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9日星期日

[Dr.YOU第91期]如何让室友停止呼噜?

嗯,请大家注意,是停止呼噜,而不是停止呼吸,暴力党散退!

当然,我们想要知道的是如何科学地,安全地,不吵醒人的情况下让室友停止呼噜。有难度噢!

各种吐槽请移步松下论坛:http://songshuhui.net/forum/viewthread.php?tid=5744

本期问题的来信截止期为2011年8月21日晚12点。让我们期待新的Dr.You~~

新来的同学,请继续阅读什么是Dr.YOU。查阅往期内容及优胜者,请点击群博活动栏的Dr.YOU栏目。==================== 什么是Dr. YOU =========================
我们都曾梦想过成为万事通,就像机器猫的口袋,能应付朋友提出的所有问题;我们也曾时不时冒出古怪问题,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未获解答,随着少年(或 成年)梦想慢慢灭掉。
事实上,由于个体知识的局限,谁都不可能真正包治所有疑难杂症。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当我们汇聚在一起,真有可能无所不能。在这个栏目里,松鼠想和 读者们一起来打造一位真正的问不倒先生,姑且叫他Dr. YOU吧,你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有机会成为他!
别小看我们!这里绝不会出现“人一共有几颗牙齿”这样的简单知识型问题,不会有“怎么样动心脏手术”这样的专业问题,也不会出现“打呵欠会传染吗” 这样被解答过无数次的“陈词滥调”型问题,你也不要以为求助google或wiki甚至百度百科就可以获胜。我们严阵以待,琢磨出最精怪最有趣的问题,来 刁难Dr. YOU。
每两周,我们会在这里提一个问题,如果你觉得能够解答,就告诉我们吧,在这一刻,你就是所有人眼里最牛X的Dr. YOU。
规则说明:
1) 你可以在主贴下尽情讨论。但是,只有当答案超过500字(但不鼓励超过1000字),并在科学松鼠会的论坛松鼠学堂注册并贴上答案,或者将答案发送至DrYou@songshuhui.net,你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优胜者。如果你在“松鼠学堂”发布稿件,你还有机会成为科学松鼠会的亲友团,获得直接进入 论坛“橡树大厅”版块的机会,也可以优先参加我们的各种活动
2)我们每两周的周一出题,下一周的周日晚十二点截止。优胜者将在投稿的读者中产生。你有两周的时间充分思考、寻找资料。我们将就每道问题评出一到 两位优胜者,文章的科学性与文字性都将被考虑到。获奖者会被宣布成为本轮的Dr. YOU。
松鼠小贴士: 我们无比鼓励看到一个问题的多角度解答,例如,回答“人为什么有两个鼻孔”时,您可以考虑动用建筑学知识……你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答。所以,不要觉得某个问题与你的专业领域无关,或许你能给出出人意料的漂亮解答,让所有人都吃一惊!
3)答案将由Dr You编辑整理修饰,发表在科学松鼠会主页以及平面媒体上。该文字版权归科学松鼠会所有。
往期内容,请点击松鼠会主页右上栏的Dr.YOU项目查阅详情。

相关文章
<p>本文作者:Dr.Who</p><p><a rel="attachment wp-att-57763"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7762/snore"><img class="alignnone size-full wp-image-57763"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8/snore.jpg" alt="" width="456" height="340" /></a></p> <p><a rel="attachment wp-att-57763"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7762/snore"></a>嗯,请大家注意,是停止呼噜,而不是停止呼吸,暴力党散退!</p> <p>当然,我们想要知道的是<strong>如何科学地,安全地,不吵醒人的情况下让室友停止呼噜</strong>。有难度噢!</p> <p>各种吐槽请移步松下论坛:<a title="http://songshuhui.net/forum/viewthread.php?tid=5744" href="http://songshuhui.net/forum/viewthread.php?tid=5744" target="_blank">http://songshuhui.net/forum/viewthread.php?tid=5744</a></p> <p>本期问题的来信截止期为2011年8月21日晚12点。让我们期待新的Dr.You~~</p> <p>新来的同学,请继续阅读什么是Dr.YOU。查阅往期内容及优胜者,请点击群博活动栏的Dr.YOU栏目。==================== 什么是Dr. YOU =========================<br /> 我们都曾梦想过成为万事通,就像机器猫的口袋,能应付朋友提出的所有问题;我们也曾时不时冒出古怪问题,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未获解答,随着少年(或 成年)梦想慢慢灭掉。<br /> 事实上,由于个体知识的局限,谁都不可能真正包治所有疑难杂症。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当我们汇聚在一起,真有可能无所不能。在这个栏目里,松鼠想和 读者们一起来打造一位真正的问不倒先生,姑且叫他Dr. YOU吧,你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有机会成为他!<br /> 别小看我们!这里绝不会出现“人一共有几颗牙齿”这样的简单知识型问题,不会有“怎么样动心脏手术”这样的专业问题,也不会出现“打呵欠会传染吗” 这样被解答过无数次的“陈词滥调”型问题,你也不要以为求助google或wiki甚至百度百科就可以获胜。我们严阵以待,琢磨出最精怪最有趣的问题,来 刁难Dr. YOU。<br /> 每两周,我们会在这里提一个问题,如果你觉得能够解答,就告诉我们吧,在这一刻,你就是所有人眼里最牛X的Dr. YOU。<br /> 规则说明:<br /> 1) 你可以在主贴下尽情讨论。但是,只有当答案超过500字(但不鼓励超过1000字),并在科学松鼠会的论坛<a href="http://songshuhui.net/forum/forumdisplay.php?fid=15" target="_blank">松鼠学堂</a>注册并贴上答案,或者将答案发送至<a href="mailto:DrYou@songshuhui.net">DrYou@songshuhui.net</a>,你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优胜者。如果你在“松鼠学堂”发布稿件,你还有机会成为科学松鼠会的亲友团,获得直接进入 论坛“橡树大厅”版块的机会,也可以优先参加我们的各种活动<br /> 2)我们每两周的周一出题,下一周的周日晚十二点截止。优胜者将在投稿的读者中产生。你有两周的时间充分思考、寻找资料。我们将就每道问题评出一到 两位优胜者,文章的科学性与文字性都将被考虑到。获奖者会被宣布成为本轮的Dr. YOU。<br /> 松鼠小贴士: 我们无比鼓励看到一个问题的多角度解答,例如,回答“人为什么有两个鼻孔”时,您可以考虑动用建筑学知识……你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答。所以,不要觉得某个问题与你的专业领域无关,或许你能给出出人意料的漂亮解答,让所有人都吃一惊!<br /> 3)答案将由Dr You编辑整理修饰,发表在科学松鼠会主页以及平面媒体上。该文字版权归科学松鼠会所有。<br /> 往期内容,请点击松鼠会主页右上栏的Dr.YOU项目查阅详情。</p> <strong>相关文章</strong><div class="my-related-posts-box" style="width:100%;height:100%;clear:both;text-align:center;overflow:hidden;">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5090"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3/1202211200f822ccdbe73c9112-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span>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ext"><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Dr.YOU第106期]非透明冰块</span></span>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4698"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a1813d5582-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span>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ext"><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Dr.YOU第105期]飞龙在天</span></span>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4304"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deng-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span>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ext"><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Dr.YOU第104期]关于孔明灯的这些那些</span></span>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3960"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1/springfestival-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span>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ext"><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Dr.YOU第103期]汤圆寻宝</span></span>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3710"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1/goldbar-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span>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ext"><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Dr.YOU第102期]金砖夹回家</span></span> </a> </div> <div class="my-related-posts-clearboth" style="clear:both;height:1px;overflow:hidden;"></div>

2012年4月26日星期四

小谈静脉注射技术

作者:赵承渊

编者按:本篇是来自松鼠会公共邮箱的外部投稿。科学松鼠会非常欢迎自然科学相关的各种科普投稿。我们将会在审稿后择优发表。

投稿方法有二:
1.去松鼠会论坛的“松鼠学堂”版面注册发帖,注意需选择“群博投稿”这一发帖选项。
2.将稿件注明“群博投稿”,发送至松鼠会邮箱songshuhui.net@gmail.com。

“挂吊瓶”,“打点滴”可以说是我们平常在医院里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作为一种创伤极小的医疗操作,静脉注射现在多数已经不再由医生负责,而成为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但关于静脉注射技术的前世今生,所知者可谓寥寥。近来,有关我国人均静脉输液量远大于国外的新闻报道更是在社会上引发关注,由此,更有人向静脉注射技术本身发出质疑,夸大静脉输液的危害,这无疑是一种非理性的态度。那么,静脉注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操作?它的好处和不足又有哪些?滥用静脉输液到底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哪些影响?笔者试图从回顾历史入手,向大家介绍现代医学发展的纪念碑:静脉注射技术。

众所周知,现代医学发轫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标志则是威廉·哈维于1628年发表他那部划时代的巨著:《心血运动论》。自此,医学才开始摆脱蒙昧的时代,大踏步走向科学。血液循环的发现使人们长久以来通过输血治疗疾病的愿望成为可能,并使人们意识到或许可以经由血液循环将药物带至全身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当然,由于缺乏血型的概念,当时的人们竟然试图将动物血输注给人类,其效果可想而知。1656年,Sr. Christopher Wren第一次实现了静脉注射:用一根鹅毛和膀胱将鸦片滴进了狗的血管。这种初始的注射操作由于缺乏无菌术的保障,药品本身也难以达到今天的纯度和要求,因此难以推广。

但是人们从未放弃追求。时间长河流过了176年,19世纪30年代初,欧洲霍乱流行。一名叫做Shaughnessy的英国人发现霍乱病人在持续腹泻和呕吐后,会丢失大量水和盐分,基于此,他建议静脉补充盐水。这一在当时被认为是天方夜谭般的点子被苏格兰人Thomas Latta在次年付诸实践:Thomas Latta通过静脉给霍乱病人输入大量煮沸后的盐水,患者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当时的医学界盛行“毒血症”之说,苏格兰人的治疗并未得到主流肯定,其2/3的死亡率也使其本人备受质疑。

1851年,法国科学家Pravaz发明了注射针和注射器。此时,鸦片已被广泛用于医疗,其成瘾性和依赖性也已被人们认识。当时人们认为鸦片的成瘾性是一种类似食欲的需求,与消化道或呼吸道接触有关。故而新发明的注射针和注射器被更多地用来静脉注射鸦片晶体盐溶液——人们试图以这种绕过消化道给药的方式来避免成瘾,当然这种尝试注定失败。不过注射用具的发明在接下来的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药物开始被方便地注射给人体,人们对药物静脉注射引起不良反应的认识也在深入,由于药物辅料容易引起血栓和速发型过敏,滤网也应运而生了。

整个19世纪是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世纪。19世纪下半叶,伟大的德国病原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分离出多种病原微生物,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进入全新的时代,无菌术越来越受到重视。过去静脉注射后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得到了有力解释:经静脉注射的液体可能受到病原菌的污染。1900年,Karl Landsteiner医生发现血型,同时,生理盐水第一次用于临床;1935年,两名英国医生发表《Slow drip – continuous method of transfusion》,输血终于成为可靠的治疗手段,挽救了成千上万的患者。1940年,麻省总医院第一次指定一名护士作为静脉注射治疗师,静脉注射作为一项古老的医疗技术,开始逐步走向成熟。

今天,静脉注射技术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医疗操作之一。80%的住院患者接受静脉注射治疗,大量的药物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用于人类,静脉注射治疗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甚至已经走进家庭护理。静脉注射技术的发展历程,正是现代医学几个世纪以来的发展缩影,因此称其为为现代医学发展的纪念碑毫不过分。我国静脉注射的方式也从上世纪80年代的全开放式到半开放式到今天多数采用的全封闭式:即使用软质液体容器,整个注射过程中避免了空气污染,安全性更高。近些年,一些医疗中心采取静脉输液配置中心的模式,使用空气净化装置提供无微粒,无细菌的配药环境,使静脉输入这一过程更加安全可靠,极大减少了输液反应。

静脉输液作为独特的给药方式,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静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射入血液循环,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达到满意的药理效果。比如大量失血,大量呕吐、腹泻、烧伤失液,低钾低钠等严重电解质紊乱,或严重高血糖的患者,静脉补充相应药物和液体有起死回生的效果,这是其他给药途径不能相比的;其次,其他途径摄入不足的患者,经静脉补充营养素,能够大大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极端情况下,停止经口进食完全由静脉输液提供能量,已能保证患者达到长期生存(以年计算)。第三,静脉注射药物绕过了机体的防御、解毒和滤过机制(如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某些器官内能达到较高浓度,从而减少了总药物用量。第四,静脉注射能够避免很多其他途径用药时的不良反应:如粘膜损害等。

当然,静脉注射毕竟是一种有创伤的医疗操作,其缺陷和风险也需要充分考虑,只有静脉注射收益大于风险时,选择才是明智的。首先,由于静脉注射的部位有潜在的感染风险,一旦感染,特别是中心静脉插管感染等医源性感染,会造成不必要的医疗支出和医疗风险;其次,虽然药物上市前都已经过剂量安全试验,但由于个人体质的特殊性,不除外极个别患者出现不能耐受常规剂量的情况出现。而静脉输液起效时间短,一旦发生药物过量,后果较为严重,抢救起来也更困难;同理,当药物过敏等少见情况出现时,致敏药物如果是经过静脉途径进入人体,后果也更为严重;第三,同样由于静脉注射药物绕过了机体的防御、解毒和滤过机制,药物过量,体内异物(微粒)存留的风险加大了;第四,长期反复使用一条外周静脉输液,可能造成外周静脉受损,瘢痕,甚至坏死;第五,对于某些可能致成瘾药物,静脉注射引起成瘾的效果更强;最后,“needle phobia”,即我们俗称的“晕针”,也是使用静脉注射之前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当前国内存在滥用静脉注射的现状,这无疑会增大医疗风险,浪费医疗支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医疗制度方面的因素,有医患关系方面的因素,也有对静脉注射技术本身认识不足的因素——这正是笔者写下这篇小文的初衷:临床上看似平常之极的静脉注射,蕴含着人们几个世纪以来不懈奋斗追求的坎坷历史。静脉注射技术有其良好的一面,也存在种种不足,必然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逐步改进。对静脉注射技术,固然不能盲从滥用,更不能一概否定,甚至质疑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是很中肯的:只要能达到治疗目的,无创伤的医疗技术无疑是首选。

相关文章
<p>本文作者:赵承渊</p><p><a rel="attachment wp-att-48447"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8434/iv"><img class="alignnone size-full wp-image-48447" title="Iv"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1/SuperStock_120.jpg" alt="" width="0" height="0" /></a><strong>作者:赵承渊</strong></p> <p><div class="editornote"><p>编者按:本篇是来自松鼠会公共邮箱的外部投稿。科学松鼠会非常欢迎自然科学相关的各种科普投稿。我们将会在审稿后择优发表。</p> <p>投稿方法有二:<br /> 1.去松鼠会论坛的“<a href="http://songshuhui.net/forum/forumdisplay.php?fid=15&page=1&filter=type&typeid=9">松鼠学堂</a>”版面注册发帖,注意需选择“群博投稿”这一发帖选项。<br /> 2.将稿件注明“群博投稿”,发送至松鼠会邮箱songshuhui.net@gmail.com。</p></div></p> <p><a rel="attachment wp-att-48448"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8434/iv-2"><img class="alignleft size-full wp-image-48448" title="Iv"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1/SuperStock_230.jpg" alt="" width="230" height="231" /></a>“挂吊瓶”,“打点滴”可以说是我们平常在医院里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作为一种创伤极小的医疗操作,静脉注射现在多数已经不再由医生负责,而成为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但关于静脉注射技术的前世今生,所知者可谓寥寥。近来,有关我国人均静脉输液量远大于国外的新闻报道更是在社会上引发关注,由此,更有人向静脉注射技术本身发出质疑,夸大静脉输液的危害,这无疑是一种非理性的态度。那么,静脉注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操作?它的好处和不足又有哪些?滥用静脉输液到底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哪些影响?笔者试图从回顾历史入手,向大家介绍现代医学发展的纪念碑:静脉注射技术。</p> <p>众所周知,现代医学发轫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标志则是威廉·哈维于1628年发表他那部划时代的巨著:《心血运动论》。自此,医学才开始摆脱蒙昧的时代,大踏步走向科学。血液循环的发现使人们长久以来通过输血治疗疾病的愿望成为可能,并使人们意识到或许可以经由血液循环将药物带至全身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当然,由于缺乏血型的概念,当时的人们竟然试图将动物血输注给人类,其效果可想而知。1656年,Sr. Christopher Wren第一次实现了静脉注射:用一根鹅毛和膀胱将鸦片滴进了狗的血管。这种初始的注射操作由于缺乏无菌术的保障,药品本身也难以达到今天的纯度和要求,因此难以推广。</p> <p>但是人们从未放弃追求。时间长河流过了176年,19世纪30年代初,欧洲霍乱流行。一名叫做Shaughnessy的英国人发现霍乱病人在持续腹泻和呕吐后,会丢失大量水和盐分,基于此,他建议静脉补充盐水。这一在当时被认为是天方夜谭般的点子被苏格兰人Thomas Latta在次年付诸实践:Thomas Latta通过静脉给霍乱病人输入大量煮沸后的盐水,患者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当时的医学界盛行“毒血症”之说,苏格兰人的治疗并未得到主流肯定,其2/3的死亡率也使其本人备受质疑。</p> <p>1851年,法国科学家Pravaz发明了注射针和注射器。此时,鸦片已被广泛用于医疗,其成瘾性和依赖性也已被人们认识。当时人们认为鸦片的成瘾性是一种类似食欲的需求,与消化道或呼吸道接触有关。故而新发明的注射针和注射器被更多地用来静脉注射鸦片晶体盐溶液——人们试图以这种绕过消化道给药的方式来避免成瘾,当然这种尝试注定失败。不过注射用具的发明在接下来的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药物开始被方便地注射给人体,人们对药物静脉注射引起不良反应的认识也在深入,由于药物辅料容易引起血栓和速发型过敏,滤网也应运而生了。</p> <p>整个19世纪是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世纪。19世纪下半叶,伟大的德国病原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分离出多种病原微生物,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进入全新的时代,无菌术越来越受到重视。过去静脉注射后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得到了有力解释:经静脉注射的液体可能受到病原菌的污染。1900年,Karl Landsteiner医生发现血型,同时,生理盐水第一次用于临床;1935年,两名英国医生发表《Slow drip – continuous method of transfusion》,输血终于成为可靠的治疗手段,挽救了成千上万的患者。1940年,麻省总医院第一次指定一名护士作为静脉注射治疗师,静脉注射作为一项古老的医疗技术,开始逐步走向成熟。</p> <p><a rel="attachment wp-att-48450"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8434/cann"><img class="alignleft size-full wp-image-48450" title="cann"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1/cann.jpg" alt="" width="230" height="176" /></a>今天,静脉注射技术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医疗操作之一。80%的住院患者接受静脉注射治疗,大量的药物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用于人类,静脉注射治疗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甚至已经走进家庭护理。静脉注射技术的发展历程,正是现代医学几个世纪以来的发展缩影,因此称其为为现代医学发展的纪念碑毫不过分。我国静脉注射的方式也从上世纪80年代的全开放式到半开放式到今天多数采用的全封闭式:即使用软质液体容器,整个注射过程中避免了空气污染,安全性更高。近些年,一些医疗中心采取静脉输液配置中心的模式,使用空气净化装置提供无微粒,无细菌的配药环境,使静脉输入这一过程更加安全可靠,极大减少了输液反应。</p> <p>静脉输液作为独特的给药方式,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静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射入血液循环,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达到满意的药理效果。比如大量失血,大量呕吐、腹泻、烧伤失液,低钾低钠等严重电解质紊乱,或严重高血糖的患者,静脉补充相应药物和液体有起死回生的效果,这是其他给药途径不能相比的;其次,其他途径摄入不足的患者,经静脉补充营养素,能够大大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极端情况下,停止经口进食完全由静脉输液提供能量,已能保证患者达到长期生存(以年计算)。第三,静脉注射药物绕过了机体的防御、解毒和滤过机制(如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某些器官内能达到较高浓度,从而减少了总药物用量。第四,静脉注射能够避免很多其他途径用药时的不良反应:如粘膜损害等。</p> <p>当然,静脉注射毕竟是一种有创伤的医疗操作,其缺陷和风险也需要充分考虑,<strong>只有静脉注射收益大于风险时,选择才是明智的。</strong>首先,由于静脉注射的部位有潜在的感染风险,一旦感染,特别是中心静脉插管感染等医源性感染,会造成不必要的医疗支出和医疗风险;其次,虽然药物上市前都已经过剂量安全试验,但由于个人体质的特殊性,不除外极个别患者出现不能耐受常规剂量的情况出现。而静脉输液起效时间短,一旦发生药物过量,后果较为严重,抢救起来也更困难;同理,当药物过敏等少见情况出现时,致敏药物如果是经过静脉途径进入人体,后果也更为严重;第三,同样由于静脉注射药物绕过了机体的防御、解毒和滤过机制,药物过量,体内异物(微粒)存留的风险加大了;第四,长期反复使用一条外周静脉输液,可能造成外周静脉受损,瘢痕,甚至坏死;第五,对于某些可能致成瘾药物,静脉注射引起成瘾的效果更强;最后,“needle phobia”,即我们俗称的“晕针”,也是使用静脉注射之前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p> <p>当前国内存在滥用静脉注射的现状,这无疑会增大医疗风险,浪费医疗支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医疗制度方面的因素,有医患关系方面的因素,也有对静脉注射技术本身认识不足的因素——这正是笔者写下这篇小文的初衷:临床上看似平常之极的静脉注射,蕴含着人们几个世纪以来不懈奋斗追求的坎坷历史。静脉注射技术有其良好的一面,也存在种种不足,必然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逐步改进。对静脉注射技术,固然不能盲从滥用,更不能一概否定,甚至质疑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是很中肯的:只要能达到治疗目的,无创伤的医疗技术无疑是首选。</p> <strong>相关文章</strong><div class="my-related-posts-box" style="width:100%;height:100%;clear:both;text-align:center;overflow:hidden;">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8289"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1/IMG_07531-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span>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ext"><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 微粒——静脉注射剂中的幽灵</span></span>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6291"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4/QQ截图20120424220235-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span>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ext"><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当桔子遇到喝幽门螺杆菌的马歇尔</span></span>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6283"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4/QQ截图20120424170033-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span>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ext"><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自疗派沉渣泛起,矿物液再起妖风</span></span>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5206"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3/Dengue-Fever-Vaccination_副本-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span>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ext"><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发烧了,退烧药该怎么吃?</span></span>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6147"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4/images-4-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span>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ext"><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化糖帖,一个虚幻的降糖神话</span></span> </a> </div> <div class="my-related-posts-clearboth" style="clear:both;height:1px;overflow:hidden;"></div>

2012年4月25日星期三

【科学好有爱】之 勇气号消失之谜

作者:children


相关文章
<p>本文作者:科学松鼠会</p><p><strong>作者:children</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p> <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11041907433110c165d07f3a5d_副本.jp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53433 " title="11041907433110c165d07f3a5d_副本"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11041907433110c165d07f3a5d_副本.jpg" alt="" width="0" height="0" /></a> <p></strong></p> <p><strong><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11041907433110c165d07f3a5d.jpg"><img class="alignnone size-full wp-image-53434" title="11041907433110c165d07f3a5d"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11041907433110c165d07f3a5d.jpg" alt="" width="522" height="572" /></a><br /> </strong></p> <strong>相关文章</strong><div class="my-related-posts-box" style="width:100%;height:100%;clear:both;text-align:center;overflow:hidden;">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5164"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20110513适应严寒s-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span>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ext"><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科学好有爱】之 想象是美好的</span></span>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4902"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好有爱-孩子-144x144.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span>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ext"><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科学好有爱】 之 我从哪里来</span></span>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4335"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20110101吃铁细菌s_副本.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span>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ext"><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科学好有爱】之 波涛之下</span></span>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4011"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20110430伽利略s_副本.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span>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ext"><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科学好有爱】之 科研有风险</span></span>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3446"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1104190743e89a34dfabb38891_副本.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span>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ext"><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科学好有爱】 之 梦想</span></span> </a> </div> <div class="my-related-posts-clearboth" style="clear:both;height:1px;overflow:hidden;"></div>

2012年4月24日星期二

关于自慰行为的一些数据与事实


原作地址:http://pleated-jeans.com/2011/04/18/infographic-masturbation-facts-and-statistics/
汉化:fall_ark

 

译者注:以上数据主要出自美国。数据来源 (1)(2)(3)(4)(5)(6)(7)(8)(9)

 

相关文章
<p>本文作者:科学松鼠会</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6/自慰_副本.pn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55420 " title="自慰_副本"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6/自慰_副本.png" alt="" width="0" height="0" /></a>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6/自慰.png"><img class="alignnone size-full wp-image-55421" title="害怕撸管的家伙们有没有被袋鼠激励了?"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6/自慰.png" alt="" width="576" height="1260" /></a><br /> 原作地址:<a href="http://pleated-jeans.com/2011/04/18/infographic-masturbation-facts-and-statistics/">http://pleated-jeans.com/2011/04/18/infographic-masturbation-facts-and-statistics/</a><br /> 汉化:<a href="http://weibo.com/fallark">fall_ark</a></p> <p> </p> <p><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Non-human_animal_sexual_behavior#Autoeroticism_.28masturbation.29"></a>译者注:以上数据主要出自美国。数据来源 <a href="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vw20LEaJe10C&pg=PA371&lpg=PA371&dq=95+percent+of+men+and+89+percent+of+women+masturbate&source=bl&ots=LhfMwp-AFy&sig=24u3Vc3HaHtDySzrBgBlHe9lqAo&hl=en&ei=9TNwTNnnGIG8sAOxg6WkCw&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7&ved=0CDAQ6AEwBg#v=onepage&q=95%20percent%20of%20men%20and%2089%20percent%20of%20women%20masturbate&f=false">(1)</a>, <a href="http://www.solowife.com/female-masturbation-statistics.php">(2)</a>, <a href="http://www.livescience.com/7781-americans-vibrators-study-claims.html">(3)</a>, <a href="http://www.associatedcontent.com/article/1822059/auto_erotic_asphyxiation_today.html">(4)</a>, <a href="http://www.blazinggrace.org/cms/bg/pornstats">(5)</a>, <a href="http://www.womentowomen.com/sexualityandfertility/healthbenefitsofmasturbation.aspx">(6)</a>, <a href="http://divbyzero.newsvine.com/_news/2009/06/02/2890009-the-newsvine-masturbation-survey-results-part-one">(7)</a>, <a href="http://www.afraidtoask.com/masturbate/History.htm">(8)</a>,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Non-human_animal_sexual_behavior#Autoeroticism_.28masturbation.29">(9)</a></p> <p> </p> <strong>相关文章</strong><div class="my-related-posts-box" style="width:100%;height:100%;clear:both;text-align:center;overflow:hidden;">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5461"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3/1105201516a54e6c9a82acd624_副本.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span>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ext"><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科学好有爱】之当习题照进现实</span></span>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5385"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3/if_the_doors_of_perception_were_expanded_everything_would_appear_as-it_is-infinite_副本.pn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span>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ext"><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一线感知</span></span>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4585"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1202200054b8cd903f1f7a24a4_副本.jp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span>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ext"><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星座控是怎样炼成的</span></span>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4396"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2/a_moment_of_silence_please123.pn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span>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ext"><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制高点</span></span> </a>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3754" class="my-related-posts" style="width:112px;height:180px;float:left;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f5f5f5;border-bottom-style:none;border-top-style:none;padding:0px;margin:1px;text-decoration:none;" onmouseover="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CCC';this.style.background='#E2E2E2';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onmouseout="this.style.background='';this.style.border='1px solid #f5f5f5';this.style.borderBottom='none';this.style.borderTop='none'">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panel" style="padding:3px 0;"><img class="my-related-posts-img"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2/01/Geeks-will-get-this-144x144.png" style="width:106px;height:106px;border:1px solid #f0f0f0;padding:1px;margin:1px;" /></span> <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ext"><span class="my-related-posts-title" style="font-size:11px;font-family:sans-serif;font-weight:700;line-height:140%;text-align:left;">原子战争之 膝盖中枪</span></span> </a> </div> <div class="my-related-posts-clearboth" style="clear:both;height:1px;overflow:hidden;"></div>

2012年4月23日星期一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三)

印章的放大版

"报纸的使命是印出新闻和制造麻烦。"

——威尔伯·斯特瑞,《芝加哥时报》,1861

在大量生产光盘时,普遍使用的是压铸工艺。人们会用金属制造一个光盘母版,它像个印章,一次次在基板上印出独特的凹陷小坑,每个小坑的大小甚至无法直接被肉眼分辨。压铸光盘和刻录光盘的区别,刚好就像是雕版印刷和手抄的区别一样。

雕版印刷术,大约一千四百年之前的发明。历史学家对雕版印刷的具体发明年代依然争论不休,但是主流的观点认为,大概是隋朝到唐代之间的事情。隋朝费长房所著《历代三宝记》中,有“废像遗经,悉令雕撰”之说,是人们主要的判断依据;然而正是这句话,让人们产生了不同的解读。文字的模糊,再一次让人们迷惑。

实际上,在有了印章之后,雕版的发明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殷墟中就已经发现了印章,传国玉玺这种东西,并非秦始皇的首创。

到了晋朝末年天下割据的时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阳文印章(谢谢laoma指正),大面积的雕版印刷,更只是个时间问题。然而,目前能够找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制品,是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更早的资料,即使曾经出现过,也遗失在历史当中。

因为中文字的结构复杂多变,雕版印刷术在中国流行了相当长的时间。甚至有人认为,雕版印刷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手写文字的方式——用雕刀刻印出的书籍,让手写字也变得更加简洁有力。这种印刷术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所有尝试改变雕版印刷的努力,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了了之。

在这些努力中,最耀眼的应当算是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试图将印刷的最小单位从页变成字,以此来增加印刷的灵活性;然而它需要的大量初期投资注定了它只是小众产品。为常用的数千个汉字制造字模是个浩大的工程,更何况在少量印刷的时候,活字印刷并没有突出的优越性。从北宋开始,人们不止一次尝试过活字印刷,泥活字、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都曾经被开发出来,技术已经发展成熟,然而却从未如同雕版印刷般盛行。

随着欧风东渐,1807年,西方的合金活字才进入中国。这时,距离毕升制造出泥活字已经过了八百年,而离欧洲人第一次用活字印制出圣经,也已经过了三百五十年。

让世界听见我的声音

如果你去德国美因兹市,会在中心广场上看到约翰内斯·古登堡的雕像,只不过那并不是按照他的相貌雕刻的。实际上,我们对这个发明了合金活字印刷术的人了解不多,只知道他是一个探险家、一个金匠,开办过不少企业、负过许多债、和许多生意伙伴闹上过法庭。他做为工匠的经验,使他终于用铅锡合金制造出耐用的活字字模,而他的探险家精神,让他最终配置出了适合金属使用的油墨,以及制造出原始的印刷机——和用来为葡萄榨汁的机器十分相似。现代印刷的四大要件:活字及其定位法、适宜印刷的墨水、印刷机本身和印刷用的纸张,古登堡解决了其中的三项。

古登堡大概活了六十多岁。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中,终于掌握了必要的技术,从而开发出一套完整的活字印刷术。然而他并不能算是个成功的商人,在一次贸易纠纷中,他甚至不得不将自己开发出来的活字印刷机器赔给生意伙伴。显然,他的生意伙伴更有生意头脑,活字印刷厂很快就开始盈利。而古登堡只来得及印刷出少量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42行圣经》,每套分上下两卷,共有1282页。这套书印了180套,目前世界上还留存49套,每一套都价值连城。正是这些圣经,让他在生命的最后三年中,终于可以在主教的庇护下,不必颠沛流离。

显而易见,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比手抄方式方便得多。活字印刷几乎马上传遍了欧洲,在大概五十年间,就印制出了三万多种印刷物,总数超过一千两百万份。这种势头让教廷相当恐慌,认为魔鬼的诱惑也将可以凭借便宜的书本而占据人们的脑袋,让人们背离上帝的意旨。

而真正的原因在于,当人们都能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时,建立于无知和欺骗之上的威权将不复存在。1517年,年轻德国牧师马丁·路德印制了那本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并且借助活字印刷术,迅速燃起了分裂天主教的烈火。如果在一百年前,马丁路德也许只是一个地方名人,然而在活字印刷术的帮助下,他的声音,可以被全世界听到。技术,就这样改变了世界。

在十五世纪,古登堡的印刷机每小时可以单面印制三百张,三百年之后,蒸汽动力的印刷机就将印刷速度提升了二十五倍。

人们开始不再满足。人们想让机器也能够识字。

(待续)


本系列前文参见: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一)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二)

<p>本文作者:猛犸</p><h1>印章的放大版</h1> <h4 style="text-align: left">"报纸的使命是印出新闻和制造麻烦。"</h4> <h4 style="text-align: right">——威尔伯·斯特瑞,《芝加哥时报》,1861</h4> <p><img class="alignnone" src="http://songshuhui.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102/1102152119e51871de48188ddf.jpg" alt="" width="500" height="328" /></p> <p>在大量生产光盘时,普遍使用的是压铸工艺。人们会用金属制造一个光盘母版,它像个印章,一次次在基板上印出独特的凹陷小坑,每个小坑的大小甚至无法直接被肉眼分辨。压铸光盘和刻录光盘的区别,刚好就像是雕版印刷和手抄的区别一样。</p> <p>雕版印刷术,大约一千四百年之前的发明。历史学家对雕版印刷的具体发明年代依然争论不休,但是主流的观点认为,大概是隋朝到唐代之间的事情。隋朝费长房所著《历代三宝记》中,有“废像遗经,悉令雕撰”之说,是人们主要的判断依据;然而正是这句话,让人们产生了不同的解读。文字的模糊,再一次让人们迷惑。</p> <p>实际上,在有了印章之后,雕版的发明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殷墟中就已经发现了印章,传国玉玺这种东西,并非秦始皇的首创。<del datetime="2011-02-26T14:10:49+00:00">到了晋朝末年天下割据的时代</del>,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阳文印章(谢谢laoma指正),大面积的雕版印刷,更只是个时间问题。然而,目前能够找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制品,是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更早的资料,即使曾经出现过,也遗失在历史当中。</p> <p>因为中文字的结构复杂多变,雕版印刷术在中国流行了相当长的时间。甚至有人认为,雕版印刷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手写文字的方式——用雕刀刻印出的书籍,让手写字也变得更加简洁有力。这种印刷术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所有尝试改变雕版印刷的努力,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了了之。</p> <p>在这些努力中,最耀眼的应当算是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试图将印刷的最小单位从页变成字,以此来增加印刷的灵活性;然而它需要的大量初期投资注定了它只是小众产品。为常用的数千个汉字制造字模是个浩大的工程,更何况在少量印刷的时候,活字印刷并没有突出的优越性。从北宋开始,人们不止一次尝试过活字印刷,泥活字、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都曾经被开发出来,技术已经发展成熟,然而却从未如同雕版印刷般盛行。</p> <p><img class="alignnone" src="http://songshuhui.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102/110215212231844a01820887d5.jpg" alt="" width="549" height="366" /></p> <p>随着欧风东渐,1807年,西方的合金活字才进入中国。这时,距离毕升制造出泥活字已经过了八百年,而离欧洲人第一次用活字印制出圣经,也已经过了三百五十年。</p> <h1>让世界听见我的声音</h1> <p>如果你去德国美因兹市,会在中心广场上看到约翰内斯·古登堡的雕像,只不过那并不是按照他的相貌雕刻的。实际上,我们对这个发明了合金活字印刷术的人了解不多,只知道他是一个探险家、一个金匠,开办过不少企业、负过许多债、和许多生意伙伴闹上过法庭。他做为工匠的经验,使他终于用铅锡合金制造出耐用的活字字模,而他的探险家精神,让他最终配置出了适合金属使用的油墨,以及制造出原始的印刷机——和用来为葡萄榨汁的机器十分相似。现代印刷的四大要件:活字及其定位法、适宜印刷的墨水、印刷机本身和印刷用的纸张,古登堡解决了其中的三项。</p> <p><img class="alignnone" src="http://songshuhui.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102/11021521284f6b07d0bb58517e.jpg" alt="" width="600" height="800" /></p> <p>古登堡大概活了六十多岁。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中,终于掌握了必要的技术,从而开发出一套完整的活字印刷术。然而他并不能算是个成功的商人,在一次贸易纠纷中,他甚至不得不将自己开发出来的活字印刷机器赔给生意伙伴。显然,他的生意伙伴更有生意头脑,活字印刷厂很快就开始盈利。而古登堡只来得及印刷出少量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42行圣经》,每套分上下两卷,共有1282页。这套书印了180套,目前世界上还留存49套,每一套都价值连城。正是这些圣经,让他在生命的最后三年中,终于可以在主教的庇护下,不必颠沛流离。</p> <p>显而易见,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比手抄方式方便得多。活字印刷几乎马上传遍了欧洲,在大概五十年间,就印制出了三万多种印刷物,总数超过一千两百万份。这种势头让教廷相当恐慌,认为魔鬼的诱惑也将可以凭借便宜的书本而占据人们的脑袋,让人们背离上帝的意旨。</p> <p>而真正的原因在于,当人们都能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时,建立于无知和欺骗之上的威权将不复存在。1517年,年轻德国牧师马丁·路德印制了那本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并且借助活字印刷术,迅速燃起了分裂天主教的烈火。如果在一百年前,马丁路德也许只是一个地方名人,然而在活字印刷术的帮助下,他的声音,可以被全世界听到。技术,就这样改变了世界。</p> <p><img class="alignnone" src="http://songshuhui.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102/11021521334db30c9b6ff49f91.jpg" alt="" width="480" height="640" /></p> <p>在十五世纪,古登堡的印刷机每小时可以单面印制三百张,三百年之后,蒸汽动力的印刷机就将印刷速度提升了二十五倍。</p> <p>人们开始不再满足。人们想让机器也能够识字。</p> <p>(待续)</p> <p><strong><br /> 本系列前文参见:</strong><br /> <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0075">记忆传承,信息永生(一)</a></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0509">记忆传承,信息永生(二)</a></p>

2012年4月21日星期六

心理测试:当娱乐遇上学术

crying_baby-300x300 如果你的面前有一个婴儿,你想首先摸他的哪个部位?选项包括脸颊、手、脚丫和肚子。

“肚子。”

“你的恋爱可能会谨慎过度,导致进展速度缓慢得像乌龟。”

这情节你我都不陌生。时下,五花八门的心理测试题遍布我们的生活,各种心理报刊、娱乐杂志附送的小别册、社交网站上的投票活动、或是门户网站上跳出来的网络对话框,它们在问你:“呶,你选哪个?”

很多人也乐于做各种各样的心理测试以消遣。从主题到选项五花八门,你尽可以把婴儿的肚子换成其他各种禽鸟或走兽,甚至一把水壶、一盏台灯或一只花瓶。揭晓的答案有时在意料之外,有时又在意料之中,它不声不响、却权威般地为你总结:

因为选择了一组数字“7105”,它认为我想结婚,甚至,我选择从陌生的吉普赛人手中抽取一张红心扑克牌,它告诉我:我未来的伴侣是位比我年长的辣妹!

我们都是测试狂

“测测你是《奋斗》里面的谁?”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间办公室里,黄端坐在电脑前,点开页面。《奋斗》是时下正红的一部青春偶像剧,剧中有不少外形抢眼又个性十足的年轻人。

依次答完了包括“作为前男友/女友,你还会去他家喝可乐吗?”“你买股票赔了还是赚了”在内的15道题,回车,结果出来了:“华子”(剧中角色之一,对朋友极尽宽容的男孩)。更详尽的分析是:“你这样的人经常从一个避难所逃到另外一个避难所,总是被命运推着走,回头又不能接受命运。”

作为心理测量专业的博士生,黄端坦言遇到这类题目也会忍不住做做看,权当放松。一位写手曾这样形容趣味性的心理测验:“如果说这些题目也像一次考试,那考官下发考卷时就需要声明——这不算真实成绩。”

海衣(网名)一直强调这些心理测试的娱乐价值,这篇人气颇高的“《奋斗》测试”正是出自她手。海衣是新浪星座频道的特约作者,不过,她更愿意将自己比作一位设计游戏的工程师:“我的设计,是为让大家尽情欢乐。”

海衣把趣味性的心理测试和专业测试比做可乐和感冒糖浆——都是水质,可以解渴,但后者具有医疗效用,而前者主要用来满足感官享受——而可口可乐最初也是由感冒糖浆衍生来的。一百多年前,美国一家生产感冒糖浆的药房中,糖浆里被误加进了苏打水,结果诞生了一种可口的碳酸饮料,这便是日后风靡全球的可口可乐。

一个流传甚广的治感冒偏方是“可乐煮姜”,很多人觉得效果不错——同样,趣味性的测试题目中,也能窥到些专业测试的影子。虽然只是游戏,海衣和她的同仁依然用心,如果读者反馈不佳,她们会集体研究,对题目和分数段的设置进行修改。“可乐可能也有一些相关疗效,但更多还是满足人的感官享受。我很清楚这一定位,并没有把可口可乐当成果感冒药来卖。”

除非有心理学的教育背景,我们一般称之为“心理测试”或“小测验”,少有人会提起“心理测量”这个看起来更专业的名称。但在黄端看来,“心理测量”和“心理测试”不过是名称不同,日常所见的趣味性测试,确切地说正是心理测量的一种——“人格测量”。

一份测试可不可靠,要以“信度”来衡量。信度即多次(至少相隔两周以上)进行同一测试,所到结果的一致程度。比如上面的“摸婴儿”,就像一份“恋爱速度量表”,不同选项代表答题人在“慢——快”这一维度上的差异。但这份量表的信度有待商酌——假如某人选择“摸婴儿肚子”,两周后再来,也许就凭着一时心情摸了婴儿的“脸颊”或“小手”,如此,测试的信度便不理想。

除了信度,效度是另一个衡量测验的指标。在黄端看来,就像量长度要用尺、称体重要用秤,然而,假如用尺子测体重,效度自然不佳——除非进行了成千上万次的试测和修订,谁能证明“摸婴儿的肚子”和“恋爱速度缓慢”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

趣味V.S专业

不过,所谓的“恋爱速度量表”也不过是一份调侃罢了。事实上,一套合格的量表至少应包含5个条目(5道题目),或者题目涉及的每个维度至少包含3个条目。

“心理测量不可能根据一个题目就下结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张厚粲教授认为趣味性测试终归不是科学的心理测验。“一套测验从编题开始,需经过取样,试测,修改,数据计算,制定常模等一系列手续,再按心理测量学原理和统计方法技术检验其信度、效度等指标——那是很复杂的工作。”

上世纪4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S·R·哈萨维和J·C·麦金利编制了一份量表,以区分精神疾病患者于普通人,这便是著名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简称“MMPI”,这份包含了500多道题目的问卷流传使用至今,已经历了5次完善。七十年代末,我国开始对MMPI进行研究并修订,形成了一个中国版本。

在其中一个老版本中,包括“我早起的时候,多半觉得睡眠充足、头脑清醒”、“我每个星期都要拉一、两次肚子”,甚至“有时我真想摔东西”、“我想当一名歌唱家”,这些条目都来自初期心理学家对社会各个阶层的走访,以开放式访谈为主,收集并汇总来的信息,确定下基本的项目库(题库),而后选取对象进行第一次试测。

第一次试测很重要。若将题目的编制比做雕刻,那么第一次试测相当于大刀阔斧的“凿”。对几百人试测后,会删除一些有缺陷的项目,比如很多人不回答,或得分比较集中、区分度不理想的题目。经过第一次的试测,一套问卷便初具形态。

而后,用统计软件进行因素分析,探索出问卷中待测的维度。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osta和McCrae提出了“大五人格模型”。在这套被众多心理学家公认为最有前途的人格描述模型中,研究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将所有描绘人的词汇聚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5个维度因素: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宜人性,责任性,开放性,像开朗或沉闷就可被归入“内向——外向”这一维度。

接下来便是修订——试测——修订的循环,直到各维度上的得分合乎数学上正态分布的标准——就像大多数的测验中,总是少有人获得满分或零分,而大多数人集中在中间的平均分数段,在坐标图上构成一个开口向下的曲线——此时的测验便基本令人满意,并可以依照统计结果制定出常模,以供将来的测验进行对照。

常模就像附在测验后的“标准答案”,对照分数后可以推断受测者的分析结果。以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为例,它包含有十余个量表,分别与疑病、抑郁、精神分裂等指标相关。受测者根据第一反应选择“是”或“否”,而后进行计分。以“社会内向”这一量表为例,分数越高,则说明受测者的性格可能更为内向、守旧、易紧张。而在“轻躁症”这一量表中,分数高则可能意味着更擅长交际、冲动、乐观等等。

黄端认为,和普通测验不同,心理测验的分数高低与结果优劣并无关联。“我们仅仅告诉受测者,你的人格在某一维度上的表现处于何种位置。一般来说,心理测量不做价值判断——比方说,关于‘求知动机’的测量中仅仅是告诉受测者,是哪种动机促使他求知,但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好坏不做判断和评价。”

心理博弈

上世纪30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对霍桑工厂的工人进行管理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一旦被测者意识到自己被关注,就很可能下意识地改变事实发展的动向,这就是“霍桑效应”。

而类似的现象也会出现在心理测量的过程中。因此,为了获得更接近真实的测量数据,除了在受测者回答题目的时候,为他们创造平和的环境,在题目的编制上,心理学家也煞费苦心。

“我是一个乐天派”,这是一道测试“情绪稳定性”的题目。但心理学家经过考量,还是决定这样表达:“我不是一个喜欢担忧的人”。表达方式有变,一来显得不单调,二来可以模糊题目的测试目的,使受测者更容易做出真实反应。

下一道题目就和“情绪稳定性”无关了。它可能是“我喜欢诗”或“我喜欢捉弄动物”——这也是问卷的玄机所在。试想,假如下一道题目是“我时常发怒”或“有时我真想摔东西”,受测者联想起上下题,不难猜出测试目的,也就难免影响到答题的选择。

心理测试像是心理学家和受测者的一场博弈。心理学家要明确:“我们想测什么?”难免地,受测者也会揣度:“你想测我什么?”为使受测者最大程度的做出第一反应,并诚实反馈,心理学家不断更新题目的伪装以模糊测试目的,要注意将敏感的问题留待最后以免引起受测者的抵触心理;甚至还要注意措辞,题目读起来要简洁明了,因为人们总是本能地排斥更花费精力的事物。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黄端曾在趣味测试的一道题前停顿了一会。“吃桔子吗?吃,把爱人的皮剥了,不吃,爱人把你的皮剥了。吃桔子吗?”选项包括:吃、不吃、逃。他琢磨了一会儿,选择了“逃”。

(本文已刊于《新知客》11月刊。感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张建新研究员,北京大学心理系张智丰、侯悠扬,新浪星座频道李鼎新、常涛对此文的帮助)

<p>本文作者:小如</p><p class="MsoNormal"><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12/crying-baby300x300.jpg"><img title="crying_baby-300x300"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display: inline; margin: 0px 5px 0px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height="220" alt="crying_baby-300x300"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12/crying-baby300x300-thumb.jpg" width="220" align="left" border="0" /></a> <span><span>如果你的面前有一个婴儿,你想首先摸他的哪个部位?选项包括脸颊、手、脚丫和肚子。</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肚子。”</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你的恋爱可能会谨慎过度,导致进展速度缓慢得像乌龟。”</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这情节你我都不陌生。时下,五花八门的心理测试题遍布我们的生活,各种心理报刊、娱乐杂志附送的小别册、社交网站上的投票活动、或是门户网站上跳出来的网络对话框,它们在问你:“呶,你选哪个?”</span></span></p> <p> <span id="more-5641"></span> </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很多人也乐于做各种各样的心理测试以消遣。从主题到选项五花八门,你尽可以把婴儿的肚子换成其他各种禽鸟或走兽,甚至一把水壶、一盏台灯或一只花瓶。揭晓的答案有时在意料之外,有时又在意料之中,它不声不响、却权威般地为你总结:</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因为选择了一组数字“</span><span lang="EN-US"><span>7105</span></span><span>”,它认为我想结婚,甚至,我选择从陌生的吉普赛人手中抽取一张红心扑克牌,它告诉我:我未来的伴侣是位比我年长的辣妹!</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trong><span>我们都是测试狂</span></strong><strong></strong></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测测你是《奋斗》里面的谁?”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间办公室里,黄端坐在电脑前,点开页面。《奋斗》是时下正红的一部青春偶像剧,剧中有不少外形抢眼又个性十足的年轻人。</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依次答完了包括“作为前男友</span><span lang="EN-US"><span>/</span></span><span>女友,你还会去他家喝可乐吗?”“你买股票赔了还是赚了”在内的</span><span lang="EN-US"><span>15</span></span><span>道题,回车,结果出来了:“华子”(剧中角色之一,对朋友极尽宽容的男孩)。更详尽的分析是:</span><span>“你这样的人经常从一个避难所逃到另外一个避难所,总是被命运推着走,回头又不能接受命运。”</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作为心理测量专业的博士生,黄端坦言遇到这类题目也会忍不住做做看,权当放松。</span><span>一位写手曾这样形容趣味性的心理测验:“</span><span>如果说这些题目也像一次考试,那考官下发考卷时就需要声明——这不算真实成绩。</span><span>”</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海衣(网名)一直强调这些心理测试的娱乐价值,这篇人气颇高的“《奋斗》测试”正是出自她手。海衣是新浪星座频道的特约作者,不过,她更愿意将自己比作一位设计游戏的工程师:“我的设计,是为让大家尽情欢乐。”</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海衣把趣味性的心理测试和专业测试比做可乐和感冒糖浆——都是水质,可以解渴,但后者具有医疗效用,而前者主要用来满足感官享受——而可口可乐最初也是由感冒糖浆衍生来的。一百多年前,美国一家生产感冒糖浆的药房中,糖浆里被误加进了苏打水,结果诞生了一种可口的碳酸饮料,这便是日后风靡全球的可口可乐。</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一个流传甚广的治感冒偏方是“可乐煮姜”,很多人觉得效果不错——同样,趣味性的测试题目中,也能窥到些专业测试的影子。虽然只是游戏,海衣和她的同仁依然用心,如果读者反馈不佳,她们会集体研究,对题目和分数段的设置进行修改。“可乐可能也有一些相关疗效,但更多还是满足人的感官享受。我很清楚这一定位,并没有把可口可乐当成果感冒药来卖。”</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除非有心理学的教育背景,我们一般称之为“心理测试”或“小测验”,少有人会提起“心理测量”这个看起来更专业的名称。但在黄端看来,“心理测量”和“心理测试”不过是名称不同<span>,日常所见的趣味性测试,确切地说正是心理测量的一种——“人格测量”。</span></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一份测试可不可靠,要以“信度”来衡量。信度即多次(至少相隔两周以上)进行同一测试,所到结果的一致程度。比如上面的“摸婴儿”,就像一份“恋爱速度量表”,不同选项代表答题人在“慢——快”这一维度上的差异。但这份量表的信度有待商酌——假如某人选择“摸婴儿肚子”,两周后再来,也许就凭着一时心情摸了婴儿的“脸颊”或“小手”,如此,测试的信度便不理想。</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除了信度,效度是另一个衡量测验的指标。在黄端看来,就像量长度要用尺、称体重要用秤,然而,假如用尺子测体重,效度自然不佳——除非进行了成千上万次的试测和修订,谁能证明“摸婴儿的肚子”和“恋爱速度缓慢”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trong><span>趣味</span></strong><strong><span lang="EN-US"><span>V.S</span></span></strong><strong><span>专业</span></strong></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不过,所谓的“恋爱速度量表”也不过是一份调侃罢了。事实上,一套合格的量表至少应包含</span><span lang="EN-US"><span>5</span></span><span>个条目(</span><span lang="EN-US"><span>5</span></span><span>道题目),或者题目涉及的每个维度至少包含</span><span lang="EN-US"><span>3</span></span><span>个条目。</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心理测量不可能根据一个题目就下结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张厚粲教授认为趣味性测试终归不是科学的心理测验。“一套测验从编题开始,需经过取样,试测,修改,数据计算,制定常模等一系列手续,再按心理测量学原理和统计方法技术检验其信度、效度等指标——那是很复杂的工作。”</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上世纪</span><span lang="EN-US"><span>40</span></span><span>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span><span>的<span lang="EN-US">S</span>·<span lang="EN-US">R</span>·哈萨维和<span lang="EN-US">J</span>·<span lang="EN-US">C</span>·麦金利编制了一份量表,以区分精神疾病患者于普通人,这便是著名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简称“<span lang="EN-US">MMPI</span>”,这份包含了<span lang="EN-US">500</span>多道题目的问卷流传使用至今,已经历了<span lang="EN-US">5</span>次完善。七十年代末,我国开始对<span lang="EN-US">MMPI</span>进行研究并修订,形成了一个中国版本。</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在其中一个老版本中,包括</span><span>“我早起的时候,多半觉得睡眠充足、头脑清醒”、“我每个星期都要拉一、两次肚子”,甚至“有时我真想摔东西”、“我想当一名歌唱家”,这些条目都来自初期心理学家对社会各个阶层的走访,以开放式访谈为主,收集并汇总来的信息,确定下基本的项目库(题库),而后选取对象进行第一次试测。</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第一次试测很重要。若将题目的编制比做雕刻,那么第一次试测相当于大刀阔斧的“凿”。对几百人试测后,会删除一些有缺陷的项目,比如很多人不回答,或得分比较集中、区分度不理想的题目。经过第一次的试测,一套问卷便初具<span>形态。</span></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而后,用统计软件进行因素分析,探索出问卷中待测的维度。上世纪<span lang="EN-US">80</span>年代,</span><span>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pan lang="EN-US">Costa</span>和<span lang="EN-US">McCrae</span><span>提出了<span lang="EN-US">“</span>大五人格模型<span lang="EN-US">”</span>。在这套被众多心理学家公认为最有前途的人格描述模型中,研究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将所有描绘人的词汇聚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span lang="EN-US">5</span>个维度因素:</span></span><span>外向性,</span><span>情绪稳定性,宜人性,责任性,开放性,像</span><span>开朗或沉闷就可被归入“内向——外向”这一维度。</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接下来便是修订——试测——修订的循环,直到各维度上的得分合乎数学上正态分布的标准——就像大多数的测验中,总是少有人获得满分或零分,而大多数人集中在中间的平均分数段,在坐标图上构成一个开口向下的曲线——此时的测验便基本令人满意,并可以依照统计结果制定出常模,以供将来的测验进行对照。</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常模就像附在测验后的“标准答案”,对照分数后可以推断受测者的分析结果。以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为例,它包含有十余个量表,分别与疑病、抑郁、精神分裂等指标相关。受测者根据第一反应选择“是”或“否”,而后进行计分。以“社会内向”这一量表为例,分数越高,则说明受测者的性格可能更为内向、守旧、易紧张。而在“轻躁症”这一量表中,分数高则可能意味着更擅长交际、冲动、乐观等等。</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黄端认为,和普通测验不同,心理测验的分数高低与结果优劣并无关联。“我们仅仅告诉受测者,你的人格在某一维度上的表现处于何种位置。一般来说,心理测量不做价值判断——比方说,关于‘求知动机’的测量中仅仅是告诉受测者,是哪种动机促使他求知,但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好坏不做判断和评价。”</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trong><span>心理博弈</span></strong><strong></strong></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上世纪</span><span lang="EN-US"><span>30</span></span><span>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对霍桑工厂的工人进行管理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一旦被测者意识到自己被关注,就很可能下意识地改变事实发展的动向,这就是“霍桑效应”。</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而类似的现象也会出现在心理测量的过程中。因此,为了获得更接近真实的测量数据,除了在受测者回答题目的时候,为他们创造平和的环境,在题目的编制上,心理学家也煞费苦心。</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我是一个乐天派”,这是一道测试“情绪稳定性”的题目。但心理学家经过考量,还是决定这样表达:“我不是一个喜欢担忧的人”。表达方式有变,一来显得不单调,二来可以模糊题目的测试目的,使受测者更容易做出真实反应。</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下一道题目就和“情绪稳定性”无关了。它可能是“我喜欢诗”或“我喜欢捉弄动物”——这也是问卷的玄机所在。试想,假如下一道题目是“我时常发怒”或“有时我真想摔东西”,受测者联想起上下题,不难猜出测试目的,也就难免影响到答题的选择。</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心理测试像是心理学家和受测者的一场博弈。心理学家要明确:“我们想测什么?”难免地,受测者也会揣度:“你想测我什么?”为使受测者最大程度的做出第一反应,并诚实反馈,心理学家不断更新题目的伪装以模糊测试目的,要注意将敏感的问题留待最后以免引起受测者的抵触心理;甚至还要注意措辞,题目读起来要简洁明了,因为人们总是本能地排斥更花费精力的事物。</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 lang="EN-US"><span><span></span></span></span><span>“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黄端曾在趣味测试的一道题前停顿了一会。</span><span>“吃桔子吗?吃,把爱人的皮剥了,不吃,爱人把你的皮剥了。吃桔子吗?”选项包括:吃、不吃、逃。</span><span>他琢磨了一会儿,选择了“逃”。</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p class="MsoNormal"><span><span>(</span></span><span><span>本文已刊于《新知客》11月刊。</span></span><span><span>感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张建新研究员,北京大学心理系张智丰、侯悠扬,新浪星座频道李鼎新、常涛对此文的帮助)</span></span></p>

我们都有拖延症

YY:瘦驼,我要写一篇关于拖延症的文章......(无意中说起)

瘦驼:太好了,你可以采访我,采!访!我!(踊跃地)

(一周后)

YY:瘦驼,你躲去哪里啦?差点耽误了采访!(气极败坏地)

瘦驼:嘘......没办法,欠稿太多,我隐身了......(看不见我看不见我~)

--------------------提示下面是正文的分割线-----------------------------------

拖延小组的成员纷纷跟帖,公布自己曾经因拖延付出的代价:有人错过了出书的机会,有人错过了高薪的工作机会,有人因为玩"空当接龙"游戏错过了对国足队员的采访,甚至有人因此失掉学业、丢掉文凭。

将近凌晨一点,26岁的小苏终于修改好了他的信用卡信息,包括账单地址和工作单位。打电话到人工服务台,几分钟就完成,他却足足拖了两个月。前一天是周日,他刚刚参加了医药代表的职业资格考试。事实上,他直到周五才开始温习。上学的时候他就习惯考前突击,幸运的是,成绩一直还过得去,于是习惯就此沿袭下来。

两个月前,他好奇自己有多少同道,键入关键词"拖延症",搜索到了豆瓣网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毫不犹豫地加入了。

拖延和焦虑有关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发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脏,我们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也许只是发呆地说,再呆一会儿,就一下下……"

这一段介绍是成员加入小组后首先看到的文字。2007年5月,在一家杂志负责市场工作的Fisher建立了小组,初衷源于她对自己的琐碎拖延产生的主观感受:"天黑了又白了,心情愈加沮丧却伴随偷来欢愉般的戏谑。"

个人生产力专家戴维·艾伦曾总结过工作生活中引起拖延的两种情形:一种是很多烦人的小任务,它们会中断生活,但影响不大,比如收拾一个乱七八糟的房间;另一种则属于超出能力的控制范围,甚至可能让人害怕、或对当事人生活影响非常大的任务--两种情形都和焦虑有关,而不是懒惰。

"拖延症,好像就是在说我!"每天平均有30人加入到这个小组。的确,在人们看来,拖延(Procrastination)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涌则认为:"现象具有普遍性,'症'则带有临床色彩,不具普遍性,并有相应的诊断标准。"目前而言,"拖延"只是一种现象,还算不上"病症"。

根据美国芝加哥德保尔大学心理系副教授费拉里1996年发布的调查结果,有70%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的状况,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达20%的人每天出现拖延行为。

在1988年出版的《现在就做》一书中,心理学家尼尔·弗瓦尔说:"人们拖沓的主要原因是恐惧。"该书的副标题是"克服拖延,享受无罪的玩乐"。

Procrastination一词的拉丁原文procrastinatus,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该词的最初亮相是在爱德华·霍尔出版于1542年的书里。几乎是相同的年代,正处于明清交替的中国,一位名叫钱鹤滩的学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圣经从希腊文翻译为英文的过程中,拖延更多被译成"罪过(sin)",直到工业革命后,拖延才逐渐具有了现在的含义,被视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

在大多数心理学家看来,"拖延"这种推迟执行任务的行为是人们对抗焦虑的一种办法,而焦虑大多来自做出决定或开始、完成一项任务。个人的拖延行为往往缘于压力、犯罪感以及个人效率的降低--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往往又加剧了拖延行为。一般来说,一定程度内的拖延行为都属正常,但长期的拖延则很可能是心理或者生理失调的一个表现。

拖延是与自我控制对立的冲动

初进小组的新鲜过后,小苏发现,组内的发言更多是个人经历的列举,没有太多专业人士的指导。一个月后,他决定求助心理诊所,并打算将全部治疗过程记录下来。他很认同心理医师的话:"拖延就是缺乏对自我的管理,从情绪到时间。"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心理系教授詹姆斯·马则认为,拖延是"与自我控制对立的冲动"的特殊形式。他还发现,当需要在两个任务之间作选择,研究对象往往宁愿选择不太紧急的那一个--虽然那项任务更繁重,但拖延更有愉悦感。

"外在的环境对我有一个要求,而我会有自己的想法,做事时会推迟。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对拖延的愉悦感,到后来形成了习惯,若不拖延还会有焦躁等负面感受。"跟随心理医师精神分析式的引导,小苏渐渐对自己的拖延有了这样的认识。

他原本在南京,读书,工作,上司是一位和蔼的老人,轻易不斥责下属。小苏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工作报告经常迟交,几天,一周,直到一个月,上司不再沉默了。加上在买房的事情上一直拖延,女友误会了他,两人分手,小苏在悔恨中离职。"离职的时候,还有两万元的发票没有报销呢。"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群男孩总是喜欢到某处草坪踢球,草坪的主人屡屡劝止无效,想出一个主意。他对男孩们说:"如果你们每天来踢球,我愿意给每人每天一块钱。"男孩们欣然同意。第二日,主人说:"以后,我只能给你们五毛钱。"男孩们勉强接受。第三天,主人不再发钱,男孩们忿忿离开:"以后谁还愿来这儿踢球呢?"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则故事寓含了一种普遍现象:即使与之前的意愿相符,个体也会对强加的要求有逃避的倾向。为获得自主的控制感,对外来的任务采取拖延回避,不失为便捷的途径。

更何况,有时拖延甚至是被鼓励的。大部分拖延者在接受开放式访谈的过程中,都会提到相似的经历:拖延并不曾真正带来危害,赶在最后一刻抢闸完成了任务,同时满足了虚荣心--只用很短的时间却能取得不错、甚至比别人好的结果。无形中,"自己最适合短期高压的工作状态"的心理得到强化,并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暗示。如此周而复始,反复循环。

有时拖延是为了追求完美

在一篇人气很高的帖子中,拖延小组的成员纷纷跟帖,公布自己曾经因拖延付出的代价:有人错过了出书的机会,有人错过了高薪的工作机会,有人因为玩"空当接龙"游戏错过了对国足队员的采访,甚至有人因此失掉学业、丢掉文凭⋯⋯

按照安吉拉的理解,这些"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情形"属于消极的拖延。安吉拉是哥伦比亚大学组织心理学系的教授,在《对拖延的再思考:态度和行为中"积极拖延"的正面效果》一文中,她将拖延区分成两种状态:消极拖延和积极拖延,相比之下,后者往往更喜欢在压力下工作,这样他们可以做出更深思熟虑的决定,并更及时地实行。

"时间紧迫往往逼得我才思泉涌"。在去年12月的一篇博客中,知名写手柏邦妮记录了她的一次紧张经历:7小时的剧本会后,分秒必争地赶回家,编辑们全体在等她的封面文章,趴在电脑前一口气写了5000字才作罢。

除了焦虑和逃避控制,常与拖延联系起来的,还有完美主义。费拉里教授认为,某些拖延行为并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不够努力,而是某种形式的完美主义或求全观念的反映,他们共同的心声是"多给我一些时间,我可以做得更好"。

拖延小组中,除了小苏,还有一位成员备受关注。在一篇《攻克拖延症》的热帖中,她记录了自己与心理医师交流,并根据医师的引导分析自身拖延的缘由、读心理学书籍的心得,甚至详尽到几点钟起床、几点钟到教室的日常规划。她的昵称是"完美是个梦",英文ID是"perfectionism"(完美主义)。

关于"拖延"的研究也处在"拖延"中。郑涌教授表示,国外对"拖延"的研究也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国内则一直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关于"拖延"的界定,一直没有一个研究者普遍接受的定义,也从未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论。但拖延无时不在。

关于拖延的生理学根源研究,目前大多围绕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这个脑区负责大脑的执行功能,比如计划、冲动的控制和注意力,还起到过滤器的作用,降低来自其他脑区分散注意力的刺激。前额叶皮层的损伤或者低活动性,会导致过滤杂扰刺激的能力降低,进而使处理任务的组织能力变差。

由于工作时间的安排,小苏原定为期六周的治疗才进行了不到三分之一,但他觉得效果还是挺明显。至少现在,他已经修改好了信用卡信息,并且整理好了发票预备明天报销,他决定,这一次无论如何不会再拖延了。

(编辑:姬十三。已刊于《瞭望东方周刊》。感谢西南大学郑涌教授、蒙茜对此文的帮助)

<p>本文作者:小如</p><p>YY:瘦驼,我要写一篇关于拖延症的文章......(无意中说起)</p> <p>瘦驼:太好了,你可以采访我,采!访!我!(踊跃地)</p> <p>(一周后)</p> <p>YY:瘦驼,你躲去哪里啦?差点耽误了采访!(气极败坏地)</p> <p>瘦驼:嘘......没办法,欠稿太多,我隐身了......(看不见我看不见我~)</p> <p>--------------------提示下面是正文的分割线-----------------------------------</p>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9/05/procrastination_large.jpg"><img class="alignleft size-full wp-image-47008" title="procrastination_large"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9/05/procrastination_large.jpg" alt="" width="275" height="184" /></a>拖延小组的成员纷纷跟帖,公布自己曾经因拖延付出的代价:有人错过了出书的机会,有人错过了高薪的工作机会,有人因为玩"空当接龙"游戏错过了对国足队员的采访,甚至有人因此失掉学业、丢掉文凭。<span id="more-13391"></span></p> <p>将近凌晨一点,26岁的小苏终于修改好了他的信用卡信息,包括账单地址和工作单位。打电话到人工服务台,几分钟就完成,他却足足拖了两个月。前一天是周日,他刚刚参加了医药代表的职业资格考试。事实上,他直到周五才开始温习。上学的时候他就习惯考前突击,幸运的是,成绩一直还过得去,于是习惯就此沿袭下来。</p> <p>两个月前,他好奇自己有多少同道,键入关键词"拖延症",搜索到了豆瓣网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毫不犹豫地加入了。</p> <p><strong>拖延和焦虑有关</strong></p> <p>"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发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脏,我们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也许只是发呆地说,再呆一会儿,就一下下……"</p> <p>这一段介绍是成员加入小组后首先看到的文字。2007年5月,在一家杂志负责市场工作的Fisher建立了小组,初衷源于她对自己的琐碎拖延产生的主观感受:"天黑了又白了,心情愈加沮丧却伴随偷来欢愉般的戏谑。"</p> <p>个人生产力专家戴维·艾伦曾总结过工作生活中引起拖延的两种情形:一种是很多烦人的小任务,它们会中断生活,但影响不大,比如收拾一个乱七八糟的房间;另一种则属于超出能力的控制范围,甚至可能让人害怕、或对当事人生活影响非常大的任务--两种情形都和焦虑有关,而不是懒惰。</p> <p>"拖延症,好像就是在说我!"每天平均有30人加入到这个小组。的确,在人们看来,拖延(Procrastination)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涌则认为:"现象具有普遍性,'症'则带有临床色彩,不具普遍性,并有相应的诊断标准。"目前而言,"拖延"只是一种现象,还算不上"病症"。</p> <p>根据美国芝加哥德保尔大学心理系副教授费拉里1996年发布的调查结果,有70%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的状况,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达20%的人每天出现拖延行为。</p> <p>在1988年出版的《现在就做》一书中,心理学家尼尔·弗瓦尔说:"人们拖沓的主要原因是恐惧。"该书的副标题是"克服拖延,享受无罪的玩乐"。</p> <p>Procrastination一词的拉丁原文procrastinatus,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该词的最初亮相是在爱德华·霍尔出版于1542年的书里。几乎是相同的年代,正处于明清交替的中国,一位名叫钱鹤滩的学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p> <p>圣经从希腊文翻译为英文的过程中,拖延更多被译成"罪过(sin)",直到工业革命后,拖延才逐渐具有了现在的含义,被视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p> <p>在大多数心理学家看来,"拖延"这种推迟执行任务的行为是人们对抗焦虑的一种办法,而焦虑大多来自做出决定或开始、完成一项任务。个人的拖延行为往往缘于压力、犯罪感以及个人效率的降低--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往往又加剧了拖延行为。一般来说,一定程度内的拖延行为都属正常,但长期的拖延则很可能是心理或者生理失调的一个表现。</p> <p><strong>拖延是与自我控制对立的冲动</strong></p> <p>初进小组的新鲜过后,小苏发现,组内的发言更多是个人经历的列举,没有太多专业人士的指导。一个月后,他决定求助心理诊所,并打算将全部治疗过程记录下来。他很认同心理医师的话:"拖延就是缺乏对自我的管理,从情绪到时间。"</p> <p>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心理系教授詹姆斯·马则认为,拖延是"与自我控制对立的冲动"的特殊形式。他还发现,当需要在两个任务之间作选择,研究对象往往宁愿选择不太紧急的那一个--虽然那项任务更繁重,但拖延更有愉悦感。</p> <p>"外在的环境对我有一个要求,而我会有自己的想法,做事时会推迟。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对拖延的愉悦感,到后来形成了习惯,若不拖延还会有焦躁等负面感受。"跟随心理医师精神分析式的引导,小苏渐渐对自己的拖延有了这样的认识。</p> <p>他原本在南京,读书,工作,上司是一位和蔼的老人,轻易不斥责下属。小苏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工作报告经常迟交,几天,一周,直到一个月,上司不再沉默了。加上在买房的事情上一直拖延,女友误会了他,两人分手,小苏在悔恨中离职。"离职的时候,还有两万元的发票没有报销呢。"</p> <p>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群男孩总是喜欢到某处草坪踢球,草坪的主人屡屡劝止无效,想出一个主意。他对男孩们说:"如果你们每天来踢球,我愿意给每人每天一块钱。"男孩们欣然同意。第二日,主人说:"以后,我只能给你们五毛钱。"男孩们勉强接受。第三天,主人不再发钱,男孩们忿忿离开:"以后谁还愿来这儿踢球呢?"</p> <p>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则故事寓含了一种普遍现象:即使与之前的意愿相符,个体也会对强加的要求有逃避的倾向。为获得自主的控制感,对外来的任务采取拖延回避,不失为便捷的途径。</p> <p>更何况,有时拖延甚至是被鼓励的。大部分拖延者在接受开放式访谈的过程中,都会提到相似的经历:拖延并不曾真正带来危害,赶在最后一刻抢闸完成了任务,同时满足了虚荣心--只用很短的时间却能取得不错、甚至比别人好的结果。无形中,"自己最适合短期高压的工作状态"的心理得到强化,并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暗示。如此周而复始,反复循环。</p> <p><strong>有时拖延是为了追求完美</strong></p> <p>在一篇人气很高的帖子中,拖延小组的成员纷纷跟帖,公布自己曾经因拖延付出的代价:有人错过了出书的机会,有人错过了高薪的工作机会,有人因为玩"空当接龙"游戏错过了对国足队员的采访,甚至有人因此失掉学业、丢掉文凭⋯⋯</p> <p>按照安吉拉的理解,这些"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情形"属于消极的拖延。安吉拉是哥伦比亚大学组织心理学系的教授,在《对拖延的再思考:态度和行为中"积极拖延"的正面效果》一文中,她将拖延区分成两种状态:消极拖延和积极拖延,相比之下,后者往往更喜欢在压力下工作,这样他们可以做出更深思熟虑的决定,并更及时地实行。</p> <p>"时间紧迫往往逼得我才思泉涌"。在去年12月的一篇博客中,知名写手柏邦妮记录了她的一次紧张经历:7小时的剧本会后,分秒必争地赶回家,编辑们全体在等她的封面文章,趴在电脑前一口气写了5000字才作罢。</p> <p>除了焦虑和逃避控制,常与拖延联系起来的,还有完美主义。费拉里教授认为,某些拖延行为并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不够努力,而是某种形式的完美主义或求全观念的反映,他们共同的心声是"多给我一些时间,我可以做得更好"。</p> <p>拖延小组中,除了小苏,还有一位成员备受关注。在一篇《攻克拖延症》的热帖中,她记录了自己与心理医师交流,并根据医师的引导分析自身拖延的缘由、读心理学书籍的心得,甚至详尽到几点钟起床、几点钟到教室的日常规划。她的昵称是"完美是个梦",英文ID是"perfectionism"(完美主义)。</p> <p>关于"拖延"的研究也处在"拖延"中。郑涌教授表示,国外对"拖延"的研究也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国内则一直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关于"拖延"的界定,一直没有一个研究者普遍接受的定义,也从未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论。但拖延无时不在。</p> <p>关于拖延的生理学根源研究,目前大多围绕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这个脑区负责大脑的执行功能,比如计划、冲动的控制和注意力,还起到过滤器的作用,降低来自其他脑区分散注意力的刺激。前额叶皮层的损伤或者低活动性,会导致过滤杂扰刺激的能力降低,进而使处理任务的组织能力变差。</p> <p>由于工作时间的安排,小苏原定为期六周的治疗才进行了不到三分之一,但他觉得效果还是挺明显。至少现在,他已经修改好了信用卡信息,并且整理好了发票预备明天报销,他决定,这一次无论如何不会再拖延了。</p> <p>(编辑:姬十三。已刊于《瞭望东方周刊》。感谢西南大学郑涌教授、蒙茜对此文的帮助)</p>

2012年4月20日星期五

松鼠会书第三弹&middot;《百尾千叶》

写书评名额已满,谢谢各位(前后左右),如若这次没有赶上,下次请早:)

科学松鼠会又要出书了——

别急着去当当搜。这本书还没正式上市,另外,《百尾千叶》只是个缩写,正式的名字叫《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

《百尾千叶》也很好听对不对?这本书的繁体版权已经在谈了,有可能就用这个名字。至于将来的日文版,有人建议《阡陌の叶尾》。

扯远了……来看看这本书的介绍。

新书封面封底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可说是《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之中“花世界”和“动物志”两部分的放大,汇集了四位擅长解读动物和植物知识的年轻作者的精选文章,约10万字,以妙趣横生而不失专业精准的行文展开,由浅入深,娓娓道来,旨在已经越来越远离大自然的都市人群中引领一种博物学精神的回归。

桔子帮小帮主

四位作者中,刘旸笔名桔子帮小帮主,本科毕业于北大生技系,现就读于芝加哥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候选人。2008年2月加入松鼠会,一直担任songshuhui.net网站编辑,负责版面文章审核和小红猪翻译项目,也是网站上人气最高的作者之一,每次出手均有不凡表现,这本书中收入的《桔子史》《情人节葡萄》《鸟类天生花腔》等文章充分反映出其诙谐俏皮的写作趋向。

瘦驼

王冬,笔名瘦驼,现居烟台,是一名酷爱动物酷爱写动物的大学生物老师,爱好广泛,玩摄影、玩天文、玩自行车,在新京报开设有《动物行星》专栏,并为《新发现》、《新探索》等时尚科学杂志撰写多种文章,本书中《网络神兽的现实生活》《御风而行》《半夜鸡不叫》均出自其手笔。

张劲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生,现主要研究方向为蝙蝠,曾在北京地区房山蝠的重大发现中,少年时代即以科普写作为重要志向,17岁开始在各种媒体上发表文章,现在已成了颇受关注的新锐科普作家,并不时亮相于电视屏幕,严谨独特的风格见诸于《弘扬动物集体主义》《有一百种动物,就可能有一百种尾巴》《狼分析报告》等篇目。

史军,现居北京,是《科学世界》杂志编辑,曾先后就读于云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兰科植物繁殖和保护,业余爱好是摄影和旅行,还是《Lonely Planet》旅行丛书的译者之一,他以此次入选的《绿色顽主和超级杂草》《无花之果天上来?》《端午狂想》等话题与读者分享植物的激情和智慧。

作者合影


如何先睹为快:

 征集愿意为本书写书评的读者,我们将为你免费快递一本书。没什么特别要求,希望你是松鼠会的读者,希望你答应了就会靠谱地写完。如果有博客或经常上豆瓣,那就更好。书评希望500字以上,1000-2000字尤佳,褒贬随意,时间也不紧张,我们会从中挑选优秀作品发表在平面媒体上。请联系:zhengwen@songshuhui.net,请记得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们会尽快联络你,如果来得及,在正式上市前就能送上新书。

推介:

人是大自然孕育出的白细胞,那些有关人的自然灾害是大自然的自我免疫、放疗、化疗。但大自然有时候也是无能为力的,它有属于它自身的无法超越的生老病死——周云蓬(歌手、诗人)

其实人真是挺乏味的,费尽心机造出的机器却远远不及大自然精美和奇妙。这本书就生动风趣地讲了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小故事,越看越有意思,读完之后似乎也跟大自然更亲近了,心情都好了不少——田原(作家、音乐人、演员)

<p>本文作者:科学松鼠会</p><p><strong>写书评名额已满,谢谢各位(前后左右),如若这次没有赶上,下次请早:)</strong></p> <p>科学松鼠会又要出书了——</p> <p>别急着去当当搜。这本书还没正式上市,另外,《百尾千叶》只是个缩写,正式的名字叫《<a href="http://www.douban.com/subject/4302762/">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a>》。</p> <p>《百尾千叶》也很好听对不对?这本书的繁体版权已经在谈了,有可能就用这个名字。至于将来的日文版,有人建议《阡陌の叶尾》。</p> <p>扯远了……来看看这本书的介绍。<span id="more-34502"></span></p> <div id="attachment_34509" class="wp-caption aligncenter" style="width: 595px"><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3/Image4.jp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34509 " title="Image4"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3/Image4.jpg" alt="" width="585" height="195" /></a><p class="wp-caption-text">新书封面封底</p></div> <p>《<a href="http://www.douban.com/subject/4302762/">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a>》可说是《<a href="http://www.douban.com/subject/3392046/">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a>》之中“花世界”和“动物志”两部分的放大,汇集了四位擅长解读动物和植物知识的年轻作者的精选文章,约10万字,以妙趣横生而不失专业精准的行文展开,由浅入深,娓娓道来,旨在已经越来越远离大自然的都市人群中引领一种博物学精神的回归。</p> <div id="attachment_34513" class="wp-caption alignleft" style="width: 202px"><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3/juzi1.jp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34513" title="juzi1"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3/juzi1.jpg" alt="" width="192" height="123" /></a><p class="wp-caption-text">桔子帮小帮主</p></div> <p>四位作者中,刘旸笔名桔子帮小帮主,本科毕业于北大生技系,现就读于芝加哥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候选人。2008年2月加入松鼠会,一直担任songshuhui.net网站编辑,负责版面文章审核和小红猪翻译项目,也是网站上人气最高的作者之一,每次出手均有不凡表现,这本书中收入的《桔子史》《情人节葡萄》《鸟类天生花腔》等文章充分反映出其诙谐俏皮的写作趋向。</p> <div id="attachment_34515" class="wp-caption alignright" style="width: 132px"><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3/shoutuo1.jp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34515 " title="shoutuo1"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3/shoutuo1.jpg" alt="" width="122" height="160" /></a><p class="wp-caption-text">瘦驼</p></div> <p>王冬,笔名瘦驼,现居烟台,是一名酷爱动物酷爱写动物的大学生物老师,爱好广泛,玩摄影、玩天文、玩自行车,在新京报开设有《动物行星》专栏,并为《新发现》、《新探索》等时尚科学杂志撰写多种文章,本书中《网络神兽的现实生活》《御风而行》《半夜鸡不叫》均出自其手笔。</p> <p>张劲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生,现主要研究方向为蝙蝠,曾在北京地区房山蝠的重大发现中,少年时代即以科普写作为重要志向,17岁开始在各种媒体上发表文章,现在已成了颇受关注的新锐科普作家,并不时亮相于电视屏幕,严谨独特的风格见诸于《弘扬动物集体主义》《有一百种动物,就可能有一百种尾巴》《狼分析报告》等篇目。</p> <p>史军,现居北京,是《科学世界》杂志编辑,曾先后就读于云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兰科植物繁殖和保护,业余爱好是摄影和旅行,还是《Lonely Planet》旅行丛书的译者之一,他以此次入选的《绿色顽主和超级杂草》《无花之果天上来?》《端午狂想》等话题与读者分享植物的激情和智慧。</p> <div id="attachment_34524" class="wp-caption aligncenter" style="width: 310px"><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3/songshuhui.jp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34524" title="songshuhui"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3/songshuhui.jpg" alt="" width="300" height="181" /></a><p class="wp-caption-text">作者合影</p></div> <p><div class="editornote"><p><br /> <strong>如何先睹为快:</strong></p> <p><strong> </strong>征集愿意为本书写书评的读者,我们将为你免费快递一本书。没什么特别要求,希望你是松鼠会的读者,希望你答应了就会靠谱地写完。如果有博客或经常上豆瓣,那就更好。书评希望500字以上,1000-2000字尤佳,褒贬随意,时间也不紧张,我们会从中挑选优秀作品发表在平面媒体上。请联系:zhengwen@songshuhui.net,请记得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们会尽快联络你,如果来得及,在正式上市前就能送上新书。<br /> </p></div></p> <p><strong>推介:</strong></p> <p><strong><span style="font-weight: normal;">人是大自然孕育出的白细胞,那些有关人的自然灾害是大自然的自我免疫、放疗、化疗。但大自然有时候也是无能为力的,它有属于它自身的无法超越的生老病死——<a href="http://zhouyunpengblog.blog.163.com/">周云蓬</a>(歌手、诗人)</span></strong></p> <p><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p> <p><span style="font-weight: normal;">其</span><span style="font-weight: normal;">实人真是挺乏味的,费尽心机造出的机器却远远不及大自然精美和奇妙。这本书就生动风趣地讲了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小故事,越看越有意思,读完之后似乎也跟大自然更亲近了,心情都好了不少——</span><a href="http://blog.sina.com.cn/tianyuan"><span style="font-weight: normal;"><span style="color: #000000;">田原</span></span></a><span style="font-weight: normal;">(作家、音乐人、演员)</span></p>

谁动了宝宝的奶瓶

奶粉又出事了,这次的明星不是让宝宝长出“大头”的低蛋白奶粉,而是“添加剂”的“高营养”奶粉。
总觉的三聚氰胺这个词有点眼熟。猛然想起,去年在装修的时候,经常听到“这个橱柜是三聚氰胺板做的,结实着呢”。
那为什么本该在家具工厂里的三聚氰胺溜到小宝宝们的奶瓶里去了呢?
为此翻了一下三聚氰胺的家底——三聚氰胺,现年174岁(最早由李比希于1834年首次 合成),无色无味的白面小生,化工原料家族重要成员,氮元素含量颇高(高达60%)。水性不好(微溶于水)。他和甲醛结合,产生的“爱情结晶”——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在我们生活的多个方面都大展身手。 我们家中的橱柜面板,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上的涂层都闪现他们的身影,不仅如此,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那些,色彩亮丽,结实耐摔的,无毒又耐热的密胺塑料盘子,碟子,碗,也是三聚氰胺的子孙。这么说来,三聚氰胺实乃我们生活现代化的大功臣啊。但是,如果不和甲醛联合,三聚氰胺对人们就不那么友好了,在动物饲喂实验中已经证实,三聚氰胺可以引发泌尿系统结石和肾衰竭。
那这个“危险的功臣”怎么会跑到奶粉里去呢?这还要从目前监测食品和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方法说起,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凯氏定氮法( Kjeldahl method),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测定被测样品中的氮含量,来间接反映蛋白质的含量(因为要直接得到蛋白质含量的数据费时费力还不好精确)。所以这种方法的眼神不是很好,因为他只能认出氮元素,而认不出蛋白质,更要命的还会把样品中其他含氮化合物也当成蛋白质。这样一来,三聚氰胺这种高氮——"高纯度伪蛋白"就可以蒙混过关进入饲料奶粉来提高蛋白含量了。有了三聚氰胺的加盟,低蛋白的奶粉、饲料会变成高蛋白的优质商品了。这个杀手就这样隐藏在高蛋白食品中了。虽然商家都声称绝无此意,但是这种化工原料神秘地进入奶粉确实有点让人匪夷所思。并且,2007年宠物中毒事件,就是因为 小麦蛋白粉大米蛋白粉,其中含有 三聚氰胺——商家也正是借此来“提高”产品质量。
原来这种东西应该是我们的家具,一不小心被小宝宝吃下去,就到宝宝的肾里当家具去了。

我很希望此次事件不是因为商家明知故犯,因为这次关系到的目标不再是小猫小狗,而是我们的下一代。

<p>本文作者:史 军</p><div><img class="alignleft size-medium wp-image-58919" title="BXP46618"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9/6c848111d1934c2db9127b1f-300x231.jpg" alt="" width="300" height="231" />奶粉又出事了,这次的明星不是让宝宝长出“大头”的低蛋白奶粉,而是“添加剂”的“高营养”奶粉。</div> <div>总觉的三聚氰胺这个词有点眼熟。猛然想起,去年在装修的时候,经常听到“这个橱柜是三聚氰胺板做的,结实着呢”。</div> <div>那为什么本该在家具工厂里的三聚氰胺溜到小宝宝们的奶瓶里去了呢?</div> <div>为此翻了一下三聚氰胺的家底——三聚氰胺,现年174岁(最早由李比希于1834年首次<span>合成</span>),无色无味的白面小生,化工原料家族重要成员,氮元素含量颇高(高达60%)。水性不好(微溶于水)。他和甲醛结合,产生的“爱情结晶”——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在我们生活的多个方面都大展身手。<span id="more-1538"></span>我们家中的橱柜面板,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上的涂层都闪现他们的身影,不仅如此,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那些,色彩亮丽,结实耐摔的,无毒又耐热的密胺塑料盘子,碟子,碗,也是三聚氰胺的子孙。这么说来,三聚氰胺实乃我们生活现代化的大功臣啊。但是,如果不和甲醛联合,三聚氰胺对人们就不那么友好了,在动物饲喂实验中已经证实,三聚氰胺可以引发泌尿系统结石和肾衰竭。</div> <div>那这个“危险的功臣”怎么会跑到奶粉里去呢?这还要从目前监测食品和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方法说起,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凯氏定氮法(<a title="Kjeldahl method (尚未撰写)" href="http://sjorchid.spaces.live.com/w/index.php?title=Kjeldahl_method&action=edit&redlink=1"><span><span>Kjeldahl method</span></span></a>),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测定被测样品中的氮含量,来间接反映蛋白质的含量(因为要直接得到蛋白质含量的数据费时费力还不好精确)。所以这种方法的眼神不是很好,因为他只能认出氮元素,而认不出蛋白质,更要命的还会把样品中其他含氮化合物也当成蛋白质。这样一来,三聚氰胺这种高氮——"高纯度伪蛋白"就可以蒙混过关进入饲料奶粉来提高蛋白含量了。有了三聚氰胺的加盟,低蛋白的奶粉、饲料会变成高蛋白的优质商品了。这个杀手就这样隐藏在高蛋白食品中了。虽然商家都声称绝无此意,但是这种化工原料神秘地进入奶粉确实有点让人匪夷所思。并且,2007年宠物中毒事件,就是因为<a title="小麦蛋白粉" href="http://sjorchid.spaces.live.com/wiki/%E5%B0%8F%E9%BA%A6%E8%9B%8B%E7%99%BD%E7%B2%89"><span><span>小麦蛋白粉</span></span></a>和<a title="大米蛋白粉 (尚未撰写)" href="http://sjorchid.spaces.live.com/w/index.php?title=%E5%A4%A7%E7%B1%B3%E8%9B%8B%E7%99%BD%E7%B2%89&action=edit&redlink=1"><span><span>大米蛋白粉</span></span></a>,其中含有<a title="三聚氰胺" href="http://sjorchid.spaces.live.com/wiki/%E4%B8%89%E8%81%9A%E6%B0%B0%E8%83%BA"><span><span>三聚氰胺</span></span></a>——商家也正是借此来“提高”产品质量。</div> <div> <div>原来这种东西应该是我们的家具,一不小心被小宝宝吃下去,就到宝宝的肾里当家具去了。</div> <p>我很希望此次事件不是因为商家明知故犯,因为这次关系到的目标不再是小猫小狗,而是我们的下一代。</p> </div>

2012年4月19日星期四

小行星

原作:xkcd
汉化:ent

<p>本文作者:科学松鼠会</p><a rel="attachment wp-att-48600"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8599/asteroid-chi_120"><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48600" title="asteroid-chi_120"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1/asteroid-chi_120.jpg" alt="" width="0" height="0" /></a> <p><a rel="attachment wp-att-48602"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8599/asteroid-chi_590"><img class="alignnone size-full wp-image-48602" title="不知为何人们都对我创作的这个《彗星撞地球》+《小王子》同人表示无爱……"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1/asteroid-chi_590.png" alt="" width="590" height="164" /></a></p> <p>原作:<a href="http://xkcd.com/618/">xkcd</a><br /> 汉化:ent</p>

医学诺贝尔之路(1904):循序渐进、谦虚和热情

1936年2月,弥留之际的巴甫洛夫请求一名学生坐在病床前,记录自己对死亡的感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这位伟大的俄国生理学家、“生理学的无冕之王”还不忘留下一笔宝贵的科学财富。巴甫洛夫生前最后一份出版物是《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信中对有志于献身科学的青年们提出了三条希望:循序渐进、谦虚和热情。巴甫洛夫本人正是这些信条的忠实践行者。

1849年9月26日,伊凡·彼得洛维奇·巴甫洛夫(IvanPetrovich Pavlov)出生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1870年考入彼得堡大学研习自然科学,5年后,出于对生理学的热爱,巴甫洛夫选择进入医学院继续深造,并于1878年获得博士学位。在长达60余年的科研生涯中,巴甫洛夫在生理学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他关于消化生理方面的发现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他所创立的“条件反射”学说影响深远,直接导致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巴甫洛夫的狗”则演变为成语,意指那些做事仅凭本能反应而不经过大脑的人。很少有像他这样的科学家能够在其致力的每一个领域都获得了巨大成功。对于巴甫洛夫而言,诺贝尔奖这一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只能概括他工作的一小部分。

获得医学学位后,巴甫洛夫本可以做一名收入不菲的医生,但对科学的热情使他放弃了这个选择。在著名外科医生波特金的生理实验室,巴甫洛夫展开了有关心脏神经的研究。1883年,巴甫洛夫发表了他的《心脏的传出神经》,该论文以他发现的心脏神经为例,阐述了他有关神经在生理活动中地位的观点。同时他还发现,藉由反射作用,循环器官能够实现自我调节,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发现。

为了方便地观察内脏器官在生理活动中的变化情况,巴甫洛夫创立了“慢性实验法”。过去研究器官功能时,多采用将该器官取出并观察的方法,虽然方便快捷,但局限性很大。如果能在动物存活、器官仍在原处的条件下予以观察,则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接近正常生理的实验数据。巴甫洛夫以其精湛的手术技巧使得上述理想成为现实。除了循环系统,巴甫洛夫发明了一整套手术方法来研究消化生理:他在健康动物的消化道内安装各种瘘管,观察腺体分泌和收集消化液。为了观察胃液分泌,巴甫洛夫发明了著名的“巴氏小胃”手术:他在狗胃上隔出一个小囊并开口于皮肤,这个小胃内并不会掉进食物,但仍保留内脏神经和血流供应,这样,大胃在消化食物时,胃的活动和分泌将通过小胃得到清楚的展示。这样的创意和技巧使得巴甫洛夫能取得他人无法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经过长期观察,巴甫洛夫发现消化道的运动,消化腺的分泌,消化管以及感受器的血液供应等均受神经支配,这些发现大大丰富了人们对消化生理及神经调节的认识。1897年,《主要消化腺活动讲义》出版,这部总结了巴甫洛夫20年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很快使他名扬世界。1904年,瑞典卡罗林医学院将第四届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巴甫洛夫,以表彰他在消化生理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这是生理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巴甫洛夫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俄罗斯科学家。

[巴甫洛夫的狗]

然而,谁能想到,这些荣誉仅仅是巴甫洛夫开创性工作的前奏呢?在对消化生理的研究中,巴甫洛夫发现实验动物往往在看到、闻到食物的时候消化液就开始增加分泌了。这使得他将兴趣转向了高级神经活动的生理。有关巴甫洛夫在狗身上所做的经典实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从“食物—唾液分泌”到“摇铃+食物—唾液分泌”再到“摇铃—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概念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反射”一词也频繁出现在日常用语中。

为了探寻生理反射在脑部的机理,巴甫洛夫对去除大脑皮层的实验动物进行了观察,确认了脑的高级中枢在条件反射中的地位,并提出了神经系统兴奋—抑制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巴甫洛夫再进一步,根据反应活动的差异将狗分为四种神经类型,类似人类的气质说,并探讨了不同神经类型在神经症发病过程中的差异。这使得巴甫洛夫的一只脚跨进了心理学的门槛——尽管他本人并不喜欢心理学家这个称谓。

从低级生理活动的神经调节到高级神经活动的原理,巴甫洛夫循序渐进,凭着执着的热情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成果。即使是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时期,巴甫洛夫也将科学研究放在无比重要的位置。在苏联战争期间,高尔基曾受托慰问巴甫洛夫,并询问是否有什么可以提供的帮助或物资。巴甫洛夫答道:“需要狗,狗!情势是如此危急,以至于我的同事不得不去街上捉狗!”全然不提家中生活困难。卓越的成就使得巴甫洛夫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国际生理学界将巴甫洛夫视为领袖,22个国家的科学院将巴甫洛夫选为院士。在病重之际,巴甫洛夫也不肯放弃工作,直到穿衣时因体力不支而倒下。巴甫洛夫逝世后,人们为他设立了纪念馆和纪念碑。“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也还是不够”。这是巴甫洛夫的感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p>本文作者:赵承渊</p><p><img class="alignleft" src="http://www.songshuhui.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105/110527033008cdf1798754dcbb.jpg" alt="" width="219" height="261" />1936年2月,弥留之际的巴甫洛夫请求一名学生坐在病床前,记录自己对死亡的感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这位伟大的俄国生理学家、“生理学的无冕之王”还不忘留下一笔宝贵的科学财富。巴甫洛夫生前最后一份出版物是《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信中对有志于献身科学的青年们提出了三条希望:循序渐进、谦虚和热情。巴甫洛夫本人正是这些信条的忠实践行者。</p> <p>1849年9月26日,伊凡·彼得洛维奇·巴甫洛夫(IvanPetrovich Pavlov)出生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1870年考入彼得堡大学研习自然科学,5年后,出于对生理学的热爱,巴甫洛夫选择进入医学院继续深造,并于1878年获得博士学位。在长达60余年的科研生涯中,巴甫洛夫在生理学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他关于消化生理方面的发现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他所创立的“条件反射”学说影响深远,直接导致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巴甫洛夫的狗”则演变为成语,意指那些做事仅凭本能反应而不经过大脑的人。很少有像他这样的科学家能够在其致力的每一个领域都获得了巨大成功。对于巴甫洛夫而言,诺贝尔奖这一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只能概括他工作的一小部分。</p> <p>获得医学学位后,巴甫洛夫本可以做一名收入不菲的医生,但对科学的热情使他放弃了这个选择。在著名外科医生波特金的生理实验室,巴甫洛夫展开了有关心脏神经的研究。1883年,巴甫洛夫发表了他的《心脏的传出神经》,该论文以他发现的心脏神经为例,阐述了他有关神经在生理活动中地位的观点。同时他还发现,藉由反射作用,循环器官能够实现自我调节,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发现。</p> <p>为了方便地观察内脏器官在生理活动中的变化情况,巴甫洛夫创立了“慢性实验法”。过去研究器官功能时,多采用将该器官取出并观察的方法,虽然方便快捷,但局限性很大。如果能在动物存活、器官仍在原处的条件下予以观察,则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接近正常生理的实验数据。巴甫洛夫以其精湛的手术技巧使得上述理想成为现实。除了循环系统,巴甫洛夫发明了一整套手术方法来研究消化生理:他在健康动物的消化道内安装各种瘘管,观察腺体分泌和收集消化液。为了观察胃液分泌,巴甫洛夫发明了著名的“巴氏小胃”手术:他在狗胃上隔出一个小囊并开口于皮肤,这个小胃内并不会掉进食物,但仍保留内脏神经和血流供应,这样,大胃在消化食物时,胃的活动和分泌将通过小胃得到清楚的展示。这样的创意和技巧使得巴甫洛夫能取得他人无法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经过长期观察,巴甫洛夫发现消化道的运动,消化腺的分泌,消化管以及感受器的血液供应等均受神经支配,这些发现大大丰富了人们对消化生理及神经调节的认识。1897年,《主要消化腺活动讲义》出版,这部总结了巴甫洛夫20年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很快使他名扬世界。1904年,瑞典卡罗林医学院将第四届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巴甫洛夫,以表彰他在消化生理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这是生理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巴甫洛夫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俄罗斯科学家。<br /> <img class="alignnone" src="http://www.songshuhui.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105/1105270330f2e5cf8dcac042af.jpg" alt="" width="576" height="384" /><br /> [巴甫洛夫的狗]</p> <p>然而,谁能想到,这些荣誉仅仅是巴甫洛夫开创性工作的前奏呢?在对消化生理的研究中,巴甫洛夫发现实验动物往往在看到、闻到食物的时候消化液就开始增加分泌了。这使得他将兴趣转向了高级神经活动的生理。有关巴甫洛夫在狗身上所做的经典实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从“食物—唾液分泌”到“摇铃+食物—唾液分泌”再到“摇铃—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概念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反射”一词也频繁出现在日常用语中。</p> <p>为了探寻生理反射在脑部的机理,巴甫洛夫对去除大脑皮层的实验动物进行了观察,确认了脑的高级中枢在条件反射中的地位,并提出了神经系统兴奋—抑制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巴甫洛夫再进一步,根据反应活动的差异将狗分为四种神经类型,类似人类的气质说,并探讨了不同神经类型在神经症发病过程中的差异。这使得巴甫洛夫的一只脚跨进了心理学的门槛——尽管他本人并不喜欢心理学家这个称谓。</p> <p>从低级生理活动的神经调节到高级神经活动的原理,巴甫洛夫循序渐进,凭着执着的热情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成果。即使是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时期,巴甫洛夫也将科学研究放在无比重要的位置。在苏联战争期间,高尔基曾受托慰问巴甫洛夫,并询问是否有什么可以提供的帮助或物资。巴甫洛夫答道:“需要狗,狗!情势是如此危急,以至于我的同事不得不去街上捉狗!”全然不提家中生活困难。卓越的成就使得巴甫洛夫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国际生理学界将巴甫洛夫视为领袖,22个国家的科学院将巴甫洛夫选为院士。在病重之际,巴甫洛夫也不肯放弃工作,直到穿衣时因体力不支而倒下。巴甫洛夫逝世后,人们为他设立了纪念馆和纪念碑。“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也还是不够”。这是巴甫洛夫的感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p>

“阴滋病”疑云

5月的下午,我在上海一家必胜客见到林军,他用上海话跟店里服务员说:“帮忙找个地方,我们要谈不能被外人听到的事情。”“哦,秘密。”那姑娘吐了吐舌头,我们被带到一个落地窗旁的屋角。

这个50岁的男人是病人群体里的“骨干成员”,他组织过病人去北京“反映情况”,代表病人与卫生部的科学家进行过对话,还是论坛里那篇《不明病原体感染公约》的起草者之一……那份公约上说:“为推动寻找和查明‘不明疾病’病因取得实效,避免发生违法乱纪事件,拟对病患言行进行规范和约束,以确保寻找真相活动顺利进行,经广大病友充分讨论,决定制定本公约。具体内容如下: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攻击政府,合法自救;二、不将疾病政治化、宗教化,不得与国内外不法组织和个人建立任何联系……”

疾病

他们的症状与艾滋病相似,但HIV检测为阴性;他们只想把病治好,病毒已知或是未知,并不在意(王申)

阳光下,林军的脸色很寻常,并没有蜡黄得可怕,林说,在“那个病”之前,他脸色要好得多。

 

林军给我讲他的故事,用一种希区柯克式的顺序。

他是个普通的上海男人,在药厂从事保安工作,当过兵,跟母亲、老婆和女儿住在浦东的房子里。

2008年6月的一天,他忽然觉得自己的淋巴在肿大,接着是半夜盗汗,胸口乏闷,人也乏力、消瘦……8月,他开始到处寻医问药,有医生认为是淋巴结炎,也有医生认为仅仅是感冒,通常是给点环丙沙星就把他打发回家了。12月,林军去上海公共卫生中心艾滋科检查免疫系统,他向医生描述症状时,两个年轻人在旁边听着。出来后,两人告诉他:你这个症状跟我们一样,是阴性艾滋病。让林去网上的某个博客看看。

通过博客“寻找真相的人们”,林军加入了那个“真相群”。在那里,一群跟自己症状相似的人正在讨论这种“被隐瞒”的神秘传染病——网站罗列了超过18种的症状表现,很多在他的身上出现过。在那个网站上,这种神秘的疾病被表述为:“症状并非特异性,感染的人可能不会存在所说的全部症状,但症状均出现在高危(性行为)之后,逐个或同时出现,并持续反复发作。”

最初,林不信那些说法,他在群里说:“国家没必要刻意隐瞒一个传染病。”他劝大家,有什么病就去看什么病。然而,两三天内,群主跳出来说:“别信他的,他是疾控中心派来维稳的。”马上,他就被踢出群了。

林军认为,自己并没有高危性行为,跟那帮人和那种病没什么关系,然而,病症并没有就此好转。到了2009年7月,他的双手开始溃烂,左半边身体无法自由活动,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在一家中医院找了个床位住了进去,每天打吊瓶,躺了半个月,直到医生很无奈地跟他讲:你还是回去吧,实在是查不出来。想想也是,林军回家了。

他想起“真相群”里那种怪病,可他身上缺少关键的一环——高危性行为。

躺在家里的床上,他开始回忆,一直回忆到高中时候,可还是没有发现“高危”。某一天,忽然之间,他想起2008年5月28日的一件小事。

那是刚搬进新家不久,林军在沙发上看书。听到砰的一声,母亲打碎了餐桌桌面的玻璃,他赶快去收拾、包扎,右手中指指尖上被划了一道口子。那一刻,他想起了母亲反反复复的病情,还想起2007年9月20日,他母亲曾因胃溃疡输过血。

经过我的数次打断,还得时不时从牛皮纸袋里找病历看,林军终于讲完了自己的故事,满头大汗。他耸耸肩,表示自己和母亲实在太无辜了,他说:已经跟疾控中心负责医疗事故的部门做了备案,如果真是因为输血感染了什么病,“我们要申诉的”。

隐喻

林军不是真名,但敢于跟媒体面对面对话,在类似病人里,并不多见。我问,这是不是与他并非因高危性行为而患病有关?他回答:“应该有些关系吧。”

2009年的报道称,这群人“大多在‘高危’性行为之后患病”——相比症状的复杂,他们的病因更加单纯和一致,高危或是血液,再或者与已知病人的唾液接触。对此,公众反应相当微妙。当年的评论中,有人认为这是对不能“洁身自好”的惩罚,有医生表示,“对这帮人难有同情心,总觉得活该。”根据当时的报道,病人精神煎熬的主要原因是传染性,他们自认为都将病毒传染给了家人,因此有着强烈的负罪感。

北京,自述疑似“阴性艾滋病”病人,长生天(王申)

忆起母亲的输血事件后,林军又加入了一个名叫“相濡以沫”的病友群。进去不久,他碰见了ID叫“红太狼”的裴迎新,裴是国家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的助手,要开始调查这种“神秘疾病”。但最初,林军并不相信,他以为这是病友在开玩笑,四十多岁了,他认为一个国家机构不可能用“这么不正式的方式”去调查,直到看到了对方QQ空间中,曾光致病友的一封信。

2009年10月,拿到了国家性艾中心的经费支持,裴迎新的QQ空间发布公告,公开招募60名病人,分期进行研究。第二年1月,林军到北京的地坛医院进行一系列免费的体检。

病人共59个,项目则主要包括常规体检和HIV等相关疑似病毒的检测。体检完毕,他们被带到心理科室,一大群人散坐着,利用数百个问题的心理测试表来进行心理测试。林军拒绝了心理测试,他表示,自己“身上从来没有什么精神问题”。

那一年的2月,春节前,曾光发布了“致病友的第三封信”,信中恭喜大家,未检出HIV病毒。“我知道你们中很多人都曾有过对感染艾滋病的恐惧,既然艾滋病的诊断并不成立,就没有必要再恐惧艾滋病”,“过度紧张的心情应该缓解一下了,大家可以安心地与家人一起欢度春节了。”与之呼应,地坛医院的检测报告指出,“该组人群多数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少数生化检查异常者,亦与其主诉的临床症状不相符合。”因此,“考虑主要为精神因素所致。”

然而,在中国的语境下,精神因素是个充满隐喻的结论。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人类学教授阿瑟·克莱曼曾认为,印度的麻风病、北美的艾滋和中国的精神病都具有耻辱的烙印,“在中国,精神病的耻辱烙印是那么厉害,他不仅烙在严重的精神病人身上,还使整个家族蒙上耻辱。”林军表示,他不赞成精神因素致病并非觉得耻辱。他说:“每个人都有精神因素,不能用精神因素来掩饰这个病。”

很快,精神因素致病的结论被解读为:他们得了“恐艾症”——这个1980年代出现的严肃的医学名词,在中国被解读得有点幸灾乐祸:一批私生活不检点的人因恐惧艾滋而致病——有人在文后评论:“既知如此,何必当初。”

然而,林告诉我,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就知道自己不是艾滋病了”。他对国家疾控中心只检测HIV颇有微词,“早就知道阴性了,还检”,他说,有的病友已经检过三十几次HIV了,早知道得的不是艾滋病。

对病名,林军很在意。对“阴滋病”的叫法,他说,“那是媒体搞出来的”,他们并不赞成,“那只是说明HIV检测是阴性,而且还容易引起恐慌”;他同样不喜欢“未知病毒”的叫法,“病毒已知或是未知,现在还没有定论”;这位病人更倾向于谨慎地称呼自己身上的疾病为“不明病毒感染”。他说,相关研究团队正拟把这种病的病名改作:“非HIV感染免疫缺陷综合征”——“征”是指这种疾病以某种共同症状而命名。这是个病人可以接受的名字,但一位相关的研究人员则告诉我:这只是我们内部的一个称呼,很不正式,并不严谨,不建议写出来。

对话

地坛医院的检查结束后,林军作为病人代表与卫生部科学家代表曾光进行了对话。5月,曾光公布了对话备忘录,作为致病友的第五封信。信中,双方都很坦诚,却都不能说服对方。

曾光请病人思考:既然多数病人认为是从性服务者处获得传染,那为什么不是性服务者人群比你们更早出现更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林军认为,这只是因为没有在性从业者中进行相关统计。

林军认为,很多病人CD4免疫细胞的水平低于常人,而曾光认为,即使是正常人,也会CD4下降,那不能说明什么。

曾光重申“心理因素致病”的结论,安慰病人,“放下心理包袱,缓解过度紧张的心情”,却被病人认为是“污蔑”,他们说,症状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否认。当曾光说未发现未知病毒时,被病人指为撒谎。林军等病人认为,与过去的情况类似,卫生部在对一种新发传染病掩而不报,他说,“这是我们卫生系统的一个不好习惯。”曾光只好在信中一再解释,科学家没有掩盖一种新发传染病的动机,“国内外的科学家都希望率先发现新的传染病”。

林军说,曾光告诉过他,已将一部分病人的血液样本送往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一个病毒实验室,用最先进的技术去检测“是否有未知病毒”。然后他说:自己对“未知病毒”并无兴趣,“只是想找到病因,把病治好,病毒已知或是未知,他并不在意。”

然而,病毒和传染性的问题却是事件的关键,曾光曾公开表示:公共卫生和临床治疗各自该管的问题是不同的,“有些问题(非传染性疾病)要靠自己求医,但他们共同的诉求就是国家诊断、国家治疗” ——这同样被理解成他否认“神秘疾病”是传染病的理由。

今年,卫生部展开“六省调查”,据说,这是在第一次检测的基础上,扩大检测人群规模,“希望患者的家人也能参与进来”,但并没有许多病人家属参与其中。

4月5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阴性艾滋病”只是恐艾症状,根本没有什么未知病毒,所以不必惊慌。

求解

今年3月,流行病学家钟南山的研究组开始关注这种“神秘疾病”,从3月底到5月,60名病人在广医一院接受了详细的自费检测,每人的花费在两千多元到四千多元不等。

林军也去了广州,他带回了一份检测报告,厚度有他一整沓病历报告的1/3——花了四千多块钱,这是他接受过的最详尽的检查,内容从体表、关节到各种病原体。他被检出了淋球菌感染及反应性关节炎。目前,经过治疗,林的淋球菌检测已呈阴性,关节炎尚未痊愈。

5月,钟南山的团队向大众公布了检测结果,这批病人中有80%的人携带6种可能形成慢性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病原体中的一种或几种,60人中的33人检出EB病毒。虽然媒体纷纷把神秘疾病的病因推给了EB病毒,但很显然,在专业人士眼里,EB病毒感染并不能解释所有这些人的症状。在广医一院,相关研究仍在进行,疑似病人的招募和检测正在继续,截至5月27日,已有140人参加了检测。

5月26日,钟南山的研究组负责参与检测项目的研究人员周荣发表了他个人对不明病原感染者下一步诊治的建议:“希望你们大家(病人)也(与医护人员)一样,认真、客观地正确面对病患”,“希望真正愿意与我们走到一起解决问题的是一群有责任心、善良、真实、理性、客观的一群人。”

周荣告诉我,“下一步还需要对病人进行系统地病史分析”,他认为“这些人感染了同一种疾病的可能性不大”。

对这种神秘的疾病,香港大学流行病学专家管轶的观点与周荣类似,虽然他并未参加过一线诊治,但也收到过病人的求助信,了解到了一些情况。

管轶建议,“可能需要病人先按症状分组,然后进行对症分析。”“但完成这项研究将很不容易,这不是个几天就能得出结果的研究,而是个需要花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的耗时耗力的工作。”

而谈到下一步的研究经费,周荣说,也许要看国家层面的权衡,“顺其自然吧。”林军正准备做个公益的基金会,既然官方不够重视,就自己出钱研究自己的疾病——这也是国外一般病人群体的经验。

那些只能用症状来定义的疾病

在医学上,找不到病因、因而只能用症状来定义的疾病并不鲜见,纤维肌痛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种。

这种病常见于女性,多数与外伤或各种风湿病有关。纤维肌痛成为一种疾病始自1987年。当时,由风湿病学专家沃尔夫发起的会议上,来自加拿大、美国的20位注意到类似症状的医学专家共同定义了这种病。基本上,确定这种疾病只需要一次简单的测试:一名医生紧紧按压18个指定肌肉、肌腱与骨骼的连接点,有11处或11处以上感到疼痛的病人就被认为患有纤维肌痛。到2000年,美国的纤维肌痛患者几乎达到了600万,大约是艾滋病毒携带者的6倍。

医学作家格里普曼(Jerome Groopman)2000年曾为《纽约客》写过“纤维肌痛”和那些病人群体的故事。格里普曼描述自己参加纤维肌痛病人聚会的实况,与会者大部分是20-60岁的白人女性,她们大部分拄着拐杖或打着绷带——那次聚会的场地赞助机构是研发纤维肌痛药物的制药公司。

格里普曼进入了会场,一个病人在台上说:“纤维肌痛是什么?一种医学上的病?一种综合征?一种心理疾病?我们脑子有病?1/3的纤维肌痛患者抑郁、易怒、没有安全感,这是为什么?我们因自己身上的病痛而抑郁、易怒。这是个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

精神病学教授巴尔斯基(Arthur Barsky)却不相信纤维肌痛的存在,他指出,有1/3的健康人群随时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疼痛;有1/5的人群称有强烈的疲惫感;而接近90%的普通健康人,在任意2-4周的时间内,至少会经历头痛、关节痛、肌肉僵硬或腹泻等症状中的一种。然而,当巴尔斯基尝试寻找一个病人,与正常人进行对照实验时,他找不到任何愿意合作的病人。一位曾准备参与他的实验、后又退出的女病人说:“我不想跟质疑我正在遭受的疾病折磨的医生说话。”

关于这个病,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发明了这个病名的风湿专家沃尔夫成了“肌肉纤维痛”临床诊断的坚决反对者。他特意进行的一个调查发现:1/4的纤维肌痛患者正在领取残疾人补贴——找个医生跟他说全身疼,然后就能领到补贴,这是件太容易的事情。沃尔夫说,“经常接到律师的电话,问我他的受理人有没有患上纤维肌痛,我就知道,那人(即使过去不是)现在肯定是了。”

沃尔夫在诊断中,不再用自己发明的那个病名,“那只是皇帝的新装”,“我们最初希望告诉病人一个病名,可以减轻她的压力,减少用药,然而,给她们一个肌肉纤维痛的诊断,那个痛就有理由跟着她一辈子了。”

然而,无论学术界怎么说,纤维肌痛给女性造成的痛苦还是摆在那里。格里普曼的一位朋友、女病人利兹就是遭受病痛煎熬的人之一。45岁那年,利兹动过一个鼻窦炎手术,之后开始出现了“疲倦、失眠和肌肉疼痛的症状”。她的内科医生认为,她只是人到中年,精神紧张所致,但抗抑郁药对她不管用;另一位专家认为,她也许是手术伤到了脑垂体,但她的内分泌检测正常。利兹开始寻找各种稀奇古怪的替代疗法:一位越南僧人替他针灸,无效;一位按摩治疗师认为她的病因是少年时一次车祸中颈部受伤,但她的病痛仍毫无起色;一位整骨医生为她开出的处方是服用止疼药……51岁时,由于疼痛、疲劳和被普遍称为“肌痛混乱”的阵发性思维不清,利兹已经失去了贵族学校优裕的教职,她说:“你必须相信我真的有病,而不只是在抱怨。”

纤维肌痛的错综复杂使它几乎成为了当代医学中最具争议的疾病种类之一,很多接受格里普曼采访的医生拒绝公开他们的看法,但其原因却与中国同行略有不同。根据英国人平奇对格里普曼的采访,“一方面,某些人担心,任何同情这些病人的迹象都将导致大量病人被推给自己;另一些人则担心,对这种综合征提出怀疑很容易受到公众的攻击。”

在文章结束时,格里普曼提到了波士顿医生鲁克斯针对纤维肌痛所做的康复实验,实验中,每位病人由一名医生负责,接受每周3次的康复训练。招募来的79位病人中,56人坚持完成了为期20周的康复实验。最终,这套“认知行为疗法”在参加实验的病人身上取得了“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疗效——大部分病人疼痛减轻了、肢体的灵活性也有所改善……

在介绍自己秘诀时,鲁克斯说:要治好一个病人,首先要让他相信,医生相信他有病。

而对于中国的这种神秘的病原体,一位病人在回信中告诉我:“当然,并不是说一定要在我们身上找出一个病原体或者一个未知的东西出来,我们才满意;如果不找病原体也能有医疗机构把我们治愈,这当然甚至比找到病原体还令我们满意。但是,从这么多年的情况来看,现有的治疗效果还是不好。这才是我们期望找病原体的原因。”

<p>本文作者:小蓟·夏静好</p><p>5月的下午,我在上海一家必胜客见到林军,他用上海话跟店里服务员说:“帮忙找个地方,我们要谈不能被外人听到的事情。”“哦,秘密。”那姑娘吐了吐舌头,我们被带到一个落地窗旁的屋角。</p> <p>这个50岁的男人是病人群体里的“骨干成员”,他组织过病人去北京“反映情况”,代表病人与卫生部的科学家进行过对话,还是论坛里那篇《不明病原体感染公约》的起草者之一……那份公约上说:“为推动寻找和查明‘不明疾病’病因取得实效,避免发生违法乱纪事件,拟对病患言行进行规范和约束,以确保寻找真相活动顺利进行,经广大病友充分讨论,决定制定本公约。具体内容如下: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攻击政府,合法自救;二、不将疾病政治化、宗教化,不得与国内外不法组织和个人建立任何联系……”</p> <h1>疾病</h1> <div id="attachment_56004" class="wp-caption alignleft" style="width: 310px"><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6/20110603_083714_164.jpg"><img class="size-medium wp-image-56004 " title="人群"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6/20110603_083714_164-300x220.jpg" alt="" width="300" height="220" /></a><p class="wp-caption-text">他们的症状与艾滋病相似,但HIV检测为阴性;他们只想把病治好,病毒已知或是未知,并不在意(王申)</p></div> <p>阳光下,林军的脸色很寻常,并没有蜡黄得可怕,林说,在“那个病”之前,他脸色要好得多。</p> <p> </p> <p>林军给我讲他的故事,用一种希区柯克式的顺序。</p> <p>他是个普通的上海男人,在药厂从事保安工作,当过兵,跟母亲、老婆和女儿住在浦东的房子里。</p> <p>2008年6月的一天,他忽然觉得自己的淋巴在肿大,接着是半夜盗汗,胸口乏闷,人也乏力、消瘦……8月,他开始到处寻医问药,有医生认为是淋巴结炎,也有医生认为仅仅是感冒,通常是给点环丙沙星就把他打发回家了。12月,林军去上海公共卫生中心艾滋科检查免疫系统,他向医生描述症状时,两个年轻人在旁边听着。出来后,两人告诉他:你这个症状跟我们一样,是阴性艾滋病。让林去网上的某个博客看看。</p> <p>通过博客“寻找真相的人们”,林军加入了那个“真相群”。在那里,一群跟自己症状相似的人正在讨论这种“被隐瞒”的神秘传染病——网站罗列了超过18种的症状表现,很多在他的身上出现过。在那个网站上,这种神秘的疾病被表述为:“症状并非特异性,感染的人可能不会存在所说的全部症状,但症状均出现在高危(性行为)之后,逐个或同时出现,并持续反复发作。”</p> <p>最初,林不信那些说法,他在群里说:“国家没必要刻意隐瞒一个传染病。”他劝大家,有什么病就去看什么病。然而,两三天内,群主跳出来说:“别信他的,他是疾控中心派来维稳的。”马上,他就被踢出群了。</p> <p>林军认为,自己并没有高危性行为,跟那帮人和那种病没什么关系,然而,病症并没有就此好转。到了2009年7月,他的双手开始溃烂,左半边身体无法自由活动,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在一家中医院找了个床位住了进去,每天打吊瓶,躺了半个月,直到医生很无奈地跟他讲:你还是回去吧,实在是查不出来。想想也是,林军回家了。</p> <p>他想起“真相群”里那种怪病,可他身上缺少关键的一环——高危性行为。</p> <p>躺在家里的床上,他开始回忆,一直回忆到高中时候,可还是没有发现“高危”。某一天,忽然之间,他想起2008年5月28日的一件小事。</p> <p>那是刚搬进新家不久,林军在沙发上看书。听到砰的一声,母亲打碎了餐桌桌面的玻璃,他赶快去收拾、包扎,右手中指指尖上被划了一道口子。那一刻,他想起了母亲反反复复的病情,还想起2007年9月20日,他母亲曾因胃溃疡输过血。</p> <p>经过我的数次打断,还得时不时从牛皮纸袋里找病历看,林军终于讲完了自己的故事,满头大汗。他耸耸肩,表示自己和母亲实在太无辜了,他说:已经跟疾控中心负责医疗事故的部门做了备案,如果真是因为输血感染了什么病,“我们要申诉的”。</p> <h1>隐喻</h1> <p>林军不是真名,但敢于跟媒体面对面对话,在类似病人里,并不多见。我问,这是不是与他并非因高危性行为而患病有关?他回答:“应该有些关系吧。”</p> <p>2009年的报道称,这群人“大多在‘高危’性行为之后患病”——相比症状的复杂,他们的病因更加单纯和一致,高危或是血液,再或者与已知病人的唾液接触。对此,公众反应相当微妙。当年的评论中,有人认为这是对不能“洁身自好”的惩罚,有医生表示,“对这帮人难有同情心,总觉得活该。”根据当时的报道,病人精神煎熬的主要原因是传染性,他们自认为都将病毒传染给了家人,因此有着强烈的负罪感。<br /> <div id="attachment_56007" class="wp-caption alignleft" style="width: 308px"><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6/20110603_083657_113.jpg"><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56007 " title="北京,自述疑似“阴性艾滋病”病人,长生天(王申)"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6/20110603_083657_113.jpg" alt="" width="298" height="198" /></a><p class="wp-caption-text">北京,自述疑似“阴性艾滋病”病人,长生天(王申)</p></div></p> <p>忆起母亲的输血事件后,林军又加入了一个名叫“相濡以沫”的病友群。进去不久,他碰见了ID叫“红太狼”的裴迎新,裴是国家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的助手,要开始调查这种“神秘疾病”。但最初,林军并不相信,他以为这是病友在开玩笑,四十多岁了,他认为一个国家机构不可能用“这么不正式的方式”去调查,直到看到了对方QQ空间中,曾光致病友的一封信。</p> <p>2009年10月,拿到了国家性艾中心的经费支持,裴迎新的QQ空间发布公告,公开招募60名病人,分期进行研究。第二年1月,林军到北京的地坛医院进行一系列免费的体检。</p> <p>病人共59个,项目则主要包括常规体检和HIV等相关疑似病毒的检测。体检完毕,他们被带到心理科室,一大群人散坐着,利用数百个问题的心理测试表来进行心理测试。林军拒绝了心理测试,他表示,自己“身上从来没有什么精神问题”。</p> <p>那一年的2月,春节前,曾光发布了“致病友的第三封信”,信中恭喜大家,未检出HIV病毒。“我知道你们中很多人都曾有过对感染艾滋病的恐惧,既然艾滋病的诊断并不成立,就没有必要再恐惧艾滋病”,“过度紧张的心情应该缓解一下了,大家可以安心地与家人一起欢度春节了。”与之呼应,地坛医院的检测报告指出,“该组人群多数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少数生化检查异常者,亦与其主诉的临床症状不相符合。”因此,“考虑主要为精神因素所致。”</p> <p>然而,在中国的语境下,精神因素是个充满隐喻的结论。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人类学教授阿瑟·克莱曼曾认为,印度的麻风病、北美的艾滋和中国的精神病都具有耻辱的烙印,“在中国,精神病的耻辱烙印是那么厉害,他不仅烙在严重的精神病人身上,还使整个家族蒙上耻辱。”林军表示,他不赞成精神因素致病并非觉得耻辱。他说:“每个人都有精神因素,不能用精神因素来掩饰这个病。”</p> <p>很快,精神因素致病的结论被解读为:他们得了“恐艾症”——这个1980年代出现的严肃的医学名词,在中国被解读得有点幸灾乐祸:一批私生活不检点的人因恐惧艾滋而致病——有人在文后评论:“既知如此,何必当初。”</p> <p>然而,林告诉我,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就知道自己不是艾滋病了”。他对国家疾控中心只检测HIV颇有微词,“早就知道阴性了,还检”,他说,有的病友已经检过三十几次HIV了,早知道得的不是艾滋病。</p> <p>对病名,林军很在意。对“阴滋病”的叫法,他说,“那是媒体搞出来的”,他们并不赞成,“那只是说明HIV检测是阴性,而且还容易引起恐慌”;他同样不喜欢“未知病毒”的叫法,“病毒已知或是未知,现在还没有定论”;这位病人更倾向于谨慎地称呼自己身上的疾病为“不明病毒感染”。他说,相关研究团队正拟把这种病的病名改作:“非HIV感染免疫缺陷综合征”——“征”是指这种疾病以某种共同症状而命名。这是个病人可以接受的名字,但一位相关的研究人员则告诉我:这只是我们内部的一个称呼,很不正式,并不严谨,不建议写出来。</p> <h1>对话</h1> <p>地坛医院的检查结束后,林军作为病人代表与卫生部科学家代表曾光进行了对话。5月,曾光公布了对话备忘录,作为致病友的第五封信。信中,双方都很坦诚,却都不能说服对方。</p> <p>曾光请病人思考:既然多数病人认为是从性服务者处获得传染,那为什么不是性服务者人群比你们更早出现更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林军认为,这只是因为没有在性从业者中进行相关统计。</p> <p>林军认为,很多病人CD4免疫细胞的水平低于常人,而曾光认为,即使是正常人,也会CD4下降,那不能说明什么。</p> <p>曾光重申“心理因素致病”的结论,安慰病人,“放下心理包袱,缓解过度紧张的心情”,却被病人认为是“污蔑”,他们说,症状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否认。当曾光说未发现未知病毒时,被病人指为撒谎。林军等病人认为,与过去的情况类似,卫生部在对一种新发传染病掩而不报,他说,“这是我们卫生系统的一个不好习惯。”曾光只好在信中一再解释,科学家没有掩盖一种新发传染病的动机,“国内外的科学家都希望率先发现新的传染病”。</p> <p>林军说,曾光告诉过他,已将一部分病人的血液样本送往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一个病毒实验室,用最先进的技术去检测“是否有未知病毒”。然后他说:自己对“未知病毒”并无兴趣,“只是想找到病因,把病治好,病毒已知或是未知,他并不在意。”</p> <p>然而,病毒和传染性的问题却是事件的关键,曾光曾公开表示:公共卫生和临床治疗各自该管的问题是不同的,“有些问题(非传染性疾病)要靠自己求医,但他们共同的诉求就是国家诊断、国家治疗” ——这同样被理解成他否认“神秘疾病”是传染病的理由。</p> <p>今年,卫生部展开“六省调查”,据说,这是在第一次检测的基础上,扩大检测人群规模,“希望患者的家人也能参与进来”,但并没有许多病人家属参与其中。</p> <p>4月5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阴性艾滋病”只是恐艾症状,根本没有什么未知病毒,所以不必惊慌。</p> <h1>求解</h1> <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6/161565005.jpg"><img class="alignnone size-full wp-image-56006" title="161565005"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1/06/161565005.jpg" alt="" width="600" height="340" /></a></p> <p>今年3月,流行病学家钟南山的研究组开始关注这种“神秘疾病”,从3月底到5月,60名病人在广医一院接受了详细的自费检测,每人的花费在两千多元到四千多元不等。</p> <p>林军也去了广州,他带回了一份检测报告,厚度有他一整沓病历报告的1/3——花了四千多块钱,这是他接受过的最详尽的检查,内容从体表、关节到各种病原体。他被检出了淋球菌感染及反应性关节炎。目前,经过治疗,林的淋球菌检测已呈阴性,关节炎尚未痊愈。</p> <p>5月,钟南山的团队向大众公布了检测结果,这批病人中有80%的人携带6种可能形成慢性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病原体中的一种或几种,60人中的33人检出EB病毒。虽然媒体纷纷把神秘疾病的病因推给了EB病毒,但很显然,在专业人士眼里,EB病毒感染并不能解释所有这些人的症状。在广医一院,相关研究仍在进行,疑似病人的招募和检测正在继续,截至5月27日,已有140人参加了检测。</p> <p>5月26日,钟南山的研究组负责参与检测项目的研究人员周荣发表了他个人对不明病原感染者下一步诊治的建议:“希望你们大家(病人)也(与医护人员)一样,认真、客观地正确面对病患”,“希望真正愿意与我们走到一起解决问题的是一群有责任心、善良、真实、理性、客观的一群人。”</p> <p>周荣告诉我,“下一步还需要对病人进行系统地病史分析”,他认为“这些人感染了同一种疾病的可能性不大”。</p> <p>对这种神秘的疾病,香港大学流行病学专家管轶的观点与周荣类似,虽然他并未参加过一线诊治,但也收到过病人的求助信,了解到了一些情况。</p> <p>管轶建议,“可能需要病人先按症状分组,然后进行对症分析。”“但完成这项研究将很不容易,这不是个几天就能得出结果的研究,而是个需要花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的耗时耗力的工作。”</p> <p>而谈到下一步的研究经费,周荣说,也许要看国家层面的权衡,“顺其自然吧。”林军正准备做个公益的基金会,既然官方不够重视,就自己出钱研究自己的疾病——这也是国外一般病人群体的经验。</p> <h1>那些只能用症状来定义的疾病</h1> <p>在医学上,找不到病因、因而只能用症状来定义的疾病并不鲜见,纤维肌痛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种。</p> <p>这种病常见于女性,多数与外伤或各种风湿病有关。纤维肌痛成为一种疾病始自1987年。当时,由风湿病学专家沃尔夫发起的会议上,来自加拿大、美国的20位注意到类似症状的医学专家共同定义了这种病。基本上,确定这种疾病只需要一次简单的测试:一名医生紧紧按压18个指定肌肉、肌腱与骨骼的连接点,有11处或11处以上感到疼痛的病人就被认为患有纤维肌痛。到2000年,美国的纤维肌痛患者几乎达到了600万,大约是艾滋病毒携带者的6倍。</p> <p>医学作家格里普曼(Jerome Groopman)2000年曾为《纽约客》写过“纤维肌痛”和那些病人群体的故事。格里普曼描述自己参加纤维肌痛病人聚会的实况,与会者大部分是20-60岁的白人女性,她们大部分拄着拐杖或打着绷带——那次聚会的场地赞助机构是研发纤维肌痛药物的制药公司。</p> <p>格里普曼进入了会场,一个病人在台上说:“纤维肌痛是什么?一种医学上的病?一种综合征?一种心理疾病?我们脑子有病?1/3的纤维肌痛患者抑郁、易怒、没有安全感,这是为什么?我们因自己身上的病痛而抑郁、易怒。这是个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p> <p>精神病学教授巴尔斯基(Arthur Barsky)却不相信纤维肌痛的存在,他指出,有1/3的健康人群随时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疼痛;有1/5的人群称有强烈的疲惫感;而接近90%的普通健康人,在任意2-4周的时间内,至少会经历头痛、关节痛、肌肉僵硬或腹泻等症状中的一种。然而,当巴尔斯基尝试寻找一个病人,与正常人进行对照实验时,他找不到任何愿意合作的病人。一位曾准备参与他的实验、后又退出的女病人说:“我不想跟质疑我正在遭受的疾病折磨的医生说话。”</p> <p>关于这个病,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发明了这个病名的风湿专家沃尔夫成了“肌肉纤维痛”临床诊断的坚决反对者。他特意进行的一个调查发现:1/4的纤维肌痛患者正在领取残疾人补贴——找个医生跟他说全身疼,然后就能领到补贴,这是件太容易的事情。沃尔夫说,“经常接到律师的电话,问我他的受理人有没有患上纤维肌痛,我就知道,那人(即使过去不是)现在肯定是了。”</p> <p>沃尔夫在诊断中,不再用自己发明的那个病名,“那只是皇帝的新装”,“我们最初希望告诉病人一个病名,可以减轻她的压力,减少用药,然而,给她们一个肌肉纤维痛的诊断,那个痛就有理由跟着她一辈子了。”</p> <p>然而,无论学术界怎么说,纤维肌痛给女性造成的痛苦还是摆在那里。格里普曼的一位朋友、女病人利兹就是遭受病痛煎熬的人之一。45岁那年,利兹动过一个鼻窦炎手术,之后开始出现了“疲倦、失眠和肌肉疼痛的症状”。她的内科医生认为,她只是人到中年,精神紧张所致,但抗抑郁药对她不管用;另一位专家认为,她也许是手术伤到了脑垂体,但她的内分泌检测正常。利兹开始寻找各种稀奇古怪的替代疗法:一位越南僧人替他针灸,无效;一位按摩治疗师认为她的病因是少年时一次车祸中颈部受伤,但她的病痛仍毫无起色;一位整骨医生为她开出的处方是服用止疼药……51岁时,由于疼痛、疲劳和被普遍称为“肌痛混乱”的阵发性思维不清,利兹已经失去了贵族学校优裕的教职,她说:“你必须相信我真的有病,而不只是在抱怨。”</p> <p>纤维肌痛的错综复杂使它几乎成为了当代医学中最具争议的疾病种类之一,很多接受格里普曼采访的医生拒绝公开他们的看法,但其原因却与中国同行略有不同。根据英国人平奇对格里普曼的采访,“一方面,某些人担心,任何同情这些病人的迹象都将导致大量病人被推给自己;另一些人则担心,对这种综合征提出怀疑很容易受到公众的攻击。”</p> <p>在文章结束时,格里普曼提到了波士顿医生鲁克斯针对纤维肌痛所做的康复实验,实验中,每位病人由一名医生负责,接受每周3次的康复训练。招募来的79位病人中,56人坚持完成了为期20周的康复实验。最终,这套“认知行为疗法”在参加实验的病人身上取得了“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疗效——大部分病人疼痛减轻了、肢体的灵活性也有所改善……</p> <p>在介绍自己秘诀时,鲁克斯说:要治好一个病人,首先要让他相信,医生相信他有病。</p> <p>而对于中国的这种神秘的病原体,一位病人在回信中告诉我:“当然,并不是说一定要在我们身上找出一个病原体或者一个未知的东西出来,我们才满意;如果不找病原体也能有医疗机构把我们治愈,这当然甚至比找到病原体还令我们满意。但是,从这么多年的情况来看,现有的治疗效果还是不好。这才是我们期望找病原体的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