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4日星期五

[新生]父亲手记·宝贝别怕

 

 1 、

在朋友家玩,她的女儿正蹒跚学步,不小心摔倒了,抬头看着朋友。 

朋友说:“没事儿,没事儿,起来吧”,甚至没有起身去扶的意思。

孩子挣扎着站起来,继续摇摇晃晃朝前走。朋友的解释是:“小孩子重心低,摔了也摔不疼,要是大惊失色地跑去抱她的话,反倒可能让她觉得很严重——孩子摔倒了哭,多数时候不是疼,而是被父母吓的。”

第一次看到影视剧中“有人害怕打雷”的情节时,我很惊奇,甚至有点难以理解: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看到雷鸣电闪,我们还有一些兴奋呢。

渐渐地,我又发现,影视剧中,被渲染成“害怕打雷”的孩子往往生活在“万千宠爱在一身”的环境,于是生了怀疑:对雷电的害怕会不会主是要被大人们强化而成的?——要知道,在农村长大的我们,第一次见到雷电时,往往不会有长辈过来搂抱,于是,一次又一次的刺激过后,对响雷先天的恐惧淡化了。

2、

1岁多的女儿飘飘成了我的实验对象。有一天,飘飘的妈妈不在家,外面突然开始打雷下雨,我获得了宝贵的实验机会。

第一声雷响的时候,飘飘还是被吓了一跳,我说:“没关系,这是打雷,飘飘不怕,不怕。来,来,来,看看,打雷是这样的,轰隆隆——轰隆隆——”听到我的“雷声”,飘飘开始大笑。

再往后,每当有雷声传来,我就说“听,听,打雷喽,轰隆隆——轰隆隆——”,飘飘就接着乐。

我顺势逗她:“来,飘飘也打个雷吧!”,她便“轰隆隆……轰隆隆……”

我们还热衷这样的游戏:“打个雷吓唬妈妈吧”,飘飘“轰隆隆”,妈妈配合地作出害怕的样子,飘飘哈哈大笑。

有一天在路上,空中有雷声传来。飘飘问:“这是这么声音呀?”

我答:“这是天上在打雷啊。飘飘也会的呀,来,飘飘打个雷吧。”

她又开始“轰隆隆”。

3、

可惜的是,我们住的城市并不经常打雷,关于她到底怕不怕打雷,我没有太多机会验证。

但代号为“车库门的声音”尝试得很成功。

每次开关车库门,会发出“咯咯吱吱”、不怎么让人愉悦的声音。第一次听见,飘飘吓得跑过来:“要抱”。

我说别怕,那是开车库门的声音而已。我抱着她又去摁开关,门再次启动,她还是吓了一跳,不过看得出,已经不象第一次那么严重。

接着,我又让她自己摁开关,车库门开了。当她发现那“咯吱”的声音是由自己摁开关产生的,开始有点兴奋。

如此饶有趣味地玩了几次。有一阵子,只要有事出门,飘飘便主动要求:“抱我去开车库门……”

4、

说回前面那个“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的问题。这一点,我和飘飘妈妈达成了共识:让她自己爬起来。

自从飘飘学会走路后,不管在哪儿摔倒,她都不会望向我们求援,而是自己爬起来。

前段时间,在幼儿体育馆玩耍的时候,飘飘不小心在平衡木上掉了下来。也许是第一次从那么高的位置摔下,趴在地上的时候,飘飘抬起头看着我,一脸“好犹豫、是不是要哭一下”的表情。

我坚持说:“起来吧,没关系的。下次小心,就不会摔下来了。”于是,她自己爬了以来,过了一会儿,又爬上了平衡木,嘴里还念念有词:“飘飘小心点……就不会掉下来了……”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令我们恐惧的东西,可能本身并没有多么可怕。只是我们从小被告知“那东西很可怕”,说的多了,也就生了怕。

现在,“早教”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但我的想法是:如果“早教”只是给她创造一个温室般的环境,往她的大脑里塞进汉字、古诗或英文之类的“文化知识”,我宁愿做一个“不负责任”的另类——把她暴露于她所能够应付的“危险”之中,让她逐渐认识一个更加真切的世界。

——————————————非专家连线的分割线——————————————

以下是量子熊猫来自认知神经领域的解读:

有一项小阿尔伯特的实验——那是一个上世纪初的研究,用今天的眼光看,既不规范,也违背了科学研究伦理,但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有着很好的启发意义。

小阿尔伯特是一个普通婴儿,一开始,他对毛绒动物没有任何恐惧感,还会和动物玩儿。但是,像其他婴儿一样,他会被巨响吓哭。实验者每次在他接触毛绒动物,如小白鼠或者小兔子时,就突然发出巨响,小阿尔伯特自然哭起来,感到非常害怕。一段时间以后,他的恐惧行为和毛绒动物产生了“连结”,只要看到毛绒动物,就会大哭。

(最后,小孩被家长领走,我们不知道之后他的行为。)

 是仅就现有的例证,行为主义者就提出:我们对某种事物恐惧等情绪反应,归根结底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连结,而我们的各种复杂的情绪和行为,都可以用这种“连结”解释。

后来,这种将复杂行为看作刺激反应连结的思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攻讦,站不住脚了。

但是,其中一些基本原理仍然可靠。一个例子是,在戒除成瘾行为的治疗中,可以采取将成瘾物和令人厌恶的刺激(如令人作呕的味道)同时呈现的方式。一段时间后,成瘾行为就会与恶心连结,从而降低这种行为的发生。而想要矫正一些不良行为,如恐惧,也可以将产生恐惧的刺激和不可怕的事物反复呈现,参与者可以感到恐惧减轻。

就像文中所描述,云无心用各种舒缓的刺激,比如微笑、家长平静的语调、有趣的情景等,产生它们与新异刺激的连结,使飘飘能够有良好情绪反应。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