认同和欣然接纳。网坛巨星阿加西说:“在我20年的职业生涯中,这项新技术为网球增添了新的维度,无论对于运动员、球迷和电视观众都是最值得兴奋的事。”</p> <p>让我们把眼光离开运动场上那些高精尖的“前沿科技”,去观察一下许多司空见惯的“鸡毛蒜皮”,同样会发现有趣的知识。当绿茵场上的足球运动员被踢伤后左盘右旋疼痛难忍时,常会看到医护人员飞奔而来,拿出一只小“喷壶”往伤痛处喷射一些雾剂,“壶”里究竟是什么“药”呢?原来是密闭压力下的氯乙烷。这种液体的沸点为摄氏13度,喷到运动员皮肤上立即“沸腾”并带走大量的汽化热,使创伤处急剧降温。冷冻能使神经传递速度减缓,冷的感觉能压倒痛的感觉起到局部麻醉作用,并能刺激血管收缩减少出血,难怪这种“冷疗”常常能立奏奇效了。</p> <p>这里还想关注一个运动场上被熟视无睹的“日用品”,那就是体操、举重、投掷、攀岩都须臾不可或缺的“镁粉”。这种白色粉末的“真实身份”是碳酸镁,许多文献和生产厂家都说,“镁粉”的功能是吸汗,保持手的干燥,增加和器械之间的摩擦力,以免打滑和脱杠,应该是简明扼要的介绍。然而几乎同样数量的文章指出,潮湿的手摩擦系数更高,例如刚洗过的脚穿进鞋子困难,数钞票时要在指头上蘸水,抡大锤时往手上吐唾沫并造出了“唾手可得”的成语。而早期的铅球运动员投掷时也确实往手上吐唾沫。因此认为“镁粉”的作用是通过吸潮减少摩擦力,以免运动员在“大回环”等动作中磨破手皮。并且反问道如果“镁粉”仅为了增加摩擦,何不把器械表面做成“砂纸”?</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135.jpg"><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13-thumb5.jpg" border="0" alt="clip_image013" width="183" height="210" /></a></p> <p>镁粉改善对器械的把握</p> <p>真理毕竟只有一个。实验表明,在平滑的玻璃上拖动一个重物,使用“镁粉”后摩擦力增大,但在粗涩的橡胶上拖动同一个重物却摩擦力减小,可见“镁粉”到底增加还是减小摩擦力并不能一概而论。</p> <p>对于“镁粉”良好的吸湿性从来无人怀疑,但碳酸镁吸水究竟是颗粒空隙间的吸附,还是形成了进入碳酸镁晶格的“结晶水”?论者又各执一端。最后还得请科学实验出来说话,X射线晶体结构衍射测试表明,“镁粉”对水分的吸收完全是微小颗粒周围的吸附,这一过程中,碳酸镁分子的晶体结构没有发生变化。</p> <p>看来对“镁粉”功能合理的解释也许应该是,当手上的汗液形成了光滑的“水膜”时,“镁粉”吸湿增加了手和器械表面的摩擦力而防止打滑;但手掌在器械上急剧转动时“镁粉”又能起到衬垫作用,相当于在中间添加一层“小球”作“滚动摩擦”。“镁粉”同时还填平了手掌的褶皱和纹路,增加了和器械的接触面,将握力变得更加实在和均匀。总之“搽粉”能改善手对器械的把握,让摩擦力在合适范围内易于控制,使动作更加随心所欲和擒纵自如。</p> <p>高科技大约不屑一顾的“镁粉”尚且有诸多学问,可见运动场馆的确是个“知识密集”的地方,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看来简单而实际并不简单的东西。</p> <p>上一篇:<strong><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266.html" target="_blank">泳池哪得清如许</a></strong></p>

看完热闹看门道——奥运中的科学(三十六)

摘自《奥运中的科技之光》,赵致真著。经赵致真先生授权,科学松鼠会网络发布,转载请注明。

“计算机的应用使体育训练真正从传统的经验型转为定量的科学型,大大缩短了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的周期。”

奥运金牌之路

人类自古用金子来体现不朽的价值。奥运会把黄金制成奖牌授予每一届力拔头筹的冠军,于是金牌便标记了一个时代人类自身能力的“疆界”。夺取奥运金牌是每个运动员毕生的追求和梦想,而奥运金牌得主照例被尊为国家和民族的英雄。这些奥运赛场上啸傲风云的体坛翘楚从哪里来?一百年间,各国体育界和科学界都在不遗余力地探索和追寻,希望解读他们成功背后的种种奥秘。

我们常常怀着极大的兴趣,津津乐道于那些不胜枚举的“体育世家”。被称为“欧文斯第二”的美国田坛名将刘易斯,父母兄妹都是煊赫一时的田坛英豪;2005年墨尔本体操世锦赛上独得两金两银的美国小将柳金是前苏联体操名将柳金的女儿;日本体操巨星冢员光男的儿子冢员直也2004年登上了雅典奥运会的冠军领奖台;拳王阿里的女儿莱拉接过父亲的拳击手套,成了无往不胜的世界女拳王;威震网坛的大小威廉姆斯是并蒂连根的姐妹花;“小巨人”姚明的父母都曾担任中国国家篮球队的主力;还有广为人知的陈镜开举重门第,传为佳话的穆祥雄游泳世家。金牌明星“宁有种乎”?和其他行业相比,体育界的“血统论”似乎能找到更多的论据。德国科学家格拉姆说:具有卓越运动才能的亲代,其子代拥有优秀运动天赋的概率为50%,并且很有可能超越亲代。

clip_image002

女拳王莱拉和父亲阿里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便是对遗传最浅显直白的描述。地球生命靠着遗传保持子代和亲代的相似,维系物种的稳定。人类细胞核中23对染色体是遗传的载体,主要由脱氧核糖核酸即DNA构成,这些神奇的大分子双螺旋长链携带着遗传物质“基因”,被称为生命密码的“天书”。亚洲人的平均身高不及欧美,非洲某些地区黑人的红肌比例和最大耗氧量明显高于其他种族,人类的许多运动才能都是与生俱来并无可更改的,没有运动天才就没有优异成绩。众多的杰出运动员并不出于名门之家或体育望族,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运动天赋”的缺失。或许由于遗传的变异,或许来自隐性遗传,站在奥运领奖台上的明星无一例外都从娘胎里带来了争金夺银的“本钱”。基因是金牌的“基本原因”。德国著名运动医学家霍夫曼说,人的运动机能60%来自遗传,只有40%靠训练等外界因素制约。遗传是运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遗传的保守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体育成绩才能不断突破极限。关于人类运动能力分子遗传标记的筛选和确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

clip_image004

科学选材的实质,是培养体育明星“从娃娃抓起”,把先天条件优越,适合某项运动的“好苗子”从小甄拔出来,进行一定年限的系统定向培养,让儿童时代的成材可能性转化为比赛年龄的成材现实性。准确的选材是成功的一半,如果选材“押错了宝”,此后的任何训练都将成为无效劳动。选材的核心是预测,这不是“算命”而是一整套严谨的科学程序。刚出生婴儿是无法进行预测的。只能根据一定年龄的“小选手”各项遗传和生理指标进行“趋势外推”,或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评估。其中骨龄检测便是极为重要的一项指标。

clip_image006

体操“苗子”在进行耐力训练

人类骨骼发育的过程始于骨化中心的出现,随着骨化区域不断扩大,经过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逐渐达到成熟的骨骼形态。骨骼年龄即“骨龄”,比“日历年龄”更能客观精确反映儿童生长发育的真实水平。人的手部荟萃了长骨、短骨和圆骨,是全身骨骼状况的缩影。取下一张非惯用手的X光片,依次对13块手部骨的影像进行判读,对照标准图谱确定儿童的骨发育等级,如果“骨龄”符合或稍小于“日历”年龄,表明“小选手”有较大的生长潜力和发展余地。骨龄大于自然年龄2岁以上的“早熟儿”和提前出现骨骺真性闭合的“老少年”则培养前途有限。受试者可以隐瞒年龄,却无法掩盖骨龄。此外诸如指纹掌纹形态,都具有高度特异性、遗传性和稳定性,与身体某些运动素质存在对应关系,可以作为选材的参考,这和“看手相”测算穷通祸福的迷信完全是两码事。

clip_image008

骨龄X光片读片位置和读骨顺序

当我们为篮球场上“巨人如林”的阵容惊叹时,不应忘记身高与灵活的统一;体操场上“身轻如燕”的袖珍型明星具有最小的转动惯量,但需要兼顾动作的幅度和美感;跳高运动员“蜂腰鹤膝”的颀长身材有利于提高起跳前身体重心高度;举重大力士的体态概括为“矮短粗宽厚”,使得举铃高度降低,并能用大手牢牢抓杠、大脚建立稳定的支撑面;游泳选手则要求身高腿长、肩宽臀薄、骨盆狭窄、手脚硕大,为了在水中形成截面积最小的流线型体态并增大划水能力;射击运动员更看重沉静稳健的心理素质,反倒对视力不甚苛求。今天奥运赛场28个大项302个小项可以分为不同的“项群”,每项运动都需要一块独特的“料”。幸亏“天公”从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世上良驹常有,只待“伯乐”的科学慧眼了。

然而运动天赋再高,如果不能“训练有素”,就不过是“浑金璞玉”。训练的原理在于人能够对外界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加在运动员身上的负荷会打破身体原来的平衡,经历了适应过程建立起新的平衡后,运动素质就得到了提高。大负荷的训练往往趋近运动员的“极限”,即“生理界限”和“病理界限”的临界点。人一般在4岁到17岁之间对刺激最敏感,“训练效应”最强,最能诱发出身体的运动潜能。因此“童子功”常常是受用终身的。多年来,许多优秀教练员创造了等长训练、超等长训练、离心训练、间歇训练、循环训练、项群训练等方法。一个重要共识认为“竞赛是最好的训练形式”,这也是当今世界重大体育赛事日益频繁的原因之一。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后,高原训练受到普遍重视,在海拔2000米的低压缺氧环境下,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会比在平原地带经受更大考验,红血球的增多能带来载氧能力的提高。“仿高原训练器”的储气罐模拟高原地区稀薄的氧气比例,运动员背着这种设备训练,能收到身临高原的同等效果。美国马拉松名将萨拉萨尔1981 年 10 月在纽约马拉松赛中创造了当时的世界最好成绩 2 小时 08 分 13 秒,就得益于平时使用这种高原训练器。

我们对计算机的最大误解,在于曾经把它当作一个超级算盘,此后才终于正名为“电脑”。计算机的应用使体育训练真正从传统的经验型转为定量的科学型,大大缩短了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的周期。对训练负荷的控制不再凭主观的模糊感觉而凭客观的精确数据,使运动强度、密度、周期更加合理;技术动作的诊断不再仅靠教练的一双肉眼,而靠高速摄像机和计算机将“动作捕捉”的图像条分缕析,找出最细微的缺陷和不足。一个早期的经典案例是,美籍以色列科学家分析了美国铁饼运动员威尔金斯的动作,发现没有正确刹住膝关节是妨碍进步的症结并进行了有效纠正,使威尔金斯的成绩一举提高3.86米而打破了世界纪录。衣阿华大学研究中心将田坛巨星刘易斯的跳远姿势、重心轨迹和空中动作等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让运动员都能“见贤思齐”,对照“榜样”的标准动作修正自己的各项参数。

clip_image010

使用电子测速仪进行田径训练

clip_image012

贝利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破百米世界纪录的速度曲线

1986年在法国举行的男子排球世界锦标赛上,美国队破天荒战胜雄霸排坛的前苏联队,其中的一大奥秘是靠计算机进行“暗算”。美国队在分析了苏联二传手扎伊采夫的全部录像资料后,摸清了这位“灵魂人物”的分球路径,并针对他的技术模式设计出训练软件,使得扎伊采夫临场上的战术意图尽在掌握之中。赛前“敌情侦查”是计算机的拿手好戏。

体操和跳水等项目的创新动作究竟是否可行,已经不必先让运动员“亲力亲为”冒险尝试。由计算机进行“沙盘推演”,算出完成动作需要的力量、角度、高度、时间等参数,运动员就能心中有数并“量力而为”了。计算机仿真训练则能让运动员“身处暗室”却得到身临雪橇滑道等运动现场的真实体验。

海拔1600米的科罗拉多训练中心也是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大本营”。1976年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败走麦城”后,美国体育界“痛定思痛”,紧急出台的措施便是建立科研和训练合一的体育训练基地。1978年正式挂牌的科罗拉多中心从美国各地选精拔锐,招募了一大批著名的运动力学家、运动生理学家、医生、心理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并建造了最先进的训练设施。这里的田径跑道安装了电子传感器,先进的游泳水槽能记录运动员的各种参数,西半球最大的室内射击场使用了激光瞄准装置,体操馆、举重馆的测力台和动作捕捉仪随时“左右伺候”,自行车训练器将道路坡度、骑行风阻、运动员血压、心率、力量输出和热量消耗等数据自动显示。信息中心则收藏了全世界优秀选手的录像资料。兴建大型体育训练中心,这是理念的重要转变。与一线脱节的“个体户”式松散科研已经不能担负现代体育训练的繁难使命,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集中人财物力建成跨学科、跨领域、“成龙配套”的训练基地,是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近年来世界各地先后建立起“大而全”的训练中心,暗喻着体育界进一步认同了科学的崇高地位。

clip_image014

科罗拉多训练中心雕塑

clip_image016

科技之光记者在科罗拉多训练中心采访美国女排主教练郎平

蓦然回首,百年奥运已从细浪潺湲的溪流变成波澜壮阔的大河。古希腊的神话也变成了今天全人类的神话。我们的孩子从奥运会上认识了许多美丽的国家,在奥运会这个“体育联合国”的五环旗下,不同文化和信仰的人们多了一条彼此走近的理由。而当科学的光芒照耀体育,明天的奥运会将开出更加灿烂的人类文明之花。

上一篇:圣火不灭

<p>摘自《奥运中的科技之光》,赵致真著。经赵致真先生授权,<a href="http://songshuhui.net">科学松鼠会</a>网络发布,转载请注明。</p> <p><strong>“计算机的应用使体育训练真正从传统的经验型转为定量的科学型,大大缩短了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的周期。”</strong></p> <p><b>奥运金牌之路</b> </p> <p>人类自古用金子来体现不朽的价值。奥运会把黄金制成奖牌授予每一届力拔头筹的冠军,于是金牌便标记了一个时代人类自身能力的“疆界”。夺取奥运金牌是每个运动员毕生的追求和梦想,而奥运金牌得主照例被尊为国家和民族的英雄。这些奥运赛场上啸傲风云的体坛翘楚从哪里来?一百年间,各国体育界和科学界都在不遗余力地探索和追寻,希望解读他们成功背后的种种奥秘。</p> <p><span id="more-1390"></span></p> <p>我们常常怀着极大的兴趣,津津乐道于那些不胜枚举的“体育世家”。被称为“欧文斯第二”的美国田坛名将刘易斯,父母兄妹都是煊赫一时的田坛英豪;2005年墨尔本体操世锦赛上独得两金两银的美国小将柳金是前苏联体操名将柳金的女儿;日本体操巨星冢员光男的儿子冢员直也2004年登上了雅典奥运会的冠军领奖台;拳王阿里的女儿莱拉接过父亲的拳击手套,成了无往不胜的世界女拳王;威震网坛的大小威廉姆斯是并蒂连根的姐妹花;“小巨人”姚明的父母都曾担任中国国家篮球队的主力;还有广为人知的陈镜开举重门第,传为佳话的穆祥雄游泳世家。金牌明星“宁有种乎”?和其他行业相比,体育界的“血统论”似乎能找到更多的论据。德国科学家格拉姆说:具有卓越运动才能的亲代,其子代拥有优秀运动天赋的概率为50%,并且很有可能超越亲代。 </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233.jpg"><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height="300" alt="clip_image002"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2-thumb33.jpg" width="246" border="0"/></a> </p> <p>女拳王莱拉和父亲阿里 </p> <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便是对遗传最浅显直白的描述。地球生命靠着遗传保持子代和亲代的相似,维系物种的稳定。人类细胞核中23对染色体是遗传的载体,主要由脱氧核糖核酸即DNA构成,这些神奇的大分子双螺旋长链携带着遗传物质“基因”,被称为生命密码的“天书”。亚洲人的平均身高不及欧美,非洲某些地区黑人的红肌比例和最大耗氧量明显高于其他种族,人类的许多运动才能都是与生俱来并无可更改的,没有运动天才就没有优异成绩。众多的杰出运动员并不出于名门之家或体育望族,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运动天赋”的缺失。或许由于遗传的变异,或许来自隐性遗传,站在奥运领奖台上的明星无一例外都从娘胎里带来了争金夺银的“本钱”。基因是金牌的“基本原因”。德国著名运动医学家霍夫曼说,人的运动机能60%来自遗传,只有40%靠训练等外界因素制约。遗传是运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遗传的保守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体育成绩才能不断突破极限。关于人类运动能力分子遗传标记的筛选和确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 </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4.gif"><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height="337" alt="clip_image004"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4-thumb.gif" width="287" border="0"/></a> </p> <p>科学选材的实质,是培养体育明星“从娃娃抓起”,把先天条件优越,适合某项运动的“好苗子”从小甄拔出来,进行一定年限的系统定向培养,让儿童时代的成材可能性转化为比赛年龄的成材现实性。准确的选材是成功的一半,如果选材“押错了宝”,此后的任何训练都将成为无效劳动。选材的核心是预测,这不是“算命”而是一整套严谨的科学程序。刚出生婴儿是无法进行预测的。只能根据一定年龄的“小选手”各项遗传和生理指标进行“趋势外推”,或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评估。其中骨龄检测便是极为重要的一项指标。 </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632.jpg"><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height="314" alt="clip_image006"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6-thumb32.jpg" width="459" border="0"/></a> </p> <p>体操“苗子”在进行耐力训练 </p> <p>人类骨骼发育的过程始于骨化中心的出现,随着骨化区域不断扩大,经过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逐渐达到成熟的骨骼形态。骨骼年龄即“骨龄”,比“日历年龄”更能客观精确反映儿童生长发育的真实水平。人的手部荟萃了长骨、短骨和圆骨,是全身骨骼状况的缩影。取下一张非惯用手的X光片,依次对13块手部骨的影像进行判读,对照标准图谱确定儿童的骨发育等级,如果“骨龄”符合或稍小于“日历”年龄,表明“小选手”有较大的生长潜力和发展余地。骨龄大于自然年龄2岁以上的“早熟儿”和提前出现骨骺真性闭合的“老少年”则培养前途有限。受试者可以隐瞒年龄,却无法掩盖骨龄。此外诸如指纹掌纹形态,都具有高度特异性、遗传性和稳定性,与身体某些运动素质存在对应关系,可以作为选材的参考,这和“看手相”测算穷通祸福的迷信完全是两码事。 </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830.jpg"><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height="431" alt="clip_image008"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08-thumb30.jpg" width="256" border="0"/></a> </p> <p>骨龄X光片读片位置和读骨顺序 </p> <p>当我们为篮球场上“巨人如林”的阵容惊叹时,不应忘记身高与灵活的统一;体操场上“身轻如燕”的袖珍型明星具有最小的转动惯量,但需要兼顾动作的幅度和美感;跳高运动员“蜂腰鹤膝”的颀长身材有利于提高起跳前身体重心高度;举重大力士的体态概括为“矮短粗宽厚”,使得举铃高度降低,并能用大手牢牢抓杠、大脚建立稳定的支撑面;游泳选手则要求身高腿长、肩宽臀薄、骨盆狭窄、手脚硕大,为了在水中形成截面积最小的流线型体态并增大划水能力;射击运动员更看重沉静稳健的心理素质,反倒对视力不甚苛求。今天奥运赛场28个大项302个小项可以分为不同的“项群”,每项运动都需要一块独特的“料”。幸亏“天公”从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世上良驹常有,只待“伯乐”的科学慧眼了。 </p> <p>然而运动天赋再高,如果不能“训练有素”,就不过是“浑金璞玉”。训练的原理在于人能够对外界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加在运动员身上的负荷会打破身体原来的平衡,经历了适应过程建立起新的平衡后,运动素质就得到了提高。大负荷的训练往往趋近运动员的“极限”,即“生理界限”和“病理界限”的临界点。人一般在4岁到17岁之间对刺激最敏感,“训练效应”最强,最能诱发出身体的运动潜能。因此“童子功”常常是受用终身的。多年来,许多优秀教练员创造了等长训练、超等长训练、离心训练、间歇训练、循环训练、项群训练等方法。一个重要共识认为“竞赛是最好的训练形式”,这也是当今世界重大体育赛事日益频繁的原因之一。 </p> <p>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后,高原训练受到普遍重视,在海拔2000米的低压缺氧环境下,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会比在平原地带经受更大考验,红血球的增多能带来载氧能力的提高。“仿高原训练器”的储气罐模拟高原地区稀薄的氧气比例,运动员背着这种设备训练,能收到身临高原的同等效果。美国马拉松名将萨拉萨尔1981 年 10 月在纽约马拉松赛中创造了当时的世界最好成绩 2 小时 08 分 13 秒,就得益于平时使用这种高原训练器。 </p> <p>我们对计算机的最大误解,在于曾经把它当作一个超级算盘,此后才终于正名为“电脑”。计算机的应用使体育训练真正从传统的经验型转为定量的科学型,大大缩短了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的周期。对训练负荷的控制不再凭主观的模糊感觉而凭客观的精确数据,使运动强度、密度、周期更加合理;技术动作的诊断不再仅靠教练的一双肉眼,而靠高速摄像机和计算机将“动作捕捉”的图像条分缕析,找出最细微的缺陷和不足。一个早期的经典案例是,美籍以色列科学家分析了美国铁饼运动员威尔金斯的动作,发现没有正确刹住膝关节是妨碍进步的症结并进行了有效纠正,使威尔金斯的成绩一举提高3.86米而打破了世界纪录。衣阿华大学研究中心将田坛巨星刘易斯的跳远姿势、重心轨迹和空中动作等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让运动员都能“见贤思齐”,对照“榜样”的标准动作修正自己的各项参数。 </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1025.jpg"><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height="320" alt="clip_image010"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10-thumb25.jpg" width="316" border="0"/></a> </p> <p>使用电子测速仪进行田径训练 </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1220.jpg"><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height="233" alt="clip_image012"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12-thumb20.jpg" width="381" border="0"/></a> </p> <p>贝利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破百米世界纪录的速度曲线 </p> <p>1986年在法国举行的男子排球世界锦标赛上,美国队破天荒战胜雄霸排坛的前苏联队,其中的一大奥秘是靠计算机进行“暗算”。美国队在分析了苏联二传手扎伊采夫的全部录像资料后,摸清了这位“灵魂人物”的分球路径,并针对他的技术模式设计出训练软件,使得扎伊采夫临场上的战术意图尽在掌握之中。赛前“敌情侦查”是计算机的拿手好戏。 </p> <p>体操和跳水等项目的创新动作究竟是否可行,已经不必先让运动员“亲力亲为”冒险尝试。由计算机进行“沙盘推演”,算出完成动作需要的力量、角度、高度、时间等参数,运动员就能心中有数并“量力而为”了。计算机仿真训练则能让运动员“身处暗室”却得到身临雪橇滑道等运动现场的真实体验。 </p> <p>海拔1600米的科罗拉多训练中心也是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大本营”。1976年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败走麦城”后,美国体育界“痛定思痛”,紧急出台的措施便是建立科研和训练合一的体育训练基地。1978年正式挂牌的科罗拉多中心从美国各地选精拔锐,招募了一大批著名的运动力学家、运动生理学家、医生、心理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并建造了最先进的训练设施。这里的田径跑道安装了电子传感器,先进的游泳水槽能记录运动员的各种参数,西半球最大的室内射击场使用了激光瞄准装置,体操馆、举重馆的测力台和动作捕捉仪随时“左右伺候”,自行车训练器将道路坡度、骑行风阻、运动员血压、心率、力量输出和热量消耗等数据自动显示。信息中心则收藏了全世界优秀选手的录像资料。兴建大型体育训练中心,这是理念的重要转变。与一线脱节的“个体户”式松散科研已经不能担负现代体育训练的繁难使命,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集中人财物力建成跨学科、跨领域、“成龙配套”的训练基地,是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近年来世界各地先后建立起“大而全”的训练中心,暗喻着体育界进一步认同了科学的崇高地位。 </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1411.jpg"><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height="303" alt="clip_image014"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14-thumb10.jpg" width="232" border="0"/></a> </p> <p>科罗拉多训练中心雕塑 </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169.jpg"><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height="266" alt="clip_image016"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8/clip-image016-thumb9.jpg" width="351" border="0"/></a></p> <p>科技之光记者在科罗拉多训练中心采访美国女排主教练郎平 </p> <p>蓦然回首,百年奥运已从细浪潺湲的溪流变成波澜壮阔的大河。古希腊的神话也变成了今天全人类的神话。我们的孩子从奥运会上认识了许多美丽的国家,在奥运会这个“体育联合国”的五环旗下,不同文化和信仰的人们多了一条彼此走近的理由。而当科学的光芒照耀体育,明天的奥运会将开出更加灿烂的人类文明之花。 </p> <p>上一篇:<strong><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373.html" target="_blank">圣火不灭</a></strong></p>

&quot;科技之光&quot;科普视频大赛开始投票

"科技之光"科普视频大赛是《科技之光》和科学松鼠会联合举办的网络科普视频大赛,旨在鼓励科学爱好者用短视频的方式传播科学。自09年10月31日以来,我们共收到原创科普视频作品50多件,其中不乏佳作。

至此,作品征集活动已告结束。接下来,欢迎读者参与对这些视频的投票,所有参与的观众,我们将从中随机抽取40位,赠送价值69元的“科学嘉年华长袖T恤”一件(有男女款),如下图,很适合春天穿着:)另外,所有选对一等奖的读者,我们将随机挑选20名,第一时间送出科学松鼠会新书《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还没上市)。

所有视频,将按照“视频浏览量占总分值10%,网友投票占40%,专家评审占50%”的评分标准,予以评奖。一等奖1名,奖金1万元;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0元;三等奖10名,奖金各1000元。并颁发证书。获胜选手将有机会得到《科技之光》栏目组资深制片人的指导,改善所制作的视频节目,并在央视十套《科技之光》栏目播出。

读者可对所有视频进行评论,若发现抄袭,即取消参赛资格。评奖注重视频的创意、构思和知识性,拍摄手段不限,技术专业与否,器材优质与否,不在本次活动评委的考虑范围。

请猛烈点击这里投票吧,让我们挑选出最有创意的科普视频,寻找到最有才华的创作者!

投票截止日期:2010.03.25

<p><a href="http://video.songshuhui.net">"科技之光"科普视频大赛</a>是《科技之光》和科学松鼠会联合举办的网络科普视频大赛,旨在鼓励科学爱好者用短视频的方式传播科学。自09年10月31日以来,我们共收到原创科普视频作品50多件,其中不乏佳作。</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3/0604205Q236.jpg"></a><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3/11.png"></a><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3/1.jpg"><img class="aligncenter size-full wp-image-34243" title="1"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3/1.jpg" alt="" width="380" height="354" /></a></p> <p>至此,作品征集活动已告结束。接下来,欢迎读者参与对这些视频的投票,所有参与的观众,我们将从中随机抽取40位,赠送价值69元的“科学嘉年华长袖T恤”一件(有男女款),如下图,很适合春天穿着:)另外,所有选对一等奖的读者,我们将随机挑选20名,第一时间送出科学松鼠会新书《<a href="http://www.douban.com/subject/4302762/">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a>》(还没上市)。<span id="more-34235"></span></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3/p330480424.jpg"><img class="aligncenter size-full wp-image-34236" title="p330480424"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3/p330480424.jpg" alt="" width="220" height="293" /></a></p> <p>所有视频,将按照“视频浏览量占总分值10%,网友投票占40%,专家评审占50%”的评分标准,予以评奖。<strong>一等奖1名,奖金1万元</strong>;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0元;三等奖10名,奖金各1000元。并颁发证书。获胜选手将有机会得到《科技之光》栏目组资深制片人的指导,改善所制作的视频节目,并在央视十套《科技之光》栏目播出。</p> <p>读者可对所有视频进行评论,若发现抄袭,即取消参赛资格。评奖注重视频的创意、构思和知识性,拍摄手段不限,技术专业与否,器材优质与否,不在本次活动评委的考虑范围。</p> <p>请猛烈<a href="http://video.songshuhui.net/browse-all"><strong>点击这里</strong></a>投票吧,让我们挑选出最有创意的科普视频,寻找到最有才华的创作者!</p> <p>投票截止日期:2010.03.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