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1日星期一

电视科普----想说爱你不容易

原帖链接: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2640.html,网易镜像评论已开启,请留下您的高见谢谢。

4bd1e803b41983643912bb8d 想了半天,还是这个烂俗的题目比较贴切。干了几年,对电视还是有感情,但电视科普真得让人又爱又无奈。

说句实在话,做科学电视节目确实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在中国尤其如此。所以当初橘子问我她毕业后可不可以来我原来在的地方工作的时候,我很认真的对她说,如果你来,当然欢迎,可是我不建议你过来,不是你能力不够,而是国内做科学节目的空间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乐观。很多时候,如果在体制外寻找合适的机会,效果会更好一些。当然,像做任何其他的节目一样,足够的资源,不管是人际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是不可或缺的。

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苹果曾经接触过国内大量的科学节目。除了几个老牌的栏目,其他印象比较深刻还不错的,大概就只有像earth report这样带有国外合作性质的节目了。基本上,现在大家在电视上能够看到的科学节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国外购买节目

这样的节目是最常见的了,像动物世界,科技博览,大部分都是。收视率也不错,起码在这个领域里面,收视率那是杠杠的。别小看收视率,对电视节目来讲,这是基本的生存保障,你节目做得再优秀,除非你能拿到别的地方卖钱,否则收视率一低,用不了多久,就被扫地出门了。

20070707152405625

2 购买加自制。

简单点说,就是买来国外节目的播出版权之后,自己再出去拍点,混在一起剪辑。节目效果的好坏,就看后期编辑的功底了。如果再细分的话,一种是演播室类的访谈。国外演播室和国内演播室的互动。比如,科技之光,这是国内口碑不错的科普节目之一,创始人也算是电视科普届的元老了,直到现在一直都有作品问世。虽然节目制作的理念大家各有不同,但是至少在科普届,还有这样响当当的一面旗帜竖在那里,也算是我们的幸事了;另一种就是纯粹的专题片了。坦白说,相对于国内自制的部分来讲,国外引进的部分还是好玩好看吸引人些。即便是演播室互动,也能找到非常生活的话题引入一些科学的话题,让人乐此不疲,反正我是从来都没有觉得boring过。也正是有这些因素的加入,这样的节目往往也会比较吸引人。

post-337896-1144303035

3 纯粹的自制

这样的节目通常是专题片。就是通过讲述一个或者几个故事来讲解其中的科学知识。这也是绝大多数科普节目采取的方式,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早些时候,这样的节目质量都还不错。偶尔会有些知识上的错误或这是误解,至少选题都还算是正统,也有相当的科技含量在里面,虽然有的时候会觉得有点干巴巴讲道理吧。但是最近几年情况好象有点变化,大家都开始追求一些标新立异的话题:稀奇古怪的疾病,道听途说的逸闻,各种各样的揭秘......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收视率。节目要生存,编导要吃饭,节目要评级,收视率高,级别就高。猎奇的心理不光在八卦娱乐节目里有,科学栏目同样如此。于是乎,各种各样听说过得没听说过的,甚至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统统在电视上看到了。我不敢确定这还算不算是科普的问题,反正就个人而言,我不是很喜欢看。但是想要改变这种局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两个栏目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制作单位的问题。大众的趋好,也是个不能回避的话题。整个大环境得如此,也许需要整个电视制作水平的提高以及些许体制的改变。退一步讲,我们还有科教频道,还有这样定位于科普的栏目,总是让人欣慰的。至少不是打开电视机,到处都是八卦新闻和综艺节目。问题在于,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节目已经慢慢开始偏离基于科普的定位,而更像是猎奇的社会新闻。如何让他们回到原来的轨道,并被大众所接受,所喜爱,是每一个人都该思考的问题。不光是节目制作单位,观众的反馈也是至关重要。总是听到有人抱怨说,没有好的科普节目,而制作单位又在抱怨没有人看,两方面恰当的沟通,也许是个关键。

当然,不能一杆子打倒一堆人,还是有质量很好的节目的,但是很可惜,这样的节目实在是少之又少.而且这些做的很好的节目往往都是自然类的节目,最近这几年,央视推出了几部。其中的酸甜苦辣,就不一一细说了,反正如果没有拼命三郎的劲头和不计报酬的精神,这么好的节目是不可能问世的。但是很可惜,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过类似bbc人体系列,火山系列,医学系列的片子。自然类的片子其实相对好做一些,只要能拍到很好的素材,再加上比较好的解说和后期剪辑,效果不会差到哪里去。苹果自己曾经尝试过做一个地球磁场的节目,搜刮了一系列的精彩镜头后,原本以为可能会比较乏味的节目,因为其中的一些精彩画面和细节,出来的效果居然也不错.当然,如何设计和拍到那样的镜头,就是电视制作技术水平上的问题了.苹果自己还没有这样的功底......

而真正的科学节目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如果不考虑收视率,那么恭喜你,还是能够找到机会做一些偏科学的片子。但是想要做的好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电视科普节目最怕的就是像教学片一样,滔滔不绝的讲道理,解说词写的学术无比,然后就是往上贴画面,或者作动画,但是效果往往也差强人意。一方面是国内的动画水平确实一般,另一方面是经费也确实有限。我一直认为,电视不是教学,充其量就是大家在休闲娱乐的时候看得。没人看电视是为了纯粹的学习。如果哪个家长听到孩子说“妈,我要看电视学习拉”,估计会想一脚把她踢回房间去。大人也一样如此,如果真的是为了学习高深的物理知识,干吗不去买书,上课,肯定比在电视上学的规范和系统。所以做科普电视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大家上课,就是为了让大家了解一些科学,让基本的科学知识在文化水平甚至不高的人身上普及开来。我可以接受节目的定位是给非文盲准备的,如果不是给大学作教学片,谁愿意让自己的空闲时间这么辛苦?当然,这是一个极端,而且相对而言是个让人可以欣慰的极端----我们还有这么高科学素养的编导.另外一个极端----基本知识上的错误,就不那么让人乐观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情况由于整个电视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也在慢慢减少中..

说道电视科普,就没法不提bbc science.大概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即便再枯燥的话题,他也能做的很好看,而且往往是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当然,discovery的趣味性也很强,但他们是两个风格。后者完全是商业化的路子,究其根本,还是缺少了一些科学的色彩,话题也大都是迎合大众的。bbc则要舍得下血本的多。苹果曾经做过一个医学节目,当时苦于不知道怎么下手,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模仿了bbc的一个片子,发现,其实除了技术上的差距以外,创意基本上是关键。当然这种创意,是基于你对于科学知识熟练的掌握,所以我一直觉得如果bbc的导演们不是什么理科高材生的话,他们一定有一个科学团队,才能够有这么多好的创意。因为如果知识不够,创意再好也很有可能是错误的。也正是由于对于知识更深层次的了解,才能找到生动有趣的例子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不管是医学系列还是人体旅程系列,他们都有办法把很多没有办法用影像直接表达的东西,用你生活中最贴近的例子解释给你听,让你一听就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比如一个关于变性的节目,怎么讲?总不能像上人体解剖课似的在那里画图示吧?他们把受精卵发育的过程,比喻成了一段从莫斯科到巴黎的路程,于是你看着莫斯科和巴黎的画面还有飞速闪过的高速公路,听到的却是受精卵的发育过程,并不会觉得很诡异,反而很新鲜很好玩。具体的科学解释我也不记得了,如果有误的话,大家排砖。但是这个比喻肯定是在那个片子里的,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找来看看。

另外一种方法你真的贴着解说词拍,所有的画面都是有意义的。比如讲人体历程,讲到心脏,动脉。你就拍心脏,当然要活的,动态的。拍个标本,谁不会拍。那效果真的震撼,你想,从来没有人见过啊。一颗在人体内怦怦跳的心脏,以及收缩有力的大动脉,动脉内充满动感的血液,很有画面冲击力的。至于怎么做到,那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了。反正我是看到bbc做过,还偷偷用过,至于怎么拍的或者模拟的就不得而知了。也许很简单?那为啥国内很少有人做,还是有原因的吧。

当然片子做成那个样子,砸钱是必不可少的。怎么找钱,就是另外我们要着重讨论的问题的。电视科普不是像平面科普那样,只要能找到发表的地方,除了前期的研究,就基本没有什么花费。找钱很关键,很多时候这是能不能做片子,做好片子还是烂片子的关键。举个极端的例子,咱要是有钱,找国际一流的团队,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就不信做不出比bbc更NB的片子。但是没这条件,还是老老实实看看能通过提高自身的啥条件,来改变国内的现状。

但话说回来了,如果片子能做得好看,大家觉得好玩,有人买,有人看,经济效益自然也还是有的。找人砸钱也许不是太难,就是砸多少的事情。但这需要口碑,需要时间和机遇。这种双赢的良性循环,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建立起来的。

其实,这也不是仅仅限于中国。来美国之后发现,情况也好不了哪去,除了有很大利益冲突的医药健康行业,是所有媒体的关心的焦点,其他的节目也很少见诸报端。就像我现在学的这个PROGRAM基本上也是以医药为主。但是说实话,也学到不少。只不过有些东西我觉得是不是对中国太前沿了,之后会写几篇相关的文章介绍。听听大家的意见。比如对FDA的质疑,对过度医疗的质疑,对大规模PROMOTE癌症普查的质疑,以及疾病贩卖(Selling disease; disease mongering)很多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

但是有一点也许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点也许对于前面提到过的年轻的科学素养不高的编导有很大的帮助。一个能够帮助编导们解决各种科学问题的组织,谁都不是百事通,如果有一个组织能够帮助大家联络到各行各业权威人士或者是由相关经验的从业者,也许是全面提升整个行业水平的好方法。以我所知道的美国健康报道协会为例。花30块钱,就可以成为会员,然后就会被添加到一个邮件列表里面去。只要有人问问题,所有的人都会收到邮件,所有的回复也会发给所有人。因为这个组织已经有好多年的历史,所以基本上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有人给你回答,不管是找美国总统竞选团队的健康专家还是写篇研究喝含有果汁的饮料究竟好不好应该采访什么样的专家,都会有人给你指出明路。有了选题,不知道从哪下手?没关系,会有各种各样的大拿给你支招。这样,即便不问问题,天天看看大家的讨论,无形中也会学到很多相关的技巧和知识。当然,前提是,组织里的人都是比较靠谱的。像这个协会,基本上都是各个大学的教授以及从事健康医药报道多年的职业记者,最不济就是像我这样的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把握入会人员的质量,也是关键。除了回答问题之外,协会也有自己的网站,定期介绍美国或者世界上的健康报道热点,定期举行各种各样的培训活动和论坛,加深对相关领域报道的理解.这些都可以帮助从业者提高相应的素养.希望松鼠会有一天也能够扮演这样的角色。

罗罗嗦嗦这么多,其实原因就一个.爱之深,责之切,很想早日有国产的响当当的科学栏目.也许有的想法不太实际,有失偏颇,甚至幼稚或者可笑.苹果本身并不是什么大牛,也没啥高深的见解.只是在这个行业呆了一段时间后个人的一点想法,不针对任何个人和栏目.只求能有所帮助。任何不周之处,敬请各位业内人士,专家或者是前辈指正,苹果一定立正站好毕恭毕敬洗耳恭听.

© 本文来自科学松鼠会http://songshuhui.net,转载请注明出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