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1日星期日

【网友投稿】地震之初十秒

By DNA

四川汶州大地震震痛了大家的心,中国地震局由此也挨了不少骂。蛤蟆搬家、池塘干涸、地震云显凶兆的传言也沸沸扬扬,更有人质疑地震局是隐情不报或者上报而不公开。我虽然不是地质学专家,但是对这些类似于乱神怪力的传言却颇为反感——如果说我国的地震勘测设备和技术不够先进,不能准确及时预警地震,倒是有可能;但是说通过蛤蟆池塘凶云就能准确预知地震发生于何时何地,并可知震级、烈度、震源、震中位,我却是难以相信。

恰巧5月14日在著名科学杂志《自然》网站上有一则不起眼的消息:日本地震预警系统再次失败。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日本政府花了不少钱投资地震观测台网,也有丰富的防震抗灾经验。日本气象局(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MA)于2006年10月投入使用全国地震预警系统,这项预警服务免费向铁路、建筑、电力和医疗部门开放。该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在于可以探测到地震发生最初时发射出来的无破坏性的地震波(纵波即P-波,primary wave),而破坏性的地震波(横波即S-波,secondary wave)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则会延后10~30秒到达地表。深入地下的地震探测仪器检测到纵波(P-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震级、烈度、震源、震中位,于是预警系统抢先在横波(S-波)到达地面前10~30秒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虽然是短暂的几十秒,却可以让相关部门及时关闭发电站、刹住高速列车、停用电梯、疏散人群,同时人们尽量远离有可能砸伤人的画框、书架、玻璃窗等,可躲进支撑多杂物少的狭小空间例如卫生间,由此尽可能减少伤亡和损失。

然而这样一个花费十年投入上千万美元巨资的预警系统却依然备受日本民众的抱怨和批评,因为该系统也常出现漏报、误报或者迟报的情况。例如最近5月8发生于东京东北方位200公里之外的6.7级地震就没有被检测到,4月28日南部宫古岛的居民在已经感觉到震动之后6秒才收到5级地震的警报,另外今年1月发生在日本西海岸沿线的一次地震预警为4级而实际震级为5级——虽然震级只相差一个级别,但是4级地震属于弱震,而5级地震属于中震并且具有一定的破坏强度,例如震碎玻璃、震倒书架而砸伤人等。据日本气象局的官员解释,该预警系统对5级以上的较大地震比较灵敏,而震级低于5级或者处于临界限的地震则难以准确预警。

有必要指出的是,地震预警系统和地震预测系统并不相同。地震预测分为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地质学家根据以往的地震记载和卫星观测地球板块的运动,绘制地图来显示在某些时段内某些地理位置发生地震的概率——这种长期地震预测对地震易发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和防灾规划说来很重要,但是对于人们及时躲避大地震却没有可操作性;而短期预测则是精确到具体某几天之内某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发生多大震级的地震的概率,但是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结构复杂,目前对于监测地下深处地壳断层面活动的手段有限,作出精确且准确的短期地震预测仍属世界性难题。而地震预警系统则是在深层地壳震动已经发生时,利用两种不同地震波传播至地面的时间差,提前10~30秒向人们发出警报。

因此发达如日本,对于地震也只能争取到十秒至三十秒的预警时间,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短短几十秒即可拯救多少人的生命;但是我们也由此可见地震预警不仅仅是地震局的工作人员监测仪器分析数据的事情,而是一个庞大信息化体系的构建,这需要人力物力财力,需要知识技术设备资金和行之有效的反应迅速的安全防御体系。

灾难的惨痛啮碎我们的心,却不是我们偏信以讹传讹的蛤蟆池塘凶云恶兆皆可预警的理由,更不是臆断和煽情的时候,更需要我们用理性去辨别和思考。惟有客观严谨的科学、坚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完善的安全防御体制才能为我们赢得灾难前珍贵的几十秒。

相关链接:

http://www.nature.com/news/2008/080514/full/news.2008.824.html

http://www.nature.com/uidfinder/10.1038/451511b

<p>本文作者:DNA</p><p><a href="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5/09053013204cf7fa5f8f641f58.jpg"><img class="alignleft size-medium wp-image-36873" title="09053013204cf7fa5f8f641f58" src="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08/05/09053013204cf7fa5f8f641f58-300x225.jpg" alt="" width="300" height="225" /></a>By DNA</p> <p>四川汶州大地震震痛了大家的心,中国地震局由此也挨了不少骂。蛤蟆搬家、池塘干涸、地震云显凶兆的传言也沸沸扬扬,更有人质疑地震局是隐情不报或者上报而不公开。我虽然不是地质学专家,但是对这些类似于乱神怪力的传言却颇为反感——如果说我国的地震勘测设备和技术不够先进,不能准确及时预警地震,倒是有可能;但是说通过蛤蟆池塘凶云就能准确预知地震发生于何时何地,并可知震级、烈度、震源、震中位,我却是难以相信。</p> <p>恰巧5月14日在著名科学杂志《自然》网站上有一则不起眼的消息:日本地震预警系统再次失败。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日本政府花了不少钱投资地震观测台网,也有丰富的防震抗灾经验。日本气象局(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MA)于2006年10月投入使用全国地震预警系统,这项预警服务免费向铁路、建筑、电力和医疗部门开放。该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在于可以探测到地震发生最初时发射出来的无破坏性的地震波(纵波即P-波,primary wave),而破坏性的地震波(横波即S-波,secondary wave)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则会延后10~30秒到达地表。深入地下的地震探测仪器检测到纵波(P-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震级、烈度、震源、震中位,于是预警系统抢先在横波(S-波)到达地面前10~30秒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虽然是短暂的几十秒,却可以让相关部门及时关闭发电站、刹住高速列车、停用电梯、疏散人群,同时人们尽量远离有可能砸伤人的画框、书架、玻璃窗等,可躲进支撑多杂物少的狭小空间例如卫生间,由此尽可能减少伤亡和损失。</p> <p>然而这样一个花费十年投入上千万美元巨资的预警系统却依然备受日本民众的抱怨和批评,因为该系统也常出现漏报、误报或者迟报的情况。例如最近5月8发生于东京东北方位200公里之外的6.7级地震就没有被检测到,4月28日南部宫古岛的居民在已经感觉到震动之后6秒才收到5级地震的警报,另外今年1月发生在日本西海岸沿线的一次地震预警为4级而实际震级为5级——虽然震级只相差一个级别,但是4级地震属于弱震,而5级地震属于中震并且具有一定的破坏强度,例如震碎玻璃、震倒书架而砸伤人等。据日本气象局的官员解释,该预警系统对5级以上的较大地震比较灵敏,而震级低于5级或者处于临界限的地震则难以准确预警。</p> <p>有必要指出的是,地震预警系统和地震预测系统并不相同。地震预测分为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地质学家根据以往的地震记载和卫星观测地球板块的运动,绘制地图来显示在某些时段内某些地理位置发生地震的概率——这种长期地震预测对地震易发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和防灾规划说来很重要,但是对于人们及时躲避大地震却没有可操作性;而短期预测则是精确到具体某几天之内某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发生多大震级的地震的概率,但是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结构复杂,目前对于监测地下深处地壳断层面活动的手段有限,作出精确且准确的短期地震预测仍属世界性难题。而地震预警系统则是在深层地壳震动已经发生时,利用两种不同地震波传播至地面的时间差,提前10~30秒向人们发出警报。</p> <p>因此发达如日本,对于地震也只能争取到十秒至三十秒的预警时间,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短短几十秒即可拯救多少人的生命;但是我们也由此可见地震预警不仅仅是地震局的工作人员监测仪器分析数据的事情,而是一个庞大信息化体系的构建,这需要人力物力财力,需要知识技术设备资金和行之有效的反应迅速的安全防御体系。</p> <p>灾难的惨痛啮碎我们的心,却不是我们偏信以讹传讹的蛤蟆池塘凶云恶兆皆可预警的理由,更不是臆断和煽情的时候,更需要我们用理性去辨别和思考。惟有客观严谨的科学、坚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完善的安全防御体制才能为我们赢得灾难前珍贵的几十秒。</p> <p>相关链接:</p> <p>http://www.nature.com/news/2008/080514/full/news.2008.824.html</p> <p>http://www.nature.com/uidfinder/10.1038/451511b</p>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