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8日星期四

奥运村的示范效应

(已刊登于《新知客》
刚刚下过大雨,但路面上并无积水,不影响范乔在奥运村里匆匆行走。

雨水落到路面的时候,已经被路面的地砖破坏掉了表面张力,它们在虹吸作用下渗过石砖,同时又被石砖过滤干净,补充地下水,或被“雨洪蓄水利用系统”收集了用来灌溉。这些地砖被形容为“能喝水的地砖”,由普通的沙子常温下固结成形。与传统地砖相比,既节省黏土,又能节省烧制过程所需的煤炭资源。通往奥运村各处的小路都铺上了这种地砖。

范乔正沿着这条路往奥运村东区的“微能耗示范建筑”走去。他是这个建筑的工程负责人,那里奥运期间是服务中心,而奥运结束后将恢复它原来的功用:小区幼儿园。范乔刚接到通知,里面的空调温度需要调整一下。相对现在的气温来说,原来设计给孩子用的空调温度有点偏高了。

水的和谐效应

前一天,北京的最高气温超过39℃。奥运村建筑正在内部调试,空调应该都开了,但走在这个住宅小区里,并没有像在亚北地区其他配备空调的楼盘那样闷热难耐。

这也是国奥投资公司总工程师徐亚柯想要达到的效果。作为实现“冬暖夏凉”的人工方式,空调令人爱恨参半——它冷却了个别房间,却派出更多的热量——众多的室外机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这种状况不会发生在奥运村,因为这里空调放出的冷气,并不是来自压缩机,而是来自7公里之外的清河污水处理厂。

确切地说,奥运村的制冷效果只是再生水的循环过程中的副产物。据监测,清河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后的再生水,年最高水温是26.5℃,最低水温是12.5℃,冬夏两季时,与自然气候的温差可达10℃以上。

这些再生水被排入河道前,先绕个弯来到换热站,与热泵机组换热。再生水排入河道后,其中蕴含的温度能量就被留下来,用于奥运村的制冷或供暖。空调工作产生的冷凝水,则将通过管道,将与地砖收集的渗水,进入另一个水循环“雨洪蓄水利用系统”。

水的循环不停地在奥运村各种建筑中被反复利用。盥洗后的水和其他生活污水一起,被引入社区中间的景观花房。景观花房由中空玻璃搭建,在东、西区各有一间,这套由鲜花绿叶组成的生物水处理系统可谓“双赢”——植物从污水中获取养料,污水通过植物及微生物的生化分解得到净化——经过处理后的水,可以用来洗车、灌溉,或注入景观水系。

奥运村里水的巧妙利用,像太极阴阳一样互相融合,一派和谐。在无形之中,污水、噪音、烟气、热污染被一一消解。这得益于巧妙的科技设计,但在负责奥运村设计和建设的总工程师徐亚柯看来,更重要的是技术本身可以带给人益处。毕竟,环保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吗?

除了水,还有太阳。在奥运村的热水系统中,太阳能的贡献率在70%以上。没有太阳的时候就用燃气,至于“微能耗示范建筑”屋顶上引人注意的风车发电系统,一般只用来提供房子的夜间景观照明,弄亮几个LED灯泡而已。

范乔走到“微能耗示范建筑”屋顶上,这里被布置成一个屋顶花园。屋顶的花架构件乍一看形状奇特,仔细一看才发现竟是巧妙架开的银白色太阳能集热管,不但看上去很美,还能减少太阳对屋面的照射。

 

技术的集成效应

“比赛时,应该站一个狙击手守着这里。”现场负责人范乔指着屋顶的一个角落笑着说。“微能耗建筑”高三层,占地3500平方米,集成应用了20余项高新技术。而维系整个建筑的正常使用的能源采集设备几乎都集中在屋顶,它们的能量来源就是太阳。

白天的照明基本不消耗能源,甚至连最底层的地下室也能直接沐浴到阳光。这主要依赖两个状如蘑菇的物体——楼顶还有6个,但个头稍小——这也不是孩子们的玩具,而是“自然光导管照明系统”的采光罩,采光罩下是圆筒状的镀银导光板。

与这几朵“蘑菇”相对应的,是地下室里2大6小的灯罩。室外的自然光线通过采光罩进入系统,经由特殊制作的光导管道传输并强化后,由系统的底部的漫射装置把自然光均匀漫射到地下室的每一个角落,光如白炽,水波粼粼。

这些水储存在地下室450平方米的池子里,靠近时寒气逼人。“这是我们空调系统的一部分。原来池子里装的都是冬天存下来的自然冰,现在都融化了。”范乔说,与冰池相连的,是放置在建筑物外西南侧的一组金属管,里面充满氨气。冬天气温低,管内的氨气冷凝为液态,并流入地下冰池,带去低温,带走热量,蒸发为气态,返回地面上的金属管。如此反复,池里的水冻成了冰。其中含的冷能,能提供建筑物整个夏季20%左右的供冷量。

然而,风能、太阳能和自然冷能都是依赖天气条件的供能源方式,,在天气条件不利的时候,还必须启用常规能源。这就意味着“微能耗建筑”使用的22种高新技术都必须另有一套使用常规能源的备份系统。对能源的调兵遣将,都在“建筑智能控制系统”的运筹帷幄之中。它像一位精打细算的管家,总是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随时保障集成的这22种新技术的正常运行。

     “集成和嫁接,也是一种创新。”总工程师徐亚柯和他领导的团队很谨慎,“这些技术如果没有一定的应用背景,我们不会轻易采用。”

 

未来的示范效应

徐亚柯最初曾想按照“绿色的、科技的、人文的”三大奥运理念来归类奥运村的各个项目,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它们密不可分。

“以负离子涂料为例,合成和生产的过程,都需要运用更先进的涂料制造工艺,这是技术的部分;而它被涂到墙上,可以不断释放出负离子,杀灭细菌,这一事实可视为绿色的表现形式;但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护进入这房间的人们的健康,这才是我们最终的人文目的。”

关于奥运村环保节能的测评,已经有很多详细数据。比如,太阳能热水系统运行后,年节约电力可近550万度、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577吨;“再生水源热泵取热”可比普通分体空调节约电能40%以上;“微能耗示范建筑”每平方米全年耗能为36千瓦时,是现行节能建筑能耗量的三分之一。

但环保节能材料或设备的高位价格,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微能耗示范建筑”中使用的负离子涂料价格为50元左右一公斤,而普通涂料的价格不过为10元多。另外,与太阳能、风能相关的设备,都需要常规设备来做备份。因此,有些几乎要多花费一倍。

“各种设施的投资回收期不同,如太阳能热水系统只要3年回收期,风能发电则需要40多年,不可一概而论。如果节能又节钱,我们早就不必费神去推广环保。但意义在于,眼前和长远利益的比较。我们看重的,是可持续的发展。”

在徐亚柯看来,造奥运村不是去造一个科幻建筑,他更看重奥运村建设对未来建筑理念的示范效应。“技术我们追求的不是第一,而是成熟和先进。毕竟,住宅楼是百年大计,不是实验室。”徐亚柯提到,已有不少房地产商来到奥运村,结合自身条件和需求,选取适合的技术来借鉴,比如“再生水源热泵”、“景观花房污水处理”等。

有人曾打比方,申办奥运如备下一桌丰富筵席迎客。以住宅为例,奥运后,我们自家人还能享用到这样的筵席吗?

 “因为奥运,北京的城市建设提前了20年。奥运村,也是中国政府对世界的承诺的一部分。”徐亚柯并未马上正面作答。“目前,奥运村住宅楼和微能耗示范建筑的环保模式尚不能普及,但可以作为一种榜样的力量,为今后自家人‘怎么吃’、‘如何提高’提供一个方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