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6日星期五

1966年世界杯魔鬼进球:进了还是没进?

四十五年前的1966年世界杯决赛中,东道主英格兰队对阵联邦德国队,这注定是一场精彩的强强对决。在德国队中,英才辈出,“足球皇帝”贝肯鲍尔正值初出茅庐,展露头角之时。英格兰一方则拥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球场上有数以万计的英国球迷,主教练拉姆塞首创了442阵型,当时的顶级球星查尔顿势不可挡了。这120分钟的鏖战不仅是一场世界杯的经典战役,还诞生了足球历史上最扑朔迷离的疑案。

进球视频:

在90分钟的比赛里,英德两队2:2战平,比赛进入加时赛。在112分钟时,双方仍保持着僵持局面,就在此时,本非主力的英格兰队员赫斯特在禁区内获得机会起脚怒射,球击中门梁下方后弹到了在门线上,飞出球门。英格兰球员们开始欢呼庆祝,认为球已经进了,可是德国球员却不认可这个进球,决定球场命运的主裁判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在向场边的苏联边裁征求意见后,宣布进球有效。之后,赫斯特又进一球,完成了帽子戏法,不仅一战成名,也使足球的故乡英国在世界杯上获得了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冠军。

比赛虽然结束了,围绕着这个令人争议的“魔鬼进球”的讨论却一直没有停止。起初时,英德两方各执一词,英格兰球员坚称那个球一定是进球,当时离球门很近的球员说“我看到那个球进了,如果那个球没有进,在球弹出后,我为什么去欢庆胜利而不去补射”,还有人觉得,足球击中横梁的时候,已经碰到球网成为进球了,足球从球网上弹回而不是从横梁上弹回。而当时举旗示意进球的苏联边裁阿赫拉莫夫,在英国球迷心中他“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几乎成了一位英雄,直到几十年之后还有英国球迷到阿赫拉莫夫的墓地上献花。德国一方则不以为然,“我看到足球上粘着球门线的白灰”,“如果这个球是进球,它不会向球门外侧弹去”。参加辩论的不仅有球员,两国的体育评论员、媒体和一些学术界人士也都站在了自己喜欢的本国球队一边,出面发表“专业分析意见”,当然,两国的球迷也纷纷以打酱油的身份加入到唇枪舌战之中。当时看来,球进了还是没进,或许只有上帝才知道。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一个结论:这是一次误判。近些年,不断有一些当年英国进球的当事者出来承认进球不是真的,比如在2010年3月,已经年近七旬的进球功臣赫斯特在一个新闻发布会公开说,自己当时并没有踢进这个球。在科学界,对于这个球进了还是没进的争议,科学家们的观点也日趋一致,在有关的研究论文中,受关注最多的是一篇在九十年代中期发表的计算机视觉领域的论文,论文同样认为这个球没有进,而且论文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英国牛津大学工程系的两位研究者。

按照足球比赛的规则,只有整个足球都越过球门线才可以算作进球,如果足球正好砸在了球门线上或者只有一部分过线不算数。为了还原历史真相,研究者们手头可以找到的最直接证据就是当时的比赛录像了。如果用最简单的办法,把录像放慢,那么这段比赛录像每秒钟可以分成25张静止的画面,在那张足球与球门线最亲密接触的画面里,凭肉眼还是很难辨别出足球到底有没有完全越过球门线。

人眼对于这种单张画面的解读,常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摄像机在拍摄的时候位置、角度、焦距、对图像的放大倍数都是未知的,如果假设当时摄像机是在偏左一点的角度拍摄的,画面中足球似乎就是进球,如果偏右一点的,进球看起来又会有一点“不对劲”。还有一个纠结的问题是,在不同时刻,足球在空中的高度是不断变化的,足球的高度对于在画面中判断是否越线进球至关重要,可是要看出它到底有多高也是个难题。

为了给录像中的足球精确的定位,英国科学家的做法是找到了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两段录像。想必很多人都尝试过戴着眼镜来观看立体电影,人的双眼可以看到立体的世界,在于两只眼睛看到的同一个物体会存在一个很小的角度差,各自看到的画面是不完全相同的,人的大脑根据这个两只眼睛的视角差知道物体距离的远近。立体电影在拍摄的时候,两个摄像机镜头按照人两眼之间的距离摆放,然后在播放电影的时候时,观众戴上眼镜可以让左侧镜头拍摄的画面进入人的左眼,右侧镜头的画面进入人的右眼,自然就能看到立体的场景。

相似的,英国科学家从电视公司找来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两段足球比赛录像,把它们作为“两只眼睛”,将看到的景物还原出足球在各个时刻三维位置。可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原因依旧是不知道当时这“两只眼睛”在摄像师手中每时每刻的位置、角度和各种参数,不知道两只眼睛是近视、远视还是散光,没法把两个画面拼成立体信息。不过幸运的是,他们的任务不是制作一部世界杯比赛的立体动画,仅仅是知道球有没有过线。尽管足球飞在空中,高度位置时刻变化,可是球场草坪上的白线是永远躺在那里的,不会飞起来,于是这两段录像中的“球场”以边界线、禁区线为标志,在变形之后,像两张纸一样对到了一起,两段录像中的足球也被投影到了这个共同的平面上,也就是说,足球在各个时刻正下方所对应的球场的位置被计算出来了,这正是我们想知道的。

此时还是不能确切地说足球有没有越过令人纠结的白线,计算结果里有毫厘的不精确就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各种误差都要考虑:两段录像的每一张画面是不是严格在同一时间拍摄的,如果有时间差,哪怕零点零几秒都会有误差;摄像机的镜头会不会让画面出现一些扭曲;两段录像里球场的边界线是否完全笔直的;足球飞得过快或者摄像机摇动地过快的话,在画面中就会显示着模糊的图像,影响对位置的测算。种种不确定性让足球的位置变成了一个一段范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值。

不过,论文最后的结论还是确定的:在足球撞到横梁上、弹到地上再弹出球门的整个过程里,它距离成为进球“还有大约20厘米的路要飞”,几乎不可能是进球。如果用更学术、更精确的话说是:这个球在离球网最近的时刻,有99.87%的概率,离成为进球的距离要大于6厘米

“出来混是要还的”,戏剧性的一幕在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上上演。英格兰和德国再次有幸相遇,再次出现了裁判的争议。只是这一次,争议的进球不需要科学家来分析,从比赛录像里就可以轻而易举看到真相:这的确是一个真正的进球,可是裁判却判了无效,英格兰在这场1/8决赛比赛中最后败局收场,真是“成也裁判,败也裁判”。

2011年8月23日星期二

体坛明星有隐疾

《新探索》供文

除了要承受超越常人的巨大压力外,那些体坛明星还得面对你可能闻所未闻的各种伤病,有些病在3秒钟内就会让一个健康的运动员再也无法站立;有些病看似不起眼,却是绑在运动员身上的定时炸弹,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突然爆发……

2008年2月27日,姚明正式宣布自己因左足应力性骨折需要手术,整个赛季全部报销。而就在他宣布需要手术的前一天,他所效力的球队休斯敦火箭队刚刚在他的率领下取得本赛季最长的12连胜,目标直指总冠军。

人们会奇怪,为什么前一天还在赛场上统治比赛的姚明,第二天突然就赛季报销?体育比赛中的伤病,究竟有多么无常和可怕?

运动损伤有据可循

姚明这次“应力性骨折”,主要还是因为在NBA比赛的强对抗中,他的膝盖和脚都必须超负荷工作以支撑他庞大的身躯和频繁的折返跑。事实上,NBA的中锋腿脚受伤的例子比比皆是,脚伤就是这些叱诧篮球江湖的巨人们的阿喀硫斯之踵。聪明如大鲨鱼奥尼尔和石佛邓肯都会在密集的常规赛中偷偷懒,以便养精蓄锐应付对抗更为激烈的季后赛。

不光是姚明,基本上每种运动可能引起与其运动特点相关的损伤,比如投标枪动作错误引起的投掷骨折,跨栏运动员的股后肌肉拉伤,拳击运动员的“击醉”(想想那个患有帕金森病的拳王阿里)等,有很多运动损伤就干脆用运动项目的名字冠名,如“网球肘”、“跳跃膝”、“足球踝”等。所以,好多伤病都是运动员专属,咱们普通人只要按照规范进行这些运动,一般不会出现运动伤病。当然,也有一部分受伤则纯属意外,比如踝关节扭伤,骨裂等。

这样描述体育运动中的损伤可不是为了渲染气氛,体育运动还算不上高危行业,但它肯定比一般职业的危险性高,尤其在体育运动中出现的种种不确定外界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往往能造成运动员全身或者局部受伤。

说不确定并不意味着运动损伤无规律可循。 2005年,网坛名将阿加西以35岁的高龄杀入美网决赛,让这位网坛“常青树”多了一分传奇色彩。健康的身体是阿加西在30岁过后仍然伫立球场的关键,但是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阿加西也不得不向伤病低头,2006年阿加西正式宣布在美网结束后退役,原因就是背部神经疼痛已经缠绕了他很长时间。在温网之前的几个月内,阿加西只打了一场法网的比赛,结果那场比赛他也因背伤疼痛难忍无法发挥,而输掉了这场比赛也让阿加西下定决心与球迷告别。无独有偶,姚明的队友——火箭的头号球星麦蒂也因为其脆弱的“小蛮腰”而饱受折磨。

为什么伤病总是和腰过不去?因为运动员腰背部受伤几率比其他部位更高。腰背部是身体的躯干部分,属于人体的核心,不但负担了上半身的全部体重,而且在各动作中将身体力量向上、向下进行传递,当活动超越了脊椎活动范围,多次重复弯曲动作或动作技术有问题时,运动损伤就非常容易发生。通常腰背部损伤多表现为慢性损伤,如“腰肌劳损”和“强制性脊柱炎”等腰部的肌肉拉伤及腰椎伤病,也有急性腰扭伤。

运动员自身竟是致病元凶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美国110米栏名将阿兰·约翰逊在小组赛中意外摔倒出局,还险些受伤,刘翔夺冠之路上少了一个最重要的对手。这是这位美国老将在其13年职业生涯中的第二次跌倒,上一次跌倒还是在2002年的南非。导致其跌倒的重要原因就是阿兰·约翰逊在落后时试图调整自己的技术动作来追赶前面的对手,尽管没有受伤,但阿兰·约翰逊满脸的遗憾也足以说明保持稳定的技术动作是多么重要。

阿兰·约翰逊应该庆幸自己没有受伤,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技术动作错误非常容易造成受伤。普通运动员受伤往往就是因为专项技术训练不够·动作要领掌握不好,存在缺点和错误。这类不规范的技术动作通常都违反了身体结构、机能特点、运动时的生物力学原理或运动学效率,导致损伤发生。

除去技术动作的因素,运动员在赛前准备活动不足或过猛也很容易引发损伤。刘翔在训练和比赛的时候热身时间就特别长,尤其是踝和膝盖方面的热身内容特别多,这也是他能跑出好成绩而且不易受伤的重要原因。

如果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素质不佳可能直接导致伤病,这也是为何一个普普通通的感冒会对运动员的状态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通常运动员在身体素质不好的时候,肌肉力量和弹性就会很差,反应会迟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也会比平常差,因此特别容易致伤。柔韧性不好、协调性差也容易导致运动损伤发生。

如果技术错误而且局部负担量又很大,那就更要当心了,潜在的威胁随时可能会出现,因为人体某些解剖生理特点和运动项目本身的技术特点会直接诱发伤病。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各部位各司其职,承受的负担各不相同,如果训练方法不当,会容易引起负担较大部位的受伤,比如篮球运动最易伤膝,体操运动员则极易伤肩。

在进行运动时,身体某些组织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容易和周围的“邻居”发生挤压和摩擦,这也很容易致病,比如肩袖肌腱的局部组织就非常脆弱,经不起拉或者折,外力一大,就有可能造成损伤。有的关节如果超过一定的弯曲角度,稳定性会降低,关节面之间容易出现“不合槽”现象,引起捻搓和摩擦最终导致受伤,如膝关节半蹲时下发力。

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

30岁左右的欧美球员一般正是出成绩的黄金年龄,经验、技术、意识都比较成熟,比赛时会游刃有余,乒坛“常青树”瓦尔德内尔,先后与中国4代选手交锋,他以39岁的高龄冲进男单4强,成为世界体坛永远的佳话。但我国运动员到了这个年龄往往就已经销声匿迹。为什么?因为目前我国教练对队员伤病恢复不像发达国家那样高度重视,往往提倡“轻伤不下火线”,无论有伤没伤,都要刻苦训练甚至带伤坚持比赛。女排的赵蕊蕊是个典型的例子。以她当时的伤病恢复状态,根本不该去参加奥运会,即便参加,也不该在首场比赛便被委以重任,结果在奥运会上造成3次骨折。

当然,不是每个运动员的伤病都伤筋动骨。事实上,大部分运动员的都是小伤不断,严重伤不见得有那么多。比如腰背筋膜炎、韧带拉伤等伤病的发生率远远高于骨折、韧带断裂、肌肉断裂等大伤;髌骨劳损、腱鞘炎、腱围炎等慢性损伤发生率高于肌肉拉伤、韧带拉伤等急性损伤。

伤病不在大小,最麻烦的是,这些损伤一旦发生,治疗将非常困难。到目前为止全世界面对运动损伤都没有特别快速有效的手段,而且对运动损伤的治疗办法往往是一边训练一边治疗,如果训练安排不当,会不断造成新的损伤,使痊愈时间明显延长。因此,在运动界,预防损伤远比治疗损伤更重要。

那么,是不是说只要有伤,运动员就赶紧停止训练马上休息呢?也不是。只要合理安排伤后训练,不仅可使损伤顺利得到恢复,还可以尽量保持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反之,过早恢复训练会引起反复损伤,不利于伤病愈合,但休息时间过长,又会造成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水平明显下降。

一个长期正规训练的运动员如果突然完全停止训练,就好像一匹狂奔的骏马突然来了一个急刹车,很容易出事。因为长期运动形成的条件反射和生活习惯会遭到破坏,造成机能紊乱,可能出现如神经衰弱、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长期停训后,甚至会出现肌肉萎缩、神经反应迟钝、技术动作变型等问题,使其动作技能明显下降。所以运动员受伤后,不是迫不得已,不应该完全停止训练,但是在损伤后应该尽可能减少会引起损伤的动作,以免加重损伤,妨碍损伤的恢复。

伤后训练也不仅仅是跑跑步运动运动就能解决问题,还需要防止肌肉萎缩。受伤后运动强度小,会导致肌肉萎缩,肌肉一萎缩,容易影响关节稳定性,关节不稳,关节处的损伤愈合就会延缓,甚至加重损伤。因此,受伤的运动员必须注意加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如半月板、十字韧带,股四头肌等。

所以,运动员在伤后安排训练时,除受伤部位停止或减少运动外,其他部位应尽可能保持活动,受伤局部还要加强肌肉力量练习,但是要停止与受伤有关的动作。和队医共同研究制定训练和治疗计划,并在训练过程中,根绝运动员的执行情况和具体反应做出相应的修改。(撰文\北京体育大学 王芳)

2011年8月22日星期一

天赋体能?--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连载之五)

基因入侵体育
一个EPOR基因的变异为成功奠定了基础,CKMM基因让后天训练更有效率……在体能基因的农场上,遗传学家收获颇丰,他们的围猎成果为体育带来了什么?

50年前,刻苦足以成就冠军。当时选材宽松、竞技水平离人类极限大有差距,运动员们即便天资平平,只要惟须刻苦努力,仍能饱尝佳绩。但是"进入21世纪后,竞技体育的成绩哪怕只有一点点提高,都需要高科技的渗透。"《中国青年》的体育编辑碧溪东这样认为。

上世纪中叶之后,高科技开始了对竞技体育的广泛渗透。正如赌博催生了博弈论,金牌也团结了一大批科学家,在这个以运动员为核心的系统学科中,运动生理学家、营养学家、甚至物理学家们表现出难得一见的合作。当然,他们也都知道,竞赛的最终结果还是得幸运女神说了算。如果说科学家们还算心态平和的话,商人们就多少有些赌徒心理。运动装备公司不断推陈出新,只为不落人后;而只有运动员的成功,才能保证投入的巨资不打水漂。热门运动的金牌选手成了炙手可热的人选,人人争相往之。

在体育博弈中,赢在起跑线上是最优化策略,卓有成效的运动员选材机制是整个竞技体育大厦基石的保障。我国现行的选材机制仍然带有浓厚的淘汰色彩,以庞大的运动员基数为土壤,优胜劣汰,最后登上金字塔顶端的可谓凤毛麟角。这种选拔策略不仅存在拔苗助长之虞,而且不可避免地效率低下。基因技术的渗透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思路,在优秀运动员选材过程中加入基因指标,将使选材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从散弹枪到狙击枪的跃迁,无疑更为精准和高效。认识到基因选材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早已捷足先登,在政府资助下开展了大规模的运动员基因选材的研究。

如上所述,拥有EPOR变异基因的个体有着更好的输氧能力,而拥有插入型ACE-I基因的个体耐力超群,如果同时还有变异的CKMM基因,则对后天训练极其敏感,这样一套基因组合拳下来,基本上可以独步天下了。

然而,天资并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后天的艰苦训练仍然是金牌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但有巨大的利益在前,投机取巧必定无法杜绝,天资平平者希望能后天补足,资质出众者更希望能突破极限。随着基因农场的浓雾逐渐散去,将常年汗水凝聚成一针药水的努力,似乎已不再是天方夜谭。只要能成为闪光灯下的聚焦点,名利也就滚滚而来,至于健康、道德……迟些再说吧。兴奋剂也就应运而生。

作为体育-商业-科技的三联体结晶,兴奋剂通过非常规的手法,快速提升人体的运动能力。不劳而获的诱惑提供了兴奋剂的土壤,躲藏在金牌阴影下的饕餮之心,开始肆虐竞技体育赛场。

和体能基因的作用类似,常规兴奋剂以提高耐力和力量为主要目标。这些药物简单易得,效果明显;唯一的问题是,独特的分子结构显露了它们的外源身份,在实验室里很快就会原形毕露。违禁药物必须借助循环系统,才能到达作用部位,因此必定会在血液中留下蛛丝马迹。一针血样就足够泄漏所有玄机,让投机取巧者名誉扫地,前途尽毁。

转基因技术让兴奋剂厂商看到了新的出路。基因技术摒弃传统的人工合成方法,严格按照人体的基因蓝图进行生产,只不过将生产车间由人体细胞转移到工厂发酵罐内。因为模板来源于人体,所以基因生产线上的成品也与人体自然产物毫无二致,这类违禁药品很容易在人体中蒙混过关,并由此获得了一个时髦的名字--基因兴奋剂。

这是黑市交易中的热门词汇,虽然拯救过不少病患的生命,可惜终究难免被滥用的命运。上文提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调节人体红细胞繁殖和分化的主要激素,它可以迅速增加红细胞数量,是治疗贫血的首选良药;无意间却成了首个基因兴奋剂,被居心叵不良之徒用于增强耐缺氧能力。因为传统药检方法对基因兴奋剂束手无策,以至于从上世纪90年代起,基因兴奋剂成了运动员的最佳圣诞礼物,直至撞到悉尼奥运会的枪口上。

即便是能完全模仿人体自然产物的基因兴奋剂,也开始难逃法网。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新增了生长激素HGH(人体固有的一种激素)的检测项目,让一干人等颜面扫地。《世界反兴奋剂条例2008年禁用清单国际标准》中明确表示:当这些物质"偏离人群正常范围,以致不能认为是正常内源性生成,则这一样本被视为含有这种禁用物质。”看来,通过基因兴奋剂提高全身药物水平的方法,已是岌岌可危;若能药物集中在作用部位而在血液中不留痕迹,才是基因兴奋剂的王道。

基因兴奋剂必须转变方向,着手调教身体的局部细胞,此时的基因兴奋剂,本质上就是基因疗法。表面看来,这种思路就是基因工程药物的逆方向,将基因工厂重新转移到细胞之内。基因疗法常常以病毒为载体将健康基因转移到靶细胞内替换或修复致病基因,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但基因兴奋剂导入基因只是为了产生更多的类兴奋剂物质。

这就是上文Sweeney所采用的技术。在此之前,基因疗法对动物运动能力的促进作用也已被动物实验证明。1999年,同是宾夕法利亚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发现,当EPO基因被植入猴子大腿肌肉后,有助于肌肉获得稳定的红细胞供应。

此时基因兴奋剂的生产和消费同处一地,不再需要物流配送,自然不会在血液和尿液中留下罪证。这就是Sweeney的研究大受运动员关注的真正原因。因为基因改变只发生在细胞水平,因此只有在局部肌肉组织中才含有超量的兴奋剂,要想揪出它的身影,唯有进行活组织检查--有谁愿意在比赛前割下一片肉来,只为了证明他的龌龊?

EPO和HGH分别在前两次奥运会前止步,成为反兴奋剂历史的重大突破;而面对难检的局部基因兴奋剂,北京奥运会有何举动?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主任吴侔中表示,因为对基因兴奋剂的了解有限,目前谈检测还不太现实。看来,北京奥运会不大可能为此大动干戈,这是否表明彼时基因兴奋剂将泛滥成灾?

谨慎对待必不可少,但杞人忧天却并无必要。通常来说,一种新型兴奋剂从出现到被检出,通常历时十多年,贸然行动并不比谨小慎微更负责任。另一方面,基因兴奋剂要从实验室走出,不仅有众多技术难关阻遏在前,而且技术、健康、道德的风险都是违禁博弈的重要筹码。

 

结语

正如体育种族主义在人类心灵刻满伤痕的同时,让我们反思种族的内涵及意义;基因兴奋剂既给竞技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亦同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体育价值的契机。以健康为代价换取短期利益;享有体育资源的不公平性;在追求纪录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体能的作用;"公平"的竞争规则造成乐趣缺失;片面强调对抗性而忽视文化的融合……如此种种,这还是体育竞赛的初衷吗?

或许,基因兴奋剂的泛滥,和体育文化基因(而非体能基因)的匮乏密不可分。"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追求,本就不该是体育的全部;"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口号,也只是治标之策。 "现代体育要想获得持久的活力,必须从各民族体育中吸取营养。正如种族对于人类文化基因宝库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样,多样化的民族体育也应该成为现代体育文化基因的土壤。"这是华南师范大学胡小明教授的观点。

道金斯首次提出文化基因的概念,他认为在人类社会中,文化具备同生物基因一样的“遗传性”,同样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基因对于人类的意义,正如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对于物种延续的重要性,两者都是不可缺失的。只有在此时,种族的分类才有足够意义;只有在此时,对基因多样性的关注才不再唯利是图;这时,种族和基因已经殊途同归。

体育正是融合文化基因和生物基因的最佳锅炉,无论我们是否认同人种的体质差异导致了莫须有的体育竞技差距,在思考种族、基因、以及文化的多样性时,赞赏的态度都是必需的。我们欣赏"移动长城"姚明利用身高优势统治内线,但当身高仅1米83的MVP艾弗森以凌波微步瞬间过人时,也请不要吝啬您的掌声。

拓展阅读

1. Scott Douglas著,Jiang2000译,肯尼亚的机密――像世界上最好的跑步选手那样训练的简单方法,blog.huaxia.com/html/98.712998_itemid_1019.html。描述了肯尼亚长跑文化的一些特点。

2. Bramble D.M.,Lieberman D.M.,Endurance run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Homo.Nature,432.345-352,2004。长跑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

3. 纪录统计来自国际田联:www.iaaf.org

4. 运动成绩的人种差异,Samson,Sport Sciences,1989

5. Race,Evolution,and Behavior,Rushton,2000。对于关于各个种族的体质和智力差异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分析。

6. 人类种族与体育运动,李力研,中国体育科技,2001

7. 人体运动能力和功率的种族差异,Bonlag,Sport Sciences,1988

8. 体格与身体成分的人种差异,Himes,Sport Sciences,1989

9. 科学的灾难――一个遗传学家的困惑,雅卡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 体育社会学,Jay J Coakley 清华大学出版社

11. 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研究的一些问题,刘武,自然科学进展,2006

12. 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泰勒,广西师大出版社

13. 差异的颂歌――遗传学与人类,雅卡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 黑色素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刘甲斐等,生物技术通报,2007第4期

15. 肤色、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和紫外线,吕雪梅等,遗传,2002

16. 利用Y染色体进行人类起源和进化分析,孟祥宁等,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3

17. 种族与体育,范可

18. 人类的体能与遗传,张传芳等,遗传学报,2004

19. 体能相关基因研究的新进展,张涛等,遗传,2004

20. 肌、基因与运动成绩,Andersen等,科学(SA中文版)

2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运动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高炳宏,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

22. 耐力训练效果与CKMM基因A/G多态性的关联研究,周多奇等,体育科学,2006年第7期

23. ACTN3 Genotype Is Associated with Human Elite Athletic Performance,Nan Yang atc,Am.J.Hum.Genet.73:627-631,2003。这是关于ACTN3基因研究的一项重要原始资料。

Just say it!(外一篇)

外一则

原作:geek and poke
汉化:小菊

绿鞋子

原作:cowbirdsinlove
汉化:Ent

锂电池年代记


原作:xkcd
汉化:Ent